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缙彦(1600年-1672年),字濂源,号坦公,自号外方子、大隐、绿居,河南省新乡市翟坡乡小宋拂村人。明末清初官员。
个人生平
早期经历
少年时即聪颖过人,十岁时即能作文。读书必定寻根究底。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乡试中举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授
清涧知县,不久调
三原知县。 明
崇祯十年(1637年),迁户部主事。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历任编修、
兵科都给事中,曾上书弹劾
杨嗣昌。
崇祯十六年(1643年),
兵部尚书冯元飙见大势已去,称病辞职,推荐
李邦华、
史可法代替自己,崇祯不听,擢升张缙彦为兵部尚书。
生不逢时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
李自成逼近京师,张缙彦拒绝采纳急招士卒固守、号召天下勤王入援的正确建议,并且隐匿军情不报。三月,
李自成攻陷京师,张缙彦和
大学士魏藻德率
百官表贺迎接,司礼太监
王德化怒斥其误国。四月,
清军入关,张缙彦逃归故里,闻
福王据江宁,骗说自聚义军,受封总督河北、山西、河南军务。及多铎率清军平定河南、江南,张缙彦逃匿于六安州商麻山中。
降清之后
清顺治三年(1646年),总兵黄鼎领
洪承畴命令入山招降张缙彦,张缙彦降清,因投诚在江南平定之后,清廷不用。
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后,张缙彦历任山东右
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
顺治十七年六月,因“
文字狱”被捕下狱;十一月被没收家产,流徙宁古塔。
顺治十八年二月初二日(1661年3 月2 日),张缙彦携大量图书并歌姬10人出关。四月十三日(5 月11日)至宁古塔旧城(今黑龙江
海林)。至戍所后,张缙彦与
吴兆骞、
方拱乾等人“
朝夕相对,欢若一家”,诗酒唱和,过从甚密。同年闰七月,游
东京城(即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他通过
实地考察,撰写了《东京》一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康熙四年(1665年)夏,张缙彦邀集同为被流放人士姚其章、钱威、吴兆骞、钱虞仲、钱方叔、钱丹季等六人,发起“七子诗会”、是
黑龙江省第一个诗社,每月集会一次,分派题目,限定韵律,作诗唱和。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张缙彦逝世于宁古塔。
个人风格
张缙彦性喜山水,遍访当地风景——名山大川自然是没有的,但小山小水还是颇可登临,其中多数连名字也没有,他便一一给取上名字,记载下来,写成黑龙江第一部
山水记与
地名学专著《
宁古塔山水记》.并且具有开创之功,价值重大;其中,《东京》一文写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情况;《
泼雪泉》一文写宁古塔名泉:《
杂记》一文最长,记述了宁古塔的特产和风俗民情。他写的散文集《域外集》是黑龙江第一部散文集。《域外集》共22篇,是一部散文集,文笔优美,有较高的
文学价值。其中《苍头街移镇记》,是一篇关于
中俄关系最早的著述,文中提到的黑龙江口石碣,是对
永宁寺碑的最早记录;还曾补辑前人所撰《
岱史》及《天下名山胜概记》。
后人评价
名诗人吴兆骞说张缙彦虽是“
河朔英灵(张是河南新乡人),而有江左风味”。他(以及流人杨越)的另一件功德之事是教授当地土人以中原的耕种之术。在这些活动中,意外地展现出一种享受生活的独立姿态。——之所以说意外,因为这些性格,在从前的张缙彦身上,简直是找不到。
在到宁古塔之前,他的大半生可以用“游移”二字概括。在《
清史列传》中,他是入贰臣传的。先是,
李自成兵临城下时,他从
兵部给事中给超擢为兵部尚书。此时此职,乃是俗话所谓的“别人偷驴你拔橛”。转眼间大顺军进城,他便投降,后来又逃走,到家乡治兵,和南京的福王搭上关系,仍得授原官。顺治三年,走投无路的张缙彦又向洪承畴投降,从此改做
大清的官。最后因
党争和文字狱的缘故,流徙宁古塔。这样的人,气节二字是绝谈不上的。但明末士人的遭遇,实在凄苦。不唯政局早已崩溃,
政治信仰也发生危机。贰臣如此之多,而坚守大义的那一班人的抗争又如此激烈,都说明着一些情况。生死事大,不能以责人。只好说
儒家建立的两大
评价体系,一曰忠信,一曰仁义,内在便是冲突的。至于低贱的戍卒或土人,自己还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不然张缙彦死后,宁古塔不会
满城皆哭。
张缙彦给自己做过不少辩解,今日读来无趣。他晚年在宁古塔时,不知心里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但我们看到的是,徙宁的士人,有各种立场,各种身份,有顺民,有遗民,有曾当政的大员,有民间的
反对派,都相处得极好。在宁古塔,政治消失了,生活并没随之破碎,反倒恢复了些自治,甚至——虽然身为罪人——比关内的人更自由。
著作
宁古塔山水记一卷附域外集一卷[清张缙彦撰 清康熙松石斋刻本]
岱史十八卷[明
查志隆撰 明张缙彦删补 明万历十五年载相尧刻清顺治康熙增修本 九行二十字白口单边]
依水园文集前集二卷后集二卷[清张缙彦撰 清顺治刻本 九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单边]
菉居诗集一卷[清张缙彦撰 明末刻本九行十九字无直格白口四周单边]
菉居文集二卷[清张缙彦撰 清顺治刻本 八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
禹峰先生文集二十四卷[清
彭而述撰张缙彦夏嘉瑞评 清顺治十六年张芳刻本 八行十七字白口四周单边一字
黑口左右双边…]
早期诗作
张缙彦早期诗作大体上分三个方面。
第一是他的
山水田园诗。这方面的诗作不仅数量多,也写得出色。其
代表性的诗作为《白云寺》、《百门泉》、《
依水园夜》、《泉上楸花》、《密云望雨》等等。依水园是卫水之滨颇负盛名的园林,当时曾和
拙政园、
寄畅园等同样出名,张缙彦经常偕友游玩,留连忘返。“十里青溪路,竹光静欲言。月魂兼去雁,山意带平村。”(《同觉斯先生宿泉左庄》)“片帆清入镜,众水响过田。长啸随空尽,枕流亦足眠。”(《次袁中郎》)等诗句,逼真再现了家乡依水园如画如梦的美妙境界。
在山水田园诗中,也有一部分是借物抒怀的,比如《绿坛八首》,皆为
咏竹诗,“竹韵似我清,竹情似我冷。”“万梢受浅深,苍茫遮图绘。山人一襟风,坐与白云会。”其人生高远的境界,在与竹的对话中全然而出。
第二是隐世诗。这部分诗作集中体现了张缙彦人生隐逸思想和参禅悟道,他通过写和尚和与和尚交往,来表达他的隐世观。比如《漱六山道人淡古觉斯先生字之曰郭道拈此记之》一首颇有代表性,“是道非常道,在家已出家。相将
一片石,飘渺白云遐。”此外,许多诗中都流露出他的
佛老思想。如,“识我参禅意,
擎拳向
佛坛。”“真偈六根净,昙云一掌擎。”(《脱膊和尚》)“老僧闲闭户,静演法华经。”(《登佛楼偕山图家侄蝶龛》)等等,这些诗句也告诉我们,张缙彦的佛老思想由来已久,并非是在宁古塔人生逆境才形成的。
第三是
酬唱诗。这和旧时所有酬唱诗一样,士大夫之间彼此唱和,似乎是一种风尚,所以,达官们的诗集中,每个人都有一大堆酬唱应和诗。当时,张缙彦曾和
刘正宗(1594—1661,字可宗,号宪石,山东
安丘人,
顺治朝
文华殿大学士)、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痴庵,又号嵩樵,河南
孟津人,世人因称王孟津,曾官至
礼部尚书,著名书画大师,其书法人称“
怀素以来第一人”)、
薛所蕴(?—1667,字子展,号行屋,河南
孟县人,官至
礼部左侍郎)、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官至
礼部侍郎)往来密切,是张缙彦的宫廷诗文四友。此外,张缙彦与
方拱乾也有过交往,张缙彦诗集付梓之际,曾叫门人请方拱乾为之作序,方拱乾欣然应允,并在序中称其诗“抗志幽深,既丽以则(“则”疑“刚”之误笔),复典而风;既戛戛乎金华,复悠然而传泉石。”不过,张缙彦早期的酬唱诗并不为多,也只不过是和觉斯及寺僧等一些往来诗作,内容也并非是空泛的彼此唱和,而是直接反应现实生活或写景抒怀。他为袁枢(
袁可立子)而写的《袁石愚饷边》诗中有“关塞秋深寒叶尽,边城月落戍筹长。即看
超距凭胜饱,更识忧泯念雨旸。”,即表达了他关注家国大事的情怀。又如他同
王铎、同漱六和尚等交往诗,就洗却了酬唱浮华之风,内容淳厚,“名书尚满厂,匹马忽萧然。不共苏门月,谁开耘斗烟。”(《送觉斯先生东南》),一唱三叹,表达了友人王铎出游南行后萧然落寞之感。
此外,张缙彦也偶有反应百姓生活疾苦的诗作。比如他在《大旱》一诗中写道:“麦薄未足疗老饥,门前吏胥呼何怒。吏胥一怒没人家,侯门处处喧歌舞。”深得
大唐老杜《
石壕吏》之风,把大旱之年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的景像逼真地再现出来。又如“柳絮因风舞似霜,客心摇落总离伤。细花不惜随流水,庭上高吟有谢娘。”(《
柳枝词》十首之九)借助飘飞的柳絮,深切叹出离人羁旅他乡的摇落之情。
张缙彦一生钟情山水,写下大量山水诗文。到宁古塔后,他踏遍青山,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他教当地人耕作,被誉为“
五谷神”。他组织的“
七子之会”,是黑龙江、
吉林两省最早的民间诗歌社团。他后期诗作虽难寻觅,可这些早期诗作的发现,也足以饱飨后人,对一些研究者来说,能有此一得,也足以慰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