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灯
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水灯,又称河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一般在中元节举办。起源于明朝初年。据《续文献通考》记载:“洪武五年正月十四日,敕近臣于秦淮河燃水灯万枝,十五日夜半竣事。”
中国水灯
中国彩灯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烛照华夏历史,辉映神州大地,中国水灯河灯、飘逸雅丽、隽永工巧,流光于滔滔江河,溢彩于涓涓小溪。在中国彩灯大观园中,河灯水灯一枝独秀,独具格韵,是彩灯文化,佛教文化和社会心态文化的交融。点放河灯水灯,寄托心愿希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波光水影映河灯,构成的是一道充满梦幻色彩的靓丽风景线
据当时的钱塘进士在《熙朝乐事》中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家设盂兰盆会,放灯西湖及塔上、河中、谓之‘照冥’。”自此,水灯获得了宗教的情感机制,盂兰盆会摄取了水灯之心态文化精髓成为庆典的内容,灯文化和佛教文化达到了和谐交融。
我国是个多河的国家,这就为河灯、水灯的流传,提供了可靠的地理条件。南北东西、地域不同、名称各异,风俗亦有区别。北方多称“放河灯”,南方多称“放水灯”,而南京则俗称“斋和孤”,江浙一带更称为“一点红”。
河灯水灯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娱乐功能主要有:寄托对逝者的缅怀思念;实现放灯者的心愿和企求。水灯河灯已成为人们祈福、避邪、消灾、祛病的吉祥物。旧时的广东,还曾把放水灯与求子结合在一起,苏杭的妇女尚有在放水灯的过程中比拼谁放得多,谁做得好的习俗。在我国的周遍国家中,水灯节是泰国的重要名组节庆活动。印度、缅甸越南等国,亦有民间放河灯、飘水灯的习俗。
泰国水灯
神话传说
水灯,请把寄语给河神
传说当年兰甘亨(Lamkhamhaeng)大帝掌管暹罗第一王朝素可泰(Sukhothai)时,觉得年年风调雨顺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对水神MaeKongka又敬畏又感激,总觉得必须大事庆祝一番,才能一表内心对水神的谢意。
后来有个名叫诺帕玛(Nophamas)的女子,她对这个节日的后来庆祝仪式起着更大的影响。她也为了答谢水神的大恩大德,于是以中南半岛上最古老的婆罗门形式,制造一个酷似荷花的水灯,并在水灯内插焚香、蜡烛,还加一些米饭,撒一点米酒、钱币,然后放到河面上去,供奉水神。
据说诺帕玛还向当时的国王解释,远在印度的恒河河畔,当地的国王是用这样的水灯来敬祀佛主在沙滩上留下的脚印,何不也用同样的方法来向水神献上敬意。
国王赞成,于是就规定每年阴历十二月,雨季快要结束,水涨船高时,选个花好月圆的夜晚,全国携老带幼,一起到河畔,观看国王为大家点燃第一盏水灯下水礼的盛况。
因为阴历与阳历有差异,据泰国旅游局的资料,今年1999年清迈的水灯节(Loi Krathong)定在阳历11月22日。
泰语ลอย(Loi)是浮的意思,กระทง(Krathong)是水灯,水灯节这个传统节日,就这样随着河水一飘七百多年。
祭祀作用
在清迈宾(Ping)河的桥上,11月的黄昏常会下小雨刮刮风。但怎么也湿不了从四方八面来参加盛会的游客的热诚,同时也驱赶不了当地人炽热、虔诚的心。
入夜,桥上、路上车贴车,人贴人,人与车蠕动得比蜗牛还慢。道路两旁临时拼凑搭建的摊位,一个紧接一个,称得上是心手相连了。
从美食炸鱼丸,到“红牛”饮料,还有新加坡的“老虎”啤酒,济济一堂,非常热闹。当然全场最畅销的非水灯莫属。民间的水灯售价非常大众化,河边摊位上卖的叫价却偏高了。
宾河的岸边以粗竹干搭起一座平台,伸出河面,让有心人容易接触河神。晚上八点人潮最旺。泰国人做事向来不马虎,祭祀仪式更不用说。男女老幼换套干净整齐的衣服,尤其是妇女,紧身的泰式传统服饰,婀娜多姿,双膝跪拜在水神面前,手捧燃烛的水灯,让焚香袅袅从身边飘过,心中祈求的是平安、健康,还是白马王子?只有自己最清楚。
许愿后,双手轻轻把水灯放在水面,又唯恐不小心把烛光弄熄,灭了心愿,妇女们送走水灯时,连呼吸都要加倍小心。
一盏盏水灯就这样随着上千万个心愿,闪闪烁烁,与河面上皎洁月光的倒影,还有若隐若现的星星,统统一起在河面上微波荡漾开来。
也许最踏实的还是在河中浮沉的小顽童,完全不理会七百多年前老祖宗的故事,争先恐后等待水灯刚下水,就“噗通”跳下水。与其说他们在水中协助水灯飘浮得更远,不如说他们早就瞄准水灯内的银盾,也不管岸边人的心灵是否还在与水神交流,三两下手脚,水灯就不见了。
燃放孔明灯
看热闹的人一点都不闲着,高射炮火箭炮、双响血滴子,不必辨别方向,桥上桥下一起上演。不习惯介入战火的最好是撑把伞比较妥当。根据当地报章上报道,这个节目爆竹引起不幸的事件,有增无减。
燃放孔明灯,也是庆祝的仪式之一。
孔明灯是以竹片纸糊成的白色灯笼,高约两公尺,直径约半公尺,灯笼底部开口的部分以铁丝架支撑,支架中间点燃蜡烛或浸湿的油布,以热气球上升的原理让它徐徐向黑暗的天空飘去。
要孔明灯升空不容易,必须小心翼翼,看着风向行事,往往一不留神,灯笼还没升空就在地上化成一团火球,此时最高兴的当然是看热闹的小孩。
大家相信孔明灯会把一整年的晦气、厄运带到九霄云外。飘上天空的孔明灯万一不幸被风吹落人家的屋前,他们相信彼此来临的一年都没好日子过。
为了表示更大的虔诚,有些人在燃放孔明灯之前,还请僧侣来念颂经文,敲敲小锣小鼓
花车游行
花车游行,也为节目生色不少。游行队伍从市中心一路游到河畔, 桥头的转弯处地方宽畅,自然成为花车队伍的表演中心。
十六七岁的小妮子画起妆来穿上传统泰国民族服饰,手持花伞边走边舞,个个几乎都是最上镜的泰国小姐,随时都可走上国际舞台。人人都说清迈出美女,千真万确。
泰国水灯节
节日起源
泰国“水灯节”(Loy Krathong Festival),据说最早就是从素可泰王朝开始的。相传很久以前,暹罗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公主,在菩提树下遇到佛祖释迦牟尼。佛祖对她说,如果要赶走身上的病魔,就得在佛历的十二月十一日月圆之夜,把自己的指甲碎和头发,放在一个莲花形的灯座里,再点上蜡烛,拿到河里去放。 这个故事流传开来,暹罗人竞相跟随,发展成今日的水灯节。
又有一说是,大约在700年前,素可泰有一个奇女子,名字叫着“诺帕玛”(Naang Noparmart)。她喜欢用芭蕉叶制造一种莲花形状的灯,然后插上蜡烛、香和其他饰物,放入河里,藉此向佛祖释迦牟尼膜拜。这件事后来让国王知道了,不仅大大奖赏诺帕玛一番,还下令子民每年都要放水灯一次,祈求今后一年事事顺利。从此之后,每年佛历十二月(通常是阳历11月)的月圆之日,便定为泰国的水灯节。
庆祝活动
如今,泰国庆祝水灯节最热闹隆重的地方,就是水灯发源地素可泰王朝的古都——素可泰城,古城中有座古寺,坐落于湖中间的小岛上,市民和游客在节日中,聚集于此,漂放水灯。
当日,庆祝活动首先是进行水灯设计和水灯小姐选美比赛,同时还有身着盛装的象队,马队以及花车队伍游行,让人感到彷佛又回到了古老的素可泰年代,因为素可泰城是富有历史意义的古都,是一个山明水秀,物产丰富的著名古城。
同时泰北的清迈也另有一番风趣,清早,善男信女手捧美味的饭菜、水果和鲜花,拥向寺庙施僧拜佛,僧人们忙着接受施赐、讲经。入夜,家家户户的室内和门外,佛寺的院中和墙上四周点燃起椰油小灯盏,河中飘浮着蕉树叶杆做的椰油灯,到处是闪烁的灯光登高远望,好像天上繁星降落人间。
这时开始举行大水灯船游行比赛和落水活动。大灯船花枝招展,美中寓意。大灯船分为美丽类和寓意类,上面安装彩色电灯或蜡烛。
寓意类是寓托事物于灯船的构造中,其意义有提倡民主政治,劝告人民团结,维护固有民族文化等。灯船上还有几名装扮娇艳的少女,作为诺帕玛王妃的化身,端庄而坐或翩翩起舞,恰似仙女下凡。二、三十只大灯船游行比赛后,驶往河岸。
曼谷市府一些大酒店,凡是依水或自己花园内有小湖小渠,甚或大厅内有喷水的大小水池等等,都成为放水灯,继承美好传统风俗的上佳场所,不仅吸引了众多泰国各民众或全家去大酒店内边享用晚餐边放水灯来寄上各人的祝愿,也给国外的游客带来了新奇美好的泰国特色,一齐参加放水灯,而留下了难忘的一夜
制作材料
保丽龙石莲等植物做的材料制作水灯,这样随着时间,材料将会腐烂而不使河渠潮面遭受污染堵塞,让大家在放水灯而能得愿以偿的同时也能同时保持住环境的整洁和清净。所幸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都能比较自觉地用植物性材料来制作水灯,近年情况已有了很大改善。
节日表演
一年一度泰国水灯节,遍及全国各地,旖旎多姿,充满罗曼蒂克气氛,民众欢欢乐乐的渡过这一佳节。入晚为水灯节的良辰美景,民众纷纷至各河港施放水灯,大小江河灯光点点。青年男女情意绵绵,女的祈祷着能得如意郎君,男的则期望获得秀慧伴侣。而一般民众,则向皇天后土及水神答谢一年来赐予食用水源,并对丢进江河污秽物而表示悔过,祈能赦免罪衍,过着康宁幸福生活。
事实上,在水灯节期间,不仅素可泰历史古城内有精彩的表演,古城外的大街小巷,早在一周前已见水灯处处。小店都播放耳熟能详的水灯节情歌,摊位出售拜神用的莲花和蜡烛,生意滔滔。节日当晚,人人齐集历史公园,先在大草地享受一顿丰富的泰式传统美食炸鱼饼、烤蕃薯、干鱼松、辣豆和青菜,全部盛在一个大盘子里,中间点燃一根蜡烛,很有气氛。
公园林荫大道的两旁,挤满了小吃摊,最出名的是“竹筒饭”,里面塞满红豆和糯米,入口味道清香,教人百吃不厌。水灯节庆典是在历史公园最具规模的玛哈泰寺(Wat Mahathat)前的护城河举行。只见穿着传统泰式服装的少女,人人手上拿着水灯,载歌载舞,然后把水灯放入护城河里。
各式各样的水灯,飘浮在池塘中,水波粼粼,倒影古刹佛像,充满诗情画意,也再现了700年前古城放水灯的盛况。庆典上还有一个“水灯节美后“的选美大会。参赛的佳丽,穿着传统服饰,逐一接受司仪提问,然后捧着水灯,绕场一周,让观众近距离看清楚她们的脸孔。庆典高潮是一场声光表演。故事讲述700年前,南甘杏大帝统一暹罗,后来国家战祸连年,战士被迫出征,后方的爱侣,只好在家放水灯默默祝祷,祈求爱人平安归来……这场精彩的声光秀,气势磅礴,单看现场的音响和灯光,就已值回票价。再说,上百名舞蹈员齐集台上,大跳大唱,最后还大放烟花和孔明灯,难怪场内观众频频拍手叫好。
水灯制作
在这个传统节日里,白天走在清迈的大街小巷,不难发现勤劳的泰国妇女,就在自己的家门口,或是店铺门前,聚精会神,制造漂亮的水灯。
水灯的材料以香蕉干香蕉叶为主。妇女们以熟练的手法,一刀就把香蕉树干横切成圆块状,每块大约三英寸厚。这圆茎块就是水灯的底部,水灯能够飘浮,全靠圆茎块内充满空气与疏松的结构。
接下来是灯身的部分,妇女们天生巧手,她们把新鲜的香蕉叶片,或翻或卷或切或割,并以小枝条围绕香蕉圆块来固定。各种款式的水灯,不到一只香的功夫就摆了出来。
泰国人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民族,几乎任何一种自然材料,一落入他们手中,就能创造出各种巧妙的艺术品,例如树皮制成的书笺,小辣椒糊成的发夹,还有这小水灯,叫人爱不释手。
水灯看似简单,它包含着祖先的辛劳,祖先的情怀,还有那握在手中的香蕉叶淡淡的幽香,不是翻翻书本就能体会得到。
中国海灯节
海灯寄托了渔民们对好年景的企盼。
农历正月十三。每年这一天,旅顺龙王塘镇的渔民们都欢聚在海边,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入夜时分,渔民们按照惯例,举行了隆重的放海灯仪式。绚丽的焰火,精致的海灯,把天空和海面映照得绚丽多姿。
宁波市渔港石浦有个民间节日——放海灯。海灯又称水灯,农历7月15日放海灯是流传于我县沿海渔村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石浦港东门尤为盛行。
农历7月15日,俗称“鬼”节,据说一年之中只有这一天,“鬼”才 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出来活动。不少偏僻地地方现在还有在“鬼”节祭祀的风俗。祭祀的形式大同小异,无非是摆桌菜,上香点蜡烛烧纸钱,嘴里念叨上几句祝愿先人的话,完了全家美美地吃上一顿。这风俗道了海港确演化出了新的内容。沿海渔民为了让死于海事的亲人(即海鬼)尽情欢娱和享用,便家家户户扎起各色海灯。
传说,农历七月是地狱鬼门洞开的日子,这些日子里,鬼可以四处游荡,更可以“探亲访友”。要是钟馗在这些日子撞见了小鬼们,也只好放过一马了,因为这是法定的鬼的节假日。不过,现在百姓心里早就明白,这一天的“天”与昨天和后天的“天”没有什么差别,图的只是一种内心的安慰,一种闹猛的气氛。这里一些渔村的百姓,当日历一翻到七月初,便各显神通,开始扎制各式彩灯,抓住良机来体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手艺。
海灯有的用绢做,但大多是用纸。有虾灯、鱼灯、蛤蜊灯、蟹灯、荷花灯海星灯、六角灯、八角灯、宝莲灯,以及各种和谐的几何形状的灯,没有固定模式。只要做得漂亮,什么色彩、形状都可以,但海生生物形状的灯是必须有的。
灯载着做灯人和渔家的希望与祝愿,顺着潮流飘向只有它自己清楚的地方。当海灯渐渐远去,人们也渐渐散了。散去的人挂着一脸的开心和满脑子的愉悦,披着星光踏着月色往回走。
揭西县放水灯习俗
揭西县五经富镇,民间流传着一种放水灯的风俗。风俗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五经富人放水灯无规定时间。旧时乡民修孤骨,或有钱人死了,七日丧后放水灯,借此祈求神佛保佑、禳灾获福、庇佑儿孙,甚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五经富1942年一次放水灯为例。五经富锅厂村,一位105岁的汪氏老太婆逝世。在龙江河上游、龙颈口的马腰潭举行放水灯仪式。子民们请来僧人,在潭畔开阔处摆开道场,僧人念经毕,子民们托着水灯,列队下水至膝盖处。将灯放下水去慢慢推出。让水灯随波逐流而去,祈求大慈大悲佛祖为小民消灾消难,逢凶化吉。祖宗升天,荫佑儿孙。同时,放出白鸽几十只。锣鼓、大铳、爆竹齐鸣。霎时,各色水灯满溪浮动,两岸观看的人活跃起来,特别是青年男女,纷纷下水捞“灯”,“灯”与“丁”同音,他们都希望,添丁生贵子。此时,欢笑声,击水声混在一起,天上白鸽飞翔,江边、水里万头攒动。做父母的,做妻子的,都希望自己人捞得一个“丁”,此情此景可热闹极了。
放水灯有个神话故事。据说是来源于印度婆罗门教。从前有一对白色的乌鸦,筑巢于喜马拉雅大雪山近河的大树上,一天雄鸦外出觅食,迷失归途而不知去向,留在巢中的雌鸦正在孵着生下的五个蛋。不料刮来一阵狂风,把孵蛋的雌鸦吹落树下,当风停后,雌鸦折回原地,盘旋再三,不见巢和蛋,于是极度伤心,日夜为五个蛋悲号,结果悲戚而死。迨后,已转世为大梵天王——印度国人视其为造物主。至于五个鸦蛋呢?被母鸡、母水獭母牛、母鹿、母狮子各衔去一个后孵化,诞生的都非鸦而是人。此后,各成为婆罗门的至尊。他们各自长大成人后均要求出家为僧,在大雪山中隐居潜形。一天他们相遇于路上,寒暄后,获悉均属失去父母者,于是各自祈祷,以见生身父母为最大愿望。祷毕,大梵天王遂化身白鸦出现在五僧人跟前,陈述一切经过,并告诉他们:如果它们想见生身慈亲时,可在每年12月月圆之夜,用纱线连结蕉叶制成莲花碗型,中间插上香、点上烛,放入河中,便可漂流到你想见的慈亲那里去了。于是放水灯就成了当地的风俗。自佛教传入我国后,这种风俗也渐渐在我国流传开来。
解放后,随着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这种放水灯的陋俗也随之结束了。
洞头百岛水灯习俗
我国一些地方在农历七月十五,即传统的“中元节”有放流水灯祭亲人的习俗。而在百岛洞头,过去放流水灯的时间却是在农历的七月二十九,其用意也与祭亲大相胫庭。
农历七月二十九,是传说中地藏王(鬼王)的诞辰日,也是所谓的“鬼门关”即将关闭,所有外出的“鬼魂”都必须返回阴曹的最后时限。为保村岙四境平安,渔民们便在当夜将供品摆在村口滩头进行“布施”,焚烧印有衣裤图案的冥纸,放流点亮的水灯,让那些“孤魂野鬼”与水灯一起,顺着潮流漂到远洋外海。
洞头放流水灯的习俗是从闽南传入的,已有二三百年历史。水灯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很简便:把彩色的油光纸裁为7cm×10cm大小,折糊成小碗(闽南语叫“瓯”)形状;用菜油浸透的毛边纸捻搓成上尖下大形似锥状的灯芯,粘贴在小碗当中;然后把小碗依次排列在一块块薄木板上。入夜退潮时分,点燃灯芯,放木板下水,水灯趁着潮流漂出海口,渐渐远去。放流时,灯多,人更多,过去有的地方还搞祭祷,场面颇为壮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破除迷信,摒弃陋习,渔民们不再于七月二十九放水灯了。不过,农历七月正是洞头洋海蜇生产季节,有的地方便把水灯改叫海蜇灯,选风微浪静时在港口漂放。以后,随着海蜇资源的衰退,这种活动也渐趋式微了。
90年代以后,洞头县文化部门致力于海岛特色文化建设,发掘、扬弃海岛传统习俗。为繁荣渔村文化,把水灯作为渔村文娱活动——大型渔村灯会的一个项目加以重新包装,并赋予它崭新的含义。活动时间改在每年的元宵节,当晚举办的海岛民俗灯会表演中,龙灯、鱼灯、马灯、空明灯、水灯各显神通。在码头海滩,岸上龙灯鱼灯马灯穿梭腾跃;天上空明灯乘风冉冉升起;海上水灯成片成簇漂浮。红的、黄的、白的……各色水灯在亮光下熠熠生辉,汇成彩色的灯之海洋。锣鼓声鞭炮声伴和着男女老少的欢笑声,沸腾了整个渔村。置身其间,令人赞叹海岛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浙江电视台曾专程上岛,拍录了灯会的专题片。
近几年,水灯的使用方法也改进了,不再排列在木板上,而是置放在竹筛子里,用时只要把竹筛在水上一捺,海水从筛孔涌上,顺流把水灯带走,更加便捷了。
水灯,从驱鬼保平安到祈祝海产丰收,直到演变成为如今赏心悦目欢度良宵的文娱活动项目,见证着海岛渔村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岛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关诗歌
《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 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
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
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赏析
元宵节水上灯船,在众多描绘元宵热闹的作品中,其选材新颖,写法也别具一格。
作者介绍
盍(he2)西村:生平不详。盱眙(今属江苏省)人。元·钟嗣成录鬼簿》未载其名, 而有盍志学或以为系一人。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清风爽簌”。
恋别山灯忆水灯,山光水焰百千层
谢公留赏山公唤,知入笙歌阿那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4 19:31
目录
概述
中国水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