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舞
朝鲜族的民间舞蹈
朝鲜舞是朝鲜族民间舞蹈,它的心态在民间舞蹈中体现。朝鲜族民间舞蹈是朝鲜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从明朝开始,便有了它的历史记录
舞蹈
历史渊源
是在古朝鲜、扶余、高句丽以及三韩等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的朝鲜族民间舞蹈,在朝鲜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又在东北地区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舞蹈风韵。研究朝鲜族民间舞蹈文化,要了解朝鲜族的经济生活、民族心理以及其先民的历史方面等情况,进一步研究成为朝鲜族后的演变与发展,分析各发展阶段物质与精神的文化特征与遗存。朝鲜族民间舞蹈是在广收博采中,成为富有我国民族特色和高水平艺术形式的。
古代舞蹈
朝鲜族民间舞蹈——朝鲜族先民中,不论是活动在中国东北地区传说中坛君时代的古朝鲜,还是貊貌、扶余、高句丽以及朝鲜半岛上的三韩,都是爱好与擅长歌舞的古老民族。据史料记载:古朝鲜“有婉转悦耳的音乐、歌谣,有轻快多姿的舞蹈”。扶余有“腊月祭天”的风习,届时“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平时也是“行人无昼夜、好歌吟,音声不绝”,高句丽则有“暮夜辄男女群聚为倡乐”的习俗。朝鲜族悠久的乐舞传统中,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因此,不论是唐、宋两代还是以后的文化输入,他们都能在广泛吸收外来的乐舞形式中,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并使之不断发展。又由于宫廷的“乐舞”与民间的“乡乐”互为影响,相应提高增强了民间舞蹈的民族色彩,而且擅长歌舞的古老风习盛行不衰。
朝鲜族是勤奋团结、勇于抗暴的民族,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来侵略,抗暴斗争层出不穷。公元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大、小规模的人民起义和暴动此起彼伏。长期的反入侵斗争与抗暴斗争,使朝鲜族的民族性更为沉着坚忍,从而增强民间舞蹈的力度并融入柔韧的特色。女性舞蹈更以柔美见长,而且优美中蕴藏着刚劲的力量。这是由于朝鲜族妇女和男子一样参加繁重的劳动,又与父兄们一起参加抗暴斗争而形成的。朝鲜半岛南方全罗南道沿海村落还盛行一种民间集体舞蹈。纪念“壬辰之役”时妇女配合作战抗击侵略丰臣秀吉的英勇事迹,演变成为朝鲜南方中秋之夜的民俗歌舞活动。
民间舞蹈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动律
是朝鲜族内在美与舞姿美的融合,是通过特有的节奏形式与呼吸方法协调、升华的结果,展示出他们崇鹤的心态与风韵。朝鲜族民间舞蹈中,模拟鹤自然形态的物质因素有“鹤步”“鹤飞翔”等舞蹈形象高跷这种民间舞蹈看起来似乎与鹤、与朝鲜民间舞蹈无关,但在《高句丽文化》一书中,八清里古坟与水山里古坟曲艺人物壁画上有踩高跷表演杂技的画像,为古代朝鲜族鹤图腾崇拜有关的物质直观模拟。
而舞蹈中有鹤的神态、鹤的意境、鹤的舞姿,典雅、飘逸、满洒的风韵,则是仙鹤心态、观念和心理的艺术升华。可见当时鹤对朝鲜族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影响。鹤与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如此密切,究其源与朝鲜先民鸟图腾崇拜有关,与远古流传的巫俗活动有关,又和儒家的清高、道家的神仙思想分不开,这些因素交织、融合在一起,遂形成特有崇鹤的审美情趣,并在民间舞蹈中展示出来。
图4是《朝鲜歌舞》“家乡是我的母亲”,在某市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的“文艺会演“上演出。剧务:秋石;领舞:徐丽;音乐指挥:江滨;伴唱:星月。来源:“百度视频”。
各氏族的图腾信仰中有
熊、虎、鸟的信仰,与鸟图腾(卵生)崇拜的资料很多。扶余高句丽都曾在东北建立过早期的国家,其统治阶级鸟图腾崇拜的观念直接影响本氏族。以三国、两晋时代高句丽诸王古坟(吉林集安)的壁画中两幅主人乘鹤飞升的画像作推断,高句丽王族是崇拜鹤的,乘鹤飞升、飞仙羽化的观念早已形成。朝鲜族的崇鹤心理,还可从巫俗中找到依据。巫俗源于母系社会的图腾崇拜,巫党在妇女中传承,所唱的《帝释神歌》“……门前的宾朋贵客,都是乘鹤往来的神仙。”反映出鹤与神仙为伍,人可以乘鹤飞升,称为仙鹤的思想观念。朝鲜族民俗中关于鹤的说法也很多,如鹤不能吃,食之必死,尤其是丹顶鹤。科举时代认为鹤落之处为福地,是有人中举的先兆。“松鹤延年”以祝白头偕老,新郎的礼服上“双鹤飞舞”寓意爱情纯真夫妇比翼双飞。崇拜仙鹤的观念逐渐成为朝鲜族的重要心理因素
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
积淀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深层的意识。正因为鹤在朝鲜族的观念中是最普遍的心理影象,所以不论是在艺术舞蹈或自娱性舞蹈里,这一影象都会自然地流露而习以为常。不会追寻由来,不会称为鹤舞。而本民族以外的观赏者却从中看到了鹤的艺术形象和朝鲜族崇敬鹤的心态。这种现象在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中也常见。如我们常称为鹰舞的塔吉克族自娱性民间舞蹈,塔吉克族却从不称它鹰舞,藏族也有模拟鹰的形象与气势的自娱性民间舞蹈,但也不称作鹰舞。我们以“朝鲜舞基本上是仙鹤式的步调和杨柳式的身条灿”来形容和启发学员对朝鲜舞蹈风格特点的掌握。
风格特点
地理环境
中国东北部山清水秀的长白山下居住着朝鲜族,在大自然的陶冶下和各民族的交往中,保持着尚白、敬老、重礼节、喜洁净的习俗,以及把鹤作为长寿、幸福象征的心理,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有风韵,以潇洒、典雅、含蓄、飘逸而著称。朝鲜族民间舞蹈浓郁的民族风韵,是和丰富的乐舞节奏、伴奏乐器及演奏技法分不开的。例主奏乐器的杖鼓(俗称长鼓),它能激励舞者抒发内心的世界。杖鼓历史久远,即唐代盛行的“两杖鼓”,朝鲜族保存了这种古乐器,并继承其技艺,融入本民族乐舞文化,发展成表演很强的,名为“杖鼓舞”的舞蹈形式
各种不同的节奏类型
细腻又具有跳跃感的12/8拍是主要的节拍型之一。人们还把不同节拍形成的节奏型称作“长短”,如“古格里长短”“他令长短”等。长短一词,是朝鲜语中形容乐舞的特有名词,包括有:节奏、节拍、速度、风格等含义。每种“长短”都有特定的鼓点与敲击方法,都有与它相应的特定舞蹈动作。而且舞者呼吸与“长短”相吻合中、与乐手默契交流,随着“长短”流畅地进行,其表演才能充分体现出朝鲜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味。朝鲜族民间舞蹈富有艺术性,舞姿优美,深受人们称赞。
舞蹈类别
农乐舞
最有农耕生活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是古代农业丰收后,人们聚集饮酒、歌舞娱乐的遗风。每当夏收农忙时,农民自行组合,清晨同去大田劳作,黄昏返回村庄,在劳动的路上,边行进边歌舞,通过歌舞消除疲劳、慰藉辛勤、加强团结以及号召人们热爱农耕生活。其中“象帽舞”最有特色,舞者戴特制的头盔,上有可以旋绕的长缨,舞时摆动头部使长缨在头顶、身侧旋绕飞舞。手中击打小鼓,以喜鹊步跳跃前进,如腾空遥射,如冲锋向前,头上的长缨不断旋绕,充分表现出朝鲜族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此舞是随着朝鲜移民传入东北地区,又发展为中国朝鲜族喜庆中的表演性舞蹈。其中“舞童舞”由儿童在大人肩上表演,也戴着象帽让飘带在空中旋绕飞舞。辽宁本溪的朝鲜族农乐舞叫“乞粒舞”,富有农村生活气息。农乐舞的雏形联想到汉族的“系鼓互歌”,“舞童舞”联想到花鼓灯的“上肩”,都是农耕文化型古代乐舞在民间舞蹈中的遗存。
杖鼓舞
俗称“长鼓舞”。多为女性表演的单人舞蹈,也有男子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键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用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声,花样繁多的鼓点相映成辉,很有特色。表演高潮时常作连续性的行进旋转。
扇舞
折扇为道具表演的舞蹈形式。起源于古代朝鲜巫俗活动,原是巫女持绘有“三佛”神像的扇子作法器跳神表演。后来民间艺人把扇面改绘为花卉,又加强舞蹈的动作与造型,逐渐成为独立的舞蹈形式,并由单扇发展为双扇。
圆鼓舞
肩挎圆鼓置于胸前敲击表演的舞蹈形式。圆鼓原是古代的乐器,后发展为击打表演的圆鼓舞。男女皆可表演,女性用鼓较小,多为单人表演,舞姿优美,在技巧上发挥个人之长。男子多为群舞,动作开拓有力、富有战斗性
假面舞:带面具表演的男性舞蹈。据说从中国南部传入,曾为宫廷表演节目。民间流行的假面舞多把唱诵、对话、舞蹈融为一体,分场次表演一些风趣幽默的讽刺故事。
剑舞
是持可转动的短剑进行表演的女性舞蹈。短剑连结于特制木柄,剑身可自由转动,表演者甩动并使之随腕旋转,发出铿锵音响,与优美舞姿相辅相成造成特有的气氛。原为男子表演,后发展成为典雅又具有韧性的女性舞蹈形式。
拍打舞
亦称“手拍舞”,男子表演的自娱性舞蹈。舞者用手掌互击,或用手掌、肘部击打肩、胸、两肋、大腿等部位表演。此舞据说源于渔业丰收时渔民们在船上赤膊、欢快地拍打身体以抒发喜悦的心情。下层士兵中曾盛行此舞。
即兴舞
表演者合着音乐节奏即兴跳舞的形式,称为“玛克村”。无一定程式,不论男女老幼都可参加。在喜庆节日、群众聚集的场合,只要鼓声一响,人们就自由进场跳舞,即兴发挥,充分显示自己所擅长的舞蹈技艺。
典雅风韵
朝鲜族民间舞蹈是以潇洒、典雅著称的,潇洒,是舞蹈者表演时的神韵,是民族心态的形象化。典雅,是动作的规范、洗练,是舞姿的古朴自然,展示民族审美情趣,其形成的因素很多。
坚忍与自强的民族性格
朝鲜半岛素有“三千里锦绣江山”之称。古老的朝鲜半岛在历史上屡遭侵略,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1945年获得解放后,仍分成南、北两个国家,有待早日统一。中国的朝鲜族自明、清以来,先后迁徙到我国东北地区定居。他们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垦荒种田,辛勤劳动,在北纬45度的寒冷地带(如延边)成功地种植优质水稻,建设起美丽的家园。优美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原因,形成了朝鲜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反映在民间舞蹈中,形成内韧外柔的风格特点。男子舞蹈中乐观、风趣的表演,也反映出朝鲜族勇于战胜困难的风貌。
古代歌舞风习的继承
朝鲜自古以来从民间到宫廷,人人喜爱舞蹈,许多民间舞蹈由传入宫廷后,经规范和加工又常有一些流入民间,使民间舞蹈的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如“剑舞”“杖鼓舞”“响钹舞”都是经宫廷规范后的舞蹈。在民间各种节日中,有不同的舞蹈形式。朝鲜族有崇老的风习,“老人节”专门组织群众歌舞祝贺,家庭的老人六七十岁生日时,全家跳舞为老人祝寿。年青的女儿和儿媳头顶酒瓶起舞,给寿星敬酒,称为“瓶舞”。男子戴着纱帽边甩帽边敲击胸前圆鼓的“纱帽舞”,是手势面部表情配合舞姿的“手舞”,这些来自生活的创造,和劳动紧密结合的各种舞蹈,有助于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展。
儒 道 佛教文化的影响
朝鲜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古时候非常讲究汉学,以能否吟诵、书写汉文诗词、文章水平之如何,来评定文化之高低。儒家孤芳自赏、清高脱俗,道家养生、飞升的思想,形成舞蹈的潇洒、飘逸的风格。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束缚着妇女的发展,这是历史的局限,而妇女的端庄、温静的美德,则形成舞蹈含蓄、柔美的风格。另外,民间舞蹈中的“波罗舞(钹舞)”“僧舞”等,则来自佛教的仪式活动。
崇鹤心态
鹤在朝鲜族心目中是善良、纯洁、长寿的象征,这种心态经过长期的艺术加工与不断升华,形成舞蹈最基本的步态,这种柔韧、飘逸的“鹤步”是形成萧洒、典雅风格的基础,创造出不同的舞蹈意境。舞蹈家们常用“踊布儿长短”(18/8拍,节奏沉着、舒缓)作“大鹤步”的训练,增强内在感觉和腿部控制力,体会鹤的心态。
“长短”与“呼吸”
长短是伴奏者通过杖鼓体现出来的艺术创造,包括节奏、节拍等诸多面,舞蹈者的呼吸与之相吻合,才能跳出这一长短的动律和风韵。因此,舞蹈者自己会不会打杖鼓,技艺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舞蹈表演。特别是女性舞蹈的“杖鼓舞”“剑舞”等更是如此。因此“长短”的掌握实际是对杖鼓演奏技艺的理解和对呼吸的恰当运用。
近现代舞蹈家的创作
古代的妓生和后来的券番学校已积累了许多培训朝鲜舞蹈演员的经验,1930~40年代又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舞蹈演员。这些著名的舞蹈家把朝鲜的古代舞蹈和表演技艺,经加工改编创作出反映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现代生活的新型朝鲜舞节目,并把这些富有东方农耕文化色彩的节目带到西方演出。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提高,其间众多舞蹈家和民间艺人的功不可没,他们把宫廷舞蹈赋予生活气息,使民间的舞蹈技艺不断提高,并创作了许多新的舞蹈节目。
认识
朝鲜舞的风格形成是与这一民族的审美特点相一致的。朝鲜族人民十分喜爱白鹤,喜爱它洁白的颜色和轻盈静美的姿态,把白鹤看成是吉祥纯洁的象征,以素白为民族服装主色调,同样这种审美观也反映在歌舞艺术中,讲究“鹤步柳手” 。即模仿鹤的步态起舞,并在“鹤步柳手”的步态中,又以动静结合为特点的即以内在之动,带动外在之动,动中有线,而静时线未断,动起来松弛自如,潇洒流畅,静下来婀娜多姿,仪态万方,有如花朵含苞待放,这就是朝鲜舞的魅力所在。朝鲜族舞蹈中主要择取了“古格里”、“扎金古格里”、“安旦”、“他令”和“挥莫里”等几种节奏的基础步法和华彩步法,如:扛、弹、拍、抽等手的动作以及蹲、跳、转等技巧动作。
呼吸运用是朝鲜族舞蹈中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常常把呼吸的运用看成是动作的延续发展和把握住动作分寸的内在力量。朝鲜族舞蹈时十分注重呼吸贯穿于整个动作过程的始终,并贯穿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甚至细致到手指,脚腕和脚趾,而呼吸的节奏、长短、轻重、缓急等又是体现朝鲜族舞蹈风格特点。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因为朝鲜族历来受汉族的儒家“中庸”思想严重,“礼”学这潜意识的体现出,朝鲜族舞蹈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对称”关系更是朝鲜舞蹈中的重要体现。
参考资料
朝鲜舞 .中国音乐网.
券番.韩国学中央研究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6 13:04
目录
概述
舞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