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市傩文化博物馆位于
社渚镇东南部风景秀丽的前宋水库西侧,2015年10月15日开馆,总面积40020平方米,免费对外开放。江苏胥傩文化村·中国溧阳市傩文化博物馆实行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它包括博物馆、原生态表演舞台、中国傩文化研究基地、傩庙、傩村、
傩文化衍生产品开发和休闲度假区。
傩园概况
发展历史
溧阳市傩文化博物馆位于
社渚镇东南部风景秀丽的前宋水库西侧,是规划建设中的溧阳西部旅游区的中心区域。江苏胥傩文化村·中国溧阳市傩文化博物馆实行一次规划、分期建设。2015年10月15日开馆,总面积40020平方米,免费对外开放。它包括博物馆、原生态表演舞台、中国傩文化研究基地、傩庙、傩村、傩文化衍生产品开发和休闲度假区。
馆藏文物
傩文化博物馆里面陈列了大量的
傩面具和
道具,较为系统地收录了傩戏挖掘研究和演出推介的各种资料。每张面具凹凸有致,形象突出。面具以杨、柳木雕刻而成,各种奇形异貌,光怪陆离,应有尽有。所存的道具有牌带、师刀、卦子、铜锣、法衣等,件件道具古色古香,异彩纷呈。让人迫不及待的想去观赏一场场
原汁原味和古朴粗犷的
傩戏表演。
地理位置
江苏胥傩民俗文化村·溧阳傩文化博物馆位于在溧阳市
社渚镇宋村,紧邻美丽的前宋水库,离即将建设的扬(州)黄(山)高速出口处仅百米。省道S239、S360、S456分别分布在东西两侧,最近距离仅10米,离溧阳第三大水库——前宋水库仅300米,是规划建设中的溧阳市西部旅游区的中心区域。该文化村占地100余亩,原生态森林、池塘占90%以上,环境优美。
学术研究
2015年10月15日-16日,由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州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江苏溧阳)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溧阳市社渚镇
傩园举行。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刘祯、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吴晓林、常州大学副校长芮国强,省文化厅非遗处、省非遗保护中心、常州市文广新局以及溧阳市领导出席活动。
来自全国各地及
韩国、
美国、
新加坡的近百名傩文化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与会学者观摩了社渚镇
傩文化表演,共同探讨研究中国傩文化的传承保护,同时举行了“江苏省社渚傩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揭牌及溧阳傩文化博物馆(非遗展示馆)开馆仪式,并完成了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换届工作。
社渚傩文化,源于农耕文明,是百姓祈求风调雨顺祛邪消灾的民间情绪表达。从1998年起,社渚镇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举行“社渚傩文化”表演艺术节,已经成为社渚镇的文化品牌。2014年社渚镇被评为江苏省特色文化(傩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傩文化)。新建成的社渚镇傩园主要包括溧阳傩文化博物馆、原生态表演舞台、中国傩文化研究基地、傩庙、傩村、傩文化衍生产品开发和休闲度假区。
参观信息
文化简述
溧阳市社渚镇地处苏皖交界,古胥河东西贯穿,文化遗存多,历史悠久,其中的傩文化是江苏省及长三角地区仅存的发源地。现有保护较好的傩仪、
傩舞项目十多个。其中蒋塘竹马为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嵩里
跳幡神、河口
祠山庙会、乘马圩
冻煞窠、大田
跳五猖等为省及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特别是它们每个傩舞、傩仪都有不同的表演表现形式以及很多传说故事。其中的嵩里跳幡神还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
山花奖。
社渚是溧阳三大古镇之一,是苏皖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历来
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享有“千年古镇”、“傩文化之乡”的美誉。早年,这里是古中江流域的一方水边台地,因当地人祭祀
土地神和
五谷神,地名社渚。现行政区划面积207.1平方公里,人口7.6万,辖2个居委会和22个行政村。社渚镇位于
溧阳市的西南部,东经 119°27′,北纬 31°31′。东临
天目湖旅游度假区,西接
国际慢城,周边“两小时经济圈”有
上海、
杭州、
南京、
合肥等大中城市。
每年正月初八,社渚镇举行蔚为壮观的傩事表演,成为不可或缺的春节节日文化活动的“压轴戏”,同时活跃在溧阳市的
傩文化表演队伍也已成了溧阳市多个大型活动的重头戏,并从社渚镇延伸到了苏皖两省20多个乡镇。文化广场幡锦招展,华盖成云,鼓乐喧天,以嵩里
跳幡神为首的民间艺术队伍,在人们的簇拥下,在鼓乐的氛围中,挨次走进广场,进行了精彩表演。
嵩里跳幡神
“
跳幡神”作为民间“春祈秋报”祭祀中的一项原始酬神活动。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前,当初的传承人为嵩里普济庙的庙祝。在振兴傩文化的时期,嵩里村发现了明代普济寺遗址的古碑,上面“咚咚社日枫林渡,旌旗飘扬神鸦舞”的诗句,加倍增强了发掘和保护傩文化的决心。
《溧阳县志》载:明代,嵩里普济庙供奉祠山真君,“真君姓张名勃……称忠佑灵济公,二月初八诞辰走祀。神尝佐禹治水有功。而在西乡一带,真君出会,幡神起舞,常在‘
五谷丰登’之年尾岁首。”经考,张勃是西汉宣帝时人,似与
夏禹无关,相传为“治水英雄”。民间传说其治水故事与夏禹故事雷同,唐宋以来被尊为“
祠山大帝”、“祠山真君”、“祠山菩萨”等等。
嵩里的“跳幡神”活动,根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田野调查”,当时几位出生于清末的老人汤襄陵、汤海金、汤水贵、汤全禄的口述,“盛于明清时代,中断于洪杨(
太平天国)造反,后恢复于清末……”光绪年间,村里的几位放牛娃在普济庙庙基废墟上玩耍,不慎将铜钱掉入石缝,撬开石头寻找铜钱时,意外发现石头下面有个洞穴,洞穴中存放着一只红漆木箱,打开木箱,里面有不少“假脸壳子”(幡神面具)。小孩好奇,拿了一个就戴在脸上蹦跳嬉戏,不料戴了上去却脱不下来了,后经村里长老为孩子烧香许愿方才取下。人们将箱子抬回村中查看,乃是旧时“跳幡神”的全套道具……此事轰动全村,也惊动了当地的“区总”汤恒年,认为“此事非同小可,是祠山真君显灵”。由于汤恒年既为“区总”,又是当地汤姓宗祠的族长,说话一言九鼎,遂令村上的“浩二公、赤耕公、乐泉公、西任公、大三房、二四房”等六甲,恢复古制,选派青壮年18人操练古舞。同时,修造普济庙、塑造祠山像、重整幡神旗鼓、组织起会走祀。从此,“真君显圣、走祀阡陌之间,幡神祛邪、舞蹈又流传四方。”清末的“香火会”又兴旺起来了!村民们竞相扮神、跳马,或敲锣打鼓、掮旗打伞,乃至充当出会的杂役和小工都乐此不倦。人们认为,家中有人参与出会走祀,可以得到菩萨保佑,能增福
延寿、消灾免难。因此,“跳幡神”得以连年流传、岁岁不息。明清以前,苏浙皖边界许多地方均有流传;近代,主要流传于溧阳河口、
周城一带的嵩里、西里、乘马圩、下泽、彭家村等地,尤其以嵩里声势最大,活动范围最广,参加人数最多,应会者有时多达二、三百人。走祀所到之处,爆竹齐鸣、百姓夹道欢迎……文革期间,“跳幡神”又一次遭厄,村里的老人们效法古人将道具装箱藏匿村外,视为当地的“传家宝”。所以拨乱反正后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时,呼之即出,得以迅速恢复,再兴热潮。
1983年被编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1995年参加常州市首届民俗风情旅游节获奖,1998年在江苏电视台“元宵特别节目”中播出,2000年应邀在苏州“吴越春秋”主题园开幕式上演出,2002年参加常州市国庆庆典活动,并为韩国民俗学会会长
任东权先生专程采访观摩,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2006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正月,代表江苏省参加中国首届
社火艺术节暨
山花奖民俗礼仪表演比赛并荣获金奖,嵩里跳幡神也成为了常州市首个荣获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项目。
2015年,嵩里跳幡神成为常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
蒋塘马灯
蒋塘马灯是流传于江苏溧阳市社渚镇蒋塘一带的传统舞蹈。2011年入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蒋塘马灯,用竹篾仿马扎制,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十匹马是神马,配有神将、马童、护卫者、执事人、旗鼓铳手等相应角色。十位神将身披战袍、头戴木雕
傩面具,其余人等身着黄衣黄裳。头马为杨文广;二马是巴焦女将军;三马为俄皇万岁;四马交通大将军;五马观音大士;六马虞氏一品夫人;七马黄道士;八马魏化大将军;九马黑魁大将军;十马祠山大帝张渤。
蒋塘马灯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因蒋塘义军首领虞顺祭祀抗辽英烈
杨家将等民族英雄而形成
跳马灯的习俗,已有近500年的时间。蒋塘马灯又称竹马灯会,定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六出马祭祀,除了春节,农历十月初一是蒋塘马灯的重大庆典活动,人们亦会跳起
竹马灯,以此缅怀英雄,表达良好的祝愿。
河口祠山庙会
河口
祠山庙会是流传于溧阳市社渚镇河口九村(河西、桥东、滨溪、上河口、蒋家、王家庄、下马塘、蔡家、巷埂)的民俗。2011年进入江苏省非遗保护项目。
河口祠山庙会创始于明朝
嘉靖年间,是一种民间祭祀“祠山”活动。众所周知,
张渤(祠山)治水功臣,为了治水,家产卖尽,最后隐居在
广德横山。古代,历代皇帝就对他加封纪念,
祠山大帝也渐渐在人们心中成了神灵之位。相传河口九村的农民种田十年有九年荒,水灾年年有,因听闻祠山治水流传江南各地,祠山神灵有求必应,于是九村大族先生步行广德,求来了族名叫“九村大老爷”的祠山,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出会。
河口祠山庙会已有四百玖拾多年的历史。祠山庙会协会内仍保存着490多年的万岁牌一块,大木箱二只。
河口祠山庙会出会古代为农历二月初八,因时代变故,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已改为农历正月初三。出会前,正月初三早晨二时,在神台前点燃蜡烛、香、黄裱纸,主持人口念:“出会一路平安,到各村收灾降福……”等词句,然后将活公鸡的头拧断,将鲜血洒在土地上,紧接着三晕三素、水果放在神台上祭祀,出会时,所有负责人个个点燃香,叩头念“保平安”,然后身穿袍,头戴傩面具,其它人员穿上
黄马褂、裤,各人拿好器具,最后大小锣鼓齐鸣十分钟,主持人手拿令旗,将黄裱纸点燃,大声喊“起轿”,祠山坐八人大轿,五猖、判官、土地、和尚、道士等身披各色彩袍,头戴木雕傩面具随同祠山,两面帅锣开道,16面龙旗招扬,以“十面埋伏”和“雨夹雪”大小锣鼓音乐伴奏,共计168人参加出会,到各村跳起了和谐舞,列出“太平”图,表达人们对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硕果累累的愿望。
相传祠山从小就爱听锣鼓声。据考证,他在开河筑坝时也和着鼓,以鼓声掌握开工、吃饭、收工。为了纪念张渤治水的功绩,于是艺人们经过创造想象,经代代口传,河口村的老人们编写了一套完整的乐谱,大锣鼓单敲叫“十面埋伏”,大小锣鼓合敲就叫“
雨夹雪”,“十面埋伏”有十套
锣鼓谱,“雨夹雪”有大小锣鼓十二套锣鼓谱。第一乐章“十面埋伏”它有十个片段,锣鼓越敲越紧,代表张渤与洪水作斗争,开河筑坝,吃尽千辛万苦的斗争场面,第二乐章是“雨夹雪”有十二个片段,由大小锣鼓穿插在一起,大锣鼓代表“雨”,小锣鼓代表“雪”,它富有二层含意:第一表示张渤一年四季冒着风雪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第二“雨”就是代表人们渴望着年年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愿望;“雪”是代表瑞雪纷飞、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每到一村,有大小锣鼓、喇叭乐声指挥,首先是收灾降福,祠山坐落在中央,当今万岁牌坐落在祠山中央最前位,百姓们烧香叩头,求子求学,求平安,接着两位白、黑将军出列开场检查场内邪恶妖魔三圈,头圈稍慢,二圈稍快,三圈飞快,回到祠山身两侧,保护祠山。
而后由五猖登场,摆成东、南、西、北、中阵势,紧跟土地、和尚、道士登场,先向祠山、百姓拜四方礼,随后在阵势圈内,各以队形变化动作,此时“十面埋伏”越敲越紧,判官出场劝阻五猖各大神们之间的矛盾,最后达成一致,同心协力,共战灾害,最后在“雨夹雪”的锣鼓声中跳起了和谐舞,九个神灵兴高采烈摆出“太平”阵图。
河口
祠山庙会有一个大会(总会)八个小会(各村),每年正月初三加入八个小会轮流出会到各村消灾降福,最后祠山座落那个村要杀牛宰羊,祭祖前唱戏三天,请祠山看戏。
主要传承人有:刘正元,学艺时间2002年;杨松付,学艺时间2004年;史良平,学艺时间2010年;赵阿富,学艺时间2010年。
河口祠山祭鼓
是流传于江苏溧阳市社渚镇河口村一带的传统舞蹈,溧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祠山祭鼓历史悠久,起源于明朝的神宗万年历间(公元1612)。有木刻神面12身,其中有祠山、白虎将军、黑虎将军、中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土地、
判官、和尚、
道士12位。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是张渤的生日,每逢闰年的正月初三由九村的群众自发组织,扮演张渤神位,跳着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动作,沿着9个村消灾降福保平安,敲着丰收锣鼓,纪念张渤伟人。祠山祭鼓持有遗存的万岁牌一块、大木箱两只,约有556年(1452-1552年),供传统出会时使用。
帐墓祠山鼓乐
是溧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创建历史悠久,早在明朝嘉靖年间(1553年),为了祭拜
祠山大帝,当年就兴办了帐墓锣鼓,由于贫穷落后,没有文化,锣鼓配套比较简单,只有8人演奏小锣
小鼓的简单乐器,敲打一些不成套路的曲谱。随后,队伍逐步扩大,乐器添多,曲谱修改逐步完善。
文革期间被迫中断。直到1989年2月,村民自筹资金才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帐墓锣鼓”。每年的二月初八,全村是锣鼓喧天,龙凤旗、彩旗飘扬,150多人的演出队伍敲着动听的锣鼓乐、放着鞭炮、抬着祠大帝神像,沿村一圈。祈祷“天下太平,保一方平安”。
乘马圩冻煞窠
冻煞窠是流布于溧阳市社渚镇乘马圩的传统舞蹈。
乘马圩冻煞窠(冻煞观音)生成于1470年(庚申),已有500多年历史。明代之前,乘马圩地属湖泊地区,筑东坝后,该地逐渐成了米鱼之乡。旧时民谚曰;“宜兴、溧阳,总久不长,东坝一倒,变成汪洋”。
冻煞窠每年冬天出会,出会意为吉祥,祀盼连年丰收,国泰民安。村民自发组织,自娱自乐,跳冻煞窠有武生六位神,文生九位神,还有观音、祠山、土地、板旗四块(收灾降福)二班大锣鼓,一班小锣鼓,龙凤旗30余面,彩伞6把,出会时共有150余人的浩大演出队伍,可谓声势恢宏,阵容齐整。旧社会有“四香”1.烤香,戴着手烤,2、针香,3、刀香,4、锣香,每逢出会,烧针香、刀香、锣香人员上身赤裸,胸前、背后扎上绣花针和小刀,锣香在手腕处扎三个滚勾,滚勾上挂上一面锣,跟着一起出会。上述“四香”,乘马圩
冻煞窠在1989年建会后全部取消了。
跳神表演共有10个动作过程:1、判官请神,2、四神敖写,3、四神三刀头,4、四神刨刀,5、五神三刀头,6、六神敖写,7、六神刨刀,8、六神三刀头,9、六神窠海棠,10、六神滚龙。所有动作,喇叭伴着锣鼓,锣鼓伴着跳神,舞姿动作优美,形成舞乐交融的热闹场面,每场跳完需要40分钟左右时间,舞姿内容,象征着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消灾降福,团结友善,相互尊敬,和谐相处的安居乐业生活情景。乘马圩
冻煞窠共有18位神,观音神窠、香亭各一个,各神增色有面具,身穿古代服装,头插鹦毛,所有参加出会人员统一服装,判官手执笔砚,其他神手舞刀剑、纸写、云帚、
纸扇,先锋神手执令牌,大锣开道,礼祠手捧公鸡,个个威风凛凛、精神昂扬,观音神窠后,由
大锣、锁呐、彩伞、龙凤旗、大小锣鼓三班,龙凤旗30余面,彩伞6把,队伍浩浩荡荡进入祭台,热闹非凡。
代表性人物:虞孝根,1991年担任会长以来,一直专心从事《冻煞窠》的研究、传承、指导、改革、巩固和发展;并传承了《冻煞窠》活动的内容和祭祀方式的全过程。为该项目的保护、传承、巩固、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加被民众喜闻乐见。
1989年恢复
冻煞窠表演后,每年春节在当地巡回演出3-5天,跳神60多场次,观看群众有数万余人,并多次参加
溧阳市茶叶节活动、
天目湖旅游节喜庆,并获茶叶节艺术表演奖。2005年春节参加天目湖跳神6天(年初一至年初六),获得溧阳市体育局、社渚镇多次奖励。
2005年3月乘马圩祧仁协会被
溧阳市民政局、体育局等部门批准,并发了执照与铜牌,在组织上有了保证。跳神乐器、人员年龄老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通过培训跳神和乐队青年,能解决协会后继有人的问题。
2008年进入第二批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11月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家边跳祠山
是流传于江苏溧阳市社渚镇
刘家边村一带的传统舞蹈,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西汉时期,我们江南经常洪水泛滥,民不聊生,为了民生,张渤倾家荡产,带领民众,一生在江南开河筑坝(横串湖西村的
胥河就是其中之一),治理水灾。最后劳累而死。为纪念这位治水功臣,黄帝将张渤封为
祠山大帝。从此,张渤就由常人走上了神坛。
据历史资料记载表明,跳祠山起源于唐代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是当地民间一种重要的庆典朝会祭祀活动。刘家边跳祠山的普隆寺还保留有1300余年祠山帅印1枚,古代工具箱1只,古代猴抱松、鹿穿牡丹、八仙过海青白玉石石碑各一块。
跳祠山这一古老的传统舞蹈,表演阵势恢弘,气氛热烈而激越。锣鼓一响,演员们分别持着8把长短剑,龙旗、彩旗50面,龙伞5把,逶迤而来。伴之4副大锣鼓、1副小锣鼓,18只毛锣、大小钹一齐奏响。其中五猖五位傩神脸带面具,身穿盔甲,插有背旗,手持双刀;和尚、土地菩萨头戴面具,身穿花袍,有开路先锋菩萨二尊。表演时,前有报信菩萨二尊,跳龙头甲楷、三里堂舞,其中有12名美少女肩挑花篮同8名俊少男跳起各具韵味的舞姿。一边跳一边上场,紧接着五猖东西南北中五路神仙头戴面具,身穿战袍,手执钢刀、长剑,随着鼓点的节奏,跳起灵动、刚柔多变的舞蹈。一时令人目不暇接。整场氛围欢乐、祥和,象征着天堂地府神灵们的和睦相处,祝福百姓年年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天下太平。跳祠山表演人数最多达300余人之众。
跳祠山
舞蹈动作古朴而原始,面具精工细刻而成,伴奏鼓乐古典独特。跳祠山是集传统绘画、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于一身的复合型古老艺术。展演过程包含了傩仪、傩舞、傩俗等内容,生动表达了古人与神灵的对话方式,是常州地区先民艺术智慧和审美创造的结晶,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对于跳祠山的有效保护,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探讨常州地区、溧阳地区民俗学和社会学,研究苏南傩文化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脉络。
大田村跳五猖
跳五猖主要分布于溧阳市社渚镇大田村,生成于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612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跳五猖活动最活跃的时间是在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正月初一为起傩,其后为演傩,至正月十六为收傩。这一时间段,正值当地秋冬作物收成之后的农闲季节。这是乡民们期望一年辛劳之后寻求欢乐的最佳时节;同时,新年伊始,人们祈求来年获得平安和丰收,吉祥幸福。
跳五猖表演分5个章节。第一章为钗术表演,摆出天下太平阵;第二章节破神场,摆出收灾降福阵;第三章节,单行双别龙门阵;第四章节,双行五谷丰登阵;第五章节,敬拜五猖大帝平安阵。
跳五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
傩面具。面具的形象往往是人们想象中的神的化身。跳五猖的
傩神面具为十五神像,即中央神(黄脸、黄袍)、东方神(青蓝脸、青蓝袍)、南方神(黄红脸、黄红袍)、西方神(白脸、白袍)、北方神(黑脸、黑袍)、2个执行神(白脸、百袍)、2个小生(一个红脸、一个黑蓝脸及黄袍马褂),另有12担花篮、12个抛钗手、12个铳手、40余人旗手及大小锣鼓套等物件。
表演时傩神戴着木刻面具、头饰、盔甲,中央神、东方神等诸神背插雉翎、背旗,手中挥舞双刀,头颤臂抖,跳跃挪腾,动作有时刚健,有时轻捷灵动,来表现诸傩神开山辟路,斩荆披棘,造福于民的奋勇精神与气概。随着鼓点的节奏,通过翻、跳、劈、叉等动作,不断变化队形。
跳五猖的主要传承人大多集中在社渚镇大田村,其间因年代久远,传承谱系无法考证,至今共有四代传人,第一代传人主要为王广金、周波头,第二代传人为刘小清,第三代传人为刘德保,第四代传人为虞友才、葛文华、葛小方。现已成立了溧阳市社渚镇跳五猖协会,2008年进入了第二批常州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了保护制度、传承机制,确定了代表性传承人。组织协会积极参与各级政府举办的经贸、文体活动,有组织地开展展演活动。
新塘跳观音
是流传于江苏溧阳市社渚镇
新塘村一带的传统舞蹈,溧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新塘观音会,始创于1378年,当时社渚新塘刘氏家族外出购买木材,放排回来途中遇险,后刘氏先人,立排头,求观音保佑,平安脱险,安全抵达。回家后刘氏家族大行善事,大加庆祝,四乡八邻参与,形成观音会,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都有重大的祭祀活动。唱戏三天,并且有自己的舞蹈演艺――跳观音。跳观音,分有十节。每节分有两场。1先锋开路,2子弟兵进场,3观音座中,4二郎显威,5弹神收鸽,6判官判读,7恩鸽感恩,8金榜题名,9年年有余,10铁素收场。表演栩栩如生,鼓乐齐鸣,显国富民强,天下太平之和谐景象。
宋村跳关公
是流传于江苏溧阳市社渚镇宋村一带的传统舞蹈,溧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宋村的关帝舞,起源于明朝
嘉靖年间,是当地群众收灾降福,保佑四季平安的祭祀舞蹈。该舞蹈有官轿一座,并配有轿夫(又称神夫)多名,和东南西北中五位神灵,其中东方神,头戴青色木雕神面,身穿青色战袍,象征木的意思;南方神,头戴红色木雕神面,身穿红色战袍,象征火的意思;西方神,头戴白色木雕神面,身穿白色战袍,象征水的意思;北方神,头戴黑色木雕神面身穿黑色战袍,象征土的意思;中方神,头戴黄色木雕神面,身穿黄色战袍,象征金的意思。关公舞全场共分上中下三场,上场为收灾舞;中场为杀敌舞,有“力开四门”、“攻打四门”、“全歼敌军”的场景;下场为共庆胜利的欢乐场面,各位神将,欢欣鼓舞,求得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连年
五谷丰登。
社渚龙舞
是流传于江苏溧阳市社渚镇一带的传统舞蹈,溧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社渚舞龙队最早起源于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61年),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五出会,舞龙队主要祭祀东岳菩萨(即黄飞虎,他是商朝末年西周初期人,原商纣王朝五大重臣之一。)
黄飞虎在长期的讨伐“
纣王”、伸张正义、保护百姓的斗争中,战绩辉煌,功德无量,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怀念,于是大江南北先后兴建了众多的“东岳庙”,这就是东岳菩萨的由来。每年的正月初五,社渚舞龙队的两条龙(一条金龙,代表百姓五谷丰登、岁岁平安;一条孝子龙,代表敬老爱小,发扬传统美德)便会一起在镇上表演,两条龙一左一右,互相追逐,前后翻滚,气势磅礴、场面雄伟,灵巧中不失大气,祝愿百姓生活美满,
万事如意。
其他项目
另外,社渚还有传统的东里恩鸽锣鼓、西里祠山舞、杨树沟划龙船、河口舞狮、打莲湘、挑花篮、唱山歌、戏曲等民俗活动,其中东里恩鸽锣鼓、西里祠山舞亦属于傩文化,和杨树沟划龙船一道并被列入溧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欧冶子铸剑石屋山、
伍子胥三过石屋山、姜子牙垂钓石屋山、民间孝子的故事等家喻户晓,其中欧冶子铸剑石屋山的故事被列入溧阳市非物质文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