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思顺(695?—756年),西域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市)人,粟特族。
唐玄宗时期著名
蕃将,右羽林大将军安波注之子。
唐玄宗开元初年(712年)前后,安思顺所在
突厥部落破败,跟随伯父安延偃及诸堂兄弟逃离出来,投奔
同姓亲族安贞节,时任唐朝
河东道岚州(今山西岚县北)
别驾。安贞节之父为安道买,曾任
代州(今山西
代县)北面的平狄军(今山西
朔县)副使。由于与安延偃同行的有其侄儿安思顺和安文贞,还有安道买的长子安孝节。安贞节非常感激安延偃救助其兄,遂相约两家子辈为兄弟。当时,
安禄山年约十岁少年,与堂兄安思顺虽无
血缘关系,但是从小感情亲密。
此后不久,安思顺应募从军,来到唐朝与
吐蕃长期对峙的
陇右边防前线,不久就崭露头角。开元二年(714年)七月,吐蕃军以十万之众,侵犯
临洮军(今青海乐都市),游寇兰州、
渭州(今甘肃陇西市),大肆抢掠唐朝的牧监
马匹。十月,
唐军在左羽林将军、陇右
防御使薛讷指挥下,反击吐蕃,大破其军。当时,受薛讷节制的唐军将领有
王晙、杜宾客、
郭知运、
王海宾(大将
王忠嗣之父)、安思顺等。
开元九年(721年)十月,朝廷诏命封赏抗击吐蕃的有功将领
薛讷、
郭知运、白道恭、杜宾客、杨楚客和安思顺等人。安思顺以
右监门卫将军、临洮军使升任
洮州(今甘肃
临潭)刺史,兼莫门军军使,并赐物二百段银三百两钱五十万。莫门军在洮州城内,管兵5500人,马200匹。自从伊始,直到
天宝十一载(752年),安思顺一直在
陇右边防任职。
天宝六载(747年)十月,王忠嗣因遭权相
李林甫诬构,被征入朝。十一月,诏命以安思顺充任
河西节度使,以哥舒翰为陇右节度副大使,知留后事。王忠嗣的职权被一分为二,由其两位部将接替。河西节度使(驻
凉州,今甘肃
武威)统兵7.3万人,战马1.73万匹,其镇防任务是断隔羌胡(羌即
吐蕃,胡即突厥);
陇右节度使(驻
鄯州,今青海
乐都)统兵7.5万人,战马1万匹,镇防任务是以备羌戎(防御吐蕃)。唐朝中央擢升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的原因,一是他长期在河陇供职,习其物情,练达边务;二是他的种族,出自
昭武九姓胡人,而凉州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地段(河西走廊)东端,早在唐初,这里就已是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葱岭以西)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天宝年间,凉州城已有居民2.2万余户,居河西诸州首位。在
隋唐时期,凉州与
河西地区的群胡,具有雄厚的经济和社会势力。所以,安思顺与当地群胡在族类渊源上的自然认同感,就成为他坐镇河西履行职责的先天人和优势。
天宝九载(750年)八月,
朔方军(治所
灵州,今
宁夏吴忠市
利通区)节度使张齐邱,因为发放军粮失宜,军士群起殴其判官,被左迁济阴太守;诏以河西节帅安思顺
权知(暂时代管)
朔方节度使。十载(751年)正月,改由宰相
李林甫遥领安北副
大都护、朔方节度使,以户都侍郎
张均担任节度留后,坐镇理事。同时,诏命
河西节度使、鸿胪卿员外置同正员、摄
御史中丞、权知朔方节度事安思顺罢朔方节度,加特进、摄
御史大夫,仍与一子官,河西节度等余如故。
这年四月,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高句丽人)率领
唐军与大食(
阿拉伯帝国)军激战于
怛罗斯城(今
哈萨克斯坦国东南部
江布尔城) ,死伤两万余人,惨败而退。高仙芝入朝,拜
开府仪同三司、
武威郡太守,代替安思顺充任河西节度使。安思顺闻讯,即委婉暗示河西群胡割耳嫠面请求留任;
监察御史裴
周南奏闻朝廷,制命复留思顺,改仙芝为右羽林大将军。十一载(752年)三月,
朔方军副使
蕃将阿布思(
赐姓名李献忠)因故叛归
漠北。这使得遥领节帅的
李林甫脸上无光,遂自请解其遥领,并推荐安思顺接任。是年九月,阿布思南下侵扰中西
受降城之间的永清栅(今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明安川西),被守将张元轨击退。次年五月,阿布思被漠北回纥部击败,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乘机招诱,降其部落;阿布思带领残部向西逃往
西突厥葛逻禄部。安思顺与
北庭都护程千里采取联合行动,派遣部将
浑瑊提偏师深入葛逻禄部,经狐媚碛略特罗斯山,大破阿布思部众。九月,阿布思被葛逻禄
叶护顿毗伽执送于
北庭都护府。十三载(754)三月,
程千里将
阿布思押送京城,斩首示众。这是安思顺在朔方任上的大功之一。
天宝十四载(755年),为了表彰
朔方节度使、灵武郡守、摄御史大夫安思顺的功绩,诏命追赠其亡祖左玉钤卫郎将(史失其名)为
武部尚书,亡父右羽林大将军安波注为
太子太师。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一身而兼
范阳-
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
安禄山,以讨诛奸相
杨国忠为名,在
幽州(今
北京市西南)揭旗造反,叛军步骑15万(号称20万)皆精劲边兵,一路向南,势如破竹,仅一月时间就渡过
黄河,打破东京洛阳。
唐军大将
封常清一败再败,只好与东征元帅
高仙芝退保
潼关,据险而守。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
霓裳羽衣曲。
但是,
唐玄宗与
杨国忠却一再低估叛军兵锋之盛锐和局势之严峻,又听偏信监军宦官的谗言,怒斩封、高二将于潼关军中十二月,强令卧病在家的
哥舒翰接替高仙芝,借其威名镇守潼关。翰虽坚辞不受,然无奈君命难抗,遂抱病赴任,统率仓促征调的二十万大军,坐镇潼关。安禄山起兵反叛,致使天下动乱,国失太平,乃是十恶不赦的滔天之罪。十一月二十一日,
太仆卿的
安庆宗(
安禄山长子)被腰斩,所娶荣义郡主赐死;遭受株连而被杀的还有
安庆宗之母康氏等人。由于安思顺因有洞察之见,先奏之言(曾多次进言安禄山的反状),故而在
安禄山反叛之后,免坐株连之祸,但他立即被征入朝,改任
户部尚书(以
郭子仪接任
朔方节度使)其弟安元贞由
羽林军大将军(负责皇宫禁卫和飞骑仪仗)改任太仆卿(负责厩牧车马事务)。
然而,平叛战事不利,局势继续恶化。当素来轻视怨恨安思顺与安禄山的
哥舒翰被起用后,自知握天下兵权,有所论请,天子难违,遂誓志报其宿怨。
唐天宝十五载(756年)二月,
哥舒翰老部下、时任元帅府马军(骑兵)都将的
王思礼,密说哥舒翰抗表请诛
杨国忠,但哥舒翰不赞同对杨国忠下手,
王思礼又说哥舒翰谋杀安思顺。于是,哥舒翰诬指思顺与禄山潜通,伪令人遗书,于潼关外擒之以献,并条疏思顺七条罪责,请诛之。三月,安思顺与弟安元贞皆被赐死,家属徙于岭外,天下冤之。
安思顺之父为安波注,安波注之兄安延偃,即是
安禄山的继父,因此安思顺与安禄山是非血缘的堂兄弟。安思顺与安禄山虽无血缘关系,但自小亲密,并且兄弟二人都与另一员著名蕃将
哥舒翰不睦。然而,安思顺汉化程度较安禄山为深,忠君观念较强。
安禄山叛变之前,安思顺曾多次提醒朝廷
安禄山“必反”。安禄山叛变后,朝廷罢其
朔方节度使职,入为户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