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The king of jin),
中国古代
王爵。
春秋时期的
晋国君主并未称王,不过后世常以“晋”作为
山西一带传统地名。与此渊源,中国古代册封的晋王较多,这里举最有影响力的晋王介绍。历史上有名的晋王有
三国时期晋王
司马昭、
司马炎、
两晋时期晋王
司马睿、
隋朝晋王
杨广、
唐朝晋王
李治、
李克用,
宋朝赵光义等。
三国
司马昭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即
晋文帝,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
温县)人。三国曹魏后期政治家和
军事家。他是
司马懿与
张春华的次子,
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早年随父抗
蜀,多有军识。
魏
景初二年(238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
典农中郎将。
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甘露元年,加
大都督,奏事不名。六月,进封高都公,地方七百里,加之
九锡,假斧钺,进号大都督,剑履上殿,又固辞不受。八月,加
假黄钺,增封三县。
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
曹奂为帝。
景元四年,分兵遣
钟会、
邓艾、
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冬十月,封晋公。
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晋王,增封并前共20郡。
咸熙二年(265年),薨,谥晋文王。死后数月,其子晋王
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
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
庙号太祖。著名成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即出于此。
司马炎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温(今河南
温县)人。晋朝的开国君主,公元265-290年在位。公元265年,继承父亲
司马昭的晋王之位,十二月,逼迫
魏元帝曹奂将帝位
禅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
洛阳。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公元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
司马炎曾出任中抚军,其父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
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十二月,
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
禅让,即位为帝,
国号晋。
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
贾充、
杨济、
杜预、
王濬等伐吴,280年三月,
孙皓投降,
孙吴灭亡,自从
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
司马炎在统一之后,以为天下无事,便将州郡的守卫兵加以撤除,同时实施占田法与
课田法,企图与民生息;但是司马炎也是好色之徒,曾经于西元273年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
宫女;灭亡孙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入后宫,于是司马炎的后宫便有万人规模。司马炎为临幸的方便,便自己乘坐羊车在后宫内逡巡,停在哪个宫女门前便前往临幸;而宫女为求皇帝临幸,便在住处前洒盐巴、插竹叶以引诱羊车前往。而且边境的少数民族迁入
中原,引发少数民族与汉人的冲突,
郭钦、
江统等人相继以徙戎论,劝帝用武力将内迁的少数民族强制徙迁回原住地,但晋武帝不用。290年晋武帝死于含章殿,葬于峻阳陵。
晋武帝本人是继承
司马懿、
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允许诸王自选长吏和按等置军与无法处理少数民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
八王之乱与
永嘉之乱的原因。
东晋
司马睿
司马睿(276年―323年1月3日),东晋的开国皇帝。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
司马懿曾孙,
司马觐之子。 十五岁时嗣琅邪王位。西晋
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于东海王
司马越,司马越以其为
平东将军、监
徐州诸军事,留守
下邳。汉主
刘渊举兵后,中原局势恶化,司马睿用
王导之谋,请移镇
建邺(今江苏南京)。
朝廷遂于永嘉元年 (307)命为
安东将军、
都督扬州诸军事,九月南下。他在王导、
王敦辅助下,优礼当地
士族,压平叛乱,惨淡经营,始得在江南立足。
建兴四年 (316)汉
刘曜陷长安,俘
晋愍帝。西晋亡。建武元年(317年)三月,司马睿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复建晋朝。
他广辟掾属以为辅佐,有“
百六掾”之称。建武元年六月,孤悬在北方的晋地方长官
刘琨、
段匹、
刘翰等汉、胡一百八十人上书劝进。建武二年、太兴元年(318年)正式即皇帝位,改元
太兴,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
珠江流域地区,史称东晋。他做了6年皇帝。
由于
司马睿做晋王实为过渡,且历时仅1年,故其更主要的身份为东晋元帝。
前秦
苻柳,
前秦景明帝
苻健之子,初封晋公,后进爵晋王。
建元年间,因谋反伏诛。
北魏
拓跋伏罗
拓跋伏罗,北魏太武皇帝之子,真君三年封晋王,加车骑大将军。后督高平、凉州诸军讨吐谷浑
慕利延。军至乐都,谓诸将曰:“若从正道,恐军声先振,必当远遁。若潜军出其非意,此邓艾擒蜀之计也。”诸将咸难之。伏罗曰:“夫将军,制胜万里,择利,专之可也。”遂间道行。至大母桥,慕利延众惊奔白兰,慕利延兄子拾寅走河曲,斩首五千余级,降其一万余落。八年薨。无子,国除。
隋
杨广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汉族,弘农
华阴(今属陕西)人,
隋文帝次子,隋朝第二代皇帝,一名英,母独孤氏。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晋王为其即太子位之前的爵位。开皇六年,任淮南道行台
尚书令。开皇八年冬,任行军元帅统兵伐陈。灭陈后,封太尉。开皇二十年(600年),立为太子。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文帝病逝
于大宝殿,太子广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大业。为了使南北双方的联系加强,控制江南,南粮北运等,
大业元年(605年)兴修运河,南北四大水系也由此而沟通。大业十四年死于
江都之变。唐谥炀帝(
皇泰主谥其曰明帝,庙号世祖)。《隋书·世祖本纪》中记载着隋炀帝:“上美姿仪,少敏慧”。
杨昭
杨昭(584年2月21日―606年8月30日)隋炀帝杨广长子,母皇后萧氏。开皇四年生于大兴宫,开皇十年立为河南王,仁寿元年徙封晋王,大业元年(605年)被立为皇太子。昭美容仪,有武力,能引强弩。性谦冲,言色恂恂,未尝忿怒。自奉俭朴。大业二年,朝于洛阳,后数月,将还京师,愿得少留,帝不许。拜请无数,体素肥,因致劳疾。帝令巫者视之,云房陵王为祟。未几而薨,时年二十三。谥“元德”,帝深追悼之。
皇泰元年(618年)追崇为世宗孝成皇帝。
薛仁越
董景珍
董景珍,隋将,后反隋,拥立
萧铣为帝,封晋王。后董景珍的弟弟降唐,董景珍被猜忌,萧铣派
张绣攻打董景珍。董景珍兵败,被部将所杀。
唐
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683)唐代第三位皇帝,汉族。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于弘道元年(683),享年56岁。
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后又加封右武侯大将军。十年,
长孙皇后薨逝,李治与同母妹妹
晋阳公主一起被
唐太宗亲自抚养。十七年,太子
李承乾和魏王
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最终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王泰,改立晋王
李治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
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年—683年),前六年号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
李勣(徐懋功)、
长孙无忌、
褚遂良共同辅政。他们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训令纳谏、爱民,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训令崇俭,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高宗君臣们
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
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
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史称“
永徽之治”。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于
乾陵。谥号:
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
传统史家认为唐高宗碌碌无为。但事实上,唐太宗末年的
辽东战役已使“
贞观之治”岌岌可危。高宗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高宗有知人之明,他身边诸多贤臣如:
辛茂将、
卢承庆、
许圉师、
杜正伦、
薛元超、
韦思谦、戴至、
张文瓘、
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
李世民冷落。他在位前期,唐代的领土最大,史称“
永徽之治”。
起初,他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身为太宗才人的
武则天有染;太宗崩后,武则天
出家,高宗又把她接回宫中为
昭仪,最后终于成为皇后。但是武后并不为高宗母舅的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所容,武后遂设法除去她的敌人。高宗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
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高宗拟诏的
上官仪则遭灭门。这件事情过后,高宗再也无由压制武后,后来又因眼疾问题,使得主政权完全操纵于武后手中。唐高宗曾在皇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则天并称二圣。
李治本人慈祥、低调、俭朴,不喜兴土木,不信
方士长生之术,不喜游猎,无大志,与四兄
李泰争太子位时,也曾流泪哭泣。高宗后期治世,有赖武氏(武则天)指挥。李治原皇后不是武则天,是
王氏,后因为与
萧淑妃争宠,引入武氏,最后两人皆被武氏反食,斩去四肢,泡入酒内;武则天称之“
骨醉”。
根据史书记载,李治长期有头痛与眼睛毛病,时常无法下判断,到晚年,眼睛全盲,曾请御医
秦鸣鹤医治,秦鸣鹤主张对脑针灸,武则天坐在幕帘后面大怒,认为要刺杀皇帝,李治在情急下则认为不妨一试,短时间内果真有效。但最后仍无法根治。
李普
李普,
唐敬宗长子也。母曰郭妃。宝历元年,封晋王。太和二年薨,年五岁。上抚念之甚厚,册赠悼怀太子。
安庆绪
安庆绪,
安禄山之子。安禄山反唐称帝,封安庆绪为晋王。后来安庆绪杀死自己的父亲自立为帝,被部将
史思明所杀。
李克用
李克用(856年—908年),唐末将领。
沙陀部人。别号“李鸦儿”。因一目失明,又号“独眼龙”。其父朱邪赤心,唐懿宗赐姓名
李国昌,李克用早年随父出征,常冲锋陷阵,军中称之为“飞虎子”。
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在今山西雁门北部)。生前被封晋王,其子
李存勖建
后唐时,追尊为后唐太祖武皇帝。性格勇猛急躁。
先后镇压
庞勋起义军、
黄巢起义军。大顺二年(891年),唐廷恢复李克用官爵,并封晋王。此后李克用长期割据河东,与占据汴州的
朱温对峙。
天佑四年(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国号梁,改元开平,史称后梁。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争雄。次年(908年),李克用病死。
后唐
李存勖
李存勖(xù,885年至926年),应州人,
沙陀族,小名亚子,晋王
李克用长子。908年即晋王位,923年在
魏州(河北
大名府)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他即为
后唐庄宗。同年十一月,灭亡
后梁,统一中原。
李存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胆力过人,为李克用所宠爱。少年时随父作战,11岁就与父亲到长安向唐廷报功,得到了
唐昭宗的赏赐和夸奖。成人后状貌雄伟,稍习《春秋》,略通文义,作战勇敢,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当时,军阀混战、占据河东的李克用常被控制河南的
朱全忠(即
朱温)牵制围困,兵力不足,地盘狭小,非常悲观。李存勖劝说其父:“朱全忠恃其武力,吞灭四邻,想篡夺帝位,这是自取灭亡。我们千万不可灰心丧气,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李克用听后大为高兴,重新振作起来,与朱全忠对抗。
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于同月袭晋王位。办完丧事,他就设计捕杀了试图夺位的叔父
李克宁,并率军解
潞州(山西
上党)之围。李存勖认为潞州是河东屏障,没有潞州对河东不利,所以他立即率军从晋阳出发,直取上党,乘大雾突袭围潞州的梁军,大获全胜。李存勖的用兵使朱全忠大惊,他说:“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
资治通鉴》卷266)
潞州围解,河东威振,控制镇州的王容和控制
定州的
王处直见形势骤变,也动摇了附梁的信心,竟和李存勖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后梁。后梁为了保护河北,不惜一切,出兵再战,于是双方在
柏乡又展开了一场血战。柏乡之役,晋军有
周德威等3000骑兵和镇州、定州兵;梁军有
王景仁率的禁军和魏博兵八万。梁军守柏乡、以逸待劳,在地形、兵力、装备几方面处于优势;而晋军是骑兵,机动性和进攻能力大,对梁军构成威胁。战役开始,李存勖采用周德威建议,引诱梁兵出城,聚而歼之,晋军主动后撤。梁军主将王景仁果然上当,倾巢而出。晋军抓住机会,以骑兵猛烈突击梁军,周德威攻右翼,李嗣源攻左翼,鼓噪而进。这时晋军
李存璋率领的骑兵大队也赶上,梁军丢盔弃甲,死伤殆尽。这一仗,使梁军丧失了对河北的控制权,之后,朱全忠一听晋军就谈虎色变。而李存勖却进一步安定了河东局势,他息兵行赏,任用贤才,惩治贪官恶吏,宽刑减赋,河东大治。
李克用临死时,交给李存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
刘仁恭(
刘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带);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灭世敌朱全忠。他将三支箭供奉在家庙里,每临出征就派人取来,放在精制的丝套里,带着上阵,打了胜仗,又送回家庙,表示完成了任务。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河北
高邑县)打败了朱全忠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接着,攻破燕地,将刘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后,他又大破契丹兵,将
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经过十多年的交战,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亲遗命,于公元923年攻灭后梁,统一北方,四月,在
魏州(河北
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年号“
同光”,史称后唐。
李存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不惜生命,是员勇将;但是在政治上,却是一个昏暗无知的蠢人。称帝后,他认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不再进取,开始享乐。他自幼喜欢看戏、演戏,即位后,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不理朝政;并自取艺名为“
李天下”。有一次上台演戏,他连喊两声“李天下”!一个
伶人上去扇了他个耳光,周围人都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李存勖问为什么打他,伶人阿谀地说:“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两声,还有一人是谁呢。李存勖听了不仅没有责罚 ,反而予以赏赐。伶人受到皇帝宠幸,可以自由出入宫中和皇帝打打闹闹,侮辱戏弄朝臣,群臣
敢怒而不敢言。有的朝官和
藩镇为了求他们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还争着送礼巴结。李存勖还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置身经百战的将士于不顾,而去封身无寸功的伶人当刺史。此外,李存勖还下令召集在各地的原唐宫太监,把他们作为心腹,担任官中各执事和诸镇的监军。将领们受到
宦官的监视、侮辱,读书人也断了进身之路。同时,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抢民女入宫,有一次,竟抢了驻守
魏州将士们的妻女1000多人,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
公元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谗言,冤杀了大将
郭崇韬。另一战功卓著的大将
李嗣源也险遭杀害。是年三月,李嗣源在将士们的拥戴下,率军进入
汴京,准备自立为帝。李存勖得讯忙拿出内府的金帛赏给洛阳的将士,逼他们开赴汴水。军到
中牟县,听说李嗣源已进入汴京。李存勖知道大势已去急返洛阳,路上兵士逃走一半。回到洛阳后,他试图抵抗李嗣源的进攻。四月,李嗣源先锋
石敬瑭带兵逼进
汜水关(河南
荥阳汜水镇),李存勖决定自己率军去扼守。丁亥日,军队按照他的命令在洛阳城外等候出发,李存勖正用早餐。这时,被提升为直御(亲军)指挥使的伶人
郭从谦趁军队都调到城外候命之机发动兵变,带着叛乱的士兵乱杀乱砍,火烧兴教门,趁火势杀入宫内,在混乱中射死了前来带领侍卫抵抗的李存勖。李嗣源攻入洛阳,派人从灰烬中找到了李存勖的一些零星尸骨,葬于雍陵。李嗣源自己又当上了皇帝。
欧阳修是这样评价庄宗的:“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后周
柴荣
柴荣,后周世宗。
郭威反后汉自立,建立后周,封妻侄柴荣为晋王。由于郭威的族人被后汉杀光,郭威死后,柴荣继位。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荣治理
澶州,为政清肃,盗不犯境。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登基为帝。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经济开始复苏。南征北战,西败
后蜀,夺取秦、凤、成、阶等四州;南摧
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显德六年,商议攻取幽州时候病倒。不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庙号
世宗,谥号睿武孝文
皇帝,葬于
庆陵。柴荣被史学家誉为“五代第一明君”。
司马光:“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欧阳修:“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为人明达英果,论议伟然。
北宋
赵光义
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
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太宗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封为晋王,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太宗治政有为,不善武功。
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
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
太宗于开宝九年十月二十一日(976年11月15日)—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997年5月8日)在位,在位22年。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癸巳(997年5月8日),太宗驾崩于万岁殿,殡于殿之西阶,庙号太宗,群臣上谥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十月十八日己酉,葬太宗于永熙陵(今河南巩义西村镇滹沱村东北)。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十一月,上尊号应运统天圣明文武皇帝。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改尊号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广孝皇帝。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八月初一日己丑,加谥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大明广孝皇帝。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闰十月十一日乙亥,再加谥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西夏
察哥(?——1156),
西夏将领。崇宗乾顺弟。多谋略,有勇力。长期掌握兵权,多有战功。西夏永安三年(1100),率军援青海
吐蕃部抗宋,被宋军阻于徨水(今 青海西宁东南),力战得脱。回师后任都统军。贞观三年(公元1103年)九月,乾顺封察哥为晋王。
建议学习宋军之长,选蕃汉壮勇,教以强弩,平时带弓而锄,临战分番而进。平原以铁鸦子(即重甲骑兵)驰骋,山谷以步跋子(即步卒)逐险。因时因地灵活用兵,为乾顺所纳,被封为晋国王。雍宁五年(1119)三月,宋熙河
经略使刘法奉陕西
宣抚使童贯之命,统军进攻西夏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察哥率军于统安城(今青海 互助)正面阻击,暗遣精骑迁回其侧后,前后夹击,大败宋军,俘杀甚众,并乘胜进击,围攻震武军(今互助东北),后为牵制宋军,自动撤围退走。西夏仁宗时,为主要权臣。天盛八年(1156)卒。
辽
耶律道隐
耶律道隐,字留隐,
耶律倍五子,母高氏。道隐生于唐,人皇王遭李从珂之害,时年尚幼,洛阳僧匿而养之,因名道隐。太宗灭唐,还京,诏赐外罗山地居焉。性沉静,有文武才,时人称之。辽景宗即位,封蜀王,为上京留守。乾亨元年,迁守南京,号令严肃,民获安业。居数年,徙封荆王。统和初,病薨,追封晋王。
韩德让
耶律隆运,本姓韩,名德让,西南面招讨使匡嗣之子也。统和十九年,赐名德昌;二十二年,赐姓耶律;二十八年,复赐名隆运。重厚有智略,明治体,喜建功立事。侍景宗,以谨饬闻,加东头承奉官,补枢密院通事,转上京皇城使,遥授彰德军节度使,代其父匡嗣为上京留守,权知京事,甚有声。寻复代父守南京,时人荣之。宋兵取河东,侵燕,五院糺详稳奚底、统军萧讨古等败归,宋兵围城,招胁甚急,人怀二心。隆运登城,日夜守御。援军至,围解。及战高梁河,宋兵败走,隆运邀击,又破之。以功拜辽兴军节度使,征为南院枢密使。
景宗疾大渐,与耶律斜轸俱受顾命,立梁王为帝,皇后为皇太后,称制。隆运总宿卫事,太后益宠任之。统和元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四年,宋遣曹彬、米信将十万众来侵,隆运从太后出师败之,加守司空,封楚国公。师还,与北府宰相室昉共执国政。上言山西四州数被兵,加以岁饥,宜轻税赋以来流民,从之。六年,太后观击鞠,胡里室突隆运坠马,命立斩之。诏率师伐宋,围沙堆,敌乘夜来袭,隆运严军以待,败走之,封楚王。九年,复言燕人挟奸,苟免赋役,贵族因为囊橐,可遣北院宣徽使赵智戒谕,从之。
十一年,丁母忧,诏强起之。明年,室昉致政,以隆运代为北府宰相,仍领枢密使,监修国史,赐兴化功臣。十二年六月,奏三京诸鞫狱官吏,多因请托,曲加宽贷,或妄行搒掠,乞行禁止。上可其奏。又表请任贤去邪,太后喜曰:“进贤辅政,真大臣之职。”优加赐赉。服阕,加守太保、兼政事令。会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薨,诏隆运兼之。久之,拜大丞相,进王齐,总二枢府事。以南京、平州岁不登,奏免百姓农器钱,及请平诸郡商贾价,并从之。
二十二年,从太后南征,及河,许宋成而还。徙王晋,赐姓,出宫籍,隶横帐季父房后,乃改赐今名,位亲王上,赐田宅及陪葬地。从伐高丽还,得末疾,帝与后临视医药。薨,年七十一。赠尚书令,谥文忠,官给葬具,建庙乾陵侧。无子。清宁三年,以魏王贴不子耶鲁为嗣。天祚立,以皇子敖卢斡继之。弟德威,侄制心。
耶律敖卢斡
耶律敖卢斡,辽国宗室,辽天祚帝长子,母文妃萧氏。幼年时便驰马善射。乾统年间过继给大丞相耶律隆运,乾统六年(1106年)封晋王。
耶律仁先
耶律仁先,辽国名臣,先后被封为燕王、吴王、宋王、北院大王、辽王,最后被猜忌,下放为南京留守,封晋王。
萧孝先
萧孝先,字延宁,小字海里。统和十八年,补祗候郎君。尚
南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开泰五年,为国舅详稳。将兵城东鄙。还,为南京统军使。太平三年,为汉人行宫都部署,寻加太子太傅。五年,迁上京留守。以母老求侍,复为国舅详稳。改东京留守。会
大延琳反,被围数月,穴地而出。延琳平,留守上京。十一年,帝不豫,钦哀召孝先总禁卫事。兴宗谅阴,钦哀弑仁德皇后,孝先与萧浞卜、萧匹敌等谋居多。及钦哀摄政,遥授天平军节度使,加守司徒,兼政事令。重熙初,封楚王,为北院枢密使。孝先以椒房亲,为太后所重。在枢府,好恶自恣,权倾人主,朝多侧目。三年,太后与孝先谋废立事,帝知之,勒卫兵出宫,召孝先至,谕以废太后意。孝先震慑不能对。迁太后于庆州。孝先恒郁郁不乐。四年,徙晋王。后为南京留守,卒,谥忠肃。
萧普古
萧孝穆
萧孝穆,辽圣宗统和二十八年(1010年)任西北路招讨都监。圣宗开泰元年(1012年)以节度使率军至漠北平乱,击败阻卜等部,以功任北府宰相。圣宗太平三年(1023年)封燕王。九年,率军镇压辽东
大延琳起义,改东京留守。重熙十年(1041年),兴宗拟以武力迫宋割地赔款,但孝穆以兵力不强,缺乏制胜信心,却又反对兴宗背弃盟约。十二年任北院枢密使,封齐国王,病卒,追封晋王。
元
甘麻剌
孛儿只斤·甘麻剌(1262——1302)乃世祖忽必烈之孙、
元裕宗真金的长子、成宗铁穆尔之长兄、武宗海山之伯父、
元泰定帝孛儿只斤
也孙铁木儿之父。母
徽仁裕圣皇后,
弘吉剌氏。
甘麻剌自少为祖母
昭睿顺圣皇后养育,时常侍奉世祖,未尝离左右,畏慎不妄言,言必无隐。
至元中,奉旨镇北边,叛王岳木忽儿等闻其至,望风请降。既而都阿、
察八儿等诸王遣使求和,边境以宁。尝出征驻金山,会大雪,拥火坐帐内,欢甚,顾谓左右曰:“今日风雪如是,吾与卿处犹有寒色,彼从士亦人耳,腰弓矢、荷刃周庐之外,其苦可知。”遂命饔人大为肉糜,亲尝而遍赐之。抚循部曲之暇,则命也灭坚以国语讲《通鉴》。戒其近侍太不花曰:“朝廷以籓屏寄我,事有不逮,正在汝辈辅助。其或依势作威,不用我命,轻者论遣,大者奏闻耳,宜各慎之。使百姓安业,主上无北顾之忧,则予与卿等亦乐处于此,乃所以报国家也。”
至元二十六年,世祖以其居边日久,特命猎于
柳林之地。率众至漷州,恐廪膳不均,令左右司之,分给从士,仍饬其众曰:“汝等饮食既足,若复侵渔百姓,是汝自取罪谪,无悔。”众皆如约,民赖以安。北还,觐世祖于上京,世祖劳之曰:“汝在柳林,民不知扰,朕实嘉焉。”明年冬,封
梁王,授以金印,出镇云南。过中山,又明年春过怀、孟,从卒马驼之属不下千百计,所至未尝横取于民。
至元二十九年,改封晋王,移镇北边,统领太祖四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更铸晋王金印授之。中书省臣言于世祖曰:“诸王皆置传,今晋王守太祖肇基之地,视诸王宜有加,请置内史。”世祖从之,遂以北安王傅秃归、梁王傅木八剌沙、
云南行省平章赛阳并为内史。明年,置内史府。又明年,世祖崩,晋王闻讣,奔赴上都。诸王大臣咸在,晋王曰:“昔皇祖命该镇抚北方,以卫社稷,久历边事,愿服厥职。母弟铁木耳仁孝,宜嗣大统。”于是成宗即帝位,而晋王复归籓邸。
元贞元年,
塔塔儿部年谷不熟,檄
宣徽院赈之。又答答剌民饥,请朝廷赈之。诏赐王钞千万贯,及银帛有差。
皇太后复以云南所贡金器,遣朵年来赐。是岁冬,奉诏以知
枢密院事札散、同知
徽政院事阿里罕为内史。大德二年,诏给秫米五百石。
大德五年,成宗以边士贫乏,分给钞一千万贯。
大德六年正月乙巳,王薨,年四十。王天性仁厚,御下有恩。元贞初,籓邸属官审伯年老,请以其子代之。
内史言于王,王曰:“惟天子所命。”其自守如此,故尤为朝廷所重。然崇尚浮屠,命僧作佛事,岁耗财不可胜计。子三人:泰定帝也孙帖木儿、
松山、叠里哥儿不花。王薨后十年,元仁宗即位,谥王献武。又十一年,元英宗遇弑,也孙帖木儿以嗣晋王即皇帝位,追尊曰光圣仁孝皇帝,
庙号显宗,祔享太室。
又六年,文宗即位,乃毁其庙室。
也孙帖木儿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1293年11月28日-1328年8月15日)是元朝第六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位大汗。他的在位时间是从1323年10月4日至1328年8月15日,在位5年。
泰定元年三月二十日(1324年4月14日),泰定帝立八八罕氏为皇后,立
阿速吉八为太子。
从1325年开始,泰定帝因国库收入少于支出,开始减少国家支出。七月,他下令不允许汉人收藏和携带兵器。
泰定二年九月初一日(1325年10月8日),泰定帝改革全国的行政区划,将全国划分为18个道,分别为:两浙道、江东道、江西道、福建道、江南道、湖广道、河南道、江北道、燕南道、山东道、河东道、陕西道、山北道、辽东道、云南道、甘肃道、四川道、京畿道。
泰定帝还下达了一系列命令禁止和尚和道士购买民间的土地,克制僧院的过分富有。
在泰定帝统治期间,广西、四川、湖南、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经常爆发反抗元朝统治的暴乱,泰定帝一般使用软硬兼施的手段来平息这些暴乱。但从整体来说整个国家基本上比较安宁。
致和元年七月初十日(1328年8月15日),元泰定帝在
上都病逝,享年36岁。也孙铁木儿无
庙号和谥号,历史上以年号称之为泰定帝。
明
朱棡
朱棡(1358年-1398年),
濠州钟离(今安徽省
凤阳县)人,生于元
至正十八年十一月,是明太祖
朱元璋与
马皇后马秀英所生嫡三子,
明成祖朱棣之兄。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晋王,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
直到洪武三十年(1397)六月, 朱元璋仍告诫晋王:“我朝自辽东至于甘肃, 东西六千余里, 可战之马仅得十万, 京师、 河南、 山东三处马虽有之, 若欲赴战, 猝难收集。苟事势警急, 北平口外马悉数不过二万, 若逢十万之骑, 虽古名将, 亦难于野战。所以必欲知己, 筭我马数如是。纵有步军,但可夹马以助声势,若欲追北擒寇,则不能矣。”明朝马匹的匮乏程度由此可见。
晋王的府邸在太原明城的东北角,原有一座方形的宫城。府邸东西320步(约合 528米),南北422步(约合 696米),开三门,其地今称南华门街、
东华门街、西华门街。它城外有外城墙,今称东
肖墙、南肖墙、西肖墙、
北肖墙。
晋王府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毁于大火,布局已无考。仅从地名上得知,现称东丹墀、西丹墀是宫殿台阶所在地,东夹巷、西夹巷是宫内的东、西夹道。肖墙内则有祭天地的
天地坛街,管理膳食的典膳所街和官府花园的
杏花岭街。它的旧址即今以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宿舍为中心的肖墙(街)以内的一片地方。朱棡文学
宋濂(《
元史》总编),书学杜环(明初书法家),善骑射,有谋略。人长的修目美髯,顾盼有威,多智数。待官属皆有礼,更以恭慎闻。是时,帝念边防甚,且欲诸子习兵事,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器重,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为明初巩固北方边防做出不少贡献。大将如
宋国公冯胜、颍国公
傅友德皆受节制。薨
于洪武三十一年三月,谥号“恭”,后人称“晋恭王”。
朱棡殁后的第二年,葬于太原城东南10公里许的
黑驼山上(今太原市
小店区黄陵乡老坟村)。墓区周长1.5公里,以夯土围墙,高四米余。墓冢朝南,直径15米,高3米。墓前原有牌坊、献殿等,均毁。墓早在清康熙年间被盗,有“其人乌纱红袍,足底金一锭,银一锭,两旁十棺十女”的记载。文革中又遭破坏。现见墓道掘进50米,东西各有洞室,盗掘痕迹比比皆是。
南明
李定国
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或云字一人,初名如靖),
南明藩王,名将,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李定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
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改姓张(或云十岁时为张献忠所掠,养以为己子)。从此,他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
李定国成年后,勇敢善战,为张献忠所钟爱。张献忠死后归顺南明政权,公元1652年(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初,李定国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
沅州(今湖南黔阳)、
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
孔有德自杀。李定国七月初占领桂林,随后,直下柳州、
衡州等四州,兵锋指向长沙。清廷闻讯大惊,增派十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锐气,李定国暂时撤离长沙外围,退守衡州。清军主帅、亲王
尼堪率军尾追,李定国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清军大溃,尼堪被阵斩,全军覆没。李定国取得桂林、衡阳两大战役的胜利,使
南明的抗清斗争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军
吴三桂部十万大军进入缅甸,逼缅王交出永历帝,未果。次年吴三桂在昆明将永历帝缢杀,南明至此灭亡。李定国闻讯悲愤成疾,于同年六月在
勐腊(在澜沧江以西)病死,时年42岁。
历代晋王
注:转为帝系的不包括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