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
考古
泥河湾是河北阳原县东部的一个小村庄,位于桑干河上游的阳原盆地。距今约二百万年前,远古的人类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1978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泥河湾附近的小长梁东谷坨发现了大量旧石器哺乳类动物化石。其中包括大量的石核石片、石器以及制作石器时废弃的石块等。1924年9月,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考察内蒙古萨拉乌苏的返回途中来到张家口,会同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在泥河湾进行了短暂的地质考察。
考古发掘
1924年9月,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考察内蒙古萨拉乌苏的返回途中来到张家口,会同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在泥河湾进行了短暂的地质考察。
1957年,考古学者观察了“北京人”制作石器已很进步,能使用和控制火,因而推断说,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北京人”绝不是最早的人类,“北京人”不是第一。这次细小石器的发现,确证“泥河湾期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于是贾兰坡院士认为,在160万年前,就有如此进步的石器,证明人类起源比过去的认识要早得多,说400万年前有了人类并非夸张。
1988年4月23日,泥河湾对外开放,应中科院邀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前来考察,拉开了泥河湾开放的步伐。
1990年,经国务院的批准,由克拉克教授领军组织的中美合作泥河湾考古项目,成为建国以来的笫一个中外合作考古项目。至此,已接待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学者和专家,发表了有关泥河湾的论文700多篇。
1994年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在泥河湾盆地小长梁遗址发现了大量的世界上最早的细小石器。这些石器都比较小,大多重在5至10克之间,最小的不足1克。可分为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锥形器等类型,共约2000件。这些石器经过古地磁专家的测定,证明距今约有160万年。
1995年8月至1998年9月,在以往发掘的基础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合作发掘,在于家沟遗址找到了华北地区极为难得的更新世末至全新世中期的地层剖面和文化剖面,该项发掘入选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96年6至8月,美国印第安大学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对泥河湾遗址也进行过为期两个月的发掘研究工作,获得了一大批较为珍贵的动物化石旧石器实物资料,进一步证实泥河湾盆地是中国人类起源的摇篮,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是一座有待深入研究、开发利用的巨大科学宝库和世界文化遗产
2001年马圈沟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前人类进餐的遗迹,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起源地。泥河湾向人们昭示:人类不仅从东非的奥杜维峡谷走来,也有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
2001年3月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10月,在泥河湾马圈沟遗址发现了层位最低、时代最早的遗址,发掘出的几百件石制品、动物骨骼,将泥河湾盆地旧石器的年代向前推进了数十万年,达到距今200万年左右。鉴于泥河湾遗址在史前文化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002年初,泥河湾地质遗迹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4年8月24日,由河北省泥河湾管理处组织的泥河湾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掘出一个较完整的象头化石。发掘出的象头化石微微向上仰起,一根象牙化石较完整,长1.5米,另一根象牙前方有残缺,长度1.2米,象的臼齿化石清晰可见。象头化石埋藏在河流相的沙层中,已经过搬运,推断象头化石应该是经长年雨水冲刷而滑落至此。到底是百万年的猛犸象头化石,还是南方象演变后的象头化石,还需专家进一步研究认证。
2023年2月18日,在2022年度河北省田野考古汇报会上,2022年河北六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其中,包括阳原县泥河湾新庙庄遗址。阳原县泥河湾新庙庄遗址发掘出土华北地区发现最早的石叶技术制品,为探索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技术的演变与石叶、细石叶技术的起源研究发挥重要作用。
位置境域
泥河湾遗址位于河北阳原县东部,桑干河北岸,化稍营镇境内,是国际标定的第四纪地层代表地点。
泥河湾盆地,东西长60余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在200多万年前,这里是一个较大的湖泊,湖泊的周围,是古动物的世界。后来,湖水干枯,湖底裸露,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干枯的“古湖平原”变成了丘陵、台地、盆地,泥河湾盆地就是其中之一。此时,盆地周围的山地森林密布,气候温暖潮湿,野生动物密集,同时也是远古人类理想的生活场所。
中国泥河湾是剖面最多、保存最完好、是国际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泥河湾遗址群没有年代断层,有200万年的马圈沟遗址、136万年小长梁遗址、136万年的葡萄园、广梁遗址、100万年的有山祖庙咀、麻地沟、东谷坨、飞梁、霍家地、许家坡、东梁、照坡、后土山、岑家湾遗址;78万年的有马梁、雀遗址儿沟遗址;12万年的有山兑、细弦子遗址;10万年的侯家窑、漫流堡遗址;7.8万年的板井子遗址,2.8万年的上沙嘴、新庙庄遗址、1.16万年的有虎头梁、油房、西沟、西白马营遗址;4000年的有周家山、九马坊、榆条沟等;3000年的有丁家堡垒泥泉等,总共达130多处,现存战国、汉、辽墓葬124座,因而这里成为“世界天然博物馆”。
出土文物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科学家就在这一带发现了许多双壳蚌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质及古生物工作者到这里多次进行考察,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种类繁多的动物化石,21世纪以来又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时代上,从100多万年到1万年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每个阶段的遗址都有,且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百万年以上遗址就有18处,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考察发现证明,泥河湾遗址是寻找早期人类化石的一处重要地区。河北省考古工作者把泥河湾遗址称为“旧石器考古的圣地”。一些考古工作者提起泥河湾时,都说“那里遍地都是宝”。
在科学报告中,考古学家将盆地内的河湖沉积物命名为泥河湾层,从而拉开了泥河湾盆地科学研究的帷幕。从那一刻起80余年,经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专家、学者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在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桑干河两岸区域内,发现了含有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遗址80多处,出土了数万件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在我国已经发现的25处距今100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存中,泥河湾遗址群就占了21处。
我国已发现100万年前更新世旧石器时代遗址16处,而泥河湾遗址群就占其中的12处。不仅如此,泥河湾丰富的文化积淀还包括古生物学第四纪地质学古地理学古气候学等多种学科,成为举世闻名的“天然博物馆”,是独具特色的泥河湾文化旅游热线。泥河湾遗址群的保护和开发,不仅对人类考古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有巨大带动作用。
小长梁
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官厅村北500米,1978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尤玉柱、汤英俊和李毅等发现并进行发掘。发现石器1000余件,属于小石器传统;出土的动物化石有桑氏鬣狗、三趾马三门马、披毛犀牛、羚羊等。其地质年代为距今136万年。小长梁遗址对研究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探讨小石器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长梁遗址作为我国古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
马圈沟
马圈沟遗址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西南,1992年,河北省文物局谢飞领队,进行连续发掘。2001年,对III文化层进行发掘,惊现200万年前古人类“餐桌”:在发掘探方的南部区域,散落着一组以象的骨骼为主,间有石制品、动物遗骨和天然石块构成的古人类进餐场景,多数骨骼上有砍砸和刮削的痕迹。生动地展示了古人类群食大象,刮肉取食、敲骨吸髓的情景,对研究当时人类的行为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
虎头梁
位于阳原县东城镇虎头梁村东南约800米处,1972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盖培、卫奇发现并发掘。发掘出以楔形石核和尖状器为主的大量石器,还发现了古人使用过的灶坑。随后,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了于家沟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年前的夹砂黄褐色陶片,是在旧石器时代地层里发现的唯一的一块陶片,对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制陶业起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现今世界研究旧石器时代有三个热点地区,非洲西欧东亚。“就国家而言,中国古人类研究的材料得天独厚,任何一个人要想研究旧石器时代,都不能避开中国,而在中国,泥河湾无疑是最不能被忽视的。至今已有5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考古学家来此考察研究,泥河湾遗址群已成为中外考古专家研究世界古人类的文化宝库。”
国际公认的泥河湾的人类活动遗址可以追溯至170万年以前,有些学者认为甚至可以追溯到200万年以前。这个年代也正是人类起源的重要阶段。正因如此,英国《自然》杂志、美国《科学》杂志相继发表论文。英国BBC广播电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均曾对泥河湾进行过系列报道,而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会议也选择在了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泥河湾人类起源、地质及环境背景研究”项目2013年6月8日在河北省阳原县正式启动。
保护状况
整个泥河湾遗址群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年度跨度大,几乎覆盖了旧石器时代的各个方面。泥河湾的学术价值引起了地质、考古界的普遍关注。同时,泥河湾遗址群、泥河湾标准地层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1997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泥河湾一带列为全省第一个省级地质遗址保护区。
2000年泥河湾旧石器考古被评为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小长梁遗址作为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和中华大地古人类早期发祥地之一,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270米长的青铜甬道的第一个台阶上。
2001年,泥河湾遗址群被国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河北省的考古人员在这里进行了发掘,共发现7个文化层,其中在第三文化层发现了200万年前后古人类进食的生活遗迹。猛犸象骨骼、石制品、动物遗骨和天然石块散落在探方内,在很多动物的骨骼上保存有十分清晰的砍砸和刮削的痕迹,其中一件燧石刮削器恰巧置于一条肋骨上。“这组文化遗物的分布状态,揭示了当时人类、石制品和动物遗骨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被大家形象地称为人类最早的盛宴。”
2002年,泥河湾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在积极筹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2002年2月4日,河北省政府阳原主持召开了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开发和利用现场办公会,确定了保护开发泥河湾的十二项具体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建设泥河湾博物馆。据了解,拟建设的泥河湾博物馆位于张家口市阳原县城,建设用地20亩,工程预算总投资3150万元。博物馆建成后,总面积将达到456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2173平方米,库房面积850平方米,其他面积1537平方米,其规模在我国属于中型博物馆。据悉,泥河湾博物馆建成后,将满足5万余件出土文物的陈列展示,并兼具保护收藏和科学教育功能。该工程正在积极筹备当中。
2012年6月,河北省投资4000万元建设的泥河湾旧石器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进入博物馆首先碰到的就是马圈沟遗址发掘现场。
2022年12月16日,泥河湾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23年7月,泥河湾已启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管理措施
泥河湾的保护开发:1、省市县均建立了泥河湾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工作机构。2、配合省文物、地质、规划部门,制定了保护开发10年规划,提交省建设厅审定。以张家口市政府的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强对泥河湾遗址群保护管理的通知》,并由阳原县将有关法规、规章辑印成册,发放宣传。3、在省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就泥河湾博物馆建设事项,做了相应的基础性工作。4、编辑、摄制了多种宣传文字影像资料,组织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5、修建了通往主要遗址区的道路5条,近40公里,构筑了防护工程,结合退耕还林还草,核心区及道路两旁绿化总计15000亩。6、设置了文物保护范围、地质核心区和试验区的标志。
主要价值
泥河湾遗址群是我国以至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旧石器考古研究基地,泥河湾盆地有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泥河湾盆地、泥河湾地质剖面、泥河湾动植物群、泥河湾文化遗址已成为世界古人类文化等多学科研究的宝库。从1924年西方学者巴尔博在这里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并命名为泥河湾层后,已有2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考古专家前来考察和研究,我国一批知名专家更是经常涉足。
泥河湾是中国以至其他大陆进行地层对比标准剖面。泥河湾标准地层记录了第三纪晚期至第四纪地球演化和生物、人类进化的历史,受到国内外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及史前考古专家的极大关注。
泥河湾遗址群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各种石器总计达到数万件。这些远古的文化遗址分布面广、内容丰富,囊括了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古生物学、第四纪地质古地磁学古气候学和年代测定等多个学科,几乎记录了人类的起源和演变的全过程,是一个天然博物馆,对探索世界早期人类的发展及其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特产
阳原县是京西第一杏——供佛杏的产地,供佛杏因杏个大、色艳、味美而闻名,1999年作为张家口市的名优产品在世博会参展,深受国内外客商好评。
供佛有一个美丽的传说。1918年,阳原县南口村安乐寺有位高僧,法号门静。一次,门静禅师外出讲经,从外地带来两株杏树苗,栽在寺院前的菜园内,最后成活一棵。经过门静禅师的精心培育,这棵杏树4年开花,5年结果,8年便进入盛产杏果期。杏果酸甜、味美、个大,是杏中极品。门静禅师将成熟的杏果采摘下来,供奉诸佛,故起名“供佛杏”。
最新发现
2019年1月新发现20余个160万年前草原猛犸象脚印及大量古人类打制的石器、动物化石,为进一步研究泥河湾早期人类行为、生存环境补充了新材料。
草原猛犸象是生活在北方严寒气候下的一种古老哺乳动物,根据最新考古研究资料,其生存年代距今170万至10万年。考古人员近期在泥河湾遗址群马圈沟遗址鱼咀沟1号地点发现了草原猛犸象脚印20余个,足迹保存大部分清晰完整,周围散布石制品、动物化石78件。经地层年代对比,研究人员推测这些猛犸象脚印的年代距今160万年左右。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7 17:53
目录
概述
考古发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