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又称
全球物流,指生产和消费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独立
进行时,为克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空间距离和
时间距离,对物资进行物理性移动的一项国际
商品交易或交流活动,从而完成国际商品交易的最终目的,即实现卖方交付单证、货物和收取货款;而买方接受单证、支付货款和收取货物的贸易
对流条件。
英文名称
英文名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基本含义
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指物品从一个国家(地区)的供应地向另一个国家(地区)的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广义的国际物流研究的范围包括国际
贸易物流、非贸易物流、国际物流投资、国际物流合作、国际物流交流等领域。其中,国际贸易物流主要是指定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非贸易物流是指国际展览与展品物流、国际
邮政物流等;国际物流合作是指不同国别的企业完成重大的国际经济技术项目的国际物流;国际物流投资是指不同国家物流企业
共同投资建设
国际物流企业;国际物流交流则主要是指物流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和管理方面的国际交流。
狭义的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 IL)主要是指:当
生产消费分别在两个或在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独立
进行时,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空间间隔和
时间距离,对货物(商品)进行物流性移动的一项
国际商品或交流活动,从而完成国际
商品交易的最终目的,即实现卖方交付单证、货物和收取货款,而买方接受单证、支付货款和收取货物的贸易
对流条件。
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根据国际分工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
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
主要特点
国际物流与
国内物流相比:在物流环境、
物流系统、信息系统及标准化要求这四个方面存在着不同。国际物流的主要服务对象是
国际贸易和
跨国经营。国际物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物流环境的差异,这里的物流环境主要指物流的
软环境。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与物流相适应的法律,这使国际物流的复杂性增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的科技
发展水平,使国际物流处于不同的科技条件的支撑下,甚至会因为有些地区根本无法应用某些技术,导致国际物流
全系统运作水平下降;不同国家的不同标准会使
国际物流系统难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国家的国情特征,必然使国际物流受到很大的局限。
由于物流环境的差异,迫使一个国际物流系统需要在多个不同法律、人文、习俗、语言、科技环境下运行,无疑会大大增加国际物流动作的难度和系统的复杂性。
概念发展
国际物流发展历史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这一阶段
物流设施和
物流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建立了
配送中心,广泛运用电子
计算机进行管理,出现了立体无人仓库,一些国家建立了该国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等等。
物流系统的改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物流活动已经超出了一国范围,但物流国际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
国际经济往来的日益扩大,物流国际化趋势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共同问题。
美国
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波索克斯认为,进入80年代,
美国经济已经失去了兴旺发展的势头,陷入长期倒退的危机之中;因此,必须强调改善国际性
物流管理,降低
产品成本,并且要改善服务,扩大销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胜利。与此同时,日本正处于成熟的经济发展期,以贸易立国,要实现与其对外贸易相适应的物流国际化,并采取了建立
物流信息网络,加强物流
全面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物流国际化的效率。这一阶段物流国际化的趋势局限在美、日和欧洲一些
发达国家。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阶段国际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已为各国政府和外贸部门所普遍接受。贸易伙伴遍布全球,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
物流技术国际化、
物流服务国际化、
货物运输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
流通加工国际化等等。
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国际物流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大胆探索。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
世界经济繁荣,物流无国界。
发展历程
国际物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才越来越扩展,越来越活跃。尤其在七十年代的
石油危机以后,原有为满足运送必要货物的运输观念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系统物流就是在这个时期进入到国际领域。
六十年代开始形成了国际间的大数量物流,在物流技术上出现了大型物流工具,如二十万吨的
油轮,十万吨的
矿石船等。
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的影响,国际物流不仅在数量上进一步发展,
船舶大型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而且,出现了提高国际
物流服务水平的要求,其标志是国际集装箱及国际
集装箱船的发展,国际间各主要航线的走期
班轮都投入了集装箱船,把散杂货的物流水平提了上去,使物流服务水平获得很大提高。
七十年代中、后期,国际物流领域出现了
航空物流大幅度增加的新形势,同时出现了更高水平的
国际联运。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发展到一个高峰,出现了50万吨的油船、30万吨左右的
散装船。
八十年代前、中期国际物流的突出特点,是在
物流量基本不继续扩大情况下出现了“精细物流”,物流的机械化、
自动化水平提高,同时,伴随
新时代人们需求观念的变化,国际物流着力于解决“小批量、高频度、多品种”的物流,现代物流不仅覆盖了大量货物、集装杂货,而且也覆盖了多品种的货物,基本覆盖了所有物流对象,解决了所有物流对象的现代物流问题。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在国际物流领域的另一大发展,是伴随国际联运式物流出现的物流信息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信息的作用,使物流向更低成本、更高服务、更大量化、更精细化方向发展,这个问题在国际物流中比国内物流表现更为突出,物流的几乎每一活动都有信息支撑,
物流质量取决于信息,物流服务依靠信息。可以说,国际物流已进入了物流信息时代。
九十年代国际物流依托信息技术发展,实现了“信息化”,信息对国际物流的作用,依托互联网公众平台,向各个相关领域渗透,同时又出现了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电子报关系统等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基础上,构筑国际供应链,形成国际物流系统,使国际物流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物流特点
1.环境差异
国际物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各国物流环境的差异,尤其是物流软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不同物流适用法律使国际物流的复杂性远高于一国的
国内物流,甚至会阻断国际物流;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会造成国际物流处于不同科技条件的支撑下,甚至有些地区根本无法应用某些技术而迫使国际物流全系统水平的下降;不同国家不同标准,也造成国际间“接轨”的困难,因而使国际物流系统难以建立;不同国家的风俗人文也使国际物流受到很大局限。
由于物流环境的差异就迫使一个国际物流系统需要在几个不同法律、人文、习俗、语言、科技、设施的环境下运行,无疑会大大增加物流的难度和系统的复杂性。
2.系统范围广
物流本身的功能要素、系统与外界的沟通很复杂,国际物流再在这
复杂系统上增加不同国家的要素,这不仅是地域的广阔和空间的广阔,而且所涉及的内外因素更多,所需的时间更长,广阔范围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难度和复杂性增加,风险增大。
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国际物流一旦溶入现代化
系统技术之后,其效果才比以前更显著。例如,开通某个“
大陆桥”之后,国际物流速度会成倍提高,效益显著增加,就说明了这一点。
3.标准化要求较高
要使国际间物流畅通起来,统一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国际物流水平是提不高的。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
物流工具、设施的统一标准,如托盘采用1000×1200毫米,集装箱的几种统一规格及
条码技术等,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
物流费用,降低了转运的难度。而不向这一标准靠拢的国家,必然在转运、换
车底等许多方面要多耗费时间和费用,从而降低其国际
竞争能力。
在物流
信息传递技术方面,欧洲各国不仅实现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且实现了企业之间及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这就使欧洲各国之间系统比其与亚、
非洲等国家交流更简单、更有效。
4.国际化信息系统支持
国际化信息系统是国际物流,尤其是
国际联运非常重要的支持手段。国际信息系统建立的难度,一是管理困难,二是投资巨大,再由于世界上有些地区物流信息水平较高,有些地区较低,所以会出现信息水平不均衡因而信息系统的建立更为困难。
当前
国际物流信息系统一个较好的建立办法是和各国海关的公共信息系统联机,以及时掌握有关各个港口、机场和联运线路、站场的实际状况,为供应或销售物流决策提供支持。国际物流是最早发展“
电子数据交换”(EDl)的领域,以
EDI为基础的国际物流将会对物流的国际化产生
重大影响。
发展趋势
由于
现代物流业对该国经济发展、
国民生活提高和竞争实力增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物流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从而使国际物流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点:
系统更加集成化
传统物流一般只是货物运输的起点到终点的流动过程,如,产品出厂后从包装、运输、装卸到仓储这样一个流程,而现代物流,从纵向看:它将
传统物流向两头延伸并注入新的内涵,即从最早的货物
采购物流开始,经过
生产物流再进入销售领域,其间要经过包装、运输、装卸、仓储、
加工配送等过程到最终送达用户手中,甚至最后还有
回收物流,整个过程包括了产品出“生”入“死”的全过程。从横向看:它将
社会物流和
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等各种物流系统,通过
利益输送、股权控制等形式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即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来掌控整个商品的流动过程,以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和不断变化的需要,争取做到效益最大和成本最小。国际物流的
集成化,是将整个
物流系统打造成一个高效、通畅、可控制的流通体系,以此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
流通费用,达到实现科学的
物流管理、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以适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物流无国界”的
发展趋势。可以说,过去物流企业的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一群物流企业与另一群物流企业的竞争、一个供应链与另一个供应链的竞争、一个
物流体系与另一个物流体系的竞争。物流企业所参与的国际物流系统的规模越大,物流的效率就越高,物流的成本就越低,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这种竞争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共赢”关系。国际物流的这种集成化趋势,是一个国家为适应国际竞争正在形成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
社会系统,是一个国家
流通业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
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当前,国际物流向集成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建设
物流园区,二是加快物流企业整合。物流园区建设有利于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挥它们的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物流企业整合,特别是一些大型物流企业
跨越国境展开“横联纵合”式的并购,或形成物流企业间的合作并建立
战略联盟,有利于拓展国际
物流市场,争取更大的
市场份额,加速该国物流业深度地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管理更加网络化
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
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条件,强化资源整合和优化物流过程是当今国际物流发展的最本质特征。信息化与标准化这两大
关键技术对当前国际物流的整合与优化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又由于标准化的推行,使信息化的进一步普及获得了广泛的支撑,使国际物流可以实现跨国界、跨区域的信息共享,
物流信息的传递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加强了整个物流系统的信息连接。
现代国际物流就是这样在信息系统和标准化的共同支撑下,借助于储运和运输等系统的参与、借助于各种物流设施的帮助,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使国际物流
覆盖面不断扩大,
规模经济效益更加明显。以法国kn公司为例,该公司在没有自己的轮船、汽车等
运输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自行设计开发的全程
物流信息系统,对世界各地的
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在全球98个国家、600个城市开展
物流服务,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物流网络。该公司空运业务已排名世界第五,每周
运输量1。9万次,海运业务一年
毛利约为40亿欧元。
标准更加统一化
国际物流的标准化是以国际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
专用工具等各个
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定各系统内分领域的包装、装卸、运输、配送等方面的
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按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国际物流系统的标准;最后研究国际物流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配合问题,谋求国际物流大系统标准的统一。随着经济
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该国物流与国际物流的相互衔接问题,努力使该国物流在发展的初期,其标准就力求与国际物流的
标准体系相一致。因为如果不这样做,以后不仅会加大与
国际交往的技术难度,更重要的是,在的关税和运费本来就比较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与
国际标准不统一所造成的工作量,将使整个外贸
物流成本增加。因此,国际物流的标准化问题不能不引起更多的重视。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正在极大地影响物流全球性标准化的建立。一些国际
物流行业和协会,在
国际集装箱和EDI
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对物流的交易条件、技术装备规格,特别是单证、法律条件、
管理手段等方面推行统一的国际标准,使物流的国际标准更加深入地影响到国内标准,使国内物流日益与国际物流融为一体。
配送更加精细化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各产业、部门、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和依赖程度也愈来愈错综复杂,物流是联系这些复杂关系的交换纽带,它使经济社会的各部分有机地连接起来。在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和
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要求物流在企业和整个系统必须具有更快的
响应速度和协同配合的能力。更快的响应速度,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信息,全面跟踪和监控需求的过程,及时、准确、优质地将产品和
服务递交到客户手中。协同配合的能力,要求物流企业必须与供应商和客户实现实时的沟通与协同,使供应商对自己的
供应能力有预见性,能够提供更好的产品、价格和服务;使客户对自己的需求有清晰的计划性,以满足自己生产和消费的需要。国际物流为了达到零阻力、无时差的协同,需要做到与合作伙伴间
业务流程的紧密集成,加强预测、规划和供应,共同分享业务数据、联合进行管理执行以及完成
绩效评估等。只有这样,才能使
物流作业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由于现代经济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相当一些企业除了自己生产一部分主要部件外,大部分部件需要外购。国际间的
加工贸易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国际物流企业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分工布局应运而生。为了适应各制造厂商的生产需求,以及多样、少量的
生产方式,国际物流的高频度、小批量的配送也随之产生。早在20世纪90年代,台湾
电脑业就创建了一种“全球运筹式
产销模式”,就是采取按客户订单、
分散生产形式,将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然后通过国际物流网络将这些零部件、元器件、芯片集中到
物流配送中心,再由该配送中心发送给电脑生产厂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行了一场“物流革命”,其内容是对物流各种功能、要素进行整合,使
物流活动系统化、专业化,出现了专门从事物流服务活动的“
第三方物流”企业。随后,各种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在
欧美发达国家大量涌现并加速发展,使
物流服务功能更强大,服务质量更精细。
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园区更加便利化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急剧扩大,许多发达国家都致力于港口、机场、铁路、
高速公路、
立体仓库的建设,一些
国际物流园区也因此应运而生。这些园区一般选择靠近大型港口和机场兴建,依托重要港口和机场,形成处理国际贸易的物流中心,并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要求,提供更多的物流服务。如日本,为了提高中心港口和机场的国际
物流功能,重点在京滨港、
名古屋港、
大阪港、
神户港进行超级中枢港口
项目建设,对
成田机场、关西机场、
羽田机场进行扩建,并在这些国际中心港口和
空港附近设立物流中心,提高国际货物的运输和处理能力。这些
国际物流中心,一般都具有
保税区的功能。此外,港口还实现24小时作业,
国际空运货物实现24小时运营。在通关和其他办证方面,也提供许多便利。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实际上是货物在两个
关税区的转接和跨国界的流动,要实现国内流通体系和国际流通体系的无障碍连接,必须减轻国际物流企业的负担、简化行政手续、提高通关的便利化程度。日本在这方面实行了同一窗口办理方式,简化了进出口以及机场港口办理手续,迅速而准确地进行检疫、安全性和通关检查。因此,国际物流园区的便利化发展,不仅有赖于物流企业本身的努力,而且特别倚重于政府的支持。而如何围绕机场、港口建立保税区、
保税仓库,提供“点到点”服务、“一站式”服务,则是国际物流中心规划必须深入考虑的问题。
运输更加现代化
国际物流的支点离不开运输与仓储。而要适应当今国际竞争快节奏的特点,仓储和运输都要求现代化,要求通过实现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手段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国际物流运输的最主要方式是海运,有一部分是空运,但它还会渗透在其国内的其他一部分运输,因此,国际物流要求建立起海路、空运、铁路、公路的“立体化”
运输体系,来实现快速便捷的“
一条龙”服务。为了提高物流的便捷化,当前世界各国都在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开发新的运输和
装卸机械,大力改进
运输方式,比如应用现代化物流手段和方式,发展
集装箱运输、托盘技术等等。美国的
物流效率之所以高,原因在于美国的物流模式是善于将各种新技术有机融入具体物流运作中,因而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高度的物流集成化和便利化。这也使从事物流的企业,利润和
投资收益持续增加,进而诱发新的
研究开发投资,形成
良性循环。总之,融合了信息技术与
交通运输现代化手段的国际物流,对世界
经济运行将继续产生积极的影响。
现状探析
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国际物流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
传统物流体制的影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管理技术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落后,中国物流业的综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只有加快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才能跟上国际贸易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世界经济竞争发展的需要。
必要性
随着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
管理理念,被广泛的认为是企业降低物耗、提高
劳动生产率以外的
第三利润源泉。
世界范围的
社会化大生产必然会引起不同的
国际分工,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包揽一切,因而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流动是由
商流和物流组成的,前者由国际交易机构按照
国际惯例进行,后者由物流企业按各个国家的生产和
市场结构完成。为了克服他们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开展与国际贸易相适应的国际物流。
国际贸易对物流提出新的要求?
中美比较
美国物流业的特征
中国现状
现阶段中国物流的现状
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发挥各自优势,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提升双方主业优势,逐渐达成共识。如
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先后与
海尔集团、
长虹集团、中核集团、
TCL公司等结成
战略合作关系。
国内各行业的大型企业纷纷实施供应链(SCM)管理技术,提高
企业竞争力。鲁能帆茂物流公司在煤炭领域实行从煤炭挖掘、运输,到煤渣的回收、利用和废弃物深埋,从煤矿的
采购物流到
分销物流的一体化的
信息管理。
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应用是中国企业转变生产
经营模式的重要体现。
3.外资物流企业不断进入。
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以后,都有较快的发展。如:美国
联合包裹运送公司(
UPS)的中国出口业务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增幅高达125%。
英运物流有限公司(EXCL)2004年
业务量增长了60%以上。到2004年年底,
中外运敦豪(
DHL)的56家分公司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业务保持50%的
增长率。
中国国际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只有130多万公里的公路,绝大多数还是二、三级以下的公路;6万多公里铁路,平均1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有6公里铁路,不到欧洲的一半,与拥有四通八达
运输网的
北美相比更是有很大差距;2004年港口接卸进口
铁矿石2亿吨,
同比增长38%,由于疏运能力不配套造成了
压库压港,7月份全国主要港口铁矿石港存达3400万吨,同比增长了146%,年末仍高达2400万吨。而现有设施也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2.粗放经营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
①国际上通常把社会物流费用占
GDP比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运作水平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经过
经济结构调整,推行现代物流
运作模式,这项指标普遍降为10左右。中国的这项指标虽然有所降低,但2005年仍然高达18。6。尽管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
经济结构与这些国家差异较大,但也反映出
物流运作效率方面的差距。②物流
服务社会化程度低,物流企业“小、散、差”问题还比较突出。在
运输市场上,大量规模小、实力弱的小企业和个体运输户从事
道路运输,导致空驶和超载现象并存。在仓储方面,一些冷藏、冷冻、恒温、恒湿,以及
危险化学品储存能力不足,特别是从农田到餐桌的“
冷链”没有形成。有专家估算,中国鲜活、冷冻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上的
损失率高达25到30。
据对北京
货运市场的调查,22家较大的货运市场共有货运企业950家左右,其中只有4家信息化超过30,采用信息系统的大约130~140家,不到七分之一。据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调查,中国商业企业应用
计算机系统的比例不到一半,服务业和
运输业的比例更低,分别只有24。3和18。3。除了POS和
条形码技术外,其他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普遍较低。物流技术和物流服务规范标准大多不统一。据《来华跨国公司物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受调查的近百家来华
外商投资企业中,高达80%的企业对物流服务商
满意度的评价为“一般”。受访企业认为在物流服务商需要改进的方面,信息传递效率排首位。
4.功能单一,缺乏特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物流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企业不仅要提供
门到门运输及有关的基本服务,还要实行
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
管理模式,提供从生产
材料采购到产品送达消费者的一整套
服务系统,包括相关的物流
延伸服务,如包装、加工、配货等方面。而中国物流业由于受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顾客至上”的
经营观念尚未完全落实到行动中,落后的管理、技术、设备也影响服务质量的提高。
5.物流专业人才缺乏,并不断流失。
当前中国在
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上比较缓慢,市场上符合要求的物流人才较少,而且层次较低,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由于物流教育和培训的缺乏,能够切实为企业提供有效方案的中高级物流人才较少,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而且在中国设立的物流服务业外企大都实施“人员本地化”的开发与应用战略,其雇员一般以中国人才为主,在外资企业优厚待遇吸引下,一些优秀
人才流失已初见端倪。
6.物流发展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①体制方面的障碍。物流的
产业形态和
行业地位不明确,
物流组织布局分散,
物流资源和市场
条块分割,地方封锁和
行业垄断等对
资源整合与一体化运作形成
体制性障碍。②
政策环境的影响。由于
物流产业的复合性,造成了与物流有关的政策分属不同部门,缺乏统一、透明的
产业政策体系。虽然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已经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但仍需要落实。
应对措施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制定物流基础设施、
技术装备、
管理流程、
信息网络的
技术标准,尽快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
包装机具设施和条形码、
信息交换等技术。
在
欧美国家,物流服务业功能全、水平高,企业和客户联系紧密,甚至是
战略合作伙伴。鉴于此,中国物流企业在提供
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
市场需求,不断
细分市场,拓展
业务范围,发展
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
货代等业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而且要通过提供
全方位服务的方式,与
大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
依赖性,发展
战略伙伴关系。
政策上,要大力扶持和保护中国物流业发展
结论
随着
知识经济和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物流业必然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中国要在日趋激烈的
国际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大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队伍,打造一批物流精英,建立一套完善的健全的
物流体系,为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促进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中国的综合势力,从而提高中国的
国际地位。
不足之处
格式混乱
利用WORD、EXCEL制作的
托书从内容上来讲是差不多的,但是格式却五花八门。其间数据的重复利用,只能通过复制、粘贴完成,基本上不具有自动、共享的属性。
国际物流的电子商务仍然局限于定制数据的传送,如托书数据、
舱单数据。基本上还没有涉及操作回馈数据和
操作状态数据。
手段落后,费用昂贵
所使用的EDI已经是一项比较过时的技术,它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如当EDI用户的贸易伙伴不再是几个而是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时,这种方式很费时间,需要许多重复发送。而且这种
通信方式是同步的,不适于跨国家、跨行业之间的应用。再者,
EDI系统的运行
维护费用相当惊人。
未能向纵深发展
国际物流任务的顺利完成,有赖于协同协调工作。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在这之前,有关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的探索仅仅停留在表面,未能向纵深发展。车队、仓库、
报关行等直接参与国际物流的重要机构被系统排斥在外。
关联性差
现存的各种系统在设计时就没有考虑信息共享、业务关联的问题。当人们步入INTERNET时代时,系统封闭的缺陷日见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