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可降解的
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不仅具有增溶、
乳化、润湿、发泡、分散、降低
表面张力等表面活性剂所共有的性能,与其他通过化学合成或石油炼制法生产的表面活性剂相比,还具有无毒、
可生物降解、
生态安全以及高表面活性等优点,在石油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生物表面活性剂作为生物表面活性剂毒性低,与人体和环境
相容性好,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增溶等特性,在石油钻采等领域具有研究和开发价值,已应用于
石油工业。
特点介绍
生物表面活性剂不仅具有化学表面活性剂具有的各种表面性能,而且还拥有下列优点:
1、适应范围广,几乎可以用于各种领域;
2、分子
结构类型多样,部分类型具有许多特殊的
官能团,表面性能优异;
3、生物毒性极低、对环境友好,100%可生物降解;
除此之外,能称得上生物表面活性剂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生物来源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指微生物来源的表面活性剂,而非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得的产品,其一般为某种功能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经提纯而得。
2、原料天然绿色
从工业化角度而言,生物表面活性剂一般采用糖或
植物油等植物来源的原料作为主要
碳源(少数使用醇类)。方便微生物利用,产率高,最主要是安全易得,成本相对较低。而科研方向有可能会采用
矿物油来源的
长链烷烃等。
3、“绿色”工艺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
生产工艺采用发酵+物理提取才是最“绿色”的保证,任何化学合成、或发酵后采用
有机溶剂萃取的工艺都不能称为“绿色”工艺。
虽然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可生物降解的表面活性剂”,但“可生物降解表面活性剂”并非只有生物表面活性剂,最典型的当属
烷基糖苷(APG)。很多APG生产企业标称产品为生物表面活性剂,而APG是完全的化学合成产品,只能称为可降解绿色
合成表面活性剂。
只有生物来源,采用天然原料,经“绿色”工艺生产的产品才可保证其低生物毒性及无化学残留。
分类
生物表面活性剂包括许多不同的种类。依据他们的结构特征和
微生物来源可分为
糖脂、脂肽和脂蛋白、
脂肪酸和
磷脂、中性脂以及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大部分已知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属于糖
脂类。
结构特征
与合成表面活性剂相类似,生物表面活性剂的
分子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疏油亲水的极性基团,如
单糖、
聚糖、磷酸基等;另一部分是由疏水
亲油的
碳氢链组成的
非极性基团,如饱和或非饱和的
脂肪醇及
脂肪酸等。疏水基一般为脂肪
酰基链,极性
亲水基则有多种形式,如中性脂的酯或醇官能团。
常见活性剂
1. 已工业化的生物表面活性剂
槐糖脂(sophorolipid)是由
假丝酵母菌以糖和植物油等为碳源,经一定条件的发酵工艺产生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其具有常规表面活性剂所具有的增溶、
乳化、润湿、发泡、分散、降低
表面张力等通用性能,而且还具有无毒、100%可生物降解、耐温、耐高盐、适应
PH范围广及对环境友好等特性。槐糖脂与常见的
鼠李糖脂比,性能相近,分子量较大,属一种低泡型表面活性剂,相比更适用于工业和民用清洗、化妆品等领域。
槐糖脂由
亲水性的槐糖( 2 个
葡萄糖分子以β-1,2
糖苷键结合) 和
疏水性的饱和或不饱和的长链ω-( 或ω-1) 羟基脂肪酸两部分构成。不同结构的槐糖脂具有不同的
理化性质。槐糖脂主要两种类型: 内酯型和酸型 。
工业化生产的槐糖脂一般为
混合结构产品,因
发酵过程的
不确定性,每批次的产品组成都会略有差异。如果经过提纯处理,也只是酸型和内酯型两类分开,除试剂用途外,通常很少有单一结构产品。
国内某公司生产的槐糖脂工业品↑↑↑
鼠李糖脂是由
假单胞菌【一般采用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e)】产生的一种生物代谢产物,主要是以植物油为碳源经发酵工艺获得。鼠李糖脂同样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科研领域是一种研究时间最长且热门的生物表面活性剂。
鼠李糖脂同样不是一种单一的结构,而是由很多种同族结构组成的混合物,在已知的报道中已经发现多达28种(另有说法为60种)不同结构的鼠李糖脂结构。 其具备一般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征,其
亲水基团一般由1~2分子的
鼠李糖环构成,
憎水基团则由1~2分子具有不同
碳链长度的饱和或
不饱和脂肪酸构成。在
生物合成过程中,这些基团之间可能相互链接而生成多种
化学结构相近的
同系物。研究表明,发酵产物中一般含有两种主要类型的鼠李糖脂,学术界一般称为
单糖或
双糖结构,其一般结构为:
工业化生产的鼠李糖脂一般为混合结构产品,因发酵过程的不确定性,每批次的产品组成都会略有差异。除试剂用途外,通常很少有单一结构产品。
国内某公司生产的鼠李糖脂工业品↑↑↑
2. 其他类生物表面活性剂
① 海藻糖脂
一些结构的
微生物海藻糖脂表面活性剂已经被报道过。在c-6和c-6′连接有分支菌酸的
二糖海藻糖与大多数种类的
分支杆菌、诺卡氏菌以及
棒状杆菌相关。分支菌酸是长链,α-支化-β-oh脂肪酸。不同来源的海藻糖脂从分支菌酸的大小和结构、
碳原子个数以及
不饱和度加以区分。由
红串红球菌产生的海藻糖二分枝菌酸脂已被广泛地报道。
大量含有十肽抗生素(
短杆菌肽)和脂肽抗生素(多
黏杆菌素)的环状脂肽分别由
短芽孢杆菌和
多粘芽孢杆菌产生得到。由
枯草芽孢杆菌atcc 21332产生的环状脂肽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很强功效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用
地衣芽孢杆菌产生的几种生物表面活性剂表现出了良好的
协同作用和对温度、pH值以及盐的稳定性。Yakimov等人已经由地衣芽孢杆菌bas50生产了一种新型的脂肽表面活性剂----
地衣多糖。
一部分细菌和
酵母菌在
正构烷烃中发酵产生了大量的脂肪酸和磷脂表面活性剂。在
不动杆菌菌株h01-n中,产生了大量的磷脂
酰基乙醇胺泡囊。研究者观察到这些泡囊在水中能产生光学透明的正烷烃
微乳液,从而证明了这些泡囊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剂性能。
红平红球菌在正构烷烃中产生的磷脂酰基乙醇胺可以将水和
十六烷界面张力降低至1mn/m以下,
临界胶束浓度(cmc)至30mg/l。
最好的用于研究的聚合物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生物
乳化剂、
甲壳素、
甘露糖蛋白以及其它的多糖
蛋白质复合物。Novonvenezia等人报道了alasan隔离体,它是一种含
杂多糖蛋白质生物表面活性剂的
阴离子丙氨酸,其分子量为1mda,由
抗辐射不动杆菌ka-53产生。由抗辐射不动杆菌株产生的alasan是阴离子多糖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因为含有
共价键连接的丙氨酸,所以这种alasan多糖是不寻常的。
蛋白质组分在复合物的结构和活性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甲壳素是一种胞外
水溶性乳化剂,它由
解脂假丝酵母菌产生,含有83%的
碳水化合物和17%的蛋白质,其中的碳水化合物是
葡萄糖、
半乳糖、
半乳糖胺和
半乳糖醛酸等组成的杂多糖。Kitamoto等人在
南极假丝酵母菌t-34中制备了两种
甘露糖赤藓糖醇脂。
工业化程度应用
1. 槐糖脂
槐糖脂应该是已知工业化最早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已经有工业化生产的包括中国、韩国、日本、
比利时、德国、美国、法国的有关企业。但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将槐糖脂作为商品直接出售,而是开发成了终端应用品。比如日本、德国、法国、比利时的某些企业将产品直接作为一种保密成份,生产出化妆品、民用洗护用品等大量出售,这其中就有几家是国际知名品牌。有直接
商品销售的只有中国和日本各一家企业,比较常见的
产品规格为50%含量的产品。
槐糖脂产品工业化主要采用发酵工艺和物理提纯技术,产品纯净度及浓度是现有工业批量产品中最高的。这主要是因为其发酵得率较高,提取容易。科研最高报道的发酵水平有400g/L,但工业化只能达到150-250g/L。
虽然这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
工业化起步较早,但由于被几家大型
国际企业保密使用,并未得以大面积应用于相关行业领域中。不过随着生产企业的不断增加及市场对
环保产品的急迫需求,槐糖脂将很快得到广范应用。
2. 鼠李糖脂
鼠李糖脂工业化相对较晚,有美国、中国、印度、
加拿大几家企业在生产,真正的工业化规模最大的企业在中国陕西
西安。鼠李糖脂是科研方向的热门,是未来最有可能替代现有
石油基表面活性剂的产品。以当下的技术其工业化产品已经可以生产出高纯度、定制型的鼠李糖脂,比较常见的工业化产品规格为鼠李糖脂纯度95%、浓度50%的产品。
虽然鼠李糖脂的发酵过程比较难控制,发酵过程中其泡沫的量在发酵行业中极其罕见,而且从发酵到提取全程都是一个难题。但是随着中国
生物科技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今已经解决了发酵过程的控制问题,可以高效的利用原材料,达到最大的
转化率。截止2017年文献可查的发酵产率已经达到120g/L~150g/L左右。
3. 应用
生物表面活性剂可应用于石油、环保、医药、食品、化妆品、日用化工、家居护理、农业、饲料、
水果保鲜等领域,可达到部分或完全替代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使用。据已知的数据表明,槐糖脂和鼠李糖脂主要应用方向还是油田开采领域,化妆、洗护等
高附加值的领域,还有部分应用于粮食增产、、饲料等行业。其他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多数还只是存在于实验室和论文中,没有大面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