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化镇,隶属位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位于袁州区西北边陲,地处赣湘边陲要冲,俗称吴楚咽喉,为赣湘两省三市、八乡(镇)交汇处,东与
万载县株潭镇、
黄茅镇交界,北与湖南省
浏阳市的文市镇毗邻,西与
萍乡市
上栗县的
桐木镇相连,南与袁州区
水江乡、
天台镇、
飞剑潭乡、
楠木乡接壤。管辖面积173.6
平方公里,共有19个行政村(场)、1个居委会,另有消防、交警、法庭、司法、工商、税务、公安
派出所、自然资源所、消防中队、城管中队、区市监局慈化分局等20多个市、区
驻镇单位,
常住人口83250人(2017年),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末,慈化镇辖1个社区和18个行政村:慈化社区、
余坊村、花木村、花园村、武东村、慈化村、柳亭村、西山村、山楚村、柘塘村、新塘村、曾坊村、文丰村、石下村、
伯塘村、
模山村、
冷水村、冲下村、石岭村。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慈化镇全境地势东低西高,东北和东南为丘陵,西北和西南为山区.丘陵和山区分别占总面积的70%、30%。北部黄狗岭科,海拔561米。山楚至文峰河,
流径8千米。较大的田煅为伯塘村的天心庙至柳亭村的桥亭(面积约1520亩)和山楚村的水塘坡(面积约1230亩)。
自然资源
慈化镇境内主要矿藏有无烟煤、烟煤,分布于山楚、柘塘、新塘、曾坊、石下等村;
石灰石分布于武东、西山、柳亭、伯塘、余坊、文峰、曾坊等村。
经济
2017年,慈化镇实现
财政收入1.65亿元,
国民生产总值19.93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7100元。
文化教育
慈化镇采取“开门办校”的方式,通过向上争一点、政府出一点、老板捐一点、学校挤一点多渠道筹措资金,进行校园建设和
教学设施的改善,使得中、小学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仅2006—2008年三年间,通过“开门办校”方式向上立项争资170多万元,镇政府出资近千万元,老板捐资110多万元,学校挤资20多万元。惠及小学11所、中学2所(慈化中学,
伯塘中学)。在惠及的13所学校中,有6所新建了学校教学楼,有7所学校得到办公设施的捐赠捐助。全镇中小学硬件、软件建设均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慈化中心小学
位于慈化集镇外郊,原名玉山书院,始建于同治八年(1869年),已有140多年校史,为慈化第一所学府。后几度易名,数度变迁,在2007年开始启动整体搬迁工作,历经数年,于2011年秋搬入新校。新校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由行政楼、教学楼、礼堂、食堂、教工宿舍、4x100米塑胶标准跑道(
田径场)组成,
总投资1300余万元。装配了
图书室、阅览室、音舞室、美术室、多媒体室、实验室、仪器室、体育室、
语音室、棋类室、手工室等
专用教室,并配置了现代化教育
教学设备。现有3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42人,在编教职工83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
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
袁州区“
办学水平评估优秀(A)级学校”、 “
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全区创五好基层关系先进集体”、“先进少先队大队部”等荣誉;先后获得
宜春市“
标准化学校建设优秀单位”、“
文明单位”、“素质教育示范学校”、“
电化教学示范学校”、“
学校管理优秀学校”、 “安全校园学校”、“教师
远程培训先进单位”等荣誉;2000年被省教育厅授予“
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2011年青年教师
朱文君、曾祥志获得“
江西青年五四奖章”,并评为“江西致敬”年度人物;2012年被评为“江西省中小学
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同时,
慈化中心小学已建成全国第一批
乡村学校少年宫,建成全省农村小学一所“江西省中小学校一级图书馆”,并成功申报和启动“国家电影学校”项目,已迈入“江西省一流农村小学”行列。
慈化中学
建校于1956年。坐落在慈化镇南一公里处,与闻名的
慈化寺仅一墙之隔。优美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精良的现代教学设备,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在全区农村中学中享有较高盛誉。2001年11月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校园占地40余亩。拥有教学楼和综合楼各一幢,配套齐全的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图书室、实验室、音乐教室、
乒乓球室等,以300米
环形跑道为主体的运动场,建有篮球场、排球场等各种
体育设施。学校还十分重视绿化美化工作,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校园
绿化覆盖率达65%,四季花木掩映。
学校现有教学班29班,在校学生2100余人,教职工近100人。慈化中学始终是高标准、严要求,以“争做全市农村中学
排头兵”为目标,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团结拼搏,共创慈中美好未来。
伯塘中学
坐落于慈化镇东北部,创建于1965年,占地面积18亩,建筑面积7556平方米,教职员工88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80人,开设2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00人左右。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以质立校”的办学理念,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形成了科学民主的
管理机制、扎实的师资力量、张驰有度的
教学风格。
学校硬件
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教学大楼、学生公寓、教师住宅风格独特,数理生化实验室、
多媒体教室、微机中心、语音室一应俱全。在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做人与做事的思想理念,传播优良道德文化,组织开展“文明礼仪之星”、“最美中学生”、“
好人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把教育教学贯穿于
课堂教学的始终,收到了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该校老师
王茂华火海救人的英勇事迹,就是学校“德育”教学的典型教材。
四十多年风雨霜雪,半个世纪坎坷颠簸,伯塘中学一路沧海桑田,终于走进了壮丽辉煌的
新时代。2004年在全区办学水平综合评估中被区文教局评为先进单位;2009、2010、2011连续三年学校工作被区文教局评为先进单位;2011、2012年被袁州区委评为“优秀党支部”;2013年被慈化镇评为“综治管理先进单位”。
文化艺术
风景名胜
慈化镇内名胜古迹众多。主要名胜有以“天下第一禅林”著称的
南泉山“慈化寺”,系省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
南宋年间,1992年已着手重修开发,“观音洞”“观音阁”
均已修复一新。
慈化镇列入市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武东村的柯武东烈士墓、柳亭村官山烈士墓、曾坊村上曾坊红军标语群、集镇西北新四军慈化通讯处旧址、伯塘宜萍县
苏维埃旧址、担水巷中共
宜春县第一个农村支部旧址等。
历史名人
普庵禅师(1115-1169年),
北宋袁州府宜春县
石里乡太平里(今江西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余坊村)人,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出生,
俗姓余、字印肃。二十岁礼寿隆贤和尚出家,二十八岁受甘露
大戒于袁州开元寺,九年后入湘访沩山牧庵忠禅师开悟,绍承禅宗临济之法系。1166年乡人请他主持原南泉山上的慈化院,并筹建慈化寺。孝宗
乾道五年(1169年)跏跌而逝,时年五十五岁。
彭莹玉(?—1353),又名彭翼、彭国玉、彭明、彭和尚、彭祖师,
元末民变领袖,南方
红巾军起义领袖之一,
宜春袁州慈化人。其祖、父都是慈化寺附近农民,彭莹玉一出生便被“舍与”慈化寺一彭姓和尚为徒,10岁入慈化寺为僧。当时,
白莲教风行民间,民众多借此进行反元秘密活动,彭莹玉也加入白莲教组织,不久就成为当地白莲教教首。他精通医术,经常为寺院附近及慕名而来的群众治病,遂以行医为掩护布道,宣扬“弥勒佛下世、改换乾坤,世界光明大同”的教义。群众纷纷响应,信徒渐至数千人,彭莹玉被尊称为“彭祖师”。
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正月,彭莹玉与其弟子
周子旺组织5000余名信徒发动
武装起义,推举周子旺为首领,号为“周王”。起义者胸、背各写一个“佛”字,以祈求弥勒佛保佑。不久,
袁州路官军大举镇压,起义失败,周子旺被俘遇害。彭莹玉由信徒们掩护,辗转逃匿到
淮西。继续传布教义,发展了大批信徒。其信徒多以“普”字记名。如周普胜,
赵普胜(即“双刀赵”)、李普胜(即“李扒头”)、
项普略(即项甲)、
欧普祥等,被称为“彭党”,后多为元末
红巾起义军的领导人和重要将领。彭莹玉奔走于江淮、江西、
两湖各地传教,组织反元活动。至正八年(1348),他在浏阳、万载等地活动,消息泄露,遭官军追缉,只得远避
麻城等池。
至正十一年(1351)夏,彭莹玉号令其徒众在今安徽巢湖一带发动起义,与北方
韩山童、
刘福通领导的颍州(今安徽
阜阳)起义遥相呼应。稍后,彭莹玉的弟子、麻城铁匠
邹普胜拥戴
罗田布贩
徐寿辉为首领,在
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建立
天完政权,徐寿辉称帝,邹普胜任太师。
起义军以红巾裹头,烧香聚众,故称“
红巾军”,又称“香军”。
至正十二年春(1352),彭莹玉部将李普胜、赵普胜先后攻占无为、
含山,又合兵渡长江,连克
繁昌、
铜陵、
池州、
安庆、
湖口诸城,斩杀
江西行省平章星吉。各地人民纷纷加入起义军,一时声势大盛。与此同时,彭莹玉到达蕲水,徐寿辉拜其为军师。不久,彭莹玉、项普略率领红巾军一部东征,连克江州、
南康、
饶州、徽州、信州等城。六月,起义军攻破
昱岭关,
七月十日夺取江南重镇
杭州城,彭莹玉就任江南行省参知政事。彭莹玉攻占杭州,元廷大为震惊,急令大将
董抟霄率部反攻。七月二十六日,彭、项败出杭州,引军北略,连下湖州、
常州、
江阴、
京口、
江宁等城,直逼战略重镇
集庆(今
南京市)。十一月,起义军遭元将也先贴木儿、三旦八、佛家闾等部合击,彭莹玉、项普略率部突围至徽州
休宁县境,又遭到达鲁花刺八失麻失里所率
地方武装的截击,项普略被俘遇害。彭莹玉召集部众奋勇攻破休宁县城,又乘胜占领徽州城。赵普胜闻讯,率部由湖口驰援,起义军一度控制了徽州及周围的
芜湖、
广德、
淳安等地。
至正十三年初(1353),元军重新夺取徽州,彭莹玉率部转进江西。其时,徐寿辉部将欧普祥正在围困袁州城,彭莹玉率部将况普天、闵总管前往汇合,攻克
瑞州(今
高安)城。同年十一月,江西
右丞火你赤(一译和尼齐)督部围攻瑞州。彭莹玉率众奋力御守,终于城陷被俘,不久被杀害。其他被俘将士及眷属同时被害。
彭莹玉曾多回在武侠小说中出场:在《
倚天屠龙记》出现,为
明教五散人之一;在《
萍踪侠影录》被提及,为
朱元璋和
张士诚师父,著有《玄功要诀》传世,隔代传人为
张丹枫;在《
锦衣夜行》中隐士身份出现,他隐居青州,人称「彭老太公」,是白莲教
淮西香坛首领,主人公夏浔的妻子彭梓琪就是他的曾孙女。
彭和尚与刘福通均为元末抗元真正之英雄,与朱重八(明朝
开国皇帝朱元璋)相比毫不逊色。彭莹玉是南方红巾军的杰出领袖,他有着推翻元朝黑暗统治的信心;有着
组织群众和
宣传群众的丰富经验;有着在困难条件下坚韧不拔的毅力;有着在胜利条件下继续战斗的顽强意志。他身上体现了古代
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彭莹玉的赫赫声名将永远留在广大农民心中。
南征北战---李辉
李辉(1913一1948),袁州区慈化镇冷水村人。1930年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乡
团支部书记、赤卫队文书、区少先队队长、少共慈化区委书记等职。1931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1月,任宜萍县少共队长,7月任少共宜萍
县委宣传部部长。1933年7月,任少共宜萍县委书记后,为粉碎国民党对
苏区的围剿,亲率干部深入被敌占领的苏区,发动群众,参加了“少共国际团”。1934年1月,宜萍根据地全部被敌人占领。3月,任宜萍工作委员会主任,领导四路工作组回宜萍根据地重新开展工作,恢复党的组织。5月,县委书记牺牲后主持县委工作。1935年3月后,曾任红十六师
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组织科长兼党委书记、中共湘鄂赣省委办事处秘书。经历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奉中共湘鄂赣省委指示回宜春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恢复发展党的组织。年底,任中共万载中心县委书记。1938年2月,任新四军驻宜春慈化通讯处主任,并秘密建立了中共宜春县委。1939年1月,任中共
赣西北特委书记,以通讯处主任的公开身份,领导赣西北地区的抗日救亡活动。7月,任中共江西
省委组织部部长兼社会部部长。1941年12月,抵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1945年,出席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后,调东北工作,任中共岫岩中心县委书记兼铁梅支队政治委员,领导岫岩等6县工作。1946年1月,任中共庄岫
地委书记。5月,任辽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
独立师副政治委员。1947年8月,兼独立第一师政治委员。1948年,任
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第十三师政治委员。1948年9月,率部参加
辽沈战役。后参加
平津战役,12月3日以身殉职。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遗骨安葬于
河北省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戎马一生---张兴华
张兴华(1912一1992),袁州区慈化镇西山村柴家冲人,出生在一个贫雇
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穷,11岁时就外出帮人放牛、做木工、当矿工等。1927年,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时,在家乡县苏六大队任战斗班班长,参加了
打土豪分田地、打富济贫等革命活动。1928年入团,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兴华参加革命60余年来,有30多年是在军队戒马倥偬的战斗生涯中度过的。从1929年参加工农红军到1958年转业,三十年来,经历了井冈山红色根据地的建设斗争,参加过三次攻打湖南长沙和江西
赣南一至五次反“围剿”战斗,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日战争、三年
解放战争以及
援越抗法等战争,共计参加“四渡赤水、
四战四平”等大小战争数百次,南起
珠江、北到松花江、东至
泰山、西到
巴彦喀拉山,行军线穿越了大半个中国,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
在党和人民的培养教育下,张兴华由一名普通的农民青年,逐步锻炼成长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
指挥员。1931年进入江西瑞金红军学校学习,随即调
红一方面军(即
中央红军)
红三军团司令部任指导员,1932年调红三军团司令部通讯连任连长兼党支书。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央军委通讯警卫连连长、八路军总部通讯营副营长、抗大第一大队第二队队长兼指导员、抗大五
分校副校长、
苏北阜东县总队总队长(
独立团团长)、新四军三师司令部侦察科长及作战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某
骑兵团团长,7纵队
120师58团团长、130师副师长、132师师长,第四野战军48军143师师长。
解放后,1949年11月兼任
韶关军分区司令员,1950年5月奉命赴
越南任
越南陆军学校军事顾问分团团长兼党委书记,1953年以后历任某陆军学校党委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
步兵预备学校校长等职务。1958年5月,奉中央军委命令,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步兵预备学校全体官兵集体转业,创建了
云贵高原上第一座
氮肥厂——驻昆解放军
化肥厂,并担任厂长。1965年后历任
云南省经委副主任、省重工业厅
副厅长兼副书记、省化工厅副厅长兼副书记等职务。大跃进后,遭受打击,尤其在“文革”当中,倍受迫害,关押长达六年之久,1992年7月病逝。张兴华在
革命战争年代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戎马生涯、出生入死、忍辱负重,为国家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柯武东(1905一1930),安徽合肥(今
肥东县)人。自幼读私塾,后因家境贫寒,中途辍学。1922年投考军阀安徽警务处警察教练所,毕业后当警察,继而在直鲁军阀毕树澄部谋职,曾任教导营代理营长。1927年春,毅然离开旧军队。不久,他在上海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常奔走在芜湖、合肥,
凤阳等地,进行革命活动。1928年,受党组织的委派返回家乡合肥,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斗争。与共产党员崔筱斋、张开泰在合肥联络失学进步青年,以换帖结拜弟兄的名义,在城内组成了“
十人团”,四处张贴革命传单、宣传革命道理。他多次去上海汇报工作,接受任务。同年7月,去
湖南参加平江起义。1929年秋冬,在江西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加红军。不久,任
中国工农红军独立二团团长,转战于江西省
安福、
分宜、宜春3县交界地区,出其不意地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和地主豪绅的反动势力,保卫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同年冬,随军到达彬江,消灭了驻扎于此的国民党
保安团,缴获枪15支,镇压了当地
劣绅,并开仓放粮,赈济贫苦民众。1929年底,和李绍九率领红军独立二团、三团,在吉安北部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数次,连战皆捷,特别是
峡江之役,歼敌千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1930年1月,红军独立二、三、四团及
骑兵连,改编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他任红六军军委委员和第一纵队司令,并兼任第三支队长。1930年六七月间,第六军改编为红军第一军团第三军,任第三军第一纵队司令。1930年8月,为粉碎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键部队对红军的“围剿”,
红一军团进入湖南,乘何部尚未觉察之机,于8月20日,分兵3路进攻文家市。他率领的第一纵队担任花园(慈化境内)一线的
正面进攻任务。由于敌人居高临下,多次进攻未能奏效,损失严重。于是,他亲率80余名战士向敌阵地发起新的攻击,迅速占领了高升岭,消灭了全部敌人。在他指挥部队继续进攻时,不幸被敌击中腹部,他手捂伤口,镇定地指挥到战斗胜利结束。在送往慈化
后方医院途中光荣牺牲。后黄公略上报毛泽东、朱德,经二人一致决定,将慈化区
苏维埃政府改名为“武东区”(现为慈化镇武东村)。其牺牲后被安葬于慈化镇,其墓政府多次予以修葺,现保存完好,已成为当地中、小学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茂华,1983年11月生于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石岭村,中共党员,生前系袁州区慈化镇伯塘中学教师。1999年以全镇第三名的成绩考入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普通师范专业班,2002年毕业回家乡冲下小学任教,次年调入慈化镇
伯塘中学任教语文科目。期间,通过自学考试获得
南昌大学本科文凭。
谭良才,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冷水村村民,1966年4月出生,初中文化,2010年7月入党,中共十八大代表。
2010年3月21日14时50分许,宜春市慈化镇伯塘村一栋民房发生火灾,房内6名孩童被困火中。青年教师王茂华与其岳父谭良才闻讯后,三次冲入火海,成功救出6名小孩,而王茂华、谭良才却被严重烧伤,王茂华全身
烧伤面积高达98%左右,谭良才烧伤面积也达85%左右。由于伤情严重,当天下午,王茂华、谭良才被送到就近的
浏阳市人民医院抢救,4月1日转入
武汉市第三医院进一步治疗。2010年5月2日凌晨,王茂华由于特大面积
深度烧伤,引起严重
烧伤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不幸在武汉市第三医院去世,英年27岁。同年7月29日,其岳父谭良才转入
宜春市人民医院继续接受治疗,10月19日康复出院。
王茂华、谭良才火海救人的英雄壮举,受到了党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各级
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先后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上作出批示;宜春市委书记谢亦森等领导先后接见了英雄家属;
人民日报、新华社、
光明日报、
经济日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电视台、
江西日报、
江西电视台等中央、省级媒体先后报道了王茂华、谭良才
先进事迹,各级媒体报道达700余篇。
江西省人民政府和宜春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表彰和学习王茂华、谭良才同志的决定,号召全社会向两位英雄学习。王茂华、谭良才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英雄”、“
中国好人榜好人”、“江西省见义勇为标兵”,并入选中央电视台201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王茂华还被
江西省民政厅批准为“革命烈士”、共青团江西省委授予“江西青年五四奖章”、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追授予“
全国模范教师”、宜春市委、市政府授予“见义勇为
英雄模范”和“优秀
人民教师”、宜春市团委、市
青年联合会联合授予“宜春青年五四奖章”。谭良才被评为“
全国道德模范”、“江西省十大井冈之子”、“因公伤残人员”,在2012年6月1日江西省党代会上,当选为江西省出席党的十八大的42位代表之一。
2010年度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王茂华、谭良才颁奖辞: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道良知大爱的考验,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作答!一对狭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什么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
风俗民情
慈化鸡
相传很多年前
袁州慈化有个穷书生,在外求学回家过年,途中风雪交加感染风寒,到家后老母亲问他:“想吃什么?”他说:“没胃口。”老母亲听后想了一阵,把过年杀好的鸡与
泡辣椒、大蒜、生姜烧成一锅。当鸡烧好时散发出一股开胃的香味,穷书生问老母亲:“娘,您烧的是什么菜?好香啊!”老母亲赶快盛了一碗酸椒
鸡汤送上,书生喝完时胃口大增说:“再来一碗”!当两碗鸡汤下肚后,穷书生已是满头大汗。第二天,书生的风寒好了,才想起昨天喝的酸椒鸡汤还能治风寒。三年后,穷书生做了官再次回到老家,母亲却已离开了人世,当回味当年母亲炒的
酸辣鸡时,瞬间心酸泪流。为了纪念母亲、怀念家乡,故将此酸辣鸡取名为“
慈化鸡”。
慈化鸡历史悠远,原汁原味流传至今。每逢秋收时节,当地农民把秋
辣椒洗净、
凉干、拌盐,装入瓷器罐填实压紧,用稻草把罐口封严,再倒放在盛有水的器皿中(器中之水起密封作用,因会挥发需经常加水,不得干涸。否则,罐中辣椒会腐败变质),约过一月左右就成泡辣椒(因其是倒放而制慈化方言叫“pu辣椒”,也称
酸辣椒);有的将凉干拌盐的秋辣椒切碎,用自制的老
米醋拌匀装罐密封后做成醋辣椒。然后,用自制的泡辣椒或醋辣椒与当地
土鸡一起烹调,制作一道酸鲜可口、味美独特的风味
农家菜,专门用来招待家里的贵客。现宜春大小酒店饭庄都广为烹饪制作,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传统菜肴,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
配 料:
山茶油(或食用
调合油)、
食用盐、蒜段、姜片、泡辣椒(或醋辣椒)
制作方法:先把鸡煮八成熟,冷却后砍成块备用。将锅烧烫后倒入适量山茶油(或食用调合油),待油烧开冒点烟(食用调合油九成油温)后,放入鸡块爆炒一分钟,下泡辣椒(或醋辣椒)、少许盐后再爆香一分钟,倒入原汁鸡汤或开水盖锅煮熟,起锅前放入姜片、蒜段翻炒均匀,出锅即可。
菜肴特点:色泽红亮、口味咸鲜酸辣、回味无穷,是典型的下饭菜。(转载:
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 宜春旅游政务网)
肃字迎亲
中国汉族的婚嫁迎娶礼仪,无不以“喜”字以示吉庆。而慈化寺周边地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却是
“肃”字迎亲的习俗,即在
花轿诸迎娶吉祥物上张贴一“肃”字。这个习俗的形成来之于
慈化禅寺普庵祖师。
民间传说中,普庵禅师印肃是个亦道亦神仙的圣人,尤以驱妖魔、救妇女的故事居多,特别是拯救新娘的故事,流传甚广。据说,湖南
浏阳文家市有一户人家娶亲,抬回来的是一顶空轿。请来印肃,印肃画灵符,念咒语,
雷劈了一棵
大樟树,从树中救出了被妖精掳去的新娘。
“肃”字迎亲,起源于“印肃跟花轿”的传说。相传,从前慈化有个漂亮妹子嫁到模汤,一路吹吹打打路过慈化寺,
普庵禅师印肃睁开慧眼,见轿中有两个新娘,知有妖精作祟。于是悄悄跟随花轿,一直跟到模汤,轿到新郎家,掀开轿帘,见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新娘,不知所措。众人发现普庵禅师也随轿而来,一齐求救。普庵说:“把左边的新娘牵去拜堂。”接着手举佛帚,口念咒语:“一竖乾坤大,
横担日月长,
南蛇转
北斗,右灭鬼神王,普庵来到此,万煞尽归藏。”假新娘就地一滚,嚎嚎怪叫,现出了
九尾狐的原形。后来人们迎亲为了护轿镇妖,就把普庵禅师印肃的名字贴在轿上。以防不测。这就是“肃”字迎亲的由来。
袁州慈化一带的旧俗,男方迎亲时,只在轿门上写半个“肃”字,以免妖精识破。轿到女方,新娘上了轿,关上轿门,再由女方家请道士将半个“肃”字补齐,妖精就不敢进入轿中祸害新娘。
过去,“肃”字迎亲的风习不仅盛行于袁州慈化一带,而且西至
萍乡桐木一带,东至
万载、
上高一带,均很流行。后来,此俗在袁州、萍乡、万载一带渐次淡化,反而在上高一带一直传承至今,形成了一种具有上高地方特色的
民俗文化。
上高“肃”字迎亲的一般规式是:男方迎亲花轿未发之前,请当地“斯文”掌笔,在大红纸上写一斗大的“肃”字。写时,一边
运笔一边念咒,咒词为:“一竖山河动,横担日月明,左撇
星斗见,右拖鬼神惊,普庵来到此,诸煞尽消藏。”咒词念完,字也写完。但“肃”字的中间一竖,不得出头,留待女方填补。不出头的“肃”字写好后,挂在轿顶,然后花轿才能出发。轿到女方,女方又请当地“斯文”在“肃”字头上添上一笔,才能
送新娘上轿。其规式与袁州旧俗只是略有不同而已。
如今,婚娶迎亲
坐花轿的少了,但上高民间“肃”字迎亲的习俗没有改变。如果你在上高的县城街道或乡间公路上,看见汽车车头上贴着一个堂堂正正的“肃”字,那一定是迎亲的队伍。(转载:宜春传媒网)
慈化庙会
传说农历九月十九日是观音娘娘的生日,在每年这天前后近半月的时间里,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都要举办盛大的集会——
慈化庙会,以此来纪念这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菩萨。
据考证,慈化庙会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旧时的庙会是在普庵禅师圆寂之时,各路香客集聚慈化寺朝拜供奉祖师,许愿、祈福、祷太平。有记载曰:
是日,披缁者、秉乐者、爇香罗拜者如云如林,车马骈填,商贾眬聒,征逐者如市,场景恢宏。既有“何殊函谷玉门所,不让
都城市井间”的经济繁荣,又有“
十洲仙客留诗别,四海高人下榻逢”的文化盛况。
而今的慈化庙会,来自湖南、浙江、江苏等省及周边地区的客源、货源蜂拥而至,不仅慕名而来烧香拜佛的香客熙熙攘攘,而且礼佛观光的游客和物资交易的
商客络绎不绝,
人流量一天少则上万、多则几万上十万,人山人海、比肩接踵、水泄不通。各种货摊摆满街头巷尾,商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叫卖声、吆喝声、歌舞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男女老少像过节似的精神抖擞、意气焕发,从她们开怀的笑声里听得出丰收的喜悦,从他们肩挑手提的包包里看得出生活的富裕。
在慈化寺、观音阁里,香烟缭绕、钟声悠扬、人头攒动,普庵菩萨、观音娘娘正双手合一饶有兴趣地俯看着五颜六色的人群,流露出欣慰羡慕的神情。此时此刻,礼佛的人们少了迷信寄托,多了虔诚敬畏,已不再是单纯的保佑平安、期盼多子多福,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享受
禅宗文化的熏陶,祝福美好幸福的未来。
慈化庙会,好一派喜庆祥和、太平盛世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景象。
慈化耍狮灯
旧时春节,过了“上七”(正月初七以前称“上七”),慈化民间各
姓族操练过
拳术的青壮年,常常组织狮灯队,外出耍狮灯。这里的乡俗是:只耍
本姓户,不走
外姓家。
狮灯是用
竹条扎就,糊上多彩纸的一个狮头,其颈部缝上一块长幅黄布,将一个操持人遮掩起来。狮灯队至多不超过十人:一人专事前导,一人耍狮头,三人负责乐器(锣、鼓、钹),一人肩兵器(棍子、大刀等),其余一二人携雨具等。
前导一手打着皮笼(即灯笼),一手提着
竹篮。皮笼是用蔑制骨架、纸糊外表成的,长尺半、直径约六寸,上书显眼的红色姓氏,笼内可安放点燃的蜡烛。竹篮里放着用红纸写就的拜年贴,贴上写“即日狮灯一架,恭贺新禧”等字样。
狮灯队一行人快进
屋场时,便热热闹闹敲起震耳又有节奏的锣鼓来,用来传报信息。这时前导特意高举皮笼朝前起。屋场里的
同姓人家,都打开大门,带上红包(
内装礼仪钱)和鞭炮,在门首迎接。打皮笼的人一进门,就拱手高喊:“恭喜,恭喜,拜年!”随即递上拜年贴。户主接过拜年贴右,便把红包塞在打皮笼人手里,并“噼哩啪啦”的放起鞭炮。接着耍狮头的人晃动着狮头,走到户主家神榜前摇几下狮头,表示向祖宗及户主全家拜年。然后在锣鼓声中退出来,再另往一家。
如果时至中午或近傍晚,屋场里的人就会留宴留宿,热情招待。耍狮灯的人在宴宿前要择一场地,搬出棍子、大刀等武器,敲起锣鼓,向主人表演拳术,以示敬意。表演拳术时,多以小孩开场。表演者赤裸上身,左手握拳,右手五指并拢盖左拳,拱手沿周走一圈,向观众敬礼。敬礼时,绝不能翘起拇指,否则会被人认为“目中无人”而受到指责。接着在锣鼓中表演拳术,玩耍兵器和对拳,场面紧张热烈。
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狮灯收场的一天,各姓氏狮灯都要到慈化街上来热闹一番。各路狮灯从四面八方向慈化街汇集,但必须耍“上水灯”,即由下而上,每架狮灯都得从东门下街进城,挨家挨户到西门上街,再折
向街后的中山亭广场上。这一天,慈化街热闹非凡,锣鼓声,鞭炮声,震天价响,不绝于耳。沿街商户,迎来送往,应接不暇。
荣誉称号
2019年7月24日,慈化镇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2021年6月,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被江西省委、
省政府授予“江西省
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