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六大窑系是指定窑、
钧窑、
磁州窑、
耀州窑、
龙泉窑和
景德镇窑。
北宋是我国制瓷业
全面发展的时期,不论是规模、技术还是产品达到的水平,都达到了瓷器发展史上的高峰。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窑场,经过激烈竞争、淘汰、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一些名窑为中心的“
窑系”。
形成背景
宋代瓷业达到如此境界,绝非偶然。首先是全社会对瓷器的喜爱与重视。唐代的达官贵人仍重
金银器而轻视瓷器,到了宋代,商业发展,饮茶风盛,社会对生活饮食器具的
需求量加大,而官僚贵族由于受社会动荡、国力衰弱的影响,也无法再像唐代那样大量使用金银器。另外,晚唐五代以来瓷器生产水平提高,精品迭出。
北宋初,南方的
吴越向宋称臣,每年大量供奉
越窑生产的
秘色瓷,其金银装饰的瓷器,华贵富丽,宋王朝君臣十分喜爱,使瓷器身价倍增,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之物,这就刺激了各地窑业向创制精品瓷器努力。当然,由于
上层社会的提倡,使各阶层的人也都趋向使用瓷器,造成瓷器的大普及。
茶肆酒楼以悬挂
名人字画、陈设瓷器精品为时髦。而宋代“
斗茶”之风盛,所以对名贵
瓷盏(如建窑的“
兔毫盏”)竞相追求,各地瓷窑也竞相仿制、创新,以致新的釉色、新的造型、新的装饰手法、新的烧造工艺层出不穷,完全打破了唐代“
南青北白”的单调局面,这就使得宋代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成就。
六大窑系
中国北方在六大
窑系里有
定窑、
钧窑、
磁州窑和
耀州窑。南方在六大窑系中有两个,一个是浙江的
龙泉窑,还有是江西
景德镇窑。
龙泉窑主要是以青瓷为主,
龙泉青瓷在北宋后期开始走向兴盛,到
南宋和元代早期达到了高峰,最有
代表性的是
梅子青,像青梅一样,釉色非常好。景德镇窑,主要是烧
青白瓷,又叫
影青瓷,是介于白和青之间。景德镇窑一旦形成之后,由于它得天独厚的条件,独步了整个窑业,宋代之后就是景德镇窑的天下了。
定窑
定窑位于今
河北省
曲阳县涧滋村和东、西燕山村,古属
定州,故名。山西的
平定窑、
盂县窑、
阳城窑、介休窑,四川的
彭县窑等均属
定窑系。这是以烧制白瓷为特色的
窑系,唐代晚期开始生产,至宋代达到顶峰。除“白定”外,兼烧
黑釉、
酱釉瓷器,称“
黑定”、“紫定”。定窑产品工艺水平很高,胎料经过细致筛选,做成的器物胎薄,胎质细密洁白。器物形制非常规整,给人以一丝不苟的感觉。主要器型有碗、盘、瓶、罐、尊、
执壶、盒、枕等。其“复烧法”及
刻花、印花、划花
装饰工艺对其他瓷窑有较大影响。
耀州窑
耀州窑位于今
陕西省
铜川市
黄堡镇,宋属
耀州,故名。唐代开始烧制瓷器,至宋代达到很高水平。与它同时或稍晚时期仿烧这类
耀州青瓷的还有今
河南省内的临汝窑、
宝丰窑,
禹县钧台窑,
广州市的
西村窑等。耀州窑以青瓷为主,有刻花和印花,也有
剔花、划花等。其青瓷胎质薄灰,青釉光润肥厚,釉色青绿,俗称“姜黄色”。器型很丰富,主要有盘、碗、瓶、炉、壶、罐、灯、枕、盒、执壶等。小口、短颈、丰肩,通体刻画
缠枝花卉的
梅瓶,以及凤首提梁、狮子流,通体刻画
缠枝莲花的
倒流壶等,则是耀州窑独具特色的产品。
磁州窑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
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汉族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
邯郸磁县的
观台镇与
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
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
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
修武当阳峪窑,
禹县的
扒村窑,登封
曲河窑,山西介休窑,
霍县窑,山东
淄博窑,江西
吉安吉州窑,福建
泉州,四川
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
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
艺术魅力。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
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有关
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明代初年有
曹明仲的《
格古要论》、王佐《
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
五杂俎》、清初《
磁州志》、《
明会典》、朱琰《陶说》、
兰浦《
景德镇陶录》和
许之衡的《
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是中国著名的汉族民间陶瓷窑系,位于今河北省
邯郸市
彭城和
磁县等地,是北方陶瓷的代表。
磁州窑的釉色较为丰富,有白釉,
黑釉,酱釉;和
绿釉等.尤以白釉最为出名.在装饰上主要采用黑白对比的方法,其中以画花,
剔花及珍珠地最为盛行.画花系以当地所产的
花斑石为绘料,在白色的釉地上画出黑色的花纹,其纹饰多以枝叶并茂的
折枝花和生动多姿的鱼间窑以独特的创造性,一改宋代以前我国南青北白的单色装饰方式,开创
白地黑花釉下彩绘陶瓷制品的装饰先河。并创造一系列的装饰纹式的格律。在
色釉红绿彩技术成果与艺术成就,已确立了在世界
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赋予创造性的
磁州窑铁锈花黑釉剔花陶瓷装饰方法之
大成,影响着后世。特别是
黑绘白地黑花寥寥数笔写出个图形,生动无比。形成了独特的有规无束刚劲豪放,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在表现题材上,世俗所见、
花鸟鱼虫、龙凤鹿马、市侩景物、童叟仕宦、诗歌词赋、儿歌词曲无所不绘,真可谓是一部历史民俗图象。
磁州窑系庞大黄河南北均有此类风格制品,清末民初,此窑大量生产青花制品,覆盖华北
华南广大地区,兰花花碗、盘等用品。代表
民间青花的盛世。现代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瓷区之一,其产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
使用价值。
位于磁州地区的
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
烧制陶器,
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
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
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
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
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
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
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在过去的
考古调查中曾发现
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
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
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
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
古窑址及化妆
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
窑器也由
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
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磁州窑是宋代北方
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
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
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
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
陶瓷艺术的
新纪元。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
铁锈花)、
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
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
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
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
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
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
到了元代,彭城地区的
磁州窑又掀起了一个制瓷高潮,除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外,又扩大了生产规模,大型器物的生产也增多。产品趋向厚重,器型硕大、圆浑,纹饰主要有云龙、云风、云雁和
鱼藻纹等。1973年,在彭城大路沟曾出土有“大元国
至元三年……”的石制
碾槽,并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鱼藻盆残片。其型制、装饰风格与北京
元大都出土的鱼藻盆极为相似。一直以来,在彭城的
旧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规模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
元代瓷器、瓷片。
明代
彭城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大的产量,并在彭城设置了官窑,在磁州南关设立了存放官家酒坛的仓库——“官坛厂”,以备顺
滏阳河舟运入京。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也随之而成为
北方瓷都。
清朝初期,彭城
磁州窑又进入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窑场增多,窑型改大,品种增多,产量增大,
日用瓷覆盖民间市场。《
磁州志》记载,“彭城滏源里居民善
陶缸之属,
舟车络绎,售于他郡”。民间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清未由于“洋瓷”的大批调入,致使磁州窑生产下降,品种锐减,传统的艺术风格渐趋没落,
彭城镇仅剩缸磁窑130等座,瓷业工人千余名。
磁州窑的胎体使用的是当地一种比较特殊的
高岭土,结构较疏松,淘炼不细,颗粒粗,常有未烧透的孔隙和铁质斑点,含铝量较高,另外原料中含量铁、钛等着色杂质高,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
黑药土)、紫
木节、
紫砂土、
耐火粘土、
水冶长石等。
磁州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器物拿在手里感觉不是很重,而民国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坚硬偏厚重。磁州窑的制坯技艺也丰富多样,有雕塑、
拉坯、
盘条、印坯等技法。
磁州窑还往往使用
化妆土施加在胎的表面,化妆土最早为白色优质瓷土制成的泥浆,是为了适应
粗瓷细作,掩饰胎体表面的凹凸不平,从而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和釉的白度及
光亮度。后又出现了有色化妆土。从馆藏陶瓷枕来看,白釉黑花
卧女枕,其赭黄色衣衫即施了一层赭黄色化妆土,上绘黑花,再施
透明釉烧制而成。白釉
剔花婴戏莲纹枕是在较厚的化妆土上进行剔刻,再剔去纹饰外的化妆土,亦是化妆土艺术的变化。
珍珠地划花枕,亦先施较厚的白色
化妆土,经刻划纹饰、
戳印珍珠地后,又在纹饰内着一层色粉,(有的不着色粉)用力蹭擦,使花纹、珍珠地的凹处着满色粉,
施釉烧好之后,纹饰内呈褐红色,非常漂亮。
磁州窑巧妙利用化妆土,达到了不同的
艺术效果,使化妆土成为一种
装饰艺术,并达到了高超的水平。烧制方法,多采用匣钵
装烧,
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器内一般多挂釉。碗、盘一类采用
叠烧法,器内留有五个条形支烧痕。瓶、罐的圈足及枕的底部往往
露胎无釉。白釉多是白中
泛黄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质感,釉层也不是很厚,没有肥润感及
垂釉现象,不太透明匀净,釉面光泽感不是很强,常见有细碎
开片。这时期还烧造黑釉、
绿釉、
黄釉、
酱釉及
孔雀蓝釉、
红釉、
三彩。另外在白瓷基础上烧出釉下彩绘,如:
白釉绿斑、
白釉褐斑、
白釉釉下黑彩、
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划花填
绿彩、白釉釉下酱彩、白釉釉下酱彩划花,珍珠地划花、
绿釉釉下黑彩、白釉
红绿彩、白釉红绿黄黑彩等。
以今河北省邯郸市
观台镇一带瓷窑为代表,当时属磁州,故名。这一窑系乃历史悠久,规模冠于北方的民窑体系,窑场分布于今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如河南
鹤壁集窑、
当阳峪窑、
扒村窑、
曲河窑,山西介休窑,江西吉州窑等。“白地黑花”,即以黑色造成的强烈对比来装饰器物,是
磁州窑系装饰工艺的最醒目的特点,因而构成了粗犷豪放、气魄宏大、线条简洁明快的独特风格。其器物造型追求生活实用、大方朴素、坚固耐用,富于浓烈的乡土气息。胎体较为厚重粗糙,但表面大量施用
化妆土,再施透明釉,因而给人以“粗中有细”的感觉。主要器物有瓶、瓮、罐、壶、盆、碗、盘、妆盒、枕、灯、香炉以及各种
动物玩具等。
钧窑
钧窑在今河南省禹县神屋镇、八卦洞等地,当时属
钧州,故名。河南
郏县、临汝、
登封、
安阳,河北磁县,山西
浑源等地也仿烧
钧瓷,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
钧窑系。从北宋一直延续到金、元时代,钧瓷繁荣期很长,北宋晚期曾作为贡品进入宫廷。钧瓷的主要产品是一种五彩缤纷的“窑变”釉瓷器。其釉色最富特点。主要
着色剂是
氧化亚铁,经高温还原形成青色或蓝色的主基调。又采用
氧化铜为着色剂,经高温还原造成红色的
窑变釉。由于
施釉较厚,在烧制过程中
釉水熔融流动,红蓝等色交相辉映,形成变幻无穷的艳丽色彩。釉色有天青、天蓝、月白、
海棠红及玫瑰紫等,十分丰富。釉面上常带有密密麻麻的“
棕眼”(斑点),呈现出独有的艳丽精美,构成钧瓷的非常突出的特征。此外,釉在熔融状态下流动,釉面
上会产生一种弯曲的细条纹,如同
蚯蚓在泥中爬过的痕迹,故称“
蚯蚓走泥纹”。钧瓷的造型表现为强烈的仿古意味,特别是仿
商周青铜器,在模仿中有创新,既古拙高雅,又有
时代风格。钧瓷中最具代表性、最为珍贵的,是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制的
陈设瓷,如
出戟尊等。
龙泉窑
龙泉窑在今
浙江省龙泉县金村、大窑一带,附近的
庆元、云和、
遂昌等县,以及受其影响的
福建省泉州、
江西省吉安等地,也生产
龙泉瓷。龙泉窑分布很广,初创于五代时期,至南宋达到极盛,元、明相沿。龙泉窑属南方青瓷,以釉色及造型取胜,尤以青釉见长。最具代表性的釉色是
梅子青与粉青,其极品已似青玉,甚至达到翡翠的效果。由于使用的釉属
石灰釉性质,在高温下易于流动,所以
烧成的瓷器釉层薄,釉面光亮,透明度高。南宋
龙泉瓷釉层加厚,在高温下黏度大,不易流动,烧成后有柔和淡雅的玉质效果,透明度低,给人一种含蓄的温润感。南宋龙泉瓷多素面,少有花纹装饰。
景德镇窑
江西
景德镇在五代时受
越窑影响烧制越窑系青瓷,北宋时期,始创“
影青瓷”。影青瓷又名
青白瓷、隐青、罩青,是一种由白瓷向青瓷过渡的瓷器。其釉色近白,只在积釉处显出湖绿色的青色,青色在若有若无之间。此种瓷器胎薄、釉细、纹饰精美,
产销量很大。北宋中、晚期,是景德镇影青瓷生产的鼎盛时期,以
湖田窑产品为代表,达到最高水平。其胎质洁白细腻,器壁极薄,呈半透明状态。釉色青白,
光泽度强,透明度高。
特色
宋代的瓷器一改唐代华贵富丽之风,向沉静素雅、蕴藉隽永的风格演进。其造型、釉色、装饰,都给人们留下观赏不尽、回味无穷的感觉。
宋瓷的釉色出现了创新而且丰富多彩的局面。这时,不仅改进了
石灰釉的配方,还发明了可以使釉层浓厚的
石灰碱釉。
景德镇窑的
影青瓷,
汝窑的青瓷,
龙泉窑的梅子青瓷,使瓷器真正达到了“如冰似玉”的境界。至于
钧窑的乳光釉、
哥窑的炒米黄色釉、
定窑的
紫釉、
绿釉和红釉,建窑的乳浊
黑釉等,也都是空前的。
宋瓷的器型也有大量创新。仅以瓶为例,就出现了
玉壶春瓶、
梅瓶、
花口瓶、
葫芦瓶、
双耳瓶、五孔瓶、
瓜棱瓶、
胆瓶、琮瓶等等,让人目不暇接。
宋瓷的装饰手法也远远超过唐代。除利用釉色来装饰外,还大量运用了印花、刻花、剔花、划花、画花、剪纸漏花等技术,使纹饰十分富于变化。
宋代无论是北方、南方,都出了很多窑场,争奇斗艳。经过激烈竞争、淘汰、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一些名窑为中心的“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