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文明》是2007年12月16日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国学大师
文怀沙担任主编,陕西震旦汉唐研究院编纂,历时20年,对我国
先秦至
隋唐两千余年间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学术的、总结性的大规模纂述,堪称展现中华文明前半期的集大成之作。《四部文明》之 “四部”因历史时序,将
中国历史前半期之文明成就以时代划分,归并为《商周文明卷》、《秦汉文明卷》、《魏晋南北朝文明卷》、《隋唐文明卷》四部丛书,是为《四部文明》。
书籍说明
《四部文明》于2007年12月16日首发。
《四部文明》共计二百册,收录古籍原著一千五百六十种,一万八千二百余卷,总计一亿四千余万字。其中《商周文明卷》三十册,《秦汉文明卷》四十册,《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三十册,《隋唐文明卷》一百册。
《四部文明》首次披露了国内外收藏的大量文献珍善本古籍,其中收录了唐写本4种,
宋本101种(宋刻本68种,影翻宋本33种),元本19种(元刻本18种,影元本1种),明本121种(明刻本118种,明抄本3种),清刻本311种,经藏本7种,
日本古刻本12种,旧抄本3种等一大批珍贵古籍。尤以宋本
《隋书》八十五卷、稿本《唐诗》七百十七卷、宋本《杜诗补注》三十六卷、清抄本《
大唐开元礼》一百五十卷、清抄本《
唐会要》阙卷四卷等一批珍贵古籍。
《四部文明》是针对《
四库全书》编纂中,为维护满清统治,对
中国古籍大规模的删灭和篡改而造成的遗憾而编,本着“择善存真”、“拨乱反正”的旨归(
钱伟长语),力图还历史本来面目。在编纂中,以“罕见”与“实用”并举,每册均排比多种版本,比较异同,选定最善之本;在文献价值上,首次披露了国内外收藏的大量珍善本古籍,其中不少为学术界久慕其名而无由一睹的传世孤本,有极高的版本收藏价值。
主编介绍
人物资料
人物履历
解放前在
四川、上海等地任大专学校教员,教授;解放后,先后在北京八所大专院校──包括北大、清华、北师大、
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乃至
北京中医学院等校讲课或担任教授。
现为陕西震旦汉唐研究院终身院长,
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湖南岳麓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
上海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北自
黑龙江大学、南到
汕头大学等十数所大学皆聘为
名誉教授。
文怀沙主要作品
《屈原集注》、《屈原<
离骚>今绎》、《屈原<
九歌>今绎》、《屈原<九章>今绎》、《屈原<
招魂>今绎》、《中华根与本》、《鲁迅旧诗新诠》、《毛泽东诗词吟赏》、《文怀沙序跋集》、《
击空明集》等;主持编辑建国后第一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刊》约三十种专著,近五、六百万字;以耄耋之年,更发奋编纂大型文献丛编──《四部文明》,总计200册。
编纂委员会
主 编 文怀沙
执行编委 傅 光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范镇 文怀沙
王元化 王运熙 史念海 任继愈 池田温 李 浩 吴 枫 何沛雄
周绍良 胡如雷 徐连达 张岂之 张荣芳 程千帆 傅 光
傅璇琮 简锦松 龚鹏程
钱伯城 饶宗颐编 纂 陕西震旦汉唐研究院
由来缘起
一
荀勗、张华等,编列晋室所藏书籍,分为四部。及晋移江左,藏书淆乱,
李充删除繁冗,虽仍分四部,而内容稍异于前。于是甲部为经部之属,乙部为史部之属,丙部为子部之属,丁部为集部之属。降及
李唐中国历史前半期之文明成就以时代划分,归并为《商周文明卷》、《秦汉文明卷》、《魏晋南北朝文明卷》、《隋唐文明卷》四部丛书,是为《四部文明》。
二
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及
中国,为举世公认之人类文明发源地。中华文明,不惟发祥至早,而且亘古及今,递相祖述,
四大文明秦汉和隋唐是我国
封建社会发展的两个高峰,也都是统一的大时代,在这两个统一的大时代之前,又分别存在着两个政治上分崩离析,但思想文化异常活跃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和魏晋南北朝时代,此一演变轨迹,显示出历史发展轮回的迹象。
三
四
清代
乾隆帝自恃
武功十全老人安徽学政朱筠之议,拟在全国范围内网罗历代遗书,并计划据之编成一部旷世钜典。乾隆帝选派学者在北京
翰林院一 有种族思想妨害满清统治之著述;
二 所记历史事实于满清不利之著述;
三 思想立场与满清对立者之著述;
四 被认为有伤风化之著述;
一律要搜查、禁行,将刻板及其印本全部或局部加以销毁或挖改,禁止流传。
两江总督江南文字狱即有四十多次,作者、刻书、卖书、藏书者,遭受灭门之惨者不乏其例。
谁曾想到这样如此冠冕且又堂皇之文化工程,其另一目的便是毁灭文化。《四库全书》之所在机构竟是使人下狱、被戮和焚书、抄家之大本营。
五
对于清修《四库全书》的手段和实绩,鲁迅先生早有中肯的评价:
鲁迅先生的见解和批判,都值得我们认真的领会和理解。
张元济先生曾以《四部丛刊》影印旧抄本与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宋人
晁说之永乐大典》等的佚书,虽无别本可资对勘,但是《四库》本仍然难以称善,如《元和姓纂》是四库馆臣辑自《永乐大典》的佚书,直到
岑仲勉先生作《元和姓纂四校记》,才算大体恢复了该书的本来面貌。
民族英雄必须首先忠于自己的民族,正好比为人子者,不容忘怀亲娘的养育之恩。这就是中华历史文明的伦理基础。一个民族可以建立不止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也可以融合若干个民族。汉民族英雄
岳飞元世祖忽必烈 六
《四部文明》总计二百册,其中《商周文明卷》三十册、《秦汉文明卷》四十册、《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三十册、《隋唐文明卷》一百册。
在编纂整理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收录的范围上,尽可能体现一个时代的文明的整体面貌,最大程度地保存一代文献。对所有文献又据其内容进行分门别类,既突出各时代最有成就的方面,又不忽视整个文献的完整性。
三、在内容的编纂上,既考虑到所收文献的完整性,又照顾到学术体系的延续性。在编排上尽量使从事某一领域学术研究工作的学者能够更方便的利用材料参证研究。
四、所收古籍因其具体内容和学术研究的惯例与需求,或补缺、或辑佚、或作校勘、或作汇证、或考核文献渊源、或辑录参考资料,分不同情况作了适当的整理工作,但绝不更动原书。既保存古籍的原貌,又在此基础上作出提高。
此外,应该特别说明的是,在收录的著作中,有极少量的底本就是《四库全书》。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底本灭失的,如四库馆臣辑自《永乐大典》的诸书,随着《永乐大典》的散佚,已无善本可据的,只能使用《四库全书》;二是今传各本晚出,而《四库全书》尚属早期传本,可备一格;三是清人著述进呈内府而收入《四库全书》的,以较接近原始面貌,因此加以收录。但我们仍然需要提请读者在阅读和使用这些材料时,应给以极大的审慎。
在本书的整个编纂过程中,得到学术界同仁的广泛支持和帮助,得到
国家图书馆、海外图书馆和部分省市图书馆以及一些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大力协助。正是这些慷慨而无私的支持与帮助,才使本书得以编纂完成和顺利出版。这些是特别要提出来表示感谢的。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竭尽了我们近二十年的努力编纂本书,但限于水平,肯定还会留下许多有待高明加以匡正的地方。但编者同仁区区用心、共此书规模、旨归,必将会被至亲至爱的后贤以及我们不认识的子孙们所理解。设想及此,编者同仁感到无比欣慰,至于千秋功罪则非敢端详也。
──文怀沙(《四部文明》主编)
目录
商周文明
四部文明总序
商周文明卷(一)
商周文明综目
先秦图志
甲骨文存
商周文明卷(二)
先秦史表
商周文明卷(三)
金文类纂一
商周文明卷(四)
金文类纂二
商周文明卷(五)
古器图象类纂一
商周文明卷(六)
古器图象类纂二
商周文明卷(七)
十三经汇函一
商周文明卷(八)
十三经汇函二
商周文明卷(九)
十三经汇函三
商周文明卷(十)
十三经汇函四
商周文明卷(十一)
十三经汇函五
商周文明卷(十二)
十三经汇函六
商周文明卷(十三)
十三经汇函七
商周文明卷(十四)
十三经汇函八
商周文明卷(十五)
十三经汇函九
商周文明卷(十六)
十三经汇函十
商周文明卷(十七)
十三经汇函十一
商周文明卷(十八)
十三经汇函十二
商周文明卷(十九)
十三经汇函十三
商周文明卷(二十)
十三经汇函十四
商周文明卷(二十一)
四书汇纂一
商周文明卷(二十二)
四书汇纂二
群经总义
先秦古史汇纂一
商周文明卷(二十三)
先秦古史汇纂二
商周文明卷(二十四)
国语汇纂
商周文明卷(二十五)
战国策汇纂
商周文明卷(二十六)
诸子汇纂一
商周文明卷(二十七)
诸子汇纂二
商周文明卷(二十八)
先秦杂著汇纂
先秦地理著述类纂
商周文明卷(二十九)
全上古三代文
诗经辑纂
商周文明卷(三十)
楚辞辑纂
先秦大家集汇
商周文明索引
秦汉文明卷总目
四部文明总序
秦汉文明卷(一)
秦汉文明
秦汉图志
秦汉史表一
秦汉文明卷(二)
秦汉史表二
秦汉文明卷(三)
说文汇纂一
秦汉文明卷(四)
说文汇纂二
秦汉文明卷(五)
说文汇纂三
秦汉文明卷(六)
说文汇纂四
秦汉文明卷(七)
广雅 释名 方言
秦汉文明卷(八)
史记汇证一
秦汉文明卷(九)
史记汇证二
秦汉文明卷(十)
史记汇证三
秦汉文明卷(十一)
史记汇证四
秦汉文明卷(十二)
汉书汇证一
秦汉文明卷(十三)
汉书汇证二
秦汉文明卷(十四)
汉书汇证三
秦汉文明卷(十五)
汉书汇证四
秦汉文明卷(十六)
汉书汇证五
秦汉文明卷(十七)
后汉书汇证一
秦汉文明卷(十八)
后汉书汇证二
秦汉文明卷(十九)
后汉书汇证三
秦汉文明卷(二十)
后汉书汇证四
秦汉文明卷(二十一)
秦汉史部书汇一
秦汉文明卷(二十二)
秦汉史部书汇二
秦汉金石文汇
秦汉文明卷(二十三)
秦汉史部书汇三
秦汉文明卷(二十四)
秦汉史部书汇四
秦汉文明卷(二十五)
秦汉史部书汇五
秦汉文明卷(二十六)
秦汉史部书汇六
秦汉文明卷(二十七)
秦汉史部书汇七
秦汉文明卷(二十八)
秦汉史部书汇八
秦汉文明卷(二十九)
秦汉史部书汇九
秦汉文明卷(三十)
秦汉史部书汇十
秦汉文明卷(三十一)
秦汉著述汇编一
秦汉文明卷(三十二)
秦汉著述汇编二
秦汉文明卷(三十三)
秦汉著述汇编三
秦汉文明卷(三十四)
秦汉地理书荟一
秦汉文明卷(三十五)
秦汉地理书荟二
两汉说部书荟
秦汉文明卷(三十六)
秦汉古逸书辑佚汇纂一
秦汉文明卷(三十七)
秦汉古逸书辑佚汇纂二
秦汉文明卷(三十八)
秦汉古逸书辑佚汇纂三
秦汉文明卷(三十九)
秦汉文一
秦汉文明卷(四十)
秦汉文二
汉大家集汇
秦汉文明索引
魏晋南北朝文明
四部文明总序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综目
魏晋南北朝图志
魏晋南北朝史表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二)
魏晋南北朝史表二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三)
三国志汇证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四)
三国志汇证二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五)
晋书汇证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六)
晋书汇证二
宋书汇证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七)
宋书汇证二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八)
宋书汇证三
南齐书汇证
梁书汇证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九)
梁书汇证二
陈书汇证
魏书汇证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十)
魏书汇证二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十一)
魏书汇证三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十二)
北齐书汇证
周书汇证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十三)
南北史汇证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十四)
南北史汇证二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十五)
南北史汇证三
魏晋南北朝史部书汇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十六)
魏晋南北朝史部书汇二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十七)
魏晋南北朝史部书汇三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十八)
全三国六朝文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十九)
全三国六朝文二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二十)
全三国六朝文三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二十一)
全三国六朝文四
魏晋南北朝诗总集汇纂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二十二)
魏晋南北朝别集汇纂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二十三)
魏晋南北朝别集汇纂二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二十四)
魏晋南北朝别集汇纂三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二十五)
魏晋南北朝别集汇纂四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二十六)
文选辑纂一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二十七)
文选辑纂二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二十八)
魏晋百家小说
魏晋南北朝杂著书汇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二十九)
魏晋南北朝释道书汇
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三十)
玉篇
魏晋南北朝类书丛编
魏晋南北朝金石书汇
魏晋南北朝地志汇纂
魏晋南北朝文明索引
隋唐文明
四部文明总序
隋唐文明卷(一)
隋唐文明综目
隋唐图志
隋唐文明卷(二)
隋唐史表
隋唐文明卷(三)
隋唐典章职官书汇一
隋唐文明卷(四)
隋唐典章职官书汇二
隋唐文明卷(五)
隋唐典章职官书汇三
隋唐文明卷(六)
隋唐典章职官书汇四
隋唐文明卷(七)
隋唐典章职官书汇五
隋唐文明卷(八)
隋唐典章职官书汇六
隋唐文明卷(九)
隋唐典章职官书汇七
隋唐文明卷(十)
隋唐典章职官书汇八
隋唐文明卷(十一)
唐代谱牒科举职官名录书汇一
隋唐文明卷(十二)
唐代谱牒科举职官名录书汇二
隋唐文明卷(十三)
唐代诏令奏议书录一
隋唐文明卷(十四)
唐代诏令奏议书录二
隋唐文明卷(十五)
隋书汇证一
隋唐文明卷(十六)
隋书汇证二
隋唐文明卷(十七)
隋书汇证三
隋唐文明卷(十八)
隋书汇证四
隋唐文明卷(十九)
旧唐书汇证一
隋唐文明卷(二十)
旧唐书汇证二
隋唐文明卷(二十一)
旧唐书汇证三
隋唐文明卷(二十二)
旧唐书汇证四
隋唐文明卷(二十三)
新唐书汇证一
隋唐文明卷(二十四)
新唐书汇证二
隋唐文明卷(二十五)
新唐书汇证三
隋唐文明卷(二十六)
新唐书汇证四
隋唐文明卷(二十七)
隋唐史部书录一
隋唐文明卷(二十八)
隋唐史部书录二
隋唐文明卷(二十九)
隋唐史部书录三
隋唐文明卷(三十)
隋唐史部书录四
隋唐文明卷(三十一)
隋唐地志辑录一
隋唐文明卷(三十二)
隋唐地志辑录二
隋唐文明卷(三十三)
隋唐金石文汇一
隋唐文明卷(三十四)
隋唐金石文汇二
隋唐文明卷(三十五)
隋唐金石文汇三
隋唐文明卷(三十六)
隋唐金石文汇四
隋唐文明卷(三十七)
唐代类书选录一
隋唐文明卷(三十八)
唐代类书选录二
隋唐文明卷(三十九)
隋唐释道书荟一
隋唐文明卷(四十)
隋唐释道书荟二
隋唐译经举隅
隋唐文明卷(四十一)
隋唐杂著丛编一
隋唐文明卷(四十二)
隋唐杂著丛编二
隋唐文明卷(四十三)
隋唐杂著丛编三
隋唐文明卷(四十四)
隋唐杂著丛编四
隋唐文明卷(四十五)
隋唐杂著丛编五
隋唐文明卷(四十六)
隋唐杂著丛编六
隋唐文明卷(四十七)
太平广记一
隋唐文明卷(四十八)
太平广记二
古今说海说渊部
隋唐文明卷(四十九)
唐人百家小说
唐人说荟
隋唐文明卷(五十)
隋唐小说补编
隋唐文明卷(五十一)
全隋唐文一
隋唐文明卷(五十二)
全隋唐文二
隋唐文明卷(五十三)
全隋唐文三
隋唐文明卷(五十四)
全隋唐文四
隋唐文明卷(五十五)
全隋唐文五
隋唐文明卷(五十六)
全隋唐文六
隋唐文明卷(五十七)
全隋唐文七
隋唐文明卷(五十八)
全隋唐文八
隋唐文明卷(五十九)
全隋唐文九
隋唐文明卷(六十)
全隋唐文十
隋唐文明卷(六十一)
全隋唐文十一
隋唐文明卷(六十二)
全隋唐文十二
隋唐文明卷(六十三)
全隋唐文十三
隋唐文明卷(六十四)
全隋唐文十四
隋唐文明卷(六十五)
全隋唐文十五
隋唐文明卷(六十六)
全隋唐文十六
隋唐文明卷(六十七)
全隋唐文十七
隋唐文明卷(六十八)
全隋唐文十八
隋唐文明卷(六十九)
全隋唐文十九
隋唐文明卷(七十)
全隋唐文二十
隋唐文明卷(七十一)
全隋唐文二十一
隋唐文明卷(七十二)
全隋唐文二十二
隋唐文明卷(七十三)
全隋唐文二十三
隋唐文明卷(七十四)
全隋唐文二十四
隋唐文明卷(七十五)
隋唐诗一
隋唐文明卷(七十六)
隋唐诗二
隋唐文明卷(七十七)
隋唐诗三
隋唐文明卷(七十八)
隋唐诗四
隋唐文明卷(七十九)
隋唐诗五
隋唐文明卷(八十)
隋唐诗六
隋唐文明卷(八十一)
隋唐诗七
隋唐文明卷(八十二)
隋唐诗八
隋唐文明卷(八十三)
隋唐诗九
隋唐文明卷(八十四)
隋唐诗十
隋唐文明卷(八十五)
隋唐诗十一
隋唐文明卷(八十六)
隋唐诗十二
隋唐文明卷(八十七)
唐代诗文总集丛编一
隋唐文明卷(八十八)
唐代诗文总集丛编二
隋唐文明卷(八十九)
唐代诗文总集丛编三
唐代诗文纪事丛编一
隋唐文明卷(九十)
唐代诗文纪事丛编二
隋唐文明卷(九十一)
唐代诗文纪事丛编三
隋唐文明卷(九十二)
唐代诗文纪事丛编四
隋唐文明卷(九十三)
唐大家集汇一
隋唐文明卷(九十四)
唐大家集汇二
隋唐文明卷(九十五)
唐大家集汇三
隋唐文明卷(九十六)
唐大家集汇四
隋唐文明卷(九十七)
唐大家集汇五
隋唐文明卷(九十八)
唐大家集汇六
隋唐文明卷(九十九)
唐大家集汇七
隋唐文明卷(一百)
唐大家集汇八
隋唐文明索引
书籍特色
《四部文明》是由我国著名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担任主编,陕西震旦汉唐研究院编纂的大型古籍文献丛编,由
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四部文明》二百巨册,收录古籍原著一千五百六十余种,一万八千二百余卷,总计一亿四千余万字。其中《商周文明卷》三十册,《秦汉文明卷》四十册,《魏晋南北朝文明卷》三十册,《隋唐文明卷》一百册。
《四部文明》是对我国先秦至隋唐两千余年间的历史文化进行全面的、学术的、总结性研究的大规模纂述,是展现中华文明前半期的精髓与核心的集大成之作,堪称周秦汉唐文明集成。
与历代所修纂的大规模丛书不同,《四部文明》无论在编纂思想、编纂体例、以及文献收录和底本选择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大体而言,有以下数端:
原则
罕见与实用并举的原则:
不可同日而语的。《四部文明》广泛搜集罕见文献,使大量孤本、珍本古籍化身千百,极大地取便于学术研究。其中收录了唐写本4种,宋本101种(宋刻本68种,影翻宋本33种),元本19种(元刻本18种,影元本1种),明本121种(明刻本118种,明抄本3种),清刻本311种,经藏本7种,日本古刻本3种等一大批稀见古籍原本。其中宋本《十三经》、宋本《老子》、《庄子》、《荀子》、《列子》、《管子》、影翻宋本《韩非子》、《国语》、《战国策》(以上《商周文明卷》),宋本《史记》、《汉书》、《后汉书》、《说文》、《古文苑》、《东汉文鉴》(以上《秦汉文明卷》),宋本《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
北齐书》、《周书》、《陶渊明集》、《六臣注文选》、《
世说新语》、影翻宋本《鲍氏集》、《江文通集》(以上《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宋本《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杜诗补注》、稿本《全唐诗》、清抄本《大唐开元礼》、《唐会要》阙卷(以上《隋唐文明卷》)等等珍罕古籍在学术研究方面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前
商务印书馆在
张菊生宋中字本、宋小字本两本拼合,阙卷乃以元大德本补足,成《宋本隋书》,使沉埋数百载之故籍一朝彰显於世。在搜罗珍善本的基础上,又以实用为目的,对常用文献及普通古籍,以精校、精刻本为主;对虽非珍本但已为学术界所熟知的著作及版本,也作了广泛的收集,以取便于专家读者的研习与参考。
宗旨
集成与精粹结合的宗旨:
根据《四部文明》编纂的宗旨,既向集大成的方向努力,使之成为周秦汉唐文献的集大成之作,又突出反映各时代文明成就的重点方面,清晰地跟踪描绘中华文明发展的演进历程。汇集一个时代的文献,尽量做到全面,不使重要文献遗漏,《四部文明》对先秦至隋唐的文献做了全面的搜罗整理和汇集,是全面反映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各个时代文明成就的文献巨编。
在我国文化史上,先秦诸子思想的活跃,秦汉经学、史学的发达,魏晋南北朝思想的解放,隋唐文学的发展高峰,都是显现时代特征的文明成就,在《四部文明》中,依各时代文明成就的特征,在文献的搜罗上有重点的突出,以利于读者充分了解不同时代我国历史文明的走向。
完整性
文献搜罗的完整性:
我国自古有易代修史、总结文化遗产的传统,尤其是汉代对儒家经典的搜集整理,清代考据家对文献的考证清理,为总结我国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囊括一个时代的文献全貌,从孔子整理六经开始,就有了这方面的努力。宋代以来,有意识地总结文化的工作更是作出大量的成绩。《
册府元龟》、《
文苑英华》、《
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民国时期的《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以及新近出版的《传世藏书》、《
续修四库全书系统性
资料编排的系统性:
在收集和编排上依照学术体系与学术惯例对所有文献进行分门别类。在以往历代编修的大型丛书中,大体都据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从目录学角度,这样的编排对于管理和查阅,有一定的便利;但以学术研究出发,要集中查阅某一时代的整体文献,或某一领域跨时代文献的全貌,则非常困难。《四部文明》以当前学术体系为蓝本,将各时代文献进行新的分门别类,极大地方便了从事某一领域研究的读者参考和查阅。如《商周文明卷》,对收录的各方面文献,分列在:先秦图志、甲骨文存,先秦史表、金文类纂、
古器图象类纂、十三经汇函、四书汇纂、群经总义、先秦古史汇纂、国语汇纂、战国策汇纂、诸子汇纂、先秦杂著汇纂、先秦地理著述类纂、全上古三代文、诗经辑纂、楚辞辑纂、先秦大家集汇等若干分部中;《秦汉文明卷》,分列在:秦汉图志、秦汉史表、说文汇纂、广雅、释名、方言、史记汇证、汉书汇证、后汉书汇证、秦汉史部书汇、秦汉金石文汇、秦汉著述汇编、秦汉地理书荟、两汉说部书荟、秦汉古逸书辑佚汇纂、秦汉文、汉大家集汇等分部中;《魏晋南北朝文明卷》,分列在:魏晋南北朝图志、魏晋南北朝史表、三国志汇证、晋书汇证、宋书汇证、南齐书汇证、梁书汇证、陈书汇证、魏书汇证、北齐书汇证、南北史汇证、魏晋南北朝史部书汇、全三国六朝文、魏晋南北朝诗总集汇纂、魏晋南北朝别集汇纂、文选辑纂、魏晋百家小说、魏晋南北朝杂著书汇、魏晋南北朝释道书汇、玉篇、魏晋南北朝类书丛编、魏晋南北朝金石书汇、魏晋南北朝地志汇纂等若干分部;《隋唐文明卷》,分列在:隋唐图志、隋唐史表、隋唐典章职官书汇、唐代谱牒科举职官名录书汇、唐代诏令奏议书录、隋唐史部书录、隋唐地志辑录、隋唐金石文汇、唐代类书选录、隋唐释道书荟、隋唐杂著丛编、隋唐小说汇编、全隋唐文、全隋唐诗、唐代诗文总集丛编、唐代诗文纪事丛编、唐大家集汇等若干分部中;这样的编列与辑集,对于研习某一领域的学者,甚便使用。
学术性
古籍整理的学术性:
在全面搜罗文献的同时,又不同于过往丛书简单的文献罗列,而是广泛吸收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在保存文献的基础上,使文献价值进一步充分体现和易于利用。在底本选择上,有大量名家校勘或批校本,以及整理、注释本。在文献整理上,或罗列不同版本,或汇集研究资料,或增加题跋,或标注出处,或校勘,或补遗,不一而足,尽可能地提高其学术价值。如《全唐文》这样一千卷的大书,考虑到作为总集其作用主要供查阅之需,故本丛编对《全唐文》所收一万八千四百余篇文章逐一进行核检,将其原始文献出处,一一注明,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文献线索。《大唐开元礼》通行本为光绪间公善堂刻本,此次影印不用公善堂本,而采用国家图书馆所藏清初抄本,此本罕见而弥珍。此抄本虽衍讹舛误颇多,但经过清代大考据家
王念孙等人悉心校勘,朱墨斑斓,浮签满纸,
李璋煜辑其校勘成果成《大唐开元礼辨证》,附於全书之末,因此使之成为有关此书的重要研究成果,汇入本编,为学术界提供十分难得的资料。
古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大支脉,是传承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根基所在。《四部文明》是规模宏大的旷代巨编,是展现中华历史与文明的山容海纳之钜构,更是当前陕西省在建设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它的编纂完成,对于继承和弘扬我们祖国灿烂的古代文明,总结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促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傅光(《四部文明》执行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