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学
发展水平和检查手段,能够发现导致血压升高的确切病因,称之为继发性
高血压;反之,不能发现导致血压升高的确切病因,则称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人群中多数为原发性高血压,但明确诊断原发性高血压,需首先除外继发性高血压。现在认为,
继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人群的5%~10%,但随着医学发展水平和检查手段的不断进展,继发性高血压的比例将不断增加,原发性高血压的比例会不断下降。
病因
目前认为原发性
高血压是一种某些先天性
遗传基因与许多
致病性增压因素和生理性减压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多因素疾病,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遗传因素
原发性
高血压是一种
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高血压患者的孪生子女
高血压的
患病率明显提高,尤其是
单卵双生者;父母均患
高血压者,其子女患高血压概率高达45%,相反,双亲血压均正常者,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仅为3%。
2.高钠、低钾膳食
人群中,钠盐(
氯化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
正相关,而
钾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
负相关。膳食钠/钾比值与血压的
相关性甚至更强。我国14组人群研究表明,膳食钠盐摄入量平均每天增加2克,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0mmHg和1.2mmHg。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均每天盐摄入量12~15克以上。在盐与血压的国际协作研究(INTERMAP)中,反映膳食钠/钾量的24小时
尿钠/钾比值,我国人群在 6 以上,而西方人群仅为2~3。
3.超重和肥胖
身体脂肪含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人群中体重指数(BMI)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BMI每增加3kg/m,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男性增加50%,女性增加57%。我国24万成人随访资料的汇总分析显示,BMI≥24kg/m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身体脂肪的分布与高血压发生也有关。
腹部脂肪聚集越多,血压水平就越高。腰围男性≥90cm或女性≥85cm,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者的4倍以上。
4.饮酒
过量饮酒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升高。虽然少量饮酒后短时间内血压会有所下降,但长期少量饮酒可使血压轻度升高;过量饮酒则使血压明显升高。如果每天平均饮酒>3个
标准杯(1个标准杯相当于12克酒精,约合360克
啤酒,或100克葡萄酒,或30克白酒),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平均升高3.5mmHg与2.1mmHg,且血压上升幅度随着饮酒量增加而增大。
5.精神紧张
长期
精神过度紧张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长期从事高度精神紧张工作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加。
6.其他危险因素
高血压发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缺乏
体力活动等。除了高血压外,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
血脂异常、
糖尿病、肥胖等。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大多数原发性
高血压见于中老年,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程长达十多年至数十年,初期很少有症状,约半数患者因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测量血压后,才偶然发现血压增高,不少病人一旦知道患有高血压后,反而会产生各种各样
神经症样症状,诸如
头晕、
头胀、失眠、
健忘、
耳鸣、乏力、
多梦、
易激动等,1/3~1/2高血压患者因
头痛、头胀或
心悸而就医,也有不少病人直到出现高血压的严重
并发症和靶器官功能性或
器质性损害,出现相应临床表现才就医。
2.靶器官损害症状
(1)心脏 高血压病的心脏损害症状主要与血压持续升高有关,后者可加重
左心室后负荷,导致
心肌肥厚,继之引起
心腔扩大和反复
心衰发作,此外,高血压是
冠心病主要危险因子,常合并冠心病可出现
心绞痛、
心肌梗死等症状,高血压早期
左室多无肥厚,且收缩功能正常,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左室
向心性肥厚,此时其收缩功能仍多属正常,随着高血压性心脏病变和病情加重,可出现
心功能不全的症状,诸如心悸,
劳力性呼吸困难,若血压和病情未能及时控制,可发生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端坐呼吸、咳
粉红色泡沫样痰,
肺底出现
水泡音等
急性左心衰和
肺水肿的
征象,心衰反复发作,左室可产生离心性肥厚,心腔扩大,此时,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均明显损害,甚至可发生全
心衰竭。
高血压性心脏病变心脏检查可表现为
心尖搏动增强,呈抬举性并向左下移位,
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
心尖部可有
收缩期杂音(1/6~2/6级),若并发左室扩大或
乳头肌缺血和功能不全,则可出现
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征象,此时收缩期杂音可增强至3/6~4/6级,当心功能不全时心尖部常有第3
心音奔马律或出现
病理性第4心音,
主动脉瓣区第2心音亢进,并
主动脉硬化时可呈金属音,因
主动脉扩张可出现收缩期杂音,甚至由于主动脉瓣相对性关闭不全产生轻度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
舒张期杂音,此外,高血压性心脏病变也可产生各种
心律失常,如频发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或
室性心动过速,
房颤等等,可出现相应的
临床表现。
(2)肾脏 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主要与
肾小动脉硬化有关,此外,与肾脏
自身调节紊乱也有关,早期无
泌尿系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
夜尿增多伴尿
电解质排泄增加,表明肾脏浓缩功能已开始减退,继之可出现
尿液检查异常,如出现
蛋白尿、
管型、
红细胞,
肾功能明显减退时尿
相对密度(比重)常固定在1.010左右,由于
肾小管受损使尿内β2微球蛋白增多。
高血压有严重肾损害时可出现
慢性肾功能衰竭症状,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
厌食,
代谢性酸中毒和
电解质紊乱的症状,由于氮质
潴留和
尿毒症,患者常有
贫血和
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
嗜睡、谵忘、昏迷、抽搐、
口臭尿味,严重
消化道出血等,但高血压病人死于
尿毒症者在我国仅占高血压死亡病例的1.5%~5%,且多见于
急进型高血压。
(3)脑 高血压可导致脑小动脉痉挛,产生
头痛、
眩晕、头胀、眼花等症状,当血压突然显著升高时可产生
高血压脑病,出现剧烈
头痛、呕、视力减退、抽搐、昏迷等
脑水肿和
颅内高压症状,若不及时抢救可以致死。
高血压脑部最主要并发症是
脑出血和
脑梗死,持续性高血压可使脑
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形成,常因血压波动,情绪激动,用力等情况下突然破裂出血,部分病例可在无先兆的情况下破裂出血。
脑出血一旦发生,患者常表现为突然晕倒,呕吐和出现
意识障碍,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可出现
偏瘫、
口角歪斜、
中枢性发热、瞳孔大小不等,若血液破入
蛛网膜下腔时可出现
颈项强直等
脑膜刺激征象。高血压引起
脑梗死多见于60岁以上伴有
脑动脉硬化的老人,常在安静或睡眠时发生,部分病人
脑梗死发生前可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为
一过性肢体麻木,无力,轻瘫和
感觉障碍。
(4)眼底改变 高血压眼底改变程度的分期。
检查
1.体格检查
仔细的
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
继发性高血压线索和
靶器官损害情况,体格检查包括:正确测量血压和心率,必要时测定立卧位血压和四肢血压;测量
体重指数(
BMI)、
腰围及
臀围;观察有无
库欣面容、
神经纤维瘤性皮肤斑、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
突眼征或下肢水肿;听诊
颈动脉、
胸主动脉、腹部动脉和
股动脉有无杂音;触诊甲状腺;全面的心肺检查;检查腹部有无肾脏增大(
多囊肾)或
肿块,检查四肢动脉搏动和
神经系统体征。
(2)推荐项目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
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
餐后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时测定)、
同型半胱氨酸、
尿白蛋白定量(
糖尿病患者必查项目)、
尿蛋白定量(用于
尿常规检查蛋白阳性者)、眼底、
胸片、
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以及踝臂血压指数(
ABI)等。
(3)选择项目 对怀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需要可以分别选择以下检查项目:
血浆肾素活性、血和
尿醛固酮、血和尿
皮质醇、血游离
甲氧基肾上腺素(MN)及甲氧基去甲
肾上腺素(
NMN)、血和
尿儿茶酚胺、
动脉造影、肾和肾上腺超声、
CT或
MRI、睡眠呼吸监测等。对有
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应的脑功能、心功能和
肾功能检查。
诊断
对
高血压患者需进行
诊断性评估,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①确定血压水平及其他心血管
危险因素;②判断高血压的原因,明确有无继发性高血压;③寻找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
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
收缩压≥140mmHg和/或
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
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见表1)。
脑卒中、
心肌梗死等严重
心脑血管事件是否发生、何时发生难以预测,但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水平不仅可以评估,也应该评估。高血压及血压水平是影响
心血管事件发生和
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还有血压升高以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能只根据血压水平,必须对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并分层。根据我国最新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将高血压患者按心血管风险水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四个层次,见表2。影响心血管
危险分层的因素见表3。
与继发性高血压鉴别也是原发性高血压诊断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高血压确定之后,只有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才能明确诊断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是病因明确的高血压,当查出病因并有效去除或控制病因后,作为继发症状的高血压可被治愈或明显缓解;继发性高血压在高血压人群中占5%~10%;常见病因为肾
实质性、内分泌性、
肾血管性高血压和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由于精神
心理问题而引发的高血压也时常可以见到。提高对继发性高血压的认识,及时明确病因并积极针对
病因治疗将会大大降低因高血压及
并发症造成的高致死及致残率。
治疗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目标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与死亡的总体危险。
基本原则包括:高血压是一种以
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常伴有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需要进行综合干预。抗高血压治疗包括非药物和药物两种方法,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坚持治疗。定期测量血压;规范治疗,改善
治疗依从性,尽可能实现降压达标;坚持长期平稳有效地控制血压。
降压目标: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逐步降压达标。一般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收缩压/舒张压)降至140/90mmHg以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收缩压应控制在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伴有
肾脏疾病、糖尿病或病情稳定的
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治疗更宜个体化,一般可以将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脑卒中后的高血压患者一般血压目标为<140/90mmHg。处于
急性期的冠心病或脑卒中患者,应按照相关指南进行血压管理。
1.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指生活方式干预,即去除不利于身体和
心理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高血压患者(包括
正常高值血压),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降低血压、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改善生活方式的主要措施包括: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控制体重;不吸烟;不过量饮酒;体育运动;减轻精神压力,保持
心理平衡。
高危、很高危或3级高血压患者,应立即开始降压药物治疗。确诊的2级高血压患者,应考虑开始药物治疗;1级高血压患者,可在生活方式干预数周后,血压仍≥140/90 mmHg时,再开始降压药物治疗。
常用
降压药物包括
钙通道阻滞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血管紧张素
受体阻滞剂(
ARB)、
利尿剂和
β受体阻滞剂五类,以及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配比
复方制剂。此外,α-受体阻滞剂或其他种类降压药有时亦可应用于某些高血压人群。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及其
低剂量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降压治疗的初始用药或长期维持用药,单药或
联合治疗。
降压治疗的药物应用应遵循以下4项原则,即小剂量开始,
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应用及个体化。
(1)小剂量 初始治疗时通常应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并根据需要,逐步增加剂量。降压药物需要长期或终身应用,药物的安全性和患者的
耐受性,重要性不亚于或甚至更胜过药物的疗效。
(2)尽量应用长效制剂 尽可能使用一天一次给药而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以
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如使用中、短效制剂,则需每天2~3次用药,以达到平稳控制血压。
(3)联合用药 以增加降压效果又不增加
不良反应,在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时,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事实上,2级以上高血压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联合治疗。对血压≥160/100mmHg或中危及以上患者,起始即可采用小剂量两种药联合治疗,或用小剂量固定复方制剂。
(4)个体化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耐受性及个人意愿或长期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
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防止和延缓高血压的发生。
1.减少钠盐摄入
钠盐可显著升高血压以及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而
钾盐则可对抗钠盐升高血压的作用。我国各地居民的钠盐摄入量均显著高于目前
世界卫生组织每日应少于6克的推荐,而钾盐摄入则严重不足,因此,应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减少钠盐的摄入量,并增加食物中钾盐的摄入量。主要措施包括:
(1)尽可能减少烹调用盐,建议使用可定量的盐勺;
(2)减少味精、酱油等含钠盐的调味品用量;
(3)少食或不食含钠盐量较高的各类
加工食品,如
咸菜、
火腿、
香肠以及各类炒货;
(4)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
(5)肾功能良好者,使用含钾的烹调用盐。
2.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以
腹部脂肪堆积为典型特征的
中心性肥胖还会进一步增加高血压等
心血管与
代谢性疾病的风险,适当降低升高的体重,减少体内脂肪含量,可显著降低血压。衡量超重和肥胖最简便和常用的生理测量指标是
体质指数[
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身高(米)]和腰围。前者通常反映全身肥胖程度,后者主要反映中心型肥胖的程度。成年人正常体质指数为18.5~23.9kg/m,在24~27.9 kg/m为超重,提示需要控制体重;BMI≥28kg/m为肥胖,应减重。成年人正常腰围<90/85cm(男/女),如腰围≥90/85cm(男/女),同样提示需控制体重,如腰围≥95/90cm(男/女),也应减重。
最有效的减重措施是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
体力活动。在饮食方面要遵循
平衡膳食的原则,控制高热量食物(高脂肪食物、
含糖饮料及
酒类等)的摄入,适当控制主食(
碳水化合物)用量。在运动方面,规律的中等强度的
有氧运动是控制体重的有效方法。减重的速度因人而异,通常以每周减重0.5~1kg为宜。对于非药物措施减重效果不理想的
重度肥胖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减肥药物控制体重。
3.不吸烟
吸烟是一种不
健康行为,是
心血管病和
癌症的主要
危险因素之一。被动吸烟也会显著增加
心血管疾病危险。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损害,显著增加高血压患者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风险。戒烟的益处十分肯定,而且任何年龄戒烟均能获益。
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
成瘾性疾病,不仅戒断困难,
复发率也很高。因此,医生应强烈建议并督促高血压患者戒烟,并鼓励患者寻求药物辅助戒烟(使用
尼古丁替代品、
安非他酮缓释片和伐尼克兰等),同时也应对戒烟
成功者进行随访和监督,避免复吸。
4.限制饮酒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限制饮酒量则可显著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我国男性长期大量饮酒者较多,在
畲族等几个
少数民族女性也有饮酒的习惯。所有研究者
均应控制饮酒量。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不应超过25克;女性不应超过15克。不提倡高血压患者饮酒,如饮酒,则应少量:白酒、
葡萄酒(或
米酒)与
啤酒的量分别少于50ml、100ml、300ml。
5.体育运动
一般的体力活动可增加
能量消耗,对健康十分有益。而定期的体育锻炼则可产生重要的
治疗作用,可降低血压、改善
糖代谢等。因此,建议每天应进行适当的30分钟左右的体力活动;而每周则应有1次以上的有氧体育锻炼,如步行、慢跑、骑车、游泳、做
健美操、跳舞和非比赛性划船等。典型的体力活动计划包括三个阶段:
(1)5~10分钟的轻度热身活动;
(2)20~30分钟的耐力活动或有氧运动;
(3)放松阶段,约5分钟,逐渐减少用力,使
心脑血管系统的反应和身体
产热功能逐渐稳定下来。运动的形式和
运动量均应根据个人的兴趣、身体状况而定。
心理或精神压力引起
心理应激(反应),即人体对环境中心理和
生理因素的刺激作出的反应。长期、过量的
心理反应,尤其是负性的心理反应会显著增加心血管风险。精神压力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过度的工作和
生活压力以及病态心理,包括
抑郁症、
焦虑症、
A型性格(一种以敌意、好胜和妒忌心理及时间紧迫感为特征的性格)、
社会孤立和缺乏
社会支持等。应采取各种措施,帮助患者预防和缓解精神压力以及纠正和治疗病态心理,必要时建议患者寻求专业
心理辅导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