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珍珠是指江、河中产出的珍珠。我国的淡水珠主要养殖区在
诸暨、
常德、
苏州、
江西、
湖北、
安徽,产淡水珍珠的多采用
三角帆蚌。并且具有绝佳的护肤功效。能美白
淡斑养颜。
名词简介
珍珠是一种
有机宝石,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做奇珍,据
地质学和
考古学的研究证明,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珍珠。我国是世界上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尚书禹贡》中就有
河蚌能产珠的记载,《
诗经》、《
山海经》、《
尔雅》、《
周易》中也都记载了有关珍珠的内容。习惯上人们把珍珠又分为海水珠、淡水珠、人造珠三种类型。
淡水珍珠和
海水珍珠不同在于:前者是无核珍珠,后者是
有核珍珠。正因如此,淡水珍珠是作为美容珍珠粉的最好原料。
珍珠来源
我国是淡水珍珠的生产大国,其产量占世界产量的95%,其中
浙江省
诸暨市是我国
淡水珍珠养殖、加工和销售的最大基地,
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被誉为“中国珍珠之乡”。珍珠业的繁荣发展,为中国珍珠
深加工提供了机遇。
珍珠鉴定时的物理数据
珍珠是一种由
软体动物(主要是
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珍珠一般被用在首饰和珍宝行业中。
物理性质
珍珠的特有的光泽是光在这些透明的真珠质层上反射和衍射造成的,真珠质层越薄越多,光泽就越漂亮。一些珍珠的荧光是由不同真珠层对
入射光不断的折射所形成的。一般的珍珠是白色的,有时有
米黄色或粉色的光泽,也有些珍珠带有黄色、绿色、蓝色、棕色或黑色的颜色。
黑珍珠尤其因其鲜有而昂贵。
珍珠主要是一些
瓣鳃纲软体动物的产物。这些动物特定的
上皮细胞会分泌
碳酸钙,主要是由
贝壳硬蛋白粘合在一起的
文石和
方解石。这种混合被称为
真珠质。珍珠的成因有:外套和甲壳的受伤,这时珍珠会作为伤口缝合分泌到伤口处。如果有
寄生虫或是
上皮组织落到动物的内部外物(如沙)是不会引起珍珠生成的而
人工珍珠注入的是由一层外来上皮包绕的真珠质核。这些动物分泌的珍珠形成有数月到年不等。大颗粒的珍珠形成对于该动物来说很可能是致命的。
珍珠,又名真珠、
蚌珠,梵文为“mani”,佛经中作末尼、摩尼。“应法师云。正云末尼。即珠之总名也。此云离垢。此宝光净。”汉代,广西
廉州合浦的
采珠业相当发达:“郡不出谷实,而海出珠宝,与
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易来粮食。
万震《南州异物志》记载“合浦民,善游采珠,几年十余岁便教
入水。官禁民采珠,巧盗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
从古至今
广西廉州
合浦珍珠到唐代、成为贡品:唐代典籍有合浦
采珍珠充贡的记录。唐
刘恂著《岭表录异·池珠》:记载“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
大池,谓之珠池。每年刺史修贡,自监珠户入池采以充贡”。
唐代贡品级的大真珠,称为“上清珠”,来自西域,罽宾国王曾献给
唐玄宗一颗“光照一室”的上清珠
在科技
不发达的古代,采珠是极危险的工作,明清两代充当采珠劳动力主要是
蛋民。《
水东日记》卷五载:“盖蛋丁皆居海艇中采珠,以大舶环池,以石悬大垣,别以小绳系诸疍腰,没水取珠。气迫则撼绳,绳动,舶人觉,乃绞取,人缘大上……闻
永乐初,尚没水取,多葬鲨鱼腹……”《采珠歌》描写珠民的生活:“江浦茫茫月影孤,一舟才过一舟呼,舟舟过去何舟得,采得珠来泪已枯。”
周去非在《
岭外代答》记“合浦产珠之地,名日断望池。在海中孤岛下,去岸数十里,池深不十丈,蛋人没而得蚌,剖而得珠。取蚌,以升绳系
竹篮,携之以没。既拾蚌于篮,则振绳,令舟人没取之。没者,亟浮就舟,不幸遇恶鱼,一缕之血浮于水面,舟人句哭,知其已葬鱼腹也。亦有望恶鱼而急浮,至伤股断臂者。海中恶鱼,莫如刺纱,谓之鱼虎,蛋所忌也”。嘉靖八年,
两广巡抚
林富上书说:“五年采珠之役,死者五十余人,而得珠仅八十两。天下谓以人易珠,恐以人易珠亦不可得。”
中国
南海热带地区的珍珠蛤
生命周期较长,能生成较大的珍珠,是中世纪主要的珍珠产地。黑龙江中的淡水蛤也能生成珍珠,但颜色
不透明,纯白色,产量很少,在清朝时作为稀有的贡品,称为“
东珠”,只有皇家成员才能佩带东珠饰品
追溯历史
其实中国的淡水珍珠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大
禹时代。
据《海史·后记》记载,公元前约4000年,中国传说中五帝之一的大禹定“南海鱼草、珠玑
大贝”为贡品。根据
大禹的生活
区域分析,当时的南海应该在
江南地区,珠玑与
诸暨谐音,中国浙江珍珠之乡诸暨,或许就可能是文字记载中最早的产珠区.
据《
尚书·禹贡》载云:“珠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
峄阳孤桐,
泗滨浮磬,淮夷嫔珠,暨鱼。”其中的嫔,即蚌之别名。
此后的一千余年中,有关珍珠的记载更是不绝于经传,留传后世的《
诗经》、《
山海经》、《
尔雅》、《
管子》、《
周易》等,都
有对珍珠的描述。 据《格致镜原·妆台记》记载,
周文王曾用珍珠装饰发髻,这至少说明,中国人用珍珠作装饰的有记载历史可远溯至
周朝初始。
自
秦汉以来,珍珠饰品更是发展迅猛,《
庄子·让王》有云:“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淮南子·览冥训》亦云:“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我们现代的成语隋侯之珠也就是出之于此.
汉朝时,根据珍珠的
地域性被分为我们常提起的
南珠,
北珠.北地以东北的
牡丹江、
混同江、
镜泊湖等地的淡水珠为代表,史称北珠,南地以广西
合浦地区
北部湾海域所产的海水珠为代表,史称南珠。
北珠主要也就是淡水珠,在我国清朝前(公元前6000 ,公元后1500年,)共计7500年的时间里,北珠一直是历代诸侯大王皇帝的专享贡品。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均以珍珠装饰为荣.晋
陆机《
文赋》有云:“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元年》亦云:“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后汉书·马援传》云:“南方
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
清朝
康熙年间,《采珠序》中写道:“
岭南北海所产珍珠(海水珠),皆不及北珠(淡水珠)之色如淡金者名贵。”
北珠的采珠史可追溯至
后汉,和《《
后汉书·孟尝传》》上所载的“合浦珠还”几乎同一时间.
三国至
北宋至清朝,北珠采集达到鼎盛期.皇室特别设置了专门机构——珠轩——对采珠进行管理,《
梵天庐丛录》记载:“牡丹江上游,
宁安城南,其余巨流中皆有之”北珠颗粒硕大,颜色
鹅黄,鲜丽圆润,晶莹夺目,“实远胜岭南北海之产物”,因而备受皇室赏爱。
乾隆皇帝有诗云“大地沆瀣清渊沦,光涵玑斗潜效珍。”北珠的地位之隆,我们大约可以从上述诗句中看到。
南珠为海水珠,《
后汉书·孟尝传》曾记载一个“合浦珠还”的故事,反映合浦当时采珠业的繁荣。而一直处于至尊地位的北珠,由于人们的滥采在
清朝后期最终枯竭。所以故宫博物院里陈列的珍珠,大多为合浦出产。
后记:
中国早在1000多年就已经掌握了人工
养殖珍珠的办法,却没有公布于世。在公元1880前,由于贵族的贪婪世界珍珠资源枯涸。珍珠的价格甚至超过钻石。这时,一日本人通过研究中国古代书籍进行不断实验最终掌握珍珠
养殖技术,并
为
日本天皇尊为“养珠之父”。世界上现只认同
日本珍珠养殖技术,这项重大的荣耀被拱手相让给日本,是中国的无奈与悲哀。
世界上其他国家有珍珠记载的国家,如印度,
古罗马,埃及等珍珠发展历史也有4000多年。
西欧人喜欢珍珠则是近2千年的事。在最近的四五百年的时间里,西欧人对珍珠的喜爱达到一个顶峰。他们同中国古时一样,要求佩带珍珠的人必须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名门望族。普通平民均不可佩带。
区分
海水
珍珠产量很低,一个
珠蚌只产一颗珍珠,养殖一年才能收获一次,养殖过程极为艰辛,成本高,淡水珍珠产量较高,一个珠蚌产多颗珍珠,成本相对较低。
1、形态:海水珍珠一般呈比较规则的正圆球形,而淡水珍珠则比较多的呈椭圆、扁圆形,且表面褶纹多;
2、大小:海水珍珠一般较淡水珍珠大,海水珍珠的珠径一般为6--7.5毫米,而淡水珍珠的颗粒则要小得多;
3、密度:一般海水珍珠的密度小于淡水珍珠;
4、
生长周期:一般海水珍珠的生长周期为一、二年,而淡水珍珠则为五,八年;
5、
成活率:一般海水珍珠的成活率为50%,而在此范围内的成珠者仅有40%;而淡水珍珠的成活率则要高得多;
6、珍珠产量:一般一个海水珠母贝才产生一个珍珠,而一个淡水珠母贝可以形成大约13个珍珠;
7、生长环境:海水珍珠更多是在开放的天然海水中生长(里面有更多的营养成分与
浮游生物),而淡水珍珠则更多的是在相对封闭的水域环境中生长;
8、药用功效:海水珍珠的药用成分含量一般高于淡水珍珠,药用价值更高。
养殖区域
中国淡水珍珠养殖基本集中在
长江中下游两岸的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养殖面积约80万亩,从业人员3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