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州大捷亦称应州大战、应州之役,指发生于明朝
正德十二年(1517年)
明武宗亲征在应州击退鞑靼的战事。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
鞑靼部落首领
小王子再次率五万人(号称)进犯明朝边境,正遇上明武宗朱厚照出关巡边,遂名号调集
长城一线的军队参与作战,于是应州之战正式打响。此战中,
朱厚照体现出了不凡的军事天赋,首先派少量部队引蛇出洞,牵制住敌军
主力部队,再不断增加兵力来消耗敌军的锐气。整个战事持续了好几天,最终以小王子败退告终。这场战役使得明帝国北方边境暂时安定了一段时间。
事件背景
明武宗(1491年10月26日-1521年4月20日,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10位皇帝,名
朱厚照,年号
正德,正德皇帝朱厚照是
明孝宗的长子,唯一的弟弟
朱厚炜又早年夭折,是他父亲唯一长大成人的儿子,两岁被立为
皇太子,他的父亲孝宗皇帝在任时革弊施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广开言路,任贤用能,节制私欲,挽救了当时江河日下的局面是一位名至实归的清君和明君。但是对朱厚照过于溺爱娇宠导致了其任性、放荡不羁、不守章法的性格被很多人引以为负面教材,特别是清代的人们以被人把自己和朱厚照相提并论为耻。
但朱厚照的的确确是一个天性聪颖的人,特别是他的军事才能,如果他的父亲孝宗皇帝能对其进行督导,事实上可能也是一位
中国历史上成就千秋大业的明君。由于年幼疏于管教,使得其本性极好逸乐,纵情于声色犬马,是一位以行为荒唐越轨著称的皇帝。虽然如此,但他并不是一个暴君。他在位期间,常常离开北京四处巡游,寻花问柳,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长达一年。在北京期间,又不愿住在
紫禁城,而是在宫外建了一座“
豹房”居住,亲自训练虎豹。即位之初,曾在庄严的皇宫正殿
奉天殿以猴坐犬背,燃放爆竹,一时猴跳狗走。1514年正月,在
乾清宫因玩灯而失火,彼时朱厚照正去豹房,回顾火光冲天,竟然戏笑着说好一棚大焰火。又曾下令在全国禁止养猪,禁食猪肉。他不喜欢上朝,终日与来自回回、蒙古、
西藏、朝鲜的异域术士、番僧相伴,还曾亲自接见第一位来华的
葡萄牙使者。他学
喇嘛教,自称大庆法王。他起初宠信
刘瑾、
丘聚、
谷大用等号称“
八虎”的宦官,1510年平定
安化王之乱(
朱寘鐇)后,下令将刘瑾
凌迟处死,后又宠信卫士
江彬等人。
镇国公朱寿宣化区)亲征,击退蒙古鞑靼
小王子,回京后又给自己加封太师。史称“应州大捷”,此役暂时安定了明朝北部
边境地区。据
蒙古语史料记载:“达延可汗向南移动,在察罕·格尔台(郊)安营扎寨。由额尔克固特派出的
哨所发现大
明军向他们这里进发。立即向可汗报告后,派出额尔克固特的库冬、博力斯二人再探。他们看见明军从库克和坦出发,自奔他们这里来了。库冬、博力斯二人急报可汗。一个站在房后警戒,一个解下拴着的马来扶可汗和合敦二入上马,从麻因草原中逃出去了。可汗的儿妻察静夫人从墙的
豁口处逃了出去,这位察静夫人就是后来的百岁太后。”达延汗逃回去之后下令部将征讨蒙古各部统一蒙古,同时常年侵犯明朝边关的小王子(达延汗)死于应州大捷同年,去世是否和之前与朱厚照所率领的明军作战有关不得而知,但战争局势无疑是往明朝方向倾斜的。
详细内容
明正德十二年九月
大同总兵王勋收到了一封超奇怪的信,信上要他好好守城,安心练兵。落款更奇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王勋莫名其妙,朝廷好像没有这么个官职。王勋又把相关的文书翻出来研究了几遍,还是没有弄明白。他再看这封信,从口气上看,虽然很大但也比较严肃,不像是开玩笑。后多方打听,才知道这封号就是皇帝朱厚照自己的。
正德十二年八月,
朱厚照在手下的帮助下,不怎么顺利地出了
居庸关,来到边防重镇宣府。
在后来的史书中,这次出关成了朱厚照荒废朝政,不务正业,劳民伤财,贪玩的又一次真实写照。
先祖
朱棣五次御驾亲征,取得辉煌战果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少年朱厚照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发誓,一定要向朱棣学习。
来到宣府几天后,朱厚照郁闷地发现,这里别说蒙古人,就是汉人也见不到几个。
于是,他索性来到真正的边防前线——阳和,并以此为前线指挥部,向各部指挥官发号施令。
不过,要发号施令必须得有个军事主管的头衔,如果以皇帝的身份,这些人可能不会听,因为都可以用“将在外,君令有所不授”的口诀来推辞,主要还是担心皇帝的个人安危;于是,给自己弄了个封号,而且还一本正经地定了俸禄和级别。
同年十月,蒙古
鞑靼部落小王子率五万骑兵(号称)进犯,目标大同。王勋急了,他连夜派人告诉
朱厚照,希望皇帝大人回京避难,不料,朱厚照不但不走,还命令王勋集结部队,北上主动迎敌。
这下王勋十分踌躇,因为兵力薄弱,能守住就不错了,跟别说主动出击了,可是,君命难违,王勋还是无奈地出发了。
不光是王勋,就连江彬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他提出了
反对意见。这位江彬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但却具有较强的军事才能,在进京之前,他就曾是一个优秀的边防军将领。朱厚照不顾大臣劝阻继续他的部署:
“
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将军时春,率军驻守聚落堡、天城。延绥参将杭雄,副总兵朱峦、
游击将军周政,驻守阳和、平虏、威武等地,以上部队务必于十日内集结完毕,随时听候调遣!违令者重罚”
此刻,那个嬉戏玩闹的青年天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个久经沙场、沉稳镇定的指挥官。百里之外的小王子似乎感到了什么,他突然下令大军改道,急转向南,向王勋的部队前进。得知这一变化,朱厚照也相应作出了部署调整:
“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将军时春,离开驻地,火速支援王勋。副总兵朱峦、游击将军周政即日出发,尾随鞑靼军,不得擅自作战。宣府总兵朱振,参将左钦即刻出兵,驻守阳和,不得出战。违令者重罚”
江彬说:陛下这样的兵力还是不够。但朱厚照并未理睬。
正德十二年十月,甲辰。战争在山西应州打响,应州之战正式开始。
王勋兵力不够,但辽东参将萧滓、宣府
游击将军时春的及时支援给了他,他命令全军决一死战,坚持大部队的到来。
同时,为迷惑敌人,
拖延时间,战斗一开始,他就下令猛冲,这种亡命打法的确迷惑了小王子,他错误地认为对手就是明军的精锐主力,而且人数众多,于是,他没敢和王勋拼命,而是下令以守代攻。双方激战了一整天,等到了黄昏,小王子突然发现,自己被王勋给迷惑了。小王子十分愤怒,他下令全军出动,把明军包围了起来。不过此刻已是夜晚,考虑到安全用兵,他命令军队等天亮看得见时再进攻。
第二天一早,天上下起了大雾,五米之外根本看不见东西。王勋借这个机会,从包围圈的缝隙中钻了出来,溜进了应州城内。但是等大雾散开,王勋莫名其妙地发现他身边多了一群人。原来,负责跟踪任务的副总兵朱峦,由于大雾看不见,居然不明不白地也进了应州城里。
明军力量反而越来越强。小王子终于失去耐性,下令攻城。
可是还没等他准备好,明军居然再次主动出击,小王子只有无奈地迎战。
原来,附近的明军接到皇帝的调令,相继前来增援,王勋再次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故伎重演,下令主动出击,前后夹击蒙古军。不过他们的对手是五万精锐的
蒙古骑兵。
小王子是优秀的
军事人才,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作出了准确的判断:敌军虽然得到增援,但兵力还是不足。他冷静地下令,部队分成两部,分头作战,并保持一定距离,防止两支明军合流。
王勋这次再也无法坚持下去了,最后他们被
分割包围。朱厚照叫来
江彬,下令集合部队,出发增援王勋。江彬疑惑地望着朱厚照说:哪还有兵?
朱厚照说出了答案。“我之前命令
张永、
魏彬、张忠率军前来作战,他们现已经到达。”
江彬终于明白前几天朱厚照到底在等什么了。丁未,朱厚照亲率大军,自阳和出发,向应州挺进。包围圈内的王勋似乎已经绝望了,因为从哪方面来看,都不可能再有人来增援他了。天亮了,蒙古军再次发动冲锋,王勋率部抵抗,但还是抵挡不住进攻。就在这一刻,朱厚照终于赶到了,
他没有作任何的休息,当机立断地命令大军向蒙古军冲击,蒙古军促不及防,全线撤退,三支大军就此汇合。
从史料来看,小王子很可能不知道这位对手的真实身份。不过,他还是不敢轻敌,暗中集结主力,准备和这位“威武大将军”决一死战。
第二天,仍然是大雾弥漫,
可见度极低。蒙古大军布好阵型,准备最后的冲击。等大雾散开,小王子惊奇的发现,对面的明军早已列阵整齐,正虎视眈眈的等待着他。
朱厚照拔出配剑,大喊了一声:“冲锋!”战斗开始了。面对明军的突然冲锋,小王子也拼了命,所有蒙古骑兵像潮水一样冲了出去,双方近十万人在应州城外展开了殊死拼杀。事实证明,
朱厚照绝对是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在战场上,他始终保持镇定,来回狂奔为手下打气。还多次冲到交火线上和敌人直接对砍。在他这种无畏的精神鼓舞下,明军士气大振,始终占据着战场的主动权。
面对着越战越勇的明军,
蒙古军队开始顶不住了,到了下午,小王子实在撑不住了。无奈之下只有下令:“退兵!”应州之战就此结束。
然而,这样的一场大战,在史书上却只有寥寥数语,究其原因,是由于朱厚照是偷跑出来的,身边没有
史官。值得一提的是战后发生的事情。朱厚照回到北京后,曾经搞了一次很隆重的回城兼阅兵仪式。仪式一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地找到首辅杨廷和,激动地对的老师杨廷和说自己亲手消灭了一个蒙古军官,杨廷和立马跪下去祝贺皇帝取得的成绩。然而,不久之后,京城里开始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应州之战失败了,皇帝不厚道,吹牛撒谎。”几天后,当
东厂汇报此事时,朱厚照沉默了许久,半晌才下诏,自己十天辍朝,表示要休息休息。朱厚照就是要用这种消极怠工的方式来报复大臣。
可是,朱厚照做梦都没有想到,他死后不久,大臣们按照传统编写《武宗实录》时,写下了“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这句话虽短却暗藏玄机。表面上是在描写双方伤亡情况,但却暗示着应州之战其实是明军失败,同时也暗示了朱厚照是在吹牛,至于他的那句口述,则成了他自我吹嘘的表现。其实这是一个常识问题,编书的人似乎忽略了一个数字,那就是交战双方的兵力配置。还是这本《武宗实录》,记载了当时双方共约十万人参战,除去预备部队和后勤人员,当天直接参战的应该不少于六万人。试想这么多人挤在一起近距离肉搏,而且一直从清晨打到下午,蒙古军怎么可能只有十六人阵亡呢?
其实从史书上看,大臣的做法还是很矛盾的,他们所说的伤亡人很少为什么史书上写的伤亡这么离谱呢。其实可以这么理解,朱厚照所说的都是实话,应州大捷也的确是没有掺水的一场大战。战后的百官认定了他只是在吹牛却也不乏能人志士,在朝堂之上,与百官争论,最后他们达成了共识,大臣在史书上留下的这一笔,似乎让人清楚直白地看到了应州非大捷而乃败退。但是那些
保皇派,从小受教育,要忠君爱国的人也很有办法,于是史书应州大捷这里的伤亡人数上留下了一笔“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看起来是明军败了,其实不然。让人看了只觉得实在是闹剧,觉得这本是个笑话,任谁也不会相信这么离谱的伤亡。实在是哭笑不得,那也只能是笑而不语了。
再看朱厚照的表述:“我亲自消灭一人。”有人认为是在吹牛。但仔细分析一下,他说的很可能是真话。
他贵为一个皇帝,在
万军之中十分显眼,大家都在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当众撒谎是非常掉价的。更何况,如果他要撒谎,也不用只说杀一个,随便吹自己杀了几十个,岂不是更有面子。所以,结论是:朱厚照被抹黑了,应州之战被人抹黑了。
可笑的是,这个人抹黑的时候破绽百出说:“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才死了十六人,蒙古军队居然就几十年“不敢深入”,这小王子的名声也太图有虚表了吧。在明代的所有战役中,本来就不显眼的应州之战在
人为因素作用下变得可有可无。但就是这场毫不起眼的战斗,成了
朱厚照勇猛无畏的唯一证明。
史书记载
《明武宗本纪》
十二年春正月己丑,大祀天地于南郊。遂猎于南海子,夜中还,御奉天殿受朝贺。三月癸巳,赐
舒芬等
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戊戌,以
两淮、浙江、四川、河东
盐课充陕西织造。夏四月壬子,
靳贵致仕。
丙辰,
副总兵郑廉败土鲁番于
瓜州。五月
丙子,
礼部尚书毛纪兼
东阁大学士,预机务。六月
乙巳朔,日有食之。秋八月甲辰,微服如昌平。乙巳,
梁储、
蒋冕、毛纪追及于沙河,请回跸,不听。
己酉,至
居庸关,
巡关御史张钦闭关拒命,乃还。丙辰,至自昌平。
戊午,夜视朝。
癸亥,
副都御史吴廷举振
湖广饥。
丙寅,夜微服出德胜门,如居庸关。
辛未,出关,幸
宣府,命谷大用守关,毋出京朝官。九月
辛卯,河决城武。壬辰,如阳和,自称
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庚子,输帑银一百万两于宣府。冬十月癸卯,驻跸顺圣川。甲辰,
小王子犯阳和,掠
应州。
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
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十一月
丁亥,召杨廷和复入阁。
戊子,还至宣府。十二月癸亥,群臣赴行在请还宫,不得出关而还。闰月丁亥,迎春于宣府。是年,琉球、
乌斯藏入贡。
《明史-鞑靼列传》
十二年冬,小王子以五万骑自
榆林入寇,围总兵王勋等于应州。帝幸阳和,亲部署,督诸将往援,殊死战,敌稍却。明日复来攻,自辰至酉,战百余合,敌引而西,追至平虏、
朔州,值大风黑雾,昼晦,帝乃还,命宣捷于朝。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