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宅女
长期足不出户的人
“宅男”、“宅女”在中文中有两种不同涵义,褒贬因人而异。
涵义
对于一般大众
一般大众对于作形容词或动词的“宅”通常理解为足不出户,进而所说的“宅男”、“宅女”是个笼统模糊的概念,所指范围广泛,较为普遍的判断标准仅为长期足不出户,但与人面对面交往较少、看似生活圈狭小,或没有工作在家待业,亦或有工作但在工作之余很少外出,以及一些居家就业者(比如在自家开设网店的人)皆被一般大众划为此类。御宅族群体对此颇为反感,常将大众所说的“宅男”、“宅女”(尤其自称者)称为“伪宅”。
对于御宅族
对于了解“御宅族”涵义的人,可将“宅”视作“御宅”的简化,常使用“宅男”、“宅女”或单独一个“宅”字及其衍生出的词汇(比如:宅舞)来指代御宅文化相关事物,在中国大陆御宅族圈内尤为普遍。御宅族通常用于专指热衷且博精于以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尤其是日系ACGN为主的御宅文化体系的族群,也可泛指热衷且博精于某种次文化的族群。
外文
对于一般大众
英文中indoorsman和indoorswoman与一般大众所说的“宅男”、“宅女”原义上较为接近,但当前英文中这一称呼在概念上与御宅族存在混淆。
坊间流传可将homeboy、homegirl或geeknerd视为“宅男”、“宅女”的英译,但实际并非如此。
homeboy、homegirl是英文地区称呼同乡、老友、闺蜜以及同阶层或同组织的人时所用的俚语,仅有部分中文地区大众娱乐媒体和某些艺人及其追随者将其误以为“宅男”、“宅女”。
geek在中文地区通常直接音译为“极客”或“奇客”,原是英文地区一般大众对黑客的贬称,后来常指一些能力强悍的计算机互联网从业者或科技爱好者,从族群特征上来看可视为御宅族当中的一个细分类别,有时也将计算机互联网企业科研机构的高管(比如: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划为此类,总体来说这个词的含义较接近于中文的“技术宅”。
nerd通常可译作“书呆子”,主要的特征是呆板、教条,其他方面与geek类似,同样不适合作用于翻译“宅男”、“宅女”。
对于御宅族
指代“御宅族”的“宅男”、“宅女”由日文舶来词“御宅”衍生而来,日文汉字写作“御宅”,在日本也常写作“お宅”、平假名的“おたく”、片假名的“オタク”或带有嘲讽、自嘲性质的非正式的书写形式“ヲタク”(常缩短为“ヲタ”,多在网络上见到,因为“オタク”一词被一部分日本人视为歧视用语),罗马音otaku”使用也很普遍。日文中虽有“オタ女”(罗马音:otaonna)来称呼女性“御宅族”,但并没有男性“御宅族”的专用称呼。日本以外通常直接用罗马音“otaku”、“otaonna”来称呼(尤其是拉丁字母使用地区)。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1月1日出版,大连交通大学辞书研究所所长吴光华教授主编的《汉英大词典(第3版)》将“宅男”、“宅女”收录,分别译作“Otaku”、“Otaku girl”,而“Otaku”正是来自于日文中“御宅族”的罗马音“otaku”。
大众
一般大众所说的“宅男”、“宅女”是个笼统模糊的概念,主要通过日常生活表象来判断,常见标准只是长期足不出户,因此许多本质不同的族群均被划为此类,由此衍生出“宅在家”、“跟家宅着”、“我在家宅了很久”以及“反宅族”等用法。大众媒体所称的“宅男”、“宅女”,实际常是一些“隐蔽青年(家里蹲)”或“NEET尼特族)”以及一些“SOHO族(居家就业者)”,有时也把“懒人”或“居家男”以及“乖乖女”划为此类,这种划分方式其实既不科学也不严谨。
隐蔽青年
最常被一般大众认为是“宅男”、“宅女”的人,通常看似长期足不出户、与人面对面交往较少、流连网络、生活圈狭小、穿着不修边幅、有自闭倾向,符合这一特征的族群以往最常用的称呼为“家里蹲”,部分地区或学术文献中也常称作“隐蔽青年”,一些长期足不出户的“网瘾青少年”(网瘾已于2009年12月被原卫生部疾控局明文否定)也属此类,具有明显贬义,这一族群不出门的主要原因通常是自闭倾向。
尼特族
另外一些媒体把“因为找不到工作从而待业在家”的群体(多为大学应届毕业生)称之为“宅”,并将其视为一种病态,这类情况以往多称之为“无业游民”或“啃老族”,也有源自英国在年轻人当中颇为流行的称呼——“尼特族”(NEET)。NEET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的缩写,即“不上学,不就业,也不接受就业培训”,这一族群的主要表现正是如此。他们终日无所事事四处游荡,亦或在家消遣,也有少部分人自己在家创业或做临时工。这一族群的不出门主要是指不出门进行正式工作,多为主动行为,也有部分人属被动,但这一做法主要还是因其对社会不满。
懒人
懒人也是常被一般大众称为“宅男”、“宅女”的一个族群,懒人并不仅仅是不爱出门,而是即便在家也希望尽量减少任何动作。不仅不想工作也不愿做任何事情,能站着就不走,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这种状态并不一定像一般大众所认为的尤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通常主要是人的惰性使然,有时也和其他生理或心理问题有关。
SOHO族
也有媒体将一些足不出户在家工作赚钱的人称作“宅”,这些人借助互联网办公,在自己的住宅内建立小型办公室,甚至建立并经营企业。虽然这些事情在互联网普及之后才得以实现,但实际上这种理念早在1957年已被提出。采取这种工作方式的人以往流行的称呼是“SOHO族”(居家就业者),其不出门主要源于发达的现代通讯技术带来的便利,使其完全可以足不出户就完成工作、学习、交流、购物、娱乐,在电商产业发达后尤其如此。实际上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最初源自于弱势团体(比如因伤病而无法外出者)向政府和社会诉求工作权的保障,提倡的是任何地点都能工作,并不一定在家,仅是不在固定时间到办公室工作,但受经济条件和移动设备技术制约,以及人天生的惰性影响,实际工作场所多为自己家中(随移动设备发展正在转变中)。
居家男、乖乖女
有工作但在工作之余很少外出,以家庭生活为重、亲近家人的族群,也会被一些一般大众划为“宅男”、“宅女”,而“居家男”(Family man)、“乖乖女”是更为贴切的称呼,且这类人当中有些是全职家庭主妇或家庭主夫。对于此种划分其实已与长期足不出户无关,仅凭外出频率是否低于判定者个人所认定的标准,这一用法通常并无贬义,有时反倒颇含褒义。一些艺人也以此为标准,自称“宅男”、“宅女”。
心理问题
被一般大众划为“宅男”、“宅女”的人尤其是“隐蔽青年”、“NEET”、“懒人”通常都有些不健康的心理倾向或已形成心理疾病,这不是简单的爱好、观念或生活习惯问题,需要向心理医生或家人亲友寻求帮助及时疏导,长此以往会出现自闭、抑郁、焦虑、狂躁、社交恐惧、人格障碍等病态。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宅”只是笼统的生活表象,并不是清晰的统一概念,因此将所有“宅男”、“宅女”视作同一种状态无法清楚分辨心理问题的根源。
御宅族的宅
对于了解“御宅族”涵义的人所指的“宅”可视作“御宅”的简化,进而“宅男”、“宅女”即为专指“男性”或“女性”御宅族的称呼,也有“御宅男”、“御宅女”的用法。通常专指热衷且博精于以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尤其是日系ACGN为主的御宅文化体系的人,亦可泛指热衷于某种次文化,并对该文化有深入研究的人。例如“铁道宅”、“军事宅”、“摄影宅”、“技术宅”。
判断标准
御宅族所说的“宅”并非生活表象方面的特征,而是指思想理念层面,具体特征为:
首先,对其所热衷的领域具有狂热性,对这一领域的理解具有深入性。
其次,拥有对映射资讯爆发和信息化的适应性,对资料搜寻与考据的跨领域性,对映射创作者所提示的暗号,一个也不漏的加以解读与研究。
第三,永不满足的向上心和自我表现欲,对所热衷领域的热爱和见解要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表现出来。
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技术条件,不同基础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政策环境影响下,御宅族会在生活状态方面反映出各种不同的表象,但以上更为深层的特征在所有御宅族中共同存在。
与传统词汇相比,这种理念较为接近于“研究精神”、“探索精神”或者“钻研精神”。
御宅族的日常
日常生活状态上,御宅族与一般大众所认知的“宅男”、“宅女”通常有较大差异,并不一定会呆在家里不出门。
早期的御宅族进行ACGN研究活动所需的电子设备录像带、书籍等物资价格昂贵,单靠一个普通家庭的经济能力难以全部担负,当时通讯技术也不够发达,交流讨论渠道较为匮乏,这促使“御宅族”需要经常互相拜访或到一些集会场所,共用或互相借用一些物资以减轻经济负担并进行讨论交流。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今御宅族的日常活动越来越多的依靠互联网和家用计算机来完成,对以上活动的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其留在家中使用电脑的频率要高于一般大众,表现出与一般大众所说的“宅男”、“宅女”相似的状态,但目的有巨大差距。其他族类这一表现仅为生活消遣,而御宅族则是为了对热衷领域的追求以及对获取相关知识的需要。
同时当今的御宅族也经常举办一些同人展等大型集会交流活动,例如日本的Comic Market、台湾的开拓动漫祭、美国的Otakon、法国的Epitanime(大陆地区此类活动相对分散数量众多,知名度与性质等方面各有差异,故不在此列举)。此外,尽管当今随着技术发展这些物资的价格相比当年已大幅下降,但想要维持相关活动对于普通家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若非“居家就业者”或家境殷实且家人十分支持,足不出户也难以为继。
宅女与腐女
中文地区常常将爱好幻想BL(Boys' Love)的“腐女”(ふじょし)与“宅女”混淆,虽然在族群上有很大程度的交叉,但这实际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腐女子”一词源自于日语,是由同音的“妇女子(ふじょし)”转化而来,为喜爱BL的女性自嘲的用语。“腐女子”的“腐”在日文有无可救药的意思,而“腐女子”是专门指称对于男男爱情——BL作品情有独钟的女性(其中亦有只钟情于现实男男的人),通常是喜欢此类作品的女性之间彼此自嘲的讲法。非此族群以“腐女子”称呼这些女性时,则是带有贬低、蔑视意味的词汇。在日本一些地方,直接称呼对方为“腐女”是不礼貌的事情。
由于“腐女”喜欢由BL的观点诠释原创作品,所以会有不少腐女亲自绘画和书写相关同人作品。但“宅女”却不一定是喜爱BL作品,“腐女”亦不一定会进行同人创作,因此“宅女”不一定是“腐女”,“腐女”也不一定是“宅女”。
御宅男女不同境遇
世界各地对男性与女性在传统观念上通常都有重男轻女的情况,在中文地区自然也不例外,这种情况使得一般大众对媒体扭曲下被认为足不出户的“宅男”、“宅女”(主要指家里蹲和NEET)抱持不同的态度,这也使得御宅族的“宅男”、“宅女”处于不同的境况之下。
足不出户的男性在一般大众眼中往往会留下“家里蹲”、“废柴”、“懒汉”、“无可救药”、“自闭”、“颓废”等较恶劣的印象,甚至被认为患有精神疾病,虽然时下对居家男有所推崇,但一般大众也并不都把这看作好事。这使得“御宅男”往往受到来自亲友以及社会的巨大压力,许多“御宅族”采取不同策略为“御宅”正名,或仍坚持“宅”这一称谓并向一般大众予以澄清,或作完全切割只称“御宅族”并传播相关文化。但也有一些人迫于压力不得不隐藏“宅”身份,甚至放弃“宅”之名,成为“隐宅”,乃至“脱宅”放弃热衷的文化,放弃理想与追求,而就像不是想当御宅族就能当一样,御宅也不是想脱离就能脱离的,很多人并没有成功“脱宅”而是处在一个尴尬的状态,这对御宅族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干扰。
而女性在传统观念作用下常被认为“少外出”是理所应当,“不工作、交际少”也都无所谓,只不过是女性喜好安静或害羞腼腆罢啦,素有崇尚“乖乖女”的情况,传统观念中就认为大家闺秀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才是守妇道,进而认为“宅女”是件好事。尽管许多“御宅女”也受到和“御宅男”同样的压力或作了同样的妥协,但一般大众总体上对待“宅女”并没有像对待“宅男”那样鄙夷,甚至对此抱有好感,乃至追捧。
语义变迁
一般大众普遍不知道“御宅族”这个词,更不了解这一族群,因此“宅男”、“宅女”称谓的流行与“御宅族”并无直接关系,对于一般大众的这种在媒体误导下流行的用法若说是误用有些欠妥,但说到“宅男”、“宅女”的起源,仍是源于“御宅族”。亦有一说称古语“宅”作动词可解释为“居家”,因此“宅男”、“宅女”源于古意今用,但古语中宅作动词时与之最为相近的仅有“居住”而非“居家”,但二者仍有较大差异。
注:宅男、宅女虽是共生词,但中文地区早期御宅族以及最初媒体指为“宅”的人多为男性,宅女使用较少,因此该段部分内容未提及宅女。
最初流行
追溯“宅男”、“宅女”在中文地区的流行,源于对全球御宅族群体影响深远的《电车男》自2005年起在中文地区的流行(在大陆一般大众当中并未流行,但在关注日本文化的人群中也是热门),其男主角是位穿着老土且不善当面交流的日本秋叶原系御宅族,他有工作但业余时间除参加一般大众无法理解的御宅族活动外很少外出,片中网友看似古怪的行为更使一般大众对御宅族的概念无从判断。
接着台湾批踢踢实业坊(知名电子公告板社区)网友就开始喜欢在Hate、JapanDrama等版面上戏称:“自己在家里不出门很宅”或是“那些整天上网的人根本是宅男”,大陆网络上也有不少类似歪曲言论:“个人进一步顾名思义,所谓‘御宅’,就是“长驻在家”。哈!”(VeryCD上2005年8月某位网友的发言),从这段时间开始“宅男”一词开始在中文网络中大肆流行(以台湾最为流行)。
这一时期即使ACGN圈内了解御宅族涵义的人也并不多,一般大众或媒体对此更是闻所未闻,也不知道御宅族来自日文汉字直接书写,对此便以原有的中文字面意思加以解读,原本形象就不够清晰的御宅族或者说宅男,在一般大众心目中的概念逐渐扭曲,后来只要是那些在家里常不出门、爱玩网络游戏、或是没女朋友、穿著不修边幅、讲话迟钝就被认为是宅男。
《电车男》中文版网友留言记录书于2005年4月在台湾出版;电影版8月在台湾、10月在香港上映;电视剧版于2006年1月起在台湾播出,2006年4月起在香港播出,2007年4月起在大陆安徽卫视播出。
媒体大量引用
2007年众多台湾大众媒体开始在报道中大量引用“宅男”、“宅女”、“阿宅”、“宅人”等将“宅”作为形容词或动词的词汇同时与“御宅族”、“御宅男”、“御宅女”概念相混淆,还将“腐女”作为“宅女”的另一种说法,例如:2007年7月7日的新闻写道“23岁宅男上网到中风”,其实仔细看新闻内容,不过是一名研究生必须经常使用电脑,导致病变而已;中天综合台全民大闷锅在2007年7月19日中以“大学录取率高,毕业失业率也高,一堆宅男懒毙了,我们下一代该怎么办”来当作主题,主持人说出“腐女就是指腐败的女人,没有前途的啊”、“宅男已经连线起来拉,快去找工作好不好”等报道,更丑化御宅族与腐女,之后在网络上引起一片挞伐,甚至有拒看全民大闷锅的行动出现;2007年8月2日联合晚报三版标题也以“你家有没有宅男”为标题,在采访数位御宅族男女后,把宅男、腐女形容成一种需要进行药物或精神治疗的病症,皆把“宅男”或“御宅男”等作为类似“家里蹲”、“尼特族”的另一种说法。
同期台湾娱乐节目也有大量引用,例如:2006年6月3日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播出主题为“好人系!!台湾御宅男”的节目;2006年9月30日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播出主题为“超神秘!!台湾御宅女”的节目;2006年12月23日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播出主题为“猜谁是宅男的最爱”的节目;2007年3月5日的我爱黑涩会主题为“宅男最想看谁的写真集”;2007年3月31日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播出主题为“吾爱吾家!!台湾御宅男”的节目;2007年9月1日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节目主题为“Orz!台湾御宅男”,节目“御宅男大改造”单元嘉宾祐祐发出『宅男不该活在世上』等言论。此类节目同样把御宅族视为“家里蹲”、“尼特族”,并在节目中大量混用御宅族、御宅男、御宅女、宅男、宅男、腐女等词汇。
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中分别创建于2005年11月13日和2006年11月27日的,涵义解释为男性御宅族的“宅男”条目,也同在2007年因一般大众对宅男的解读而突然转变,掺入家里蹲、NEET等妖魔化概念,百度百科“宅女”、“宅男宅女”条目亦是这一时期创建,内容均将“御宅族”、“家里蹲”、“NEET”等族群相混淆。
后来的一些大众媒体乃至学者曾声称“宅男”、“宅女”是台湾媒体自创,甚至认为是吴宗宪的娱乐节目创造,但媒体自创说没有给出任何证据,仅是在缺乏考据的情况下所做的推断。
9.23事件
2007年9月1日台湾中视吴宗宪主持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节目主题为“Orz!台湾御宅男”(主题名为“御宅男”但节目多处只用“宅男”二字),可以抢到“御宅族”不出门,将“御宅族”冠以“隐蔽青年”之定义加以歪曲,将其中男性称为宅男,女性称为腐女。节目中吴宗宪、杨千霈翻阅轻小说《凉宫春日的烦闷》(当天出席的其中一名宅男的收藏),杨千霈单独挑选其中一段易被误解的小说内容念出并断章取义将其指为情色内容,之后吴宗宪在翻阅时念出一段小说内容之后说:“后来有一个男人把我拖出来,他的手指头在我洁白的身躯上磨蹭,然后点燃了他的欲火,然后用力的吸吮我。──我是一根香烟。”暗示轻小说是官能小说,讥笑参加节目的宅男珍藏的灼眼的夏娜抱枕一文不值没人要。“御宅男大改造”单元嘉宾黑涩会美眉祐祐以及黑涩会其他成员,对着参加节目的宅男发出“我觉得这种人不应该生活在世界上”、“很像那种电车上的变态”等言论。事后参加当日节目的御宅男云山表示此次上节目就是为了向一般大众厘清概念,没想到节目竟变成贬低、攻击动漫族群,在节目录制时他试图突破脚本作出纠正,但相关发言在播出时均被剪掉。
此事招致众多御宅族的怒火,纷纷到”我猜“节目官方讨论区抗议,《凉宫春日的烦闷》出版商台湾角川书店官方网站则发表声明,要求“我猜”制作单位出面澄清。黑涩会美眉中发出不当言论的祐祐,在自己无名小站的博客发文道歉,回应称相关言论是节目设计的台词。而吴宗宪则辩称:“开玩笑啊,看也知道,我讲那个笑话跟书无关,我念的不是那个书里面的啊”,称没有说轻小说是色情书刊,只是按照脚本给节目制造效果,对祐祐的发言缓颊说:“作节目比较夸张,但没恶意。”同时坚持不道歉,要求抗议者有幽默感一点,搞清楚真实状况,声称自己也是“凉宫那个的书迷”(经记者提点提才说出全名“凉宫春日”)。日本方面也对此表示谴责,爱好者一致认为,这是在不明白一本优良作品前,便以此等同毁谤之行为中伤他人之心血结晶
实际上这已不是该节目第一次出现此类情况,2006年以来已播放多期以御宅男御宅女或宅男、宅女为主题的节目,不断刻意渲染御宅族不出门、不善言辞、不懂感情、错失伴侣等,以社会的米虫等字眼来污辱御宅族,此外还将腐女等其他概念与之混为一谈。
事件愈演愈烈,“御宅族正名协会”发起9月23日包围中视行动,要求中视“我猜”节目组道歉并为御宅族正名。吴宗宪表示一切只是制造节目效果按照脚本进行,行动发起者萧奕辰则强调重点是批判中视给漫迷乱套称号并对此类称号妖魔化,造成漫迷遭到社会嘲笑、攻击。另有御宅族发起一人一信投诉台湾通讯传播委员会(NCC)活动,检举“我猜”9月1日节目内容涉嫌“屡有编造不实内容及歧视、攻击用语,明显妨害公共秩序善良风俗”。媒体观察基金会表示收到大量陈情书,将举办相关讨论座谈。《凉宫春日》系列出版方角川书店表示,“我猜”播出后,众多凉宫迷反映他们拿出凉宫,就被人以异样眼光看待,父母也禁止他们买凉宫,“都是‘我猜’害得!”另外,也有家长打电话问凉宫究竟有无情色,“大众片断的印象只停留在A书上,读者很委屈!”
包围行动即将到来之际,中视“热门话题”节目请上参加“我猜”节目的御宅男云山与台湾动漫评论团体傻呼噜同盟的黄瀛洲(Jo-Jo)厘清“御宅族”定义;释出善意,强调9月23日当天会准备咖啡欢迎“御宅族正名协会”到来,大家敞开胸讨论沟通。吴宗宪当天在大陆有工作,表示“欢迎他们走出家门,出来走走接触大自然,对身心有益。”颇具挑衅意味。节目制作人叶心如表示:“我们已经在节目中表达过歉意,也解释过了,完全是节目效果,没有恶意中伤之意,他们包围中视,我们没有意见,会虚心接受批评。”
9月22日播出的“我猜”开场中,吴宗宪表示:“网络就是无国界,大家都是好朋友;如果有恶意,我们干嘛请他们上节目?”该集进入第一段广告前,播出字卡,承认〈Orz!台湾御宅男〉“播出内容导致社会大众对《凉宫春日》轻小说以及对御宅族ACGN等族群造成误解,本节目特于此发表致歉声明。此外,本节目向来尊重社会各族群,绝对没有任何侮蔑之意。如因节目效果造成部分人士的不悦,本制作单位也在此郑重致歉。《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节目制作单位敬启。”
9月23日,“动漫爱好者的声音”活动总召集人萧奕辰召集约200名ACGN爱好者,在中视大楼旁的重阳公园集合,高喊“尊重!尊重!尊重!”并递交内含3000名动漫爱好者连署签名的陈情书给中视副总经理旷湘霞与中视公关室主任郑大智,表达对“我猜”9月1日节目内容的不满,向中视索讨“对于普通动漫爱好者”的“正式官方道歉”,这次活动的主办单位强调他们的定位是“普通的动漫爱好者”,并非以“御宅族”为名义。对此,旷湘霞与郑大智表示,已听到他们的声音,会尊重他们的意见,开会讨论解决方式。
傻呼噜同盟黄瀛洲(Jo-Jo)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动漫迷的大反扑。媒体长久以来对动漫不求甚解,又乱用名词,像这次“我猜”事件,就是因为媒体不好好搞清楚“御宅族”、“宅男宅女”定义,胡乱套在一起,把动漫迷都形容成“家里蹲”,才引起纷争。他一开始也会用宅男、宅女来指御宅族男性及女性,但宅相关词已脱离“御宅族”的动漫内涵,只剩中文字面意思,容易造成误解,因此他个人已将御宅族和宅男、宅女“完全切割”,不再使用后两者词语。一般人眼中标准“御宅族”的他并没有参加这次集结,“我有我的方式,各会有不同效果”。准备在任教的元智大学开动漫相关课程,“知识传递也是很好的正名方式”。
2007年9月26日,中视万维网公布《中视公司回复“动漫爱好者的声音”声明》,从“态度”与“执行”两方面回复“动漫爱好者的声音”。
混乱使用状态
大众与媒体
一般大众和媒体方面,在台湾过多媒体新闻滥用、偏见、扭曲报道的情况下,已到了只要是男性就可能冠以宅男,而女性则统称正妹的地步,与之类似在大陆对男性皆称帅哥,女性便喊美女。但媒体普遍并没有对“宅”和“御宅”做明确区分,仍旧常以“宅”、“阿宅”、“宅男”、“宅女”以及“腐女”等词汇指代“御宅”。例如923事件之后台湾中视“我猜”节目仍然经常主题名使用“御宅男”但节目中大量只用“宅男”二字并认为“宅男”不出门,名为《爱就宅一起》的台湾电视剧仍然是讲御宅族的事,报道开拓动漫祭时仍旧将御宅族称作阿宅,常见的一般大众或媒体总结的“宅男”、“宅女”特征也是爱看动漫、爱上网等和不出门、不交往、没伴侣等生活表象混杂在一起,实质上还是“宅”与“御宅”混用状态。
大陆媒体的使用情况与港台类似,虽然没有滥用到“男性皆称宅男”的地步,但普遍对“宅”作形容词或动词时除了相对少出门以外概念依旧混杂不清。比如一边央视在报道ACGN相关事物时使用“宅文化”,一边国防部发言人在回答辽宁号航空母舰远洋训练的问题时表示“航母不是宅男”。一些艺人亦在对“宅”缺乏认知的情况下误以为时尚热门“褒义词”,热衷于自称“宅”,并加以炒作。御宅文化圈与一般大众流行娱乐圈存有冲突,甚至互相鄙夷,这样的用法常会激发对立,许多“御宅族”均对此表示不满,甚至将此视为侮辱。
同时SOHO相关市场受到商家关注,商家出于商业炒作需要常在宣传中使用“宅”相关词汇,这使得“宅”、“宅男”、“宅女”、“阿宅”、“宅人”在商业广告当中的使用增加,甚至连“御宅”、“御宅族”、“御宅男”、“御宅女”以及“腐女”都一并视作不出门来滥用。但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无论一般大众所说的“宅男”、“宅女”或是“御宅族”足不出户的情况都有所减少,加之“屌丝”、“卢瑟”、“矮穷矬”、“XX青年”等涵义虽然与“宅”不同但又确实有一定替代作用的新词广泛流行,一般大众和媒体使用“宅男”、“宅女”、“阿宅”等词汇的情况也随之有所减少。
御宅文化圈
御宅族方面,在台湾9.23、香港3.29事件后,港台地区许多御宅族接受了傻呼噜同盟JO-JO倡导的“完全切割”对策,不再使用“宅男”、“宅女”、“XX宅”等指代御宅族相关事物,转而只用“御宅族”、“XX御宅”、“XX迷”、“XX爱好者”等词汇(迷、爱好者与宅涵义有差别)。同时傻呼噜同盟2011年于台湾东海大学开设“御宅学”课程,传播御宅文化知识,但仍有部分御宅族坚持使用“宅”来自称。
而在大陆御宅族当中虽然几乎都知道ACGN,但创造这个词的傻呼噜同盟和“完全切割”对策以及港台所发生的冲突事件却可说是鲜为人知。大陆御宅族地域分布广泛密度较低各自热衷事物圈子相对孤立,同时也没有遭遇港台那样规模较大的冲突事件。政府以及部分经济人士也在推动ACGN产业等御宅族的“宅经济”,以角川书店为代表的海外ACGN厂商进入大陆并推动本地化原创作品乐视、优酷土豆等大型在线视频站纷纷引进海外动画版权,同时有妖气主导的倾向于御宅文化原创漫画不断动画化,2013年央视新科动漫频道亦推出了号称中国第一部宅文化纪录片的系列电视纪实节目——《次元爱》,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一个有笑有泪,有生活,有钻研,有奋斗,也有理想,真实的二次元世界。这些情况使御宅族的“宅文化”更加流行,群体不断壮大,将“宅”视作“御宅”简称的情况依旧很普遍。
混乱根源
混乱的首要原因正是语言环境的差异,尽管“御宅”一词其日文汉字有“宅”这个字,但这个词所指代的是“您”或“您家”,更完整的讲是“您家的人”,是一种人称代词,一种敬语;汉语中原本“宅”一般只用于指代“居住所”这个物,或少量用于指“居住”这个动作。一般大众在不知道新用法中“宅”作形容词或动词时源自对“御宅”的简化,更不知道“御宅”来自日文汉字直接书写的情况下,使用中出现混乱是件很自然的事,而一般大众在媒体引导下更不会去做严谨的考据。
其次就是族群本身客观上存在交叉,御宅族和家里蹲、NEET等被大众称为“宅男”、“宅女”的族群虽然概念不同,但由于本身不是同一层面的族群划分,因此也并没有界限冲突,部分御宅族也就同时属于多个族群。再加上早期流行时的电车男以及片中其他御宅族乃至台湾当地的御宅族作为御宅族的特有行为,对一般大众来说只通过简单观察而不进行交流根本无法理解,对于无法理解的事物一般大众更不愿与之接近或多作沟通,这样的状态下反倒更容易注意到部分御宅族生活表象上较为明显的,出门少于一般大众这一特征,且御宅族之间广泛的交流也不被一般大众所察觉,使得一般大众认为御宅族不交往。这样的情况加上族群名中的“宅”字的语义混乱就更容易产生误解啦。
参考资料
OTAKU.萌百.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2 13:06
目录
概述
涵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