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法
将药材加水煎煮取汁的方法
煎煮法是将药材加水煎煮取汁的方法。该法是最早使用的一种简易浸出方法,仍是制备浸出制剂最常用的方法。由于浸出溶媒通常用水,故有时也称为“水煮法”或“水提法”。
过程
一般过程为:取规定药物,切碎或粉碎成粗粉,置适宜煎器中,加水浸没药材,浸泡适宜时间后,加热至煮沸,保持微沸一定时间,分离煎出液,药渣依法煎出数次(一般为2-3次),至煎液味淡为止,合并各次煎出液,浓缩至规定浓度。
常用的水是经纯化或软化的饮用水,若煎出液径直供注射使用,应选用蒸馏水去离子水
煎煮法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且对湿、热均稳定的药材。它除了用于制备汤剂外,同时也是制备部分散剂丸剂、片剂、颗粒剂注射剂或提取某些有效成分的基本方法之一。但用水煎煮时,浸出的成分比较复杂,除有效成分外,部分脂溶性物质及其他杂质也有较多浸出,不利于精制;此外含淀粉、粘液质、糖等成分较多的药材,加水煎煮后,其浸出也比较粘稠,过滤较困难。
方法特点
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对湿和热较稳定的药材。该法浸提成分范围广,但往往杂质较多,给精制带
来不利,且煎出液易霉败变质。因其符合中医传统用药习惯,溶剂易得价廉,仍为最广泛适用的基本浸提方法。
①指将药物或食物适当粉碎或切片,加水煎煮,提取有效成分的方法,其方法分直火提取和蒸气提取。②煎煮法是我国最早使用的传统的煎出方法。所用容器一般分陶器、砂罐或铜制、搪瓷器皿,不宜用铁锅,以免药液变色。直火加热时最好时常搅拌,以免局部药材受热太高,容易焦湖。有蒸汽加热设备的药厂,多采用大反应锅、大铜锅、大木桶或水泥砌的池子中通人蒸汽加热。还可将数个煎煮器通过管道互相连接,进行连续煎浸。将处理过的药材加适量水加热煮沸2-3次,使其有效成分煎出的方法。
煎煮法特点是:①可进行常压常温提取,也可以加压高温提取,或减压低温提取。
②采用气压自动排渣,操作方便,安全可靠。③提取时间短,生产效率高。④设有集
控制台,控制各项操作,大大减轻劳动强度,利于组织流水线生产。煎煮处方说明
下面对各种煎煮方法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先煎
要求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延长药物的煎煮时间。一般来说,需先煎的饮片,煮沸后再以文火煎煮十至二十分钟,再与用水浸泡过的其他药物合并煎煮。比如,生川乌生草乌制附子皆是先煎一至两小时,以便降低这些药物的毒性达到极小的程度。另外,矿物、动物骨甲、金石、介壳类的中药片均是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容易在短时间内煎出,所以,应打碎先煎半小时左右,才与其他药物同煎。比如,生蛤壳生龙骨、生紫石英、生寒水石、生石决明、生瓦楞子磁石鳖甲龟甲鹿角霜、生磁石、生牡蛎生石膏、生赭石自然铜等。
二、包煎
包煎即把饮片装在纱布袋中,扎紧袋口后,再与群药共同煎煮。比如,旋覆花枇杷叶蛤粉、蒲黄、海金沙、六一散等。
三、另煎
需要另煎的多是一些比较贵重的药物,如人参、羚羊角片等。这些药通常是先煎好,等待余下药也煎好之后,再兑入刚才先煎好的药汁一起服用。
四、后煎
一些含有芳香气味,久煎易失效的药物必须后煎,比如薄荷、木通、藿香、砂仁、钩藤等。另外,有一些药,为了留取峻效,亦多后下,比如,大黄。
五、兑服
液体中药如放置于其他药中煎煮,往往会影响其成分,因此,往往待其他药物煎煮去渣取汁后,再行兑入而服用,比如,黄酒、竹沥水、新鲜藕汁、姜汁、梨汁、蜂蜜等。
特别送服方法
在药饮的选择上,一般是用白开水送下。如果病人不能服药,一旦服用致呕吐者,可以在药中加入少现生姜汁,或在药液中加白糖或矫味剂;或者用鲜生姜擦舌后,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药;或者等药物冷却后再服用,用少量频饮的方法。送服消瘀活血剂,为增强药效宜以黄酒为饮。
如果病人昏迷,吞咽困难,可以用鼻饲的方法。另外,在内服中成药时还有一些特殊的送服方法。
酒送服
凡治疗气血虚弱、体质虚寒、气滞血瘀、风湿痹证中风手足不遂、步履艰难等疾病的中成药,用酒送服,疗效更佳。
米汤送服
凡补气、健脾、养肠、利胆、止渴、利小便的中成药,都可用米汤送服。含贝壳等矿物质类的药物难消化,最好选用稀饭送服,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姜汤送服
即用生姜煎汤送服药物。凡治疗风寒表证肺寒脾胃虚寒、呖逆等病证皆可用姜汤送服。
淡盐水送服
凡治疗肾虚、肾亏、下焦疾病的成药,以淡盐水送服为佳。
蜂蜜水送服
蜂蜜水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等功效,服用百合固金丸麻仁丸润肠丸养阴清肺丸清肺抑火丸等可用蜂蜜水送服,但糖尿病患者不要用蜂蜜水送服。
红枣汤送服
红枣汤补中益气、缓和药性等功效。一般用红五至十颗,用水煎成汤而送服,如送服归脾丸
特殊方法
如服用酸性药物对牙齿有腐蚀性,可用吸管吸药液,以避免药物和牙齿接触,又不会影响药效。比如,服用油剂药液时,可以先在杯中倒入少许冷开水,然后再倒入油剂,这样可以避免油剂粘附杯壁。如果药量过少,不足一毫升,可以用滴管来滴药,通常一毫升约十五滴。
一些质地疏松、用量较大或泥土类不易滤净药渣的药物,可先煎十五至二十五分钟,去渣取汁,再与其他药物同煎,比如,葫芦壳。
七、冲服
还有一些药因贵重、数量少而且挥发性强,根本用不着水煎,只需加热溶化或磨汁兑进药液冲服即可,比如,鹿角胶龟板胶、珍珠、羚羊角三七粉等。
八、烊化
是指对某些胶质或粘性较大的药物隔物加温融化,叫烊化。
适用于胶类或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以免与他药同煎而粘附他药或粘锅煮焦。此类药物可置于煎好去渣的药液中微煮,同时不断搅拌,待烊化后服用。也可以加适量酒、水、隔水蒸溶,再加入其他药液冲服。比如,阿胶、鸡血藤、饴糖等。
当然,根据不同的药物性质,还有不同的煎药方式,如有些只需浸泡即可。有效成分容易浸出的药物,如肉桂末,最好是将其制作成片,放入有盖的容器中,用沸水浸泡后服用。如诃子、延胡索、草果瓜蒌仁等药物,煎前应捣碎。
中药煎煮流程
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器具
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的原因之一,但砂锅孔隙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应,大量制备时多选用。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质量,不能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定,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可以选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药用具。
浸泡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
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60分钟,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以药材浸透为原则。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冬季可以长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
用水
应当使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沉淀反应
加水量:根据饮片质地、吸水性能、煎煮时间长短、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计算加水量。
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
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为药材量的5-8倍,或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厘米,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15-20分钟即可。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份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可以多放一点水。
很多中药说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其实这是笼统的说法而已。碗有大小之分,药物有多少之别,药材质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简单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论。
方法
5.1煎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
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减慢水份蒸发,有利于有效成份的溶出。至于火候和时间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
5.2煎煮次数与方法
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两次。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份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治疗一般疾病的中药煎煮以2次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后计算煎煮时间,一般为头煎20~30分钟,二煎10~20分钟。用于治疗感冒解表中药或清热药宜用武火,时间宜短,煮沸时间为l0~20分钟即可,,并趁热服用。用于治疗体虚的滋补中药以3次为宜,头煎为40~50分钟,二煎为20~30分钟,三煎为l0~20分钟。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
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淀在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能服用,因为此时产生很多有毒物质,服用对身体有害。
5.3煎煮榨渣取汁
汤剂煎完后应榨渣取汁。因为一般药物加水煎煎煮后都会吸附一定药液。其次主药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药渣再吸附。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份损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热有效成份容易损失而不宜久煎或煎两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占比例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
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时,趁热将药液滤出后,要将药渣用双层纱布包好,绞取药渣内剩余药液。有研究表明绞取药渣内的药液可增加药液成份的l5%~25%。
中药煎后所取得的药液成人一般每次150毫升,学龄期儿童100毫升,婴幼儿50毫升为宜。按一日2次服用,成人每剂300毫升日服2次,学龄期儿童200毫升日服2次,婴幼儿100毫升日服2次为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15:53
目录
概述
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