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川,地名,是
西安城南
少陵原与
神禾原之间的一片平川。
汉高祖刘邦曾将这条川道封为武将
樊哙的食邑,樊川由此得名。
地理位置
樊川位于
西安市
长安区少陵原与
神禾原之间,西北起于
韦曲镇塔坡,东南止于
终南山北麓
王莽乡江村,是一处长约15公里的
平川,系纵贯其间的
潏河长期冲刷、
下切、淤积而成的一道
冲积平原。这里土肥水美,交通方便,是富庶的粮食产区。
汉武帝曾来此游览止宿。其间
文物古迹比比皆是,成为镶嵌在这条
闪光丝带上的颗颗珠玑。
名称由来
樊川是西安市
长安城南郊著名风景区,
汉高祖刘邦曾将这条川道封为武将
樊哙的食邑,樊川由此得名,据传今樊川即当年樊哙
花园遗址。唐代此地寺院众多,名居荟萃,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
古寺名刹
隋唐期间,僧侣云集樊川,以
兴教寺、
华严寺、兴国寺、
牛头寺、云栖寺、
禅经寺、洪福寺和观音寺等“
樊川八大寺”最为繁盛,其在佛教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原葬于西安
白鹿原的玄奘
遗骨迁葬于此,并修寺建塔,寺被命名为“
大唐护国兴教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兴教寺在国内外名气很大,玄奘弟子
圆测是韩国人,
卢泰愚、
全斗焕任
韩国总统时都来过兴教寺,日本法
相宗很盛,有
窥基纪念堂,2007年兴教寺还与韩国法相寺结为友好寺庙。法相宗教义很深,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近代学法相宗的学者有
康有为、
梁启超,均为有学识、有涵养的饱学之士。
位于
杜曲街道东西杨万坡之间的唐兴国寺,如今已荡然无存,只有1400余年的两棵唐柏挺拔而立,枝叶茂密,现为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校址。
远远望去,屹立在少陵塬畔的
华严寺双塔,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东边的一座是华严初祖
杜顺和尚塔,四面七层,高约13米,第三层石刻有“无垢净光宝塔”六字。西边的一座是华严宗四祖
清凉国师塔,六面五层,高7米。塔东有僧寮10间,还有一座简陋的
毗卢殿,里边供奉着
华严三圣,系卢
遮那佛和左文殊菩萨右普贤菩萨,还有18罗汉。近几十年来,政府对华严寺双塔进行过多次大的修整。古刹面貌大为改观,常有日本和
港澳佛教人才前来朝拜华严二塔,寻根问祖,瞻仰佛塔,弘扬佛法。
今日
牛头寺已无唐时的盛大规模,邻近的杜公祠、
坡下的杨虎城将军陵园,原先都是牛头寺的地盘。寺中古木参天,以松树和
皂角树为多。法堂门前有棵古槐,树身高约3米,已半枯朽,靠石经幢支撑,老干旁逸横出,身曲如龙,枝叶婆娑垂地,人称“龙槐”。另一棵唐植四季背花
侧柏,树身枯朽扭曲倒伏,虽老态龙钟,犹枝叶苍翠,生气勃勃,如凤傲立,人称“凤柏”。
人文荟萃
樊川从汉代起就是长安达官贵人营构别墅之处。到了唐代更是私园别墅荟萃之地:
韦杜两族世代贵族就聚集在这里,史载:晋镇南
大将军杜预之后,
唐太宗时
莱国公尚书右仆射杜如晦一宗之杜氏家族和
中宗韦后、鸾台侍郎
同平章事韦安石一宗之
韦氏家族都居住在樊川道上。因此,古即有“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说。见于唐代诗文的还有
韦曲韦安石
别业、韦中伯别墅,塔坡村何将军山林,
申店李氏园亭和刘希古别墅,
郑谷庄
郑虔之居,韩店
韩愈送子
读书处,樊村
牛僧孺郊居,以及郑驸马池台、
岑参、
郎士元、权德与、
元稹等人的别墅,韩愈的城南庄
北宋时犹存。这些别墅分布于樊川潏河两岸,倚原面水,拥有园池
花亭,景色撩人。“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就是樊川美景的生动写照,而今俱化作闪光的历史了。
唐代诗圣
杜甫在樊川居住十年,明代在他住过的地方建造了杜
公祠。
杜公祠院里
丹桂争艳,
腊梅葱郁,有枝条盘曲的古槐,还有参天的古柏,两棵
痒痒树最为奇特,用手指轻划树身,树叶便会微微摆动。
享殿门柱对联为:“一代悲歌斥叛乱忧黎元世称诗圣;千秋传唱化邪恶启民智人尊文昌。”内有杜甫塑像和碑刻杜甫朝服像。东厢房陈列有杜甫“
三吏”、“
三别”诗意雕塑。享殿西侧北墙雕有六通石碑,大都是
明清重修纪念碑,其中
康熙年间长安邑人张道治有一段自责甚是感人:“余特谒公祠,见其像脱落,堂倾圮,不禁喟然曰:公生长于斯,其精神魂魄亦当聚于斯,岂公生平沦落坎坷,而遗像复处此
不蔽风雨之地,是余之责也乎!因急命匠石,辟旧址,营新居……另为改修,焕然一新焉。”
“人面桃花”
桃溪堡是一座古村,位于樊川中部,
潏水北岸,
杜曲镇东南,据《
太平广记》记载,唐时桃溪堡周围桃园连片,景色秀美。博陵(今
河北省
定县)人
崔护于清明日独游长安城南,至桃溪堡,叩门求饮,柴门之内一美貌村姑倚桃而立,令崔护销魂荡魄。第二年清明,崔护再次造访,未遇赐水村女桃小春,怅然若失,便在紧闭的柴门上题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后引起一段风流韵事,二人终成眷属。传统剧《
金琬钗》、《人面桃花》、《借水赠钗》均以此典故编成。
名墓义士
顺着西汤公路行至
王莽乡东韦村,便来到张季銮墓碑前,墓旁开满白色的野花,
碑额有字“报界宗师”,中部有大字“
张季鸾先生之墓”,旁有“
先父生于一八八八年三月廿日,故于一九四一年九月六日”,墓为其子张士基、孙张哲明等后辈所立。碑阴有张季鸾介绍,碑后为3米高的墓冢,资料
称墓前有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及
胡宗南题墓碑两座,今俱不存。张季鸾曾为一代著名报人、政论家,与
于右任、
李仪祉并称“陕西三杰”,主持《
大公报》笔政达十五年之久,奉行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四不主义办报方针,坚持以言救国。
不远处密叶深处有一砖镶碑楼,分开齐腰高的藤蔓草墙,靠近碑前仔细一看,碑上刻着大字“辛亥革命先烈朱子桥先生之墓”,此碑当为
冯玉祥先生所立,碑面也被
蛛网斜封。碑楼左边斜靠一白石
残碑,碑面可见“生于
前清同治十三年”、“于
中华民国三十年”、“乞考朱
公讳庆澜”等字样,从文字看当系朱子桥子女于1946年所立的那通碑石。文革时,其墓有于右任题盖、
叶恭绰撰文的
墓志铭一方被掘出土,已入藏
西安碑林。朱子桥将军是一代名将,对陕西的文物保护出过大力,法门寺、
华严寺、
仓颉庙、
大慈恩寺、
卧龙寺、
眉县斜塔都记载着他募修的功绩,陕西人民永远不应忘怀他。
杨虎城将军陵园在
牛头寺下面的公路边,这块宝地唐代叫勋荫坡,陵寝所处位置跨唐牛头寺和
龙泉塔院。1950年12月30日,杨虎城的忠骸及随同死难诸人的灵柩运达西安,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率各界人士在西安车站举行迎灵
公祭,2月7日安葬在
少陵原苍松翠柏间,每年有许多外地游客来墓园参谒。
樊川名墓还不止这些,唐代诗人
杜牧自谓“樊川翁”,又将其著作命名为《樊川集》。其墓在少陵原
司马村西南,高约7米,建国后尚存,墓顶有一大树,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平毁。在凤栖原还有唐代
大书法家颜真卿墓。在上塔坡村北清凉山有辛亥革命先烈
井勿幕墓,文革中被破坏,1981年10月立碑恢复。
结语
樊川是长安的名胜,也是西安的名胜,更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这里沉睡着一批名人,流淌着一种文化,激荡着一股精神。樊川是永恒的,未来必定比今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