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
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
宋词常用词调,同时又是
曲牌名,属南曲羽调。作为词牌,此调正体
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晏殊、
晏几道、
黄庭坚、
辛弃疾等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代表作有
李煜《
清平乐·别来春半》等。
体裁沿革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唐吕鹏《遏云集》载应制词四首(见《绝妙词选》)。《宋史·乐志》入“
大石调”。《
碧鸡漫志》云:此曲在越调,唐小令盛行,又有黄钟宫、黄钟商(即俗名“大石调”)两音。《
金奁集》《乐章集》并入“
越调”。通常以李煜词为准。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一说
李白曾作《清平月》,《
尊前集》载有李白词四首,恐为后人伪托。
此调异名有四:《
花庵词选》名《清平乐令》;张辑有“忆著故山萝月”句,故又名《忆萝月》;张翥词中有“明朝来醉东风”句,名《醉东风》;另亦有《破子清平乐》。
“清平乐”调名之来源历来说法不一。通常认为,此调取用
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因李白有应制《
清平调》三首传世,故后世之人易将《清平调》与《清平乐》混为一谈。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松窗杂录》云:“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繁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李龟年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焉用旧词为。’命龟年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承诏赋词,龟年以进,上命梨园弟子约格调,抚丝竹,促龟年歌,太真妃笑领歌意甚厚。”
张君房《
脞说》指此为《清平乐》曲。按明皇宣白进清平调词,乃是令白于清平调中制词。盖古乐取声律高下合为三,曰清调、平调、侧调,此之谓三调。明皇止令就择上两调,偶不乐侧调故也。况白词七字绝句,与今曲不类。而《尊前集》亦载此三绝句,止目曰《清平词》。然唐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绝句耳。此曲属越调,唐至今盛行。今世又有黄钟宫、黄钟商两音者。
欧阳炯称,白有应制《清平乐》四首,往往是也。
这段材料中,所谓“今曲”者,即《清平乐》曲。王灼引《松窗杂录》中李白应诏作七绝《清平调》之事,言其与今曲不类,而张君房《脞说》指此为《清平乐》曲,这就发生《清平调》与《清平乐》混而为一的现象。宋代
计有功《
唐诗纪事》记载此事,亦言帝“命李龟年持金花笺赐白,为《清平乐》词三章”。宋代
乐史《
杨太真外传》、明代王路《花史左编》皆因之。实际上,复考
李浚《
松窗杂录》乃知正如王灼所言,李白所进《清平调》曲确为三章七言绝句,为“云想衣裳花想容”云云。然而,《清平乐》词则是四十六字的双调小令,两者差别甚大,体制自是不同。清代
万树《
词律》载李白《清平乐》一首,明确说其“与清平调无涉”。另外,王灼此段记载指出了《清平调》得名之由来,即择汉乐府三调之中前两调作词。
杨宪益《
零墨新笺》认为《清平乐》为南诏乐调:“当时南诏有清平官司朝廷礼乐等事,相当于唐朝的宰相。《清平乐》当然源出于清平官。此外更无其他合理的解释。”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笺评》因之。今考唐代
樊绰《蛮书》、佚名《大唐传载》、五代刘晌《旧唐书》,以及北宋
宋祁、
欧阳修等所撰《新唐书》等史书典籍,发现确有关于唐时西南方南诏国设清平官一事的记载:“南蛮清平官,犹国家之宰相也。”“清平官六人,每日与南诏参议境内大事。其中推量一人为内算官,凡有文书。便代南诏判押处置,有副两员同勾当。又外算官两人,或清平官或大军将兼领之。六曹公事文书成,合行下者一切是外算官,与本曹出文牒行下,亦无商量裁制。”由此可知,清平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境内大事,并非专职乐官,两者之间无确切联系,所以“清平乐”这一调名不可能由清平官之名得来。
何光远《
鉴诫录》载陈裕秀咏《浑家乐》“阿家解舞清平乐,新妇能抛白木球”二句,
任半塘《
教坊记笺订》中据此认为《清平乐》“乃舞曲,《清平调》则未云有舞”。宋代
仲殊和东坡词“解舞清平乐,如今向谁说”,亦可证之。任半塘又云:“
温庭筠《清平乐》:‘新岁清平思同辇’,显为《两都赋》‘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之意,《敦煌杂录》下《愿文》云‘社稷有应瑞之祥,国境有清平之乐’,可知调名中二字并不指清调、平调。”这一说法指出《清平乐》为舞曲当是不错,但说《清平乐》即“清平之乐”稍显牵强。因为从现存唐五代的词作来看,《清平调》的感情基调总体偏于低沉,并无海内清平之意,而就温词本身来说,也并不是歌咏太平之音,是一首闺怨词,且《敦煌杂录》中“国境有清平之乐”句中之“清平之乐”并非《清平乐》这一乐曲,所以将《清平乐》中“清平”等同于“清平之乐”中“清平”二字,也是欠妥的。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清平乐》之名既不是借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乐调名称为词调名,也不可能是由南诏国清平官之名得来,应当同《云韶法曲》和《霓裳羽衣舞曲》一样,是唐代教坊乐官创作的舞曲,而其中的“清平”二字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
现存最早的《清平乐》词是传为李白所作的应制《清平乐》五首。自从李白以《清平乐》作词之后,后世不断有词人进行创作,使其成为了较受欢迎、使用比较普遍的词调。以此词调作词最多者是北宋词人
毛滂,共二十首,其次大词人中,晏几道作了十八首,
刘敏中作了十七首,辛弃疾作了十六首,
张炎、
元好问各作了十四首,
纳兰性德、
吴藻各作了十二首。另外,晏殊、
柳永、
苏轼、
李清照、
贺铸等著名词人皆有《清平乐》词传世。据不完全统计,加上李白所作《清平乐》五首,现存唐五代《清平乐》词共二十三首,约占全唐五代词的0.92%,宋代《清平乐》词共三百八十六首,约占全宋词的1.38%,金代《清平乐》词共八首,约占全金词的0.224%,元代《清平乐》词共一百二十首首,约占全元词的3.225%,明代《清平乐》词共四十六首,约占全明词的0.23%。由于清代距现在时间很近,相关的词学资料分散驳杂,编纂《全清词》的难度非常大,这一工作尚未完成,所以清代《清平乐》词创作量已知的有三百首,但最终的具体数目仍有待进一步整理考证。
纵观历代《清平乐》作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清平乐》词创作伊始,内容多伤春惜别、男女恋情,感情比较低沉,词风婉约。到了宋代,《清平乐》这一词调在晏几道、李清照等婉约派词人的笔下,沿袭了它的原有面貌,而随着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的出现,受其词风影响,使用范围也不断发生变化,不仅书写内容有所扩大,感情基调也由低沉逐渐转向高亢。后历经金、元、明、清各代的发展,其描写内容与声情更加丰富。后世比较著名的如
毛泽东的三首《清平乐》,其声情特点已与《清平乐》这一词调创作伊始的面貌迥然不同。由此可见,《清平乐》这一词调并不像《
水调歌头》《
兰陵王》等词调那样具有鲜明、固定的声情特点,而是处于动态的发展演变中。
宫调归属
关于“清平乐”的宫调归属问题,也是诸家记载不一,稍显淆乱。前引王灼《碧鸡漫志》记为越调,有黄钟宫、黄钟商两音。《金奁集》、柳永《乐章集》亦入越调(无射商),《宋史·乐志》、
张先《张子野词》入大石调(黄钟商),
张孝祥《于湖词》入正宫(黄钟宫)。此外,《乐府诗集》录此唐时曲为大石调,为太簇商,《唐会要》入林钟商。其之所以如此混杂,是因为古今乐律本多异名,加上北宋时期乐律的多次改变,尤其是宋仁宗景祐年间的“景祐议乐”事件,使得宫调名多歧义,相涉致误。
韵律声情
“清平乐”作为较为流行的词调,和其他流行词调如“
菩萨蛮”“
望江南”等比较,体式相对较为固定,为四十六字双调小令。其正变体有以下三种。
正体,双调四十六字。此体格律例见五代李煜词《清平乐·别来春半》。此体平仄韵转换格。上阕四句二十二字,四仄韵;下阕四句二十四字,三平韵。但此调亦有填单遍者。宋
施岳词,“水遥花暝,隔岸炊烟冷。十里垂杨摇嫩影,宿酒和愁多醒”。又元
张肯词“孤村虽小,几簇人家绕。菰叶纤纤波渺渺,摘得菰根多少”,即此前段也。
韦庄词前段起句“何处游女”,“处”字仄声。第二句“金线飘千缕”,“金”字平声。第三句“门外马嘶郎欲别”,“门”字平声,“马”字仄声。第四句“惆怅香闺暗老”,“暗”字仄声。又“燕拂画帘金额”,“燕”字、“画”字俱仄声。换头句“尽曰相望王孙”,“相”字平声。第二句“尘满衣上泪痕”,“尘”字平声,“满”字、“泪”字俱仄声。又“含羞待月秋千”,“待”字仄声。第四句“扫即郎去归迟”,“即”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余参赵长卿词。
变体一,双调四十六字。此体格律例见宋代
赵长卿词《
清平乐·鸿来燕去》。此体虽然也属于平仄韵转换格,上阕四句四仄韵,下阕四句三平韵,但与正体的不同之处在于上结句法小异,此体上结句为六字折腰豆。柳永词前段结句“那特地、柔肠断”,“特”字仄声。此调以此词为正体,若赵词之上结句法小异,李词之或押仄韵,皆变体也。
变体二,双调四十六字。此体格律例见唐代李白词《
清平乐·画堂晨起》。此体为全仄韵格,上阕四句二十二字,四仄韵,下阕四句二十四字,三仄韵,与前两体前仄后平者不同。且下阕中非押韵句亦与前词不同,前词下阕第三句为非押韵句,此词下阕第一句为非押韵句。
《清平乐》上下阕基本句式为:四五七六,六六六六。正体上片用仄韵,加之长短句交替,显得跌宕起伏;下片用平韵,再加上六言的双音节奏,便感到舒缓缠绵。前起后落,疾缓分明,转折有致,层次丰富,在内容及情绪表达上,便有较大适应性。这也是这一词调为词家所喜爱的重要原因。变体一与正体相较,用韵基本没有变化,不同之处就在于变体一的上结句为六字折腰豆。该体式也有词人创作,但并不常见,如柳永《清平乐·繁华锦烂》。至于最后一体,除上举传为李白之作外,后世词人基本无人创作。另外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即只填单遍者,如宋代施岳词“水遥花暝,隔岸炊烟冷。十里垂杨摇嫩影,宿酒和愁多醒”,实为长体之前段也。
格律对照
正体
格律对照例词: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中中中仄。中仄平平仄。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变体一
格律对照例词:赵长卿《清平乐·鸿来燕去》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鸿来燕去。又是秋光暮。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中仄、平平仄。
冉冉流年嗟暗度。这心事、还无据。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寒窗露冷风清。旅魂幽梦频惊。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何日利名俱赛,为予笑下愁城。
变体二
格律对照例词:李白《清平乐·画堂晨起》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加粗体字为韵脚。)
典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