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脉
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
横断山脉,亦称横断山系、横断山区,是世界年轻山系之一,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唯一兼有太平洋印度洋水系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为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称。因“横断”东西间交通,故名。其范围界限有“广义”和“狭义”之说,按“广义”说,介于北纬22°~32°05′,东经97°~103°,即东起邛崃山,西抵伯舒拉岭,北界位于昌都甘孜马尔康一线,南界抵达中缅边境的山区,面积60余万平方千米。境内山川南北纵贯,东西骈列,自东而西有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金沙江芒康山澜沧江怒山怒江高黎贡山等。
形成演变
大约在2亿多年前,横断山连同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都还是海洋环境。后来,板块间的剧烈碰撞、挤压,这里发生了沧海桑田的海陆变迁。横断山脉就是在由海转陆的过程中,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而形成的褶皱山,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欧亚大陆板块被印度次大陆板块狠狠撞了一下,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隆升,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挤压最紧、压缩最窄的复合造山带。
青藏高原在碰撞过程中遇到很多刚性的地块,北面有塔里木地块,阿拉善地块,东北有鄂尔多斯地块,东面有四川盆地,南面-西南面有印度板块。这样青藏高原周边一圈基本被刚性块体给包围了。在与这些刚性块体的碰撞中,青藏高原的边缘发育非常陡峭的山脉,比如北面的昆仑山,东面的龙门山,西南的喜马拉雅山
在地质构造上横断山处于南亚大陆与欧亚大陆镶嵌交接带的东翼,当印度板块由南俯冲而来之时,青藏高原因为北有华北地块和塔里木地块的阻截,难以随之向北推进,因而被迫向上生长,与此同时也向东西两端流逸,但东部却又遭到扬子地块的顽强抵抗,只好转向在南北之间寻找发展空间,于是便形成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脉。
横断山区是统一的浅海区,属东特提斯的浅水广海,陆壳性质,是冈瓦纳古陆的广阔大陆架。晚古生代开始发生分异,扬子地块首先从冈瓦纳古陆分裂出来,并向华北方向漂移。扬子地块与昌都地块间就产生了一个力偶,相互间出现左旋张扭运动,进而产生张扭性破裂。
泥盆一石炭纪时期,包括昌都地块在内的拉萨一察隅地块还稳定于南纬30°左右,而当时扬子地块已漂移到北纬20°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运动状态的持续发展,张裂槽继续扩张,逐步出现程度不等的洋壳,形成成带的串珠状洋盆,乃至大洋。
二叠纪时期,扬子地块已接近华北地块,至晚期或许前陆已开始接壤,从而减慢了漂移速度。而这时冈瓦纳古陆北部产生新的裂开,新特提斯开启,位于其北的几个小地块(包括昌都地块和波密一察隅地块等)向北漂移加快,北移速度大大超过了扬子地块的北移速度。因此其间必然产生右旋扭动的剪切挤压汇聚力。几条洋盆带至此由扩张转化为收缩消。收缩消减作用与张裂作用一样,也是先从南面开始,并逐步向北发展。首先是澜沧江构造带,在石炭纪晚期开始向东消减,形成沧岩浆火山弧;二叠纪末或三叠纪初海洋被封闭。其次是金沙江构造带(往南为哀牢山构造带),二叠纪起开始向西消减,形成江达岩浆火山弧和昌都、思茅中生代大陆坳陷,中三叠世末海洋被封闭。
甘孜一理塘构造带,三叠纪起向西消减,形成义敦岛弧带,三叠纪末海洋被封闭。至此,横断山区再次连成一片,并已基本抬升成陆,海洋向西退至怒江一线及以西地区。随着印度板块的北移,并最终与亚洲大陆的碰撞,在横断山区陆块敛合后,大陆汇聚及陆内消减作用仍很强烈。随着青藏高原的形成,在强烈的南北向挤压下,使青藏高原本部的物质向横断山区蠕散和滑移以及它本身的叠覆和深部物质的转化,地壳不断增厚,地形升高,于是横断山区成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区域位置
位置境域
横断山脉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通常为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称。
区域范围
横断山脉其范围界限有“广义”和“狭义”之说,按“广义”说,介于北纬22°~32°05′,东经97°~103°,即东起邛崃山,西抵伯舒拉岭,北界位于昌都、甘孜至马尔康一线,南界抵达中缅边境的山区,面积60余万平方千米。狭义上,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褶皱带”属于横断山脉的区域。广义上的横断山脉范围已基本完整,但仍无法兼具地貌、生物、文化、民族、历史等各种属性。
地理环境
地质
横断山脉地处中国西部地槽区与介于上述地槽区和中国东部地台区之间的康滇地轴。印支运动使区内褶皱隆起成陆,并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盆地中地层为侏罗系白垩系。燕山运动使其发生褶皱和断裂。直到第三纪中期,地壳缓慢上升,经受长期剥蚀夷平,形成广阔夷平面。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初期,构造运动异常活跃,统一的夷平面变形、解体,岭谷高差趋于明显。第四纪经历多次冰川作用。区内丘状高原面和山顶面可连接为统一的“基面”,“基面”上为山岭,下为河谷和盆地。
横断山区构造方向与地形方向一致,中部近南北向,西北和东南部为北西向到近东西向,略呈反“S”形。地质构造上东邻扬子地块,北以昆仑一秦岭构造带为界,向南构造连续延伸,与印支及东南亚连接,西部也无明显界线,大体可以丁青一怒江带(在区内称怒江缝合带)为界。横断山区存在着几条重要的构造界线,如怒江缝合带、金沙江构造带(往南称哀牢山构造带)、甘孜一理塘构造带和澜沧江构造带,各带中都存在有蛇绿岩,各自代表了已消失的一个海洋。
地貌
横断山脉岭谷高差悬殊。邛崃山岭脊海拔3000米以上,主峰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其东南坡相对高差达5000余米。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为横断山脉最高峰。其东坡从大渡河谷底到山顶水平距离仅29千米,而相对高差竟达6400米之巨。沙鲁里山海拔一般在5500米以上,北部的高峰雀儿山海拔6168米。其西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即所谓三江),相距最近处在北纬27°30′附近,直线距离仅76千米。三江江面狭窄,两岸陡峻,属典型的“V”字型深切峡谷,金沙江石鼓附近的虎跳峡为世界著名峡谷之一。
横断山脉是一个巨大的山原,包括7列山脉;山脉间大河及支流。山川的展布密切受地质构造控制。一系列近于南北向山川构成平行岭谷地貌。山脉顶部有宽缓的山顶夷平面,以及耸立其上的高山和极高山。山顶夷平面除南部为向云贵高原过渡的海拔约3000米高中山外,绝大多数海拔超过4000米,属青藏高原的一部分。高山地区古冰川作用、现代冰川和冰缘作用分布较广。大河切割强烈,多呈深切峡谷。区内基本地貌类型明显有成层性,地貌外营力作用就明显有垂直分异性。横断山脉脉为典型的大起伏和极大起伏的山地。
横断极大起伏大起伏高山山旅地貌区:本地貌区即沪水一丽江一线以北的横断山脉,约占横断山区面积的92%,属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本地貌区内七列山脉及六条大河相间,呈近南北向平行排列。山地海拔4500一7000米,起伏高度一般在150一3000米,大河谷地大多由狭谷和峡谷组成。全区为典型的极大起伏大起伏高山极高山峡谷区。
云贵川离中山山服地貌区:本地貌区位于青藏亮原东南部,包括云南和四川西南部。本地貌区绝大部分保存有山原形态,山原顶面海拔相近,在北部地区高度稳定在海拔300米左右,属高中海拔山原。山原内有高原盆地(如大理、丽江、保山、盐源等盆地),有深切和浅切的狭谷和部分宽谷,构成多种地貌组合。
气候
横断山脉气候上受高空西风环流、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风环流的影响,冬干夏雨,干湿季非常明显,一般5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为湿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以上,不少地区超过90%,且主要集中于6、7、8三个月;从10月中旬至翌年5月中旬为干季,降雨少,空气干燥。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横断山区由南向北跨越亚热带、高原温带和高原亚寒带,岭谷相间排列,并处于西南和东南两种季风影响的范围内,气候差异很大,降水和径流的分布也各不相同。在东南季风控制的东部地区,降水和径流由东向西递减。由于区内岭谷相间排列,降水和径流就不是均匀地减少,而是高值区与低值区交替出现。东南季风在向西北推进的过程中,在川西东部边缘山地受阻,形成了茶坪山、夹金山一大相岭等著名的多雨区。
西南季风控制的西部地区,降水和径流流则山西向东递减。西南季风进入横断山区,在高黎贡山西坡,气流受阻抬升形成大量降水,达1300一2500毫米,年径流深达1000一2000毫米。气流越高黎贡山后下沉抵怒江河谷,降水减到800一900毫米,年径流深下降为300一400毫米。季风到达阿坝一甘孜一岗拖连线以北已近尾间,水汽含量较少,降水仅为60毫米以下,年径流深在350毫米以下。区内降水还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在同一迎风坡,降水随高度增加而递增,但到一定海拔后又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水文
横断山脉其间的河流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和岷江等。此外,横断山区还包括黄河上游河段,西南部有伊洛瓦底江支流大盈江和龙川江。除黄河、岷江、大渡河、雅砻江及一些小支流源出横断山区外,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都发源于青藏高原腹地。区内所有河流都为外流水系,除怒江、伊洛瓦底江(两条支流在横断山区内)经缅甸流入安达曼海,属印度洋流域外,其余河流都分属于长江、澜沧江与黄河水系,属太平洋流域。横断山区河流源远流长,水量丰富,河道坡陡,落差集中,水能资源丰富。全区是中国水能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横断山脉在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着成因完全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大小湖盆,如构造一侵蚀型的洱海(大理)、西湖(洱源)、苑碧湖(洱源)、沪沽湖(宁浪、盐源)、邛海(西昌),侵蚀一构造型的剑湖(剑川),构造一岩溶型的纳帕海(中甸),构造型的程海(永胜)、碧塔海、属都海(中甸),冰蚀型的稻城海子山湖群、理塘错尼巴湖等。
土壤
横断山区是中国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变化最繁复之域。受水热条件的区域差异影响,区内各处山地土壤垂直带谱从南向北呈现三种不同类型:1.以红壤为基带的亚热带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型,2.以棕壤为优势的温带山地上壤垂直带谱型;3.高山土壤垂直带谱型。
因干湿程度的区域差异,横断山区上述三类土壤垂直带谱型中可见到以下11个不同的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群:1.燥红土、红壤、棕壤谱群,2.褐红土红壤、棕壤谱群;3.黄壤、黄棕壤、棕毡土谱群,4.黄壤、棕壤、棕毡土谱群;5.褐土、棕壤、漂灰土谱群,6.褐土、棕壤、暗棕壤谱群;7.暗褐土、棕壤、冷毡土谱群,8.棕壤、灰褐土谱群,9.沼泽土、冷毡土谱群;10.棕毡土、冷毡土谱群,11.草甸土、冷毡土谱群。
根据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区域变化,可在横断山区内划分出3个土壤地带:
滇西北川西南红土壤(铝土)地带约在北纬29°以南,包括云南省大理、怒江、丽江、迪庆四个地州市和四川省攀枝花市、凉山州、甘孜州的南部。本地带不是横断山区重要的粮食产地与用材林生产基地。
川西褐棕土(淋溶半淋落土)地带,本土壤地带占据横断山区中部,包括甘孜、阿坝两州的中南部。其内岭谷高差悬殊,地貌结构复杂多样,既有高山、高原,也有众多的宽谷与盆地。
川西北离山土地带,本土壤地带位处竹庆一壤塘一中壤口一线以北的川西北丘状高原,海拔皆在3000米以上。热量条件差,气候属高原寒带半湿润型。该土壤地带为中国西南重要牧区。
植被
横断山区南北跨有约10余个纬距,温度条件呈明显纬向带状分布。按照温度指标,区内气候带南起边缘热带,向北依次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高原温带和高原亚寒带。与此相应,植被则是热带季节雨林和半常绿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林、山地暗针叶林与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和高山松林、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
横断山区中部北段至北部,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大体可分出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温性干早河谷灌丛带和山地暗针叶林带等。山地暗针叶林带,具有地区性的代表特征。往北,山地暗针叶林分布渐趋零星,仅呈块状,见于沟谷阴坡,灌丛则分布于高原山地的阴坡、半阴坡及一些河流两侧,宽谷、阶地及高原山地的阳坡、半阳坡被亚高山草甸所覆盖。横断山区北部亚高山灌丛草甸成为基带和优势带,具有地区性的代表特征。横断山区中部南段及南部,垂直自然带的基带有季节雨林带或季雨林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带和常绿阔叶林带等。
横断山区植被分区计有2个植被区域,3个植被地带,11个植被地: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区域,该区域东南西二面为横断山区之区界,北接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包括云南省的怒江州、丽江地区全部和迪庆、大理、楚雄三州市的部分,四川省的甘孜州、凉山州、雅安地区的部分,以及攀枝花市。横断山区域大部分在云南省境内。以云岭一点苍山一线为界,界线之西,横断山区域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分布海拔1500一2600米;东西两侧的常绿阔叶林分布上限降至2200一2400米。森林上层是常绿阔叶种类,区域内云南松林和混交林分布广泛。在海拔300米以上,高山松则代替了云南松。在基带植被以上,由石栋属的喜湿种类组成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海拔2800米左右,2700一3200米为铁杉或含铁杉的针阔叶混交林;3200一4200米有寒温性针叶林广泛分布,4000米以上为亚高山杜鹃灌丛和草甸。切入高原面的河谷具有特殊的干热生境,海拔180米以下发育着干热(干早)河谷稀树灌木草丛等植被。
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该地带东起邛崃山,南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西止昌都一八宿一伯舒拉岭一线,北为横断山区北界,基带植被为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上依次为亚高山针叶林一高山灌丛草甸一流石滩植被等。是横断山区亚高山针叶林的集中分布区。亚高山针叶林在区内亦属典型的植被类型,其中以川西云杉鳞皮冷杉、高山松林为主。海拔3000一4000米的阴坡和半阴坡上为亚高山针廿十林,其中以川西云杉林分布最广,鳞皮冷杉林次之,森林上限在藏东南可达海拔4400米。长苞冷杉、丽江冷杉分布于本地带的东南部,常与川西云杉、鳞皮冷杉混交成林。在亚高山针叶林分布区的阳坡或半阳坡上,生长有大面积高山栋林。在本地带南部,高山松林取代云南松林,并呈成片纯林。海拔约4000米阴坡或半阴坡上见落叶松林。海拔3000一4000米的阳坡或半阳坡上以灌丛为主,再上则为高山灌丛草甸植被。
主要山脉
横断山脉内山川南北纵贯,东西骈列,自东而西有岷山邛崃山大雪山贡嘎山沙鲁里山芒康山他念他翁山伯舒拉岭高黎贡山7条山脉。
邛崃山为强烈褶皱断块隆起的山地,呈南北走向,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北起四川西部的阿坝县,南至盆地边缘的邛崃市,南北绵亘250多千米。北段的鹧鸪山、霸王山海拔分别为5257米和5551米;中段的巴郎山夹金山海拔分别为5072米和5338米;南段的二郎山最高处照壁山海拔3782米。邛崃山主峰四姑娘山(4座山峰海拔分别为5672米、5670米、6250米和5664米。)
大雪山(一称折多山),中国大渡河雅砻江的分水岭。属于横断山脉。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介于大渡河和雅砻江之间,北接牟尼芒起山,南止小相岭,呈南北走向,由北向南有党岭山、折多山、贡嘎山、紫眉山等。耗牛山为大雪山余脉,向南伸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南北绵延400多千米。大雪山西部为藏族分布区,东部属汉族、藏族杂居区。
大雪山多海拔5000米以上高峰,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有现代冰川分布,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有西北山脊、东北山脊、西南山脊、东南山脊4条主山脊。属高原气候。大雪山为四川重要林区,是318国道川藏线所经之处,公路通过处的折多山垭口(海拔4290米)在冰川溯源侵蚀作用下形成,是从四川盆地和大渡河谷进入川西高原海拔超过4000米的第一个垭口。
沙鲁里山是四川省境最长、最宽的山系。金沙江和雅善江的分水岭。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西部,属横断山脉北端中部山脉。山体呈南北走向,由北到南有雀儿山、素龙山、海子山、木拉山等。山脊海拔在5500米以上,山峰则大多超过6000米,最高峰格聂山海拔6204米。
怒山是念青唐古拉山的南延部分,由西藏自治区东南进入云南省德钦县后,称怒山(见图)。怒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南北走向。
怒山主体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南部可延至保山市境内。长达400千米,宽18~60千米,面积6462平方千米。像像族语称为怒果,怒指怒族,果为山,意为怒族居住的山。
怒山山体可分三段:①北段。由滇藏交界的阿东格尼山至贡山丙中洛,称梅里雪山,长约120千米,山脊线在海拔5000米左右,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10余座,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千米,是云南第一高峰。山顶终年积雪,雪线约在海拔4000米,有现代冰川发育,最长的明永恰冰川,冰舌下降至海拔2660米的森林带内,斯恰冰川下降至海拔3000米。卡格博峰南侧有瀑布自千米悬崖倾泻而下,称雨崩神瀑。②中段。由丙中洛至泸水市六库附近的雪蒙山,称碧罗雪山,长200千米,山脊线在海拔4000米左右,最高峰查布朵嘎峰海拔4820米。此段山顶冬半年积雪,曾发育过古冰川,冰川地貌遗迹普遍。③南段。雪蒙山至保山市,称怒山,长80余千米,山脊线下降至海拔3000千米左右,主峰道仁山海拔3655米,山体增宽,其间有漕涧、瓦窑、保山、昌宁、施甸等陷落盆地。穿越保山市南部后进入临沧市境内,山地分成两支,为老别山与帮马山,为怒山山脉的余脉。山脊线海拔2500~3000米,主峰永德大雪山海拔3504米。为滇西南最高峰,也是中国大陆北纬25度以南海拔最高的山峰。
高黎贡山是横断山脉中西侧山地。位于云南省境内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全境和保山市西部,怒江西岸,为怒江与伊洛瓦底江的分水岭。山地北连青藏高原,南接中印半岛,长440米,宽15~40千米,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山的主体部分南北走向。支脉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北部,转为南西一北东向。山脉中段为中缅界山。景颇语高黎贡为高日贡,即高黎家支的山,高黎家族为景颇族分支,山因此得名。傈僳语为曲过,意为独龙雪山,独龙族语为独龙腊卡(山)。
高黎贡山整个山地大体以腾冲市东北部与泸水市交接处为界,分为三段:①北段较高,平均海拔3500~4000米,主峰嘎娃嘎普峰海拔5128米。在贡山县境,山体高大,顶峰常年积雪,发育有现代冰川,峰顶雪线以下分布着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为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部分。②中段分布在福贡县泸水市腾冲市北部,平均海拔3000米,最高峰丫偏山海拔4161米。山体南北走向,狭长高耸陡峭,大部分为中缅界山,顶峰山脊一带也被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覆盖,山下则为滚滚南下的怒江。怒江峡谷的主体部分,大部分出现在中段。③南段在保山市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分两支,东支呈南北走向,经腾冲市隆阳区及龙陵县和芒市辖至国境,山峰高度逐渐降低,平均海拔2500~3000米,最高峰大脑子峰海拔3780米。西支由腾冲北部经梁河县盈江县陇川县等中北部按南西一北东向入缅甸境内。山地海拔一般在2500米以上。主峰琅壬牙山最高海拔3741米。高黎贡山建有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梯田等。
云岭因山峰高耸入云而得名。横断山地中宽度最大、分布面积最广的山脉。澜沧江和金沙江的分水岭。在青藏境内称大雪山和宁静山,在云南境内称云岭。位于东经98°20'~100°10',北纬25°30'~29°17'。近南北走向,海拔一般在4000米以上,其中5000米以上的山峰约20座,高山部分终年积雪,发育有现代冰川。主峰玉龙雪山,海拔5596米,位于玉龙县西北。山体大致可分为3支:西支基本呈南北走向,西侧紧贴澜沧江,东侧北部以石鼓镇以上的金沙江为界,南部以石鼓镇拉玛洛一剑川坝一洱源乔后镇一线为界;中支主要在香格里拉市境内,西、南、东皆以金沙江为界;东支主体在丽江市和大理州境内,西以金沙江石鼓镇沿虎跳峡至川滇交界段为界,东以程海断裂为界。云岭山脉的西支和东支延伸到巍山县弥渡县以南,山体逐渐变宽变矮,海拔一般都低于3000米,习惯上称这一带的山地为云岭余脉,东支哀牢山,西支无量山。受澜沧江和金沙江及其支流的强烈切割,山地垂直高差很大,北部一般1500~2500米,最大高差超过4000米。南部在1000~2000米。自然景观雄伟壮丽,有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丽江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苍山洱海风景名胜区,建有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碧塔海、云岭哈巴雪山、玉龙雪山等省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横断山脉区内条件对动植物的生存发展极为有利。植被具有古北植物区系、中亚区系、喜马拉雅区系和印度马来亚区系多种成份。多古植物的孑遗种属,如乔杉、铁杉连香树水青树珙桐等,特别是第三纪的古老植物种类如云杉属和冷杉属种类占全国一半以上。森林资源富饶而广布,是中国第2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部分。森林种类极为复杂。经济林木和果木丰富。盛产贝母冬虫夏草天麻大黄三七麻黄等各种中药材。花卉种类更为繁多,尤以多种杜鹃花、报春花和山茶花为著。动物兼具东洋界西南区、古北界青藏高原区和北方华北区等多种成分,兽类、鸟类和鱼类约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珍贵稀有动物属国家保护的有大熊猫金丝猴黑金丝猴白唇鹿、牛羚、野牛野象、长臂猿、小熊猫、班羚、林麝、云豹、马麝水鹿藏雪鸡、绿尾红雉、血雉等。
据估计,横断山区植物种类在12000种以上。横断山区与全国、全世界相比,植物种类分别占44.2%,5.1%,而面积分别仅约占5.2%,0.3%。横断山区的一些主要高山植物种类亦众多。如杜鹃花科杜鹃属在世界产80种,在中国产650种,其中有50种产于横断山区。报春花科龙胆科虎耳草科在中国的主要产区均是横断山区。
横断山区存在的东亚苔鲜植物特有属达20个。被子植物来在横断山区,特有属最为密集,约80个,中单种属43个,少种属29个,多种属8个,区内被子植物特有属占全国特有属1/3以上。
矿产资源
横断山脉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地。其中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成矿带以有色金属为主的各种矿藏多达百种以上;在雅砻江和金沙江交汇处一带的成矿带富含钒钛磁铁矿,如攀枝花地区是中国铁矿储量很大的地区之一,同时又是中国生产钒钛金属和其他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的重要基地。
水能资源
横断山区河流众多、河道坡度陡、海拔落差大、径流充沛、水流急、含沙量小,是中国水能资源名副其实的富矿区,著名的南北流向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及其支流蕴藏潜力巨大的水能资源。云南、四川2省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五大流域,五大流域在2省境内共规划的干流大型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约为1.6亿千瓦。金沙江、怒江、澜沧江、雅砻江、大渡河五大水电基地占据了全国十五大水电基地的1/3,占据了西南六大水电基地的83%。金沙江理论水电装机容量为6225万千瓦,占到了全国理论水电装机容量的18%;澜沧江3656万千瓦,占全国理论水电装机容量的7.2%;怒江4600万千瓦,占全国理论水电装机容量的7.2%;雅砻江2600万千瓦,大渡河2250万千瓦,金沙江、怒江、澜沧江、雅砻江、大渡河5大流域的理论装机容量占到了全国十五大水电基地总量的46.2%。
旅游资源
截至2020年8月,横断山区A级景区共249个,其中包括5A级景区8个,占3.21%,4A级景区76个,占30.52%,3A级景区116个,占46.59%,2A级景区47个,占18.88%,1A级景区2个,占0.8%。
历史文化
名称来源
“横断山”这一名称缘于清末江西贡生黄懋材,当时他从四川经云南到南亚次大陆考察“黑水”源流,因看到澜沧江、怒江间的山脉并行迤南,横阻断路,而给这一带山脉取了个形象的“横断山”名称。
“横断山脉”一词,最早出现于邹代钧撰写的《京师大学堂中国地理讲义》(1900—1901)中。20世纪50年代出现“三江横断区域”一说,横断山脉别称众多。刘鸿泳称“纵贯山脉”,葛绥成称“纵贯山系”。有些学者还赋予自然区划名称,如李长傅、许逸超称“康滇纵谷山地”,周廷儒称为“康滇平行纵谷”等,这些名称与“横断山脉”涵义并非雷同,但所指区域大体相当。川滇藏接坡地区,金沙江以东属印支摺皱带,以西属燕山摺皱带或喜马拉雅褶皱带,形成时期有别,以横断山系来概括这一区域的山脉,横断山系的范围,徐近之以川滇经向构造带作为东界,横断山系所指区域就与李四光的“青藏滇歹字型构造体系”所在区域相吻合。
横断山从不是一个单独的山脉,而是中国西南部一处划分宽松的区域,现今一般界定为四川省西部、云南北部、西藏东南部的全部地区和青海、甘肃的一小部分地区。总体面积接近100万平方千米,核心区域面积30万平方千米。关于横断山的定义,在形成统一的“七脉说”前有不同的主张。
文物古迹
横断山脉是中国目前发现古猿化石地区之一,禄丰古猿化石和元谋猿人化石的发现,证明横断山脉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中国西南地区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横断山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与西北甘青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岷江上游、大渡河上游、雅砻江下游、金沙江中游、澜沧江上、下游等流域发现较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如四川营盘山、刘家寨、麦坪、皈家堡、西藏卡若、云南银梭岛等遗址。这些距今5000年至45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具有明显的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素。
从甘青经由川西进入云南乃至东南亚大陆地区的文化与人群交流在距今5000年前通过横断山区已经实现,它构成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史前基础。地处西南的横断山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空间与中国西北及东南亚地区之间有着密切的地缘关系、族源和文化关系。绵延分布于南北纵贯、东西骈列的横断山区中的西南丝绸之路构成中国西南地区沟通南北文化交流与人群交融的重要走廊,在中国西南地区对外文化交流与族群迁徙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民族文化
横断山区间夹杂的坝子成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在藏族聚集区内世居着彝族纳西族白族汉族等10余个民族,这个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交汇地带仍以藏传佛教的影响最为广泛。
横断山区藏族羌族、彝族等众多民族彼此之间存在许多共同和相似的文化因素,彼此之间存在内在的文化联系。从历史坐标看,在唐以前的几千年间一直主要为“羌人”以及与“羌人”难以分割的“氐人”,正是这一时期的“羌人”或“氐羌”族群的频繁迁移,初步形成了民族走廊的特征,唐以后千年间“羌人”与藏族、彝族系统的众多族群先民共同在这一地区迁移、交融,藏羌彝民族的千年文化走廊逐渐在地理空间上显现。
横断山区是中国西部历史上藏族、羌族、彝族众多民族先民为主体、贯穿大西北、大西南的民族迁徙通道区,为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民族走廊”学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由于横断山区处于四方文化交汇之地,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加之高山峡谷等地形地貌阻隔,对外交通不便,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的融合和共生,形成和保留了丰富多姿、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相互交融的典范区,同时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自然与生态最为复杂多样的地区之一,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与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通过历史、民族、文化、地理的千年时空交汇,使横断山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和自然魅力的走廊地区。
保护研究
生态保护
横断山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位于四川省东南部、云南省西北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优先区域总面积为133,656平方千米,涉及3个省(区)的40个县级行政区,包括1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重点为包石栎林、川滇冷杉林、川西云杉林、高山松林等生态系统以及贡山润楠金铁锁平当树大熊猫滇金丝猴等重要物种及其栖息地。依据横断山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自然地理区域分布及行政区划,划分为滇西北地区、川西高原与川西南高山峡谷区、藏东南3个二级分区和高黎贡山-碧罗雪山地区、云岭山脉地区、香格里拉地区、沙鲁里山系地区、大雪山-小相岭山系地区、凉山山系地区、藏东南地区等7个三级分区。
科学研究
1959~1962年,由中国科学院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南水北调考察队着重对滇西北、川西地区进行了以南水北调为主要内容的全面综合考察。1978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成立山地地理研究室,重点开展横断山典型地区地理综合考察和新构造问题的专题研究。1981~1983年,在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领导下,组织了中国科学院地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所、高等院校和地方生产部门等30余个单位,围绕横断山自然地理特征及其与高原隆起的关系、横断山区自然垂直地带的结构及其规律等课题,对横断山区进行了全面的科学考察。这一时期相关的研究工作还包括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云南综合考察(1956~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进行的长江上游河谷地貌考察(1958~1962年)、配合攀登贡嘎山的高山地貌考察(1957年)、1978年开始在腾冲县进行的遥感实验工作、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于1972年、1980年组织的多学科的考察等。这些研究揭示了横断山区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以及自然条件的特点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该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开展对独龙江流域资源环境本底与社会经济现状、西南国际河流区河川径流多尺度变化特征及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高山峡谷区人地复合系统演进、三江并流区/滇西北人居环境与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规划等系列综合考察和研究工作,进一步查明资源环境本底和社会经济现状;在国际河流生态水文过程及区域响应、跨境水资源系统变化与整体水分配、流域综合开发和协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发、高原高山峡谷区敏感河段大规模梯级开发环境影响累积效应与生态安全综合集成调控等方面,取得了研究新成果。
社会生活
人口
横断山脉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除汉族外,有藏族、彝族、纳西族、怒族、傈僳族、独龙族、普米族、白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横断山区常住人口由2000年的1825.61万增长到2015年2004.21万,人口机械增长率达到6.24%,个别县域甚至超过180%。
经济
2000年,横断山区GDP总量约为724.44亿元,到2015年增长为5707.71亿元,十五年增长近7.9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4.75%,远超全国同期GDP增长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由2000年的19.26%上升到2015年的32.53%,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大。
截至2013年,横断山区生产总值为4715.18亿元,在全国的比重为0.83%,但是土地面积占全国的比重却达到5.7%;单位土地的GDP产出较低,经济较落后;同时,横断山区人均GDP仅为2.19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73万元)。
横断山区是西藏地区、四省藏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交汇地区,按集中连片特困区分,区内集中了74个贫困县,占横断山区县域行政单元数量的83%;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分,全区共有49个国家级贫困县,占横断山区全部县域行政单元数量的55%。区内多数地区人口密度低,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金沙江畔的攀枝花市是中国大型钢铁工业基地和重要水电基地,昌都、康定、西昌、大理、保山、丽江等均为区内重要城镇和交通要冲,西昌是中国重要的卫星发射基地。
交通
横断山区主要交通干线为:南北向213、214、108国道;东西向的317、318国道。通过山区的铁路有成昆铁路、昆广大铁路和攀枝花—格里坪支线。干线公路有317国道、318国道、214国道、108国道、320国道,以及昆明—保山高速公路、成都—攀枝花高速公路,县以上城镇均有等级公路相通。岭谷间的人行、驮运小路蜿蜒崎岖,间有栈道、吊桥、溜索等。建有西昌青山机场、康定机场、攀枝花保安营机场、丽江三义国际机场、昌都邦达机场、大理机场、保山云瑞机场、芒市机场等,开辟有至成都、昆明等地的航线。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2 01:50
目录
概述
形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