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张忠(1912年—1982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安徽省六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曾担任六安少先队分队长、赤卫队中队长,红三十三师宣传员,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班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军排长、连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副营长,中央军委通信营营长、警卫团副团长,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四纵队随营学校第一队队长、游击第六团第一营营长、第十九团参谋长兼中校团附,工卫旅第二十一团团长,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三旅教导团政委,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二旅第六团政委、第三旅副旅长,豫鄂陕军区第四军分区副政委兼党委副书记,中原军区野战纵队第四支队政委,豫皖苏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第五十二师副师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第五十四师师长、后方部队第二副司令员,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副司令员,西藏军区后方部队第二副司令员,成都西藏转建委员会主任,西南军区高级干部训练班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中共甘肃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省军区司令员等职。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2年,张忠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今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镇挥手村一个雇农家庭,原名张成发,又名张桂亭。张忠幼年家境极为贫寒,无田无地。父亲是泥瓦匠,成年在外做零活。张忠自10岁起就开始给地主放牛、扛长工,母亲及两个幼小的妹妹帮人缝衣或纺纱织布。全家人都在做雇工,一年辛苦到头还不得温饱,难以度日。
土地革命时期
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六安发起农民运动,在徐集也发动贫苦的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开展抗租、抗税、抗捐、抗息斗争和打土豪、吃大户的活动。父亲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发动农民参加农协,开展有组织的革命活动。在父亲的影响下,张忠也积极参加了农协及其组织活动。
1929年元月,张忠加入少先队,担任分队长。国民党民团在家乡“清乡”时,残酷地镇压了农民协会,张忠父亲因此被捕,并在徐集民团部惨遭杀害。为了躲避民团的搜捕,也为了替父亲报仇雪恨,张忠从此离别家乡,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11月,六霍起义爆发后,张忠在本县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赤卫队,担任中队长。赤卫队的主要任务是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其站岗放哨、筹米送粮并给主力红军带路等。
1930年2月,张忠在六安金家寨主动报名参加了红三十三师,任宣传员,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参加攻打英山霍山县城的战斗。同年夏,张忠随红一军再克英山、罗田县城,出击平汉线,北攻信阳正阳光山,南下谢店、新洲罗田,东征皖西,激战香火岭,威逼六安。他在战斗中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1月,张忠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班长,参加了巩固根据地、南下作战的一系列战斗。10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六安麻埠成立,张忠被编入红七十三师,先后参加苏家埠战役潢光战役和反敌四次“围剿”的一系列战斗。
1932年10月,张忠随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施战略转移,沿途经过枣阳新集大拼杀、土桥铺反堵击、漫川关突围,越秦岭,渡汉水,两个多月行程1500公里,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于年底到达川陕边区。张忠所在的七十三师为前锋,冒着风雪严寒翻越天险巴山,攻占两河口,为主力开辟入川道路。
1933年2月,部队占领南江县城,投入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7月,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胜利后,以七十三师为基础扩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军,张忠任排长,10月升任连长,参加了仪南战役宣达战役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的斗争。
1934年3月,张忠调至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任副营长。
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战役后,红四方面军撤出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张忠参加了攻打江油中坝等地的战斗和4月间的土门战役。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张忠经红军大学学习后,任中央军委通信营营长,带领所部从毛儿盖出发,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通信联络任务,保障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各路北上红军的指挥。到达陕北后,张忠任中央军委警卫团副团长,负责中央首脑机关的安全保卫工作。
1936年11月,张忠参加了山城堡战役
全面抗战时期
1937年底,张忠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为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被派到山西临县阎锡山部军官教导第九团任游击战术教员。为完成党交予的任务,张忠的战斗和工作岗位频繁变换,动荡不定。
1938年初,张忠受程子华派遣调至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所属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四纵队随营学校(随营第五分校)任第一队队长兼教员。校长是阎锡山挂名,副校长由决死第四纵队政治委员雷任民兼任。随营学校虽然挂着阎锡山的牌子,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校里有党的组织,学校的领导人和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虽也有少数反动的军政人员在学校任职,但是他们并不能左右学校的大局。张忠有丰富的战斗经验,讲游击战争的战术问题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有许多生动的战例,很受同学们欢迎。10月,决死第四纵队游击第六团在交城县大岩头村建成。这个团由牺盟会临县中心区各县游击队和牺盟会太原中心区各县游击队合编而成。临县、中阳县静乐县游击大队编为第一营,张忠任营长。
1939年2月,一营营长张忠、二营营长沈国栋各带领一个连在汾阳罗城的公路上伏击敌人,毙伤日、伪军30余人,烧毁汽车2辆,缴获大批军用物资。7月,游击第六团改为第三十五团,游击第七团改为第十九团,张忠调任第十九团参谋长兼中校团附(团长冯基平)。
1940年8月,张忠调至晋西北新军工人武装自卫旅(工卫旅)第二十一团任团长,奉命率部深入敌后,在山西汾阳文水交城一带建立游击根据地,在吕梁山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进行抗日及反顽斗争。他率二十一团参加了八路军组织的著名的百团大战,在文水城一带与日本侵略军作战。年底,张忠指挥所部在山西兴县田家会一带与日军的村川大队进行激战,使其遭受重创。之后,张忠率部在晋西北地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
1942年冬至1944年春,张忠在延安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
1944年11月,整风尚未结束,张忠奉命随王震率领的以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为主的八路军南下支队,深入中原敌后及大别山地区支援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
1945年春,张忠任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三旅(旅长周志坚)教导团政委,带领部队坚持在敌后抗击日本侵略军及国民党顽军,参加对日伪军的战略反攻和对国民党顽军的自卫反击。10月,张忠率部参加桐柏战役。10月底,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成立,下辖第一、二纵队和河南、江汉、鄂东三个军区,张忠任第一纵队第二旅(旅长张才千)第六团政委,率部转战于桐柏山大洪山大悟山大别山西部地区,牵制了大批国民党军。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国民党撕毁“和平协议”,以30余万的优势兵力加美式装备对只有6万余人的中原部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6月下旬,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根据党中央战略部署,中原部队分四路实施战略转移。突围至河南相河时,张忠在流水沟地区受命率部担负断后阻击敌人、掩护主力过江的任务。战斗进行得十分惨烈,全团指战员不怕牺牲,顽强作战,以至伤亡在一半以上,终于胜利完成任务。张忠随即奉命率部进至陕南地区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三旅副旅长(旅长闵学胜)。根据党中央及中原局的指示,中原军区进入陕南的部队,在陕南豫西鄂北地区坚持游击战争,配合全国其他战场的作战。9月,中共豫鄂陕边区党委和军区成立,张忠任豫鄂陕军区第四军分区副政委兼党委副书记(至1947年3月)(司令员闵学胜、韩东山)、豫鄂陕四地委委员,以秦岭、伏牛山区为依托,参与创建豫鄂陕敌后根据地的斗争,牵制、吸引了国民党军8个师的5万人的兵力。在3个月的反“清剿”斗争中,四分区集中优势兵力,首战卢氏县社关,全歼守敌,接着向进犯四分区的各县保安团展开全面反击,将敌豫西“十三县联防剿共指挥部”各保安团全部击溃,巩固扩大了四分区。11月底,敌人不甘心失败,集中10万余兵力进行大规模“清剿”。时值隆冬,豫鄂陕军区遇到极大困难。军区首长决定改变过去部队分散活动、各自为战的游击斗争形式,吸取四分区在第一期反“清剿”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经验,集中各分区主力部队,组成两个野战纵队,转至外线作战,配合内线部队粉碎敌人的“清剿”。
1947年春,四分区已有8个月未得到粮、弹、衣的补给,已到了疲惫不堪、弹尽粮绝的地步。3月间,中原军区组建野战(陈韩)纵队,陈先瑞任司令员,韩东山任政委,张忠任第四支队政委,随部向外线转战,经卢氏、洛宁等地战斗,在新安渡过黄河与主力会师并休整。同年冬,张忠随刘邓大军第二批南下部队千里跃进大别山,增强外线作战力量。11月,为加强党的地方武装工作,张忠任豫皖苏军区第三军分区任司令员(政委寿松涛)(至1949年2月)。
1948年,在一年的时间里,张忠除指挥所属部队进行作战外,还积极组织和发展地方武装,组建了4个基干团、10个县大队、50个区队,近1.5万人的地方武装及4.6万人的民兵武装。同年冬,张忠率部参加了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协同进行的淮海战役,在河南永城宿县双堆集作战。
1949年2月,豫皖苏军区部队组建为刘邓领导的第二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张忠任18军第五十二师副师长(师长吴忠),后任第五十四师师长,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进军大西南战役等,率领部队从安徽渡江,经湖北、湖南、贵州,直至四川,征战数千里。在川西地区,张忠奉命率所部与兄弟部队前去配合一野部队发动成都战役。年底,成都战役胜利结束。
建国之后
1950年1月7日清晨,刘伯承邓小平等电示18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等人:张国华同志及每师一个负责同志,速来重庆受领新的任务。10日,张国华、谭冠三乘船赶抵重庆。13日、14日,第18军参谋长陈明义、供给部部长赖荣光、第五十二师政委刘振国、第五十三师师长金绍山、第五十四师师长张忠等陆续到达重庆。15日,刘伯承和邓小平在西南局驻地接见18军师以上军政主官,并主持召开18军师以上干部会议,正式向18军授予进军西藏的任务,部署进藏工作。正当18军紧锣密鼓地进行准备工作时,情况突变,川西一带匪患猖獗。从成都到雅安的公路、桥梁都被严重破坏,沿途的镇子、村庄全被土匪占领,粮食征不上来,原计划组建先遣支队先期到达康定、甘孜的计划只能暂时搁浅。面对这种情况,刘伯承、邓小平指示张国华,返回新津后,指挥18军在荣雅公路两侧和眉山地区展开剿匪,并以西南军区名义建议党中央推迟进军西藏。3月2日,中央即批复同意,但特别指出1950年入藏的计划不能动摇。为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巩固解放战争的胜利成果,张忠率部在川西地区的邛崃大邑灌县新津金堂等7县进行了8个月的剿匪战斗,基本肃清了川西地区国民党的残余部队及匪徒,部队也有较大伤亡,在川西剿匪作战中立一等功。10月,根据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命令,张忠率所部与兄弟部队一起开始艰难的进军西藏。由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交通困难重重,在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部队一边开山筑路,一边进军边疆。
1951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后方部队司令部成立,18军参谋长陈明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五十三师师长金绍山任第一副司令员,五十四师师长张忠任第二副司令员,主要负责保障驻藏部队的供给,并为扎根边疆做长期准备,同时支援西藏人民的地方经济建设。3月,甘孜机场开始动工。西南军区、18军决定以第五十三、五十四师为主力于甘孜修建机场,便于物资运输,金绍山任机场修建司令部司令员,张忠任副司令员。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和平解放协议(十七条协议)。5月12日,西南军区批准成立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陈明义任司令员,张忠任副司令员,穰明德任政委,王其梅任第二政委。5月28日,康藏工程处技工大队在马尼干戈动工向西修筑。马尼干戈至巴河段长1249公里。为了尽快通车昌都,必须在严冬前打通雀儿山金绍山、张忠等指战员率部冒着严寒胜利征服了这座康藏公路上最高的山,海拔高达5300米,人称“生命禁区”的雀儿山。12月26日,公路越过雀儿山。
1952年,张忠率团赴朝,在抗美援朝前线进行作战实习。西藏军区成立后,张忠仍任后方部队第二副司令员。此后,张忠带领部队继续进行康(川)藏公路建设,直至康(川)藏公路全线通车,全面完成了艰苦的施工任务。之后,张忠曾任成都西藏转建委员会主任,西南军区高级干部训练班主任。
1955年9月,张忠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58年底,张忠赴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
1960年后,张忠调往地处黄土高原的甘肃省工作。
1961年5月至10月,张忠任中共甘肃省军区(筹)临时委员会委员。
1961年10月至1963年3月,张忠任中共甘肃省军区临时委员会委员。
1963年3月至1970年6月,张忠任中共甘肃省军区第一届委员会常委。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詹大南),领导军区指战员积极进行部队建设和民兵建设。
1964年,为了保持和发扬革命传统,张忠亲率部队在当年红军长征路上及腊子口天险进行演习拉练,言传身教,对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全军大练兵时期,张忠带领工作组在甘肃省礼县何家坐大队蹲点。树立民兵工作典型。何家坐大队民兵训练成绩突出,武艺精湛。枪法百发百中,被西北军区批准命名为“红旗民兵连”,树立为西北地区民兵工作典型。
1968年2月至1970年6月,张忠任中共甘肃省军区第一届委员会副书记。
1969年8月至1975年6月,张忠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军区司令员。
1970年5月26日至1971年2月17日,张忠任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成员。
1970年6月至1975年6月,张忠任中共甘肃省军区第二届委员会第二书记、常委。
1971年2月至1975年8月,张忠任中共甘肃省第五届委员会常委。
1972年7月至1975年8月,张忠兼任中共甘肃省第五届委员会书记(第一书记冼恒汉)。
“文革”开始后,张忠兼任甘肃省革委会副主任兼生产指挥部主任,主持和分管全省工农业生产有8年的时间。为稳定生产形势,张忠长年在基层踏实、细致地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足迹遍布全省各县市,在复杂的形势下,领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工作,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落实周恩来总理解决陇中地区长年干旱和贫困问题的指示,张忠积极领导广大干部群众大搞农业基本建设,打机井,兴水利,基本解决了人畜用水问题,并将大部分旱田改造成为机灌田,初步改变了十年九旱的贫困局面。
1975年6月,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张忠调至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省工作,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省军区司令员(至1979年1月)。在政治动荡的历史时期和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他带领所属军区的广大指战员积极贯彻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议,整顿部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稳定了部队形势。为迅速了解军区部队的实际情况,虽已年逾花甲,张忠还是马不停蹄地视察和调研了全省所有的军分区和大部分县武装部。当时正安县武装部的同志反映,由于地处偏远,解放近30年来,张忠司令员是第一位来视察和指导工作的军区首长。作为我军的高级指挥员,张忠为建设现代化和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始终如一地努力工作,受到广大指战员的好评。由于长年坚持在高原的艰苦环境中工作,足迹至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山山水水,加之战争年代的伤残(在战争年代曾负伤8次,建国后定为二等乙级残废),张忠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
1975年7月至1976年10月,张忠任中共贵州省军区第四届委员会书记(第一书记鲁瑞林)。
1976年10月至1979年1月,张忠任中共贵州省军区第五届委员会书记(第一书记鲁瑞林、马力)。
1978年3月至1979年3月,张忠任中共贵州省第四届委员会常委。
1980年,张忠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省军区顾问,退居二线,在此期间仍关心国家大事和军队建设,念念不忘党的工作,仍经常到基层部队去调研。张忠参加革命50多年来,无论是战争年代的流血牺牲、沙场鏖战,还是和平年代的艰苦奋斗、风云变幻,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都是终生不懈,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张忠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2年2月7日,张忠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70岁。当年剿匪战役结束后,为了告慰牺牲的战友,张忠自发带头捐款,帮助邛崃兴建了烈士陵园,方才踏上进军西藏的征程。虽然戎马一生,转战南北,但是张忠将军始终不忘在邛崃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士兵。2006年2月20日,张忠将军墓,迁建邛崃市烈士陵园,实现了他与烈士长眠战地邛崃的生前遗愿。
所获荣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7 21:0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