单边主义是指举足轻重的特定大国,不考虑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独或带头退出或挑战已制定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平、
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并对全局或局部的和平、发展、进步有破坏性的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与倾向。
方式
外交政策
专家们从各自理解的角度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说单边主义是小布什上台之后,美国政府依仗它的经济实力和
综合国力在国际事务中为了谋求美国的私利,我行我素的行为。又有人说所谓单边主义即独自处理外交政策与事务的倾向。具体表现为美国在所有事务上都要以美国利益为重,而不能让美国受到其他国家、国际组织或者一些条约和联盟的制约。广义的说,单边主义是用来定义
外交政策行为模式的专有名词。单边主义是指国际社会中实力地位较强的某一个国家,为了落实外交政策而忽视多数人民意愿,违反国际社会潮流,不顾他国利益,拒绝采取协商途径,凭借自己的力量我行我素的行为。
利益政策
也有人说单边主义就是从美国的实力地位与国家利益出发来决定美国的政策走向,而不是通过同国际社会保持密切的合作来实现美国的利益。具体来说,美国要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判断,而不是根据国际社会的需求和意见来做有关全人类利益与安全的政策决定。在国际社会中我行我素,不理会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考虑及国际舆论的批评与谴责。
行为特点
还有人把它归结为:单边主义是美国
保守主义举行的一种
对外政策,当前人们使用“单边主义”这个词是特指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
超级大国在国际关系中所表现的一种行为方式。它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仅仅是从自己的判断和自身国家利益出发,从来都不同其他国家进行磋商,这是美国追求
世界霸权的一种表现。很明显这三个概念共同特点是将单边主义狭隘定义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显然不合适。难道除了美国之外其它国家就不存在单边主义?显然不是。正如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贾庆国教授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时都或多或少地采取单边主义的做法,美国也不例外。”
解释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
傅梦孜先生认为:“单边主义本来是国际体系中‘主导力量’的国家,特别是像美国这样的‘惟一
超级大国’惯有的心理与行为偏好方式。”根据他们的观点,单边主义是国际体系中大国一贯的作法。
批评人士指出,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执意奉行本国第一、本国优先,大搞单边行径,不断退群毁约,不但放弃自身应当承担的国际义务,还把谋取一己私利建立在损害别国正当利益之上,正在成为当代国际秩序的最大破坏者。
表现
即便在
冷战中,
多边主义外交政策虽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的以
孤立主义为基础的单边主义却依然不时地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
首先,纵观整个冷战时期,美国虽然十分强调多边合作的作用,并且主动建立起一系列多边合作的机制,但是,在相当多的情况下,美国却仅仅只是将多边合作机制作为实现自身霸权的工具。如:
1.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利用联合国组建“联合国军”赴朝作战,其实质完全是为了美国自身在远东的战略利益,而并非为实现联合国这一多边国际合作组织的崇高目标——维护世界和平。
2.美国在冷战中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仅仅出于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将
多边主义和多边合作放在一边,肆意地单边行动,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宁。
3.为了全面遏止共产主义,美国不惜在60年代单枪匹马地发动越南战争,以致不仅造成冷战中的又一场热战,而且与自己的盟国间的多边合作也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4.即使在经济领域,虽然美国是战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倡导者,但自70年代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往往通过运用国内的立法来保护本国的贸易利益,其中1974年和1988年的两个贸易法就都具有非常浓厚的单边保护主义色彩。
5.1988年的《综合贸易和竞争法》要求美国总统对外国的“不公平贸易”实施单方面的报复,对违反“美国知识产权”的国家采取单边的制裁行动等。
实际上,美国的
多边主义外交政策表现得最为充分的时期是在冷战结束之后的十年。20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因冷战的骤然结束而成为惟一的
超级大国。面对失去了对手苏联威胁的全新国际环境,老布什政府和
克林顿政府,其中尤其是后者,坚持通过推行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来确立美国在后冷战时期世界体系中的领导地位。由此,强调国际制度、国际法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坚持在国际政治经济和环境领域内通过美国的领导实行多边合作,推动全球的
贸易自由化,倡导人权和积极参与多边的
人道主义援助与人道主义干预,促进世界各国政治民主化等成为该时期美国外交政策的主流。应当承认,1991年美国通过联合国授权成功地率领联军将
科威特从
伊拉克的
军事占领之下解放出来;1995年在美国的主持下,通过
代顿协议和北约组织的介入解决了
波黑多年的战乱;1997年美国在保护全球环境,遏制
地球温室效应的《
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以及2000年
克林顿政府促成阿拉法特和巴拉克在
戴维营举行和平会谈等都是美国
多边主义外交的成果。然而,后冷战时期美国的多边主义外交因2001年乔治·W.布什入主白宫而戛然而止。
布什政府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在很大的程度上,布什政府所推行的强硬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迅速改变着美国外交政策走向。
首先,布什的
共和党政府单方面拒绝承认一系列强调多边合作的国际条约,其中包括宣布退出由
克林顿政府签署的《
京都议定书》,“拒签”任何有关设立国际刑事法庭的条约,并“废止”前总统克林顿已签署的任何有关国际法庭的协议。
其次,布什政府明确表示不再像前政府那样参与海外的人道主义干预或多边的国际维和,并且提出将始终坚持不干预原则,即不介入与美国本国利益无关的国际事务,不为他国的利益或国际利益而牺牲美国自身的利益。
最后,但却是最重要的,布什政府强调国家安全的至高无上地位,并且认为,为了国家安全美国可以甚至必须放弃双边的或多边的合作,单独地运用自己的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来保卫自己。出巨资建立国家导弹防御体系(NMD),迫使俄罗斯同意中止美苏在1972年签订的《
反导条约》等都是这方面最为明显的反映。
成因
表面上看,美国布什政府放弃
多边主义外交政策而推行强硬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显得有些突兀,但如果追溯布什政府所推行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历史和理论渊源,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首先,当前
美国共和党政府所推行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是美国的
孤立主义外交传统在21世纪新的表现形式。如前所述,从较长的时段看,孤立主义是美国外交的传统,而与孤立主义相联系的单边主义则是其表现形式。尽管美国国父华盛顿在提出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和方略时,主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不介入国际事务(主要为欧洲事务)而保护当时还很弱的新生合众国,但“我们是为我们自己行动,不是为别人而行动的。”的外交思想却深深地根植美国公众和政治精英的心中,历经200余年而不变。虽然随着美国实力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体系不断变化,美国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放弃了强调单边行动的
孤立主义原则,推行
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但是,为自己行动而不为别人行动的孤立主义外交思想精髓则根本没有改变。于是,传统的孤立主义和单边主义思想便作为一股潜流在“
国际主义”和多边主义外交政策的背后时隐时现,等待着适当的时机再度显峥嵘。具有强烈保守主义色彩的小布什政府的上台执政则为孤立主义再度以新的形式凸现创造了条件。
其次,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是经过较长时间
新保守主义的新帝国主义理论准备后推出的。美国的
新保守主义理论自其始作俑者
列奥·斯特劳斯在上世纪50年代创立以来,至80年代开始风行美国,为
共和党保守派所接受。由于新保守主义反对自由主义的政治理念,因此在外交思想上斯特劳斯的再传弟子们,如珀尔、
沃尔福威茨和阿布拉姆斯等人,反对自由主义所倡导的通过国际多边合作来保障美国的安全和争取世界和平,坚持认为美国作为一有着领导世界使命的天定民主大国,应该利用自己的实力在国际体系中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美国的安全和世界的和平。就在冷战结束之后不久,
新保守主义学者威廉·克里斯托尔和罗伯特·凯根便提出:“今日世界不可避免的现实就是美国的权力具有多种形式,”同时,“我们警告人们随着冷战的结束对美国和平的威胁有增无减,因此,必须倡导通过推行‘慈善霸权’外交政策来争取和平和推进在全世界实现美国的利益和原则。”1992年,在一份内部的防务计划文件中,现任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而当时还仅为国防部低级官员的新保守主义理论家和实践者
沃尔福威茨则更为大胆地提出:作为惟一的
超级大国美国主宰着世界,而要保持美国这样的地位,美国“必须维持各种机制以阻止潜在的竞争对手哪怕是仅仅希望在区域和全球扮演更大角色。”沃尔福威茨还在该报告中故意不谈通过联合国实施
集体安全,而是建议美国“应将未来的联盟都视为特殊的集合,其通常维持的时间不应超过所应付的危机“。由此可见,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实际上早已就有了非常充分的理论准备。
第三,传统的强权政治论也是布什政府否定
多边主义,推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很大的程度上强权政治论是西方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主流,美国也不例外,在19世纪推行完全的
孤立主义时期,美国十分强调强权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只是否定与欧洲强权结盟而已。1823年
门罗总统提出“
门罗主义”,1898年美国挑起
美西战争,以及20世纪初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
大棒政策”和建立白色大舰队等都是强权政治的杰作。这也就意味着孤立主义需要强权的支持,而强权政治论则与孤立主义原则以及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相辅相成。实际上,即使在战后美国放弃孤立主义的外交原则之后,强权政治论依然在很大的程度上主导着美国的外交实践和处理各种国际问题,只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本国的利益,美国在冷战时期和冷战后的十年中比较强调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的作用。毫无疑问,强权政治与
多边主义之间确实不时地会出现不协调,如在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的问题上,强权政治的逻辑是美国这样的
超级大国应该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限制,而多边主义则认为即使拥有超强权力的美国也应该受多边国际机制的约束。由于强权政治论所强调的是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在国际政治中的绝对作用,因此当美国在冷战之后成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之后,其逻辑的结论就是美国应该放弃多边主义而完全实行单边主义,正如美国持单边主义的
保守派人士所经常引用的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
修昔底德所说的那样:“强者用他们拥有的权力行事,而弱者只有接受他们所必须接受的一切。”根据强权政治的逻辑,拥有超强军事权力的美国有什么理由不单边行事而要受多边的掣肘呢?
由此可见,在2001年乔治·W.布什入主白宫,
美国共和党再度主政之后,美国的外交政策从
多边主义迅速转向单边主义似乎应该被视为水到渠成,而不是突然变向。同时,也正是由于上述的几个方面原因,美国的公众基本接受甚至可以说是欢迎小布什政府的这种外交转向,尤其在2001年
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公众对
共和党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持非常强劲的支持态度,这一方面可以从当时民意测验公众对布什政府的极高支持率中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也可以从2002年共和党在美国国会的
中期选举中大获全胜得到某种程度的证明。也正是借着
反恐战争的大好时机,并乘着公众积极支持的“东风”,美国保守的共和党政府一鼓作气将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推向极端。布什总统于2002年9月向美国国会提交《美利坚合众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提出“
先发制人战略”,继而发动对伊战争。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由此几乎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然而,也就在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达到最高潮的时候,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危机开始出现。虽然美国通过运用自己超强的军事实力,不经过联合国授权,甚至在没有得到北约盟国法国、德国甚至加拿大支持的情况下,发动入侵
伊拉克的战争,并且在短时间内赢得了战争,但是美国却没能赢得和平,更没能取得
反恐战争的全面胜利。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面临巨大的挑战。
中方态度
2024年5月30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今天举行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一段时间,一些国家在炒作“中国产能过剩”的同时,变换花样翻炒所谓“中国非市场政策和做法”。这是典型的“双标”,本质是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相关资料
综述
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美国凭借其唯一
超级大国的地位和强大的
综合国力,推行单边主义的对外战略,这一战略对
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无疑是个最大障碍。深入研究美国对外战略单边主义的根源、特性和影响,制定相应的策略,既有利于在新历史条件下大国之间的合作,又有利于同
霸权主义进行斗争,不断推动世界的
和平与发展,为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作出贡献。
根源
“极”,在国际关系中的“政治极”,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期间内具有大国配置力量的特定国家或国家集团,一方面它具有可支配与影响“天下”的实力,另一方面,它又有试图发挥其影响力的动机和战略。[1]换言之,仅仅是静态上具有影响世界战略的实力而未有在世界上发挥其影响力的企图,或者仅有称雄世界的愿望而实力难以支持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并不能成为“极”。而单极霸权则是具有大大超出世界任何其他国家实力并极度具有主导世界走向的超级“极”。由于当今的美国同时具有了称霸世界的企图和相应的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从而进一步加大了美国对外政策单边主义的倾向。
(一)历史背景
美国充当世界领袖的美梦由来已久,美国历史上共有四次较大的战略性扩张[2]:第一次战略扩张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以“
门罗主义”为标志。
1823年,美国总统
门罗向欧洲各国叫板:“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如果哪个欧洲列强硬要干涉美洲的事务,美国将视为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和不友好的行为”。门罗主义提出以后,美国全力在
西半球发展,使美国扩张成为一个横跨
北美大陆的国家,并使整个南美洲成为美国的“后院”。美国大部分领土就是在这个时期攫取的。
1898年,美国对西班牙宣战,并在这场19世纪末最大的战争中,令全世界震惊地击败老牌海上强国西班牙,从西班牙手中夺取
波多黎各、
关岛、菲律宾和古巴,美国的势力扩展到亚洲,总体实力已经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出身海军部长的
西奥多·罗斯福在咨文中公开宣称:“全世界国际事务上的领导地位将属于美国”。
美国第二次战略扩张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以“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和在二战中的崛起为标志。
美国从
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力大增。在马汉的《
海权论》理论指导下,极力向海外扩张,谋求两洋国家的战略地位。1899年,美国成为西方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一员。但由于那时的美国还属于新崛起的国家,各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基本形成,因此,“
开放门户”政策是美国挤身中国乃至亚洲的战略考虑。
两次世界大战,当欧洲各国被一个个拉入战争泥沼的时候,美国先是隔岸观火,与交火双方进行军火交易和大宗贷款,大发战争横财,后是择机介入成为
反法西斯同盟的领袖。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欧洲列强(英、法、德、意等)和亚洲的新列强日本赖以称霸的基础,美国凭借
军事经济的发展和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军事实力,一跃而成为西方世界的领袖,具有了争霸的实力。
美国第三次战略扩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90年代初,以“
杜鲁门主义”和“
马歇尔计划”的推行,构成美国对外推行扩张政策的基础为标志。
1944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国在这个体系中拥有了支配的地位,美元在
国际货币体系重成为主要
国际储备货币。
1945年,美国与23个国家举行双边关税谈判并陆续签订了124项双边协定,后来将这些双边协定用最惠国条款加以多边化,汇编成一个多边文件,即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美国通过对外援助、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加紧对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扩大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掠夺,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和政治对峙。美国《生活》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经验是通向未来的钥匙……美国必须成为人类大家庭中的老大哥”。
然而,两大制度和两大体系的对立,导致了两极世界的形成,苏联成了美国称雄世界的最大障碍。“美国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我们对德、日的恐惧已经消失,但我们对苏联的猜疑,正在日益增长,而猜疑则是恐惧的第一步。”因此,美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强大到足以抑制苏联,使苏联的势力范围限于它所控制的地区。这就是所谓的“
遏制战略”。这个战略的第一步是把苏联的势力从东欧推回去;第二步至少要保住“西欧、中东、中国、日本”;第三步要控制“一切在目前尚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的因素。”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其国情咨文中抛出了“
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美国战略调整的最终完成,冷战从此开始。美国积极向亚、非、拉广大地区扩张,建立多边军事同盟,形成了一个从西欧、南亚、东南亚、
东北亚链式弧形地带,呈现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包围态势。
虽然美国的争霸并不顺利,在朝鲜和越南都遭到严重挫折,但是,美国在长期与苏联争霸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在世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各个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随着
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
超级大国。正如
布热津斯基所称:“在军事方面,它有无可匹敌的在全球发挥作用的能力;在经济方面,它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火车头;在技术方面,美国在开创性的尖端领域保持着全面的领先地位;在文化方面,美国文化虽然有些粗俗,却有无比的吸引力……这四个方面加到一起,使美国成为一个唯一的全面的全球性超级大国。”
冷战结束后,美国进入第四次战略扩张时期,以美国“塑造”战略的推出为标志。
1991年的
海湾战争,显示了美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各个领域左右世界的能力,美国的战略需求迅速膨胀。在新的战略需求牵引下,美国认为不能仅仅消极地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应更积极主动地运用军事和非军事(包括外交、外援、军控和反扩散四种)手段去改造国际环境,使国际环境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美国作为“世界领导者”,必须要在经济、外交和军事诸方面,积极全面地参与国际事务。
1998年12月,美国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发动了对
伊拉克的军事打击,强化了在中东地区的主导权;1999年3月,美国同样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以“人权高于主权”、“人道主义救援”为借口,发动了对
南斯拉夫的战争,进一步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2001年发动的阿富汗
反恐战争,使美国的势力渗透到
西南亚地区;日前美国向联合国提交的对伊拉克进行“核查”的三次议案,也明显地表现出美国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联合国头上的倾向。布什10月30日明确表示,“如果联合国不对
伊拉克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采取任何行动,美国将会领导一个
国际联盟解除萨达姆政权的武装。”布什班子中一位高级官员明确说:“我们现在得到了采取行动所需要的一切,我们不再需要安理会。如果安理会还想保持影响,那就应该给予我们同样的授权。”当联合国通过了对伊的1441号决议后,布什再次表示,“美国同意同安理会讨论伊拉克任何严重违反决议的情况,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为保护国家而采取行动的自由。”2002年11月21日在
捷克首都
布拉格举行的
北约峰会,进行新一轮东扩,按照扩大进程,被邀的立陶宛、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等7国将在2004年正式加入
北约。北约的势力范围将扩展到从波罗的海到
黑海的广大地区。北约主导欧洲安全的格局更加巩固,俄罗斯传统的势力范围及战略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9]从本质上说,与其是北约势力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不如说是美国势力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纵观美国200多年的发展史,随着其实力不断的上升,美国谋求充当“世界领袖”,的企图是非常明显的,并一步一步走上“单边主义”的道路。美国人与生俱来的危机感、
尚武精神和重视科技的意识使得美国从独立伊始,就一直把谋求世界的权力、寻求绝对安全和发展作为其“终身的奋斗目标”。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现今国际环境下的美国为何坚持推行单边主义政策,在全球呼唤多极化的大气候中,为何仍然坚定不移地追求其单极世界的梦想。
(二)现实基础
美国单边主义的推行,凭借的是其雄厚
综合国力的支撑。从物质指标上讲,主要指美国超强的经济实力和由此产生的对国际金融领域的相当大的控制力。从19世纪末,美国就一直是世界头号
经济大国,并把这种优势保持了百余年。1999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超过9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近1/3,美国的金融市场包含了世界上2/3的投资。在持续8年的经济增长之后,美元仍然是全球第一
硬通货,美国对
世界银行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控制,使美国具有了影响他国对外政策甚至国内形势的强有力手段。
除了经济规模庞大以外,美国的经济结构也非常完整,从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到新兴的信息产业以及金融业等几乎是无所不包,而且每个领域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的地位。并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率先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美国在当今世界高技术的七大领域(航空航天、生物遗传工程、人工智能、微电子通讯技术、新型原材料、电脑芯片和核技术)都具有相当的优势,并使国际社会对其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从而掌握了世界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在军事上,
苏联解体后,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强大常规军备和核军备的国家,美国的年度军费开支一直高踞世界榜首,2002年11月12日
参议院通过了2003
财年的国防预算,这笔高达3930亿美元,[11]将近世界军费总数的40%。美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球军事抵达能力的国家。美国的140多万军队拥有世界上最高的技术水平,国际军事界人士认为,其总体实力超过排在它后面的世界10强实力的总和。苏东解体后,美国在西欧的驻军仍有10万人,在亚洲(主要是在日本和韩国)的数目大体相当,在中东地区有2.5万人,在巴尔干地区有大约2万人。美国的
太平洋舰队(
第七舰队)和
地中海舰队(第六舰队)在海湾、
台湾海峡、地中海东岸和
巴尔干半岛南部保持着经常性的巡弋,使美国随时能够对这些地区使用武力或者威胁使用武力。
除了物质国力,或者说是“硬”实力外,美国在“软”实力方面也是很可观的。
在经济上,美国利用二战结束后短短几年时间里,建立了有利于自己并且基本上是由自己操纵的世界经济秩序;在政治上,美国也在二战结束后主导建立了有利于自己的国际政治秩序;在军事上,美国也利用二战结束时大量美军驻扎在世界各地的有利时机,建立起了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网络,并运用其政治经济影响建立了各种多边和双边军事同盟集团;在文化上,美国还在世界上大肆宣传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其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及各类媒体也开始向世界各地传播和渗透,这种渗透,就是世界各国很多学者所形容的“文化侵略”;在科学技术上,美国是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它反映出一个国家强盛所必不可少的非物质因素,即创新能力。
具备以上综合实力基础,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
超级大国,美国不但拥有傲视群雄的军事优势,在高科技领域亦独占鳌头,同时也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美国认为美国生活模式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楷模,“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13]美国要不惜一切代价地维持美国的超强地位和在世界上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思维和战略需求驱使下,美国将本国利益放在了一切之首,企图独家坐大,称霸野心急剧膨胀,是其推行单边主义的直接动因。
特性
(一)美国单边主义战略的组成
美国的单边主义对外战略目的是通过强行干涉、控制他国,以求维持其全球霸权地位和塑造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其战略思想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实力相对较弱的国家进行强行干预的战略思想;其二是对实力较强的大国施行的均势战略思想;其三是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扩张的战略思想。而实现单边主义战略的形式必须从软性方法和硬性方法两个方面入手:即具有对其他国家有直接杀伤能力的战略行为和没有直接杀伤能力但可能通过其达到控制、限制他国决策的战略行为。
1、硬性单边主义
(1)军事能力是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支柱
硬性霸权的最高表现形式即是战争,返观美国200多年的历史,可以发现,一向标榜爱好和平的美国,在它200多年的全部历史里竟仅仅只有20年时间没有动用其陆军和海军从事作战行动[14]。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苏东解体后的短短十年以来,美军利用种种借口发动了
海湾战争、
科索沃战争等,军备和战争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的畸形发展。
首先,军事和战争刺激了美国的飞速发展。两次世界大战让美国成为超级强国,在欧洲列强都重创于战火的同时,美国却通过军火交易和大宗贷款,大发战争横财,并且以军备为先导,成功带动了本国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众所周知,美国许多民用科技大多脱胎于军事科技的研究。人类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军方;CDMA技术最初是研究用于美国军事情报传递;民用GPS只不过是军用GPS的附带效用……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在战争科学面前更是不能含糊,一向爱惜自己生命的美国人在这方面更是不惜血本研制最高新技术,他们得到的回报也是空前绝后的。具有全球最高科技含量的美军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球军事抵达能力的军队;通过大量出口武器装备、
军事技术以及共享军事情报获取高额利润,同时又可以将利润重新投入到进一步的军事科技研究中去。因此,美国几乎覆盖绝大多数军事、科技领域的制高点和有发展前途的项目。
其次,战争可以调节美国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关系。
美国是个需要敌人的国家。美国是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的人群在美国纷繁芜杂,这样一个民族“万花筒”要想凝聚起来,远非美国人标榜的所谓民主自由“粘合剂”所能粘合。寻找外敌,“一致对外”,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
美利坚民族的立身传统。尤其是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下子没有了可以相提并论的敌手,进入一个“敌人缺乏期”。美国的外交航向突然间似乎失去了方向,学术界、理论界或者高呼“历史的终结”,或者鼓吹“文明的冲突”,希望为缺乏敌人的新时代概括出新的特征。因此,不难理解“9·11”事件后,为何布什几乎在一夜间由一个勉强当选的弱势总统,一跃成为拥有反恐特权的强势总统。
同时,军事因素也是美国与其盟国间协调关系的主要方式之一。一方面,美国发动战争总需要得到其盟国的支持,从盟国方面得到大量的军事技术支持以及大笔的资金费用;另一方面,美国可以通过盟国对其军事协定和
军事技术以及装备的依赖达到控制盟国的目的。当然通过军事手段打压敌手,控制世界是美国进行战争最直接的目的,在美国的操纵下的
北约,可以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挑起战事,肆意践踏国际准则。“例外论”使得任何一个“不听话”的国家都可能成为“例外”,“北约新概念战略”的出笼更是昭然若揭[15],空袭南联盟就是最好的例证。此外,对各主权国家的民族分裂活动给予支持,这方面发生的事件更是数不胜数,其目的无非是企图通过扶植这些分裂分子来打击各主权国家,甚至建立
傀儡政府来改造西方大国看不顺眼的国家制度。
再次,强大的军事力量巩固了美元的强势地位和兴旺的美国资本市场,是美国经济得以保持高增长的有力保障。自从
南北战争以来,美国本土就没有遭受过战火的袭扰。自二战以来,美国不断地把战争打到世界各地去,这就使美国本土更加成为世界投资者最稳妥的避风港。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资本向美国的集中是需要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对美国及美国经济的信心,而战争帮助美国获得这个前提。1991年1月,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了
海湾战争,并迅速取得了胜利。4月17日,作为美国经济晴雨表的道·琼斯股票指数首次以超过3000点收盘。海湾战争后的1992年美国经济增长率高达3%,不仅结束了经济低迷的状态,而且成为战后最长时期的经济增长的开端。1999年的
科索沃战争也是观察战争与美国经济关系的一个窗口。对
科索沃轰炸开始后,3月29日
道·琼斯指数跃上了1万点大关。5月8日中国大使馆被炸的当天,道·琼斯指数以超过1.1万点收盘,创造了历史纪录。如果仅从股票市场的情况看,在科索沃战争前后3个多月的时间内,道·琼斯
股指的涨幅竟与自1896年创建以来至1991年的近百年的涨幅相当[16]。轰炸科索沃的另一个“效果”即是打击欧元区投资者的信心和人们的消费心理。1月4日,
欧元诞生当日,欧元对美元的比价是1:1.19,
科索沃战争爆发两天后,欧元对美元的汇价跌至1:1.0720,4月16日,又一度达到1:1.0682,4月23日,创下当时历史最低点1:1.06050。[17]而后人们看到的是跌破1:1、1:0.9。“9.11”事件使美国股市在一周内“缩水”1万亿美元[18],一年之后
道·琼斯指数和
纳斯达克指数各跌了近4000点,国际投资者不得不怀疑美国还是不是“金融的最佳避风港”。面对困境,在一片反对声中,美国仍然坚持退出《
反导条约》,继续搞NMD,企图用新的军备拉动经济的发展。并企图通过
反恐战争、“倒萨战争”来创造一个好的投资环境,恢复投资者的信心。
可见,强大的军事霸权既可以用作打压敌人的武器,又可以用作吓唬对手的工具和对付潜在敌人的盾牌,还可以为其获得巨额的利润以及一大批拥护者。
(2)经济能力是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基础。
首先是
美元霸权,当下
国际金融体系仍以美元作为主要
储备货币,时下美元占全球
外汇储备的比重已从1994年的51%上升到了当下的68%。然而在2000年,美国进出口额分别仅仅占全球的18.9%和12.3%,美国从中得到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从1971年美国总统
尼克松放弃布雷顿森林
金本位制度以来,美元成了美国能通过法令制造的全球货币工具。尽管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并成为最大的
债务国,美元作为法定货币却一直保持强势。2002年4月,美国国家债务为6.021兆美元,而国内总产值为9兆美元。世界贸易成了一种游戏,在这个游戏中,美国生产美元,而其他国家生产美元能购买的产品。
世界经济体相互贸易不再是寻求比较优势,它们出口竞争是为了寻求必需的美元,以支付美元标价的外债和积累美元储备以支持它们货币的汇率。为了防止对它们货币的投机性和操纵性攻击,世界各国的
中央银行都必须获得和持有与流通中的本国货币数量相应的美元储备。一国
货币市场贬值的压力越大,该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储备的数量就越多。这对美元的强势产生了内在的支持,这反过来又迫使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寻求和持有更多的美元储备,使美元更加坚挺。这种现象就是众所周知的
美元霸权。美元霸权的另一个表现是关键性商品都是以美元标价的,而各国都接受美元。所有的资产,无论处于何地,只要以美元标价,本质上都是美国的资产。当美国政府采取措施使石油以美元标价时,美国本质上就无偿占有了世界的石油。美国印刷的美钞越多,美国资产价格上升越高。强势美元政策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给美国带来包括攫取
铸币税、改善负债和收支失衡、转嫁危机等一系列好处,同时它也通过低成本的进口保证美国低的
通货膨胀率,并且使美国的资产昂贵。[19]
其次是操纵各类经济组织达到控制他国的目的。全球化的经济改变着全球政治、贸易、投资和其他经济活动等以往隶属于国家范畴的决策,日益变为由国际协定与国际机构定夺。而世界上最有权势的
国际经济组织莫过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
世界银行。不幸的是,这两个组织主要为美国所操纵。美国一方面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需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援助的危机国家漫天要价,乘机提出必须按美国的要求来改造危机国的
金融体系以至
市场准入、经济体制等,一举攻破危机国苦心经营的防线;另一方面乘机大肆收购危机国金融机构,从而长驱直入对危机国经济、文化、制度进行渗透,令危机国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只好任其宰割。只要看看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泰国等为度过金融危机而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货款所接受的苛刻条件以及后来被美欧收编其金融机构的状况就足以说明问题。
再次是挥舞各类经济制裁大棒,动辄进行干涉,依靠强大的经济能力和贸易吞吐能量,通过制裁达到遏制对手的发展甚至摧毁对手经济运行体系,或者保护其本国经济的发展的目的。被制裁长达数年和数十年之久的
伊拉克和朝鲜就是例证,这些国家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沿。就是美国的许多贸易伙伴,美国也利用某些
贸易制裁,达到对其控制的目的。
2、软性单边主义
软性单边主义不直接产生对他国的伤害,但足以循序渐进产生干涉、控制他国的效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今国际竞争日益转向以知识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
综合国力竞争,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竞争,谁掌握了高科技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导权。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占据
国际分工的制高点,尤其是高科技投入一直居高不下,高科技产业转化速度加快,对
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更是广为网罗。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层次低,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大多处于贫穷状况,经济效益不好,科技水平落后,高科技人才又极其缺乏。而科技越意识淡薄,越难以发展经济,也就越拿不出大量的财力来留住和网罗优秀人才。高科技活动没有经费和人才只会成为一句空话,即使有个别领域领先也难以全面与发达国家较量。相反,美国的
知识霸权越强大,经济也就越来越具竞争力,经济的发达又进一步促进其知识霸权的强化,呈现出良性循环,美国“
新经济”就是最好的例证。这种知识霸权带来的后果,是广大
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始终难以摆脱被控制的地位。
各民族文化之间本无绝对的优劣之分,世界也不应由任何一种文化来主宰。各种文化生存到今天就已经证明各自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即使要相互汲取精华也应由各国自主选择,这是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和道德观念。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却将经济与文化硬性捆绑在一起,鼓吹经济与文化因果互动论,认为经济越发达,民族文化就越优秀,反过来因为民族文化优秀才导致经济更繁荣。这是典型的
文化歧视论,其目的无非是要肆意贬低、毁谤经济欠发达国家的民族文化,使之转而接受西方文化意识。为此西方发达国家除了大肆鼓吹西方文化的“
绝对优势”和“种种好处”,还对
发展中国家的西方文化崇拜者百般支持,以此加快这些崇拜者、鼓吹者的繁殖,扩大其在本民族国家的影响,增强其博弈的讨价还价能力,企图以西方文化一统全球。
为了按照西方文化改造全世界,西方国家一方面利用其先进的
信息传播技术手段如因特网、多媒体和遍及全球的传播媒介,将具有西方意识形态的理论观点和文化作品长驱直入渗透到世界各国,在其产品输出所到达的东道国的广告媒体和信息网络上宣传适合其产品的
消费文化来影响东道国的意识形态、消费习惯、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等。从而异化
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与思想意识,肢解发展中国家的价值体系、民族文化与信仰,瓦解各民族凝聚力,企图使发展中国家的精神支柱崩溃。另一方面是推进所谓的全球民主化和文化国际化浪潮,极力扩张
西方文明。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发展本国经济的强烈愿望,美国正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在全球范围内将文化输出与
资本输出和品牌输出捆绑在一起抛售。现今“
文化主权”已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既希望得到西方物质与知识援助,又希望免于民族文化失落已成了发展中国家一个越来越难以解决的结。从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等观念的泛滥流行,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自吹自擂具有超强融合性的美国文化,事实上却具有巨大的
排他性,企图通过冲突,排挤其他一切有异于它的文化。同时也说明,美国的单边主义色彩,在文化领域里也是随处可见的。它是美国企图实现单级
世界霸权的一个组成部分。
(3)控制国际组织
通过加强控制和利用国际组织来传导其制度意愿,影响、左右世界事务和改造
发展中国家的制度,使发展中国家主权日益受到威胁是美国进行
新干涉主义,实行对外单边主义战略的又一主要手段。现今国际组织的作用日益强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国际组织中来,这自然会导致不同的“声音”和美国等西方大国权力的相对下降,因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加强对国际组织机构和决策核心的控制。如美日欧对
联合国秘书长、WTO总干事等人选的态度就极其强硬,对加入国际组织的国家强加一些苛刻的条件(如强迫对方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放开国内市场、降低关税),甚至使用经济封锁、要求对方让渡国家主权等来达到其目的。
可见,美国行使单极霸权的基本行为方式是:以经济和技术援助为诱饵,将有可能破坏美国领导秩序的国家纳入西方规范,通过与各地区的盟友和非敌非友国家的不同程度的合作,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对
挑战者进行制裁和以制裁相威胁,使用武力和以使用武力相威胁,以及把上面的几种手段进行不同的组合来使用。
(二)美国单边主义政策的走向
早在1997年
克林顿的《新世纪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就提出了所谓的“塑造(Shape)”、“反应(Respond)”、“准备(Prepare)”战略[20]。这个战略的立足点是为明天和未来做准备,尽管近几年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其战略核心“塑造”一直没有改变。塑造什么?塑造一套符合美国单边主义政策的国际准则,并使其最终形成新的国际法体系,以确立美国在国际事务中领导地位,使单极霸权制度化、合法化,判任何不同声音为非法,将潜在的全球战略对手逐一彻底摧毁,将反抗的萌芽掐死在襁褓中,以保证美国长期保持单极战略霸权优势。
2001年9月30日,
美国国防部发表的《四年防务审查报告》(2001QDR),2002年3月9日《洛杉矶时报》披露的美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核态势评估报告》,以及近一时期美国紧锣密鼓进行的“倒萨”
战争准备,充分透露着一个信息:美国的新一轮的战略已经起步,单边主义政策有了新的发展。
“9.11”事件以后,国际社会各种力量进一步组合分化,单极与多极化的矛盾继续加深。美国所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世贸双塔的消失,更强烈的感受是美国多年经营的以美国标准来替代国际标准构架的坍塌,这是对美国根本利益发动的一场战争。因此美国的有些人士主张:“用过去帝国主义对付殖民地的办法来对付所谓的‘失败国家’和解决当前的
恐怖主义问题。”[21]“国际组织对众多‘失败国家’的援助失去了昔日的作用。再也不要期待国际机构去解决当前国际社会复杂多变的问题。”[22]这被认为是吹响了新帝国主义的号角。与此同时,
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办公室主任
理查德.哈斯提出了“主权限制论”,这种观点认为:“各国拥有的主权应该附带不能杀害本国公民和不支持恐怖主义等一系列义务,不能实现这一义务的国家应该被剥夺主权和不被干涉的权力,美国等其他国家应该被赋予干涉的权力。”[23]“对于这些‘失败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可以通过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直至推翻这些国家的政府,改变这些国家的社会制度。”[24]因此,新帝国主义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美国领导下的、由西方富国组成的新国际机构来取代联合国管理世界事务。
由此看来,美国单边主义政策新的走向是在寻求美国绝对安全的同时,将战略重点放在主动出击,把确立自己在世界上“一超独霸”的地位作为衡量威胁的出发点,消灭全球内存在的威胁,进而遏制以至消除具有在未来对美国的发展形成挑战潜力的国家和国家集团,以达到长期占据全球单极主导地位不受动摇。一切对美国全球利益形成威胁的行为都有可能遭到美国毁灭性地打击,一切具有上升潜力国家和国家集团都有可能成为美国瞄准的对手和打击目标。这即是美国单边主义政策的深层走向和终极目标。
美国单边主义的影响
(一)美国单边主义的危害
作为具有攻击性、
排他性的干涉主义的对外战略政策,美国的单边主义对世界的安全和地区稳定,对世界的
和平与发展具有极大的破坏性的危害。
首先,打压全球范围内不同声音,遏制其他国家发展,加大国际力量的失衡。在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转型阶段,国际力量对比原本就严重失衡,美国仍然继续推行“
新干涉主义”单边政策,出台北约新战略,强化美日军事同盟,加大
对台军售力度,不断在各方面打压俄罗斯的生存空间,遏制世界其他各极的发展,进驻
科索沃,控制阿富汗,摧毁
伊拉克国家机器,扼守欧亚大陆两端咽喉,以期使欧洲、日本作用受限,俄罗斯、中国的发展受到迟滞,更加突出美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导作用。
其次,破坏现行的国际关系法准则,进一步削弱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罗宾·赖特在华盛顿写的《科索沃是全球政治的分水岭》一文中指出:
科索沃战争的好几个先例中最大的先例涉及到国际干预的新标准,这个新标准既超出
联合国宪章之外,也超过半个世纪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一项原则,这项原则即是:不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25]美国
布鲁金斯学会对外政策研究所所长
理查德·哈斯更是坦率地说:“
安理会只不过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讨论场所……显然,我们应当有能力在没有得到联合国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武力”[26],单边主义政策极力把全球一切事务纳入自己主导的势力范围内,对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动辄干涉、制裁以至诉诸武力,极大地破坏国际法准则,无理侵犯别国的主权及稳定,绕开联合国施行其“
新干涉主义”,严重挑战联合国宪章的权威,这必将造成国际行为准则的混乱。
最后,阻碍全球和平和发展的步伐,加剧军备、经济
恶性竞争,加大世界范围内资源人为内耗,增加世界不稳定因素。特别是美国超出全球其他各国的数倍以上的军事实力和它的“新干涉主义”政策,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如芒刺背,不得不加强军备。俄罗斯军费开支增至GDP的3.5%;欧盟2000年军费开支增至1400~1500亿美元,约占其GDP的2%,今后几年有可能增至3%;日本2000年军费开支比1999年增加1.6%,为发展TMD将在今后5~6年内投入200~300亿日元;印度在2000年4月1日开始的年度财政预算中宣布:国防开支增加1300亿卢比,达到5860亿卢比,比上年提高28%,增幅是历年之最……[27]各国加强军备的目的无非在于减小相互间的军力差距,谋求本国的安宁,但是事与愿违,
军备竞赛最终不可能有双赢的结果,其必然为武装冲突带来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二)国际环境对美国单边主义战略的制约
首先,美国的单极霸权不是美国可以完全凭借本国的力量来支撑的,它是通过其主要盟友的支持,在国际社会的安全、军事、政治和经济领域所具有的巨大控制力和影响力来实现的。这就是说,美国在推行这种单极霸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上述因素的制约。“美国没有强大到能够单独达到自己所有国际目标的程度,它缺乏解决任何冲突的国际和国内条件。”(The Unite States lacks both the international goals by acting alone.)[28]没有西欧盟国以及日本的支持,美国在海外使用武力的意愿和能力都将大为削弱。无论是1991年1月的
海湾战争,还是1994年初美国直接介入
波黑危机,以及1999年3月到6月在科索沃问题上使用武力,美国都是在西欧盟国明确表示支持后才采取行动的。用前
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话说,美国要在制止地区动乱的军事行动中起领导作用,而西欧盟国在此行动中的支持对美国来说是必需的。
其二,美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使它在维持和行使霸权时投鼠忌器。1995年和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
达马托法》和《赫尔姆斯—伯顿法》,由于欧盟和加拿大的反对而不了了之。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有所加深和中国反制裁能力加强,美国已不敢像以往那样滥用对华经济制裁;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也反遏制着美国的单边主义战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结构,使得美国在进行战略攻击时不得不有所顾忌,在某种意义上讲,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也许是制约美国单极霸权的“王牌”,将成为和平因素的重要力量。
其三,美国国内的党派之争有时严重干扰美国政府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图。例如,1999年10月,由
共和党控制多数的
美国参议院否决了《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使
克林顿政府贯彻自己的
两极格局解体以来的首要的安全战略方针——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的进程严重受阻。美国同时也并没有完全达到具有构筑单极世界的绝对实力,美国的生产增长日趋缓慢,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美国的高技术产业的优势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挑战。“9·11”之后,美国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上的地位也在下降,美国国内赤字严重,债台高筑,一直不能摆脱世界最大的
债务国位置。
其四,在军事方面,对战争伤亡的顾忌使美国在海外的军事操作能力大打折扣。1999年6月10日,北约停止在塞尔维亚的空袭行动之前,美国实际上已经在《朗布依埃协议草案》的基础上作出了两点根本性的妥协,一是放弃由北约在
科索沃地区单独维和,允许
俄罗斯部队进入;二是放弃由
北约维和三年后在
科索沃举行全民公决的主张。美国作出妥协的原因之一,在于它对派出自己地面部队的伤亡有所考虑。美国士兵在地面战斗中的死亡可能会立即改变国内民众对政府海外军事行动的支持,使政府处于尴尬境地。
其五,也是最主要的,即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力量正在不断生长,对美国单边主义政策,不管是在美国国内,还是在世界各地,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这将是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最大障碍。
早在
北约空袭南联盟时,国际社会特别是俄罗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大国就对美国“
新干涉主义”的做法进行强烈的批评,近几年来反对美国实行单边主义、强权政治的声音不断地出现,欧洲和日本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已远没有冷战时期那样深,他们对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愿望也随之越来越强,欧洲国家甚至通过各种方式向美国提出当今
世界格局是“一个国王,还是两个诸侯?”的问题。[29]日本内部一直反对美国及
北约未经联合国安理会许可空袭
科索沃;欧盟明确提出要提高自己的防务开支,走独立防务的道路;法国公开声明反对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30]。当今包括美国在内的反“倒萨”战争的游行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世界其他国家和国家集团经济实力、政治和军事能力的发展,与美国本身实力的相对下降之间的对比正在逐渐明显,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的单边主义战略终将归于失败,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终将形成。
综上所述,美国构筑单极世界,独霸世界的单极战略,并不能最终得逞。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
超级大国,具有如此强烈的独霸世界的企图和战略目标,将给世界的发展带来巨大而深远的负面影响。美国企图通过一系列渐进的干涉先例一步一步“塑造”符合美国单极世界要求的国际新惯例和新规则,直至法规化,如果国际社会采取默认的态度,那么美国极有可能继续强化其战略企图。如果中、俄国长期被美国设计好的战略包围所遏制,欧洲、日本始终被美国纳入其战略轨道中,不能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美国追求的单极独霸局面便很难遏制。因此,任何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如何通过与单边主义的斗争,获得安全稳定的生存空间,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其过程长期而复杂。
中新网5月6日电 据伊通社报道,伊朗
布什尔核电站的主要承建商俄罗斯原子能建设出口公司宣布,布什尔核电站将于5月23日(
伊历3月3日)达到全负荷运行。另一方面,伊朗外交部部长萨利希表示,伊朗核活动是和平的,伊朗非常重视
维也纳和
巴格达核谈判,他强调针对伊朗的单边主义政策必须停止。
据报道,俄罗斯原子能建设出口公司4日发表通告指出,布什尔核电站以及标称容量的75%能力在运行,其标称发电量为1000百万瓦。
通告同时援引伊朗布什尔核电站建设项目副负责人维拉蒂米尔帕瓦罗夫的话指出,在计划的试验阶段,布什尔核电站的设施在5月1日已将其发电能力提高到了90%,而该实验也获得了成功。
据介绍,伊朗与六大国(5+1小组)的下一轮核谈判将在
巴格达举行,举行前一周,伊朗将与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
维也纳举行新一轮谈判。
伊朗外交部部长萨利希表示,伊朗非常重视维也纳和巴格达核谈判。他奉劝,要在这一轮谈判勾画出明确各方步伐的新框架。
据报道,萨利希称,伊朗的核活动是和平的。他说,伊朗非常重视与5+1小组在巴格达以及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在维也纳的谈判。
他表示,希望在巴格达核谈判中为谈判的继续进行迈出切实的步伐,解决问题。
萨利希说,伊朗核计划是西方国家向伊朗施加压力的借口。他强调,针对伊朗的单边主义政策必须停止。
萨利希还说,必须在谈判中勾画一个新的框架。双方的专家应该制定一个计划,使未来的行动透明化、清晰化,这样才能实现互信。
另一方面,伊朗石油部长罗斯塔姆·加赛米表示,
伊朗石油工业2012年将实施500亿美元的项目。他说,伊朗为实现第五个国家五年发展计划的目标,将在石油工业领域投资2000亿美元。
罗斯塔姆·加赛米说,伊朗将加快南帕尔斯油田和其它一些与别国合作的油田开发项目。
他说,项目实施经费的保障是实施伊朗犹太开发项目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加赛米表示,希望在未来一至三年内,南帕尔斯油田项目能够完全结束并开始产油。
加赛米说,由于面临制裁的因素,伊朗油田开发的成本增加,但同时也为国家充分整合和开发自身能力提供了机遇。伊朗已经开始自行生产石油设备,同时一些设备生产制造也交由国内公司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