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食粽,是节日习俗之一。粽,即“
粽籺”,俗称“
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
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习俗。
粽籺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
箬叶(或
柊叶)等。由于各地
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
咸粽和
甜粽两大类。
粽,属“籺”的一种,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古人以
柊叶、
箬叶或菰芦叶包裹稻米(或黍)煮成,尖角,如心之形,曰糉(粽)。逢年过节做籺
拜神祭祖是古老的
传统习俗。《山海经.南山经》:凡鹊山之首,自
招摇之山以至
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莹为席。
粽最初是作为端午节拜神祭祖的贡品;到了晋代时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并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物。晋
周处的《
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
角黍。”用
菰叶(茭白叶)包
黍米竹筒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
菰叶包黍米成
四角形,煮熟,成为
广东碱水粽。
粽子,也称“角黍”、“筒粽”等。“粽”字本作“糉”,历史上跟粽子沾边儿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
许慎的《
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
端五,
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明清两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五月自朔至五日,以粽心草系黍,卷以柊叶。”相传,那时凡参加
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笔粽”,样子细长很像毛笔,谐音“必中”,为的是讨个口彩。
端午食粽是我国流行范围很广的传统习俗。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
柊叶)等。包粽子所用的“植物
叶子”,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
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粽子的种类,从口味上分,粽子有
咸粽和甜粽两大类;从粽子馅上分,咸粽有
肉粽、
咸肉蛋黄粽、香菇粽、
鲍鱼粽、
莲子粽等,甜粽有
水果粽、
豆沙粽、
枣子粽、
香芋粽等;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地区的人爱吃
碱水粽、白粽。北方粽子多是简单
白米、赤豆、枣,蘸着白糖。而在南方,粽子口味丰富,鲜肉、火腿、
蛤蒌、蛋黄、豆沙、
排骨、
蜜枣、
莲蓉等,都能在粽子里变成可口的美味。形状多体现地域特色。
苏州粽子:苏州粽子是呈长而细的四角形,有鲜肉、
枣泥、豆沙、猪油夹沙等品种,具有配料讲究、制作精细等特色。
广东粽子: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除鲜
肉粽、
火腿粽、蛤蒌粽、豆沙粽外,还有用
咸蛋黄做成的蛋黄粽。
四川粽子: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
辣粽,其制法是先把糯米、红豆浸泡5至6小时,将水倒出,放入椒粉、
川盐、味精和少许腊肉,用粽子叶包成约60克的
四角粽。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
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
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
果脯为馅。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
糯米,黐牙和不易消化,如果吃的太多,容易引起
腹胀。因此正常人每次也要少吃一点,食粽的同时可搭配蔬菜、水果,以帮助肠、胃蠕动,避免
消化不良,但不要与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一起食用,比如
西瓜,以免造成
腹泻或
腹痛。
有些人喜欢把粽子放冰箱后冰一段时间再吃,这样的粽子又硬又冷,对有
胃病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最好取出来后,充分加热变软后再吃。
粽子粘度高、不易消化,缺乏纤维质,含过多脂肪、盐、糖,
专家建议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
粽子多用糯米制成,粘性大,老人和儿童过量进食极易造成
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
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粽子的糯米,性温
滞气,吃多会加重胃肠的负担,患胃及十二指肠
溃疡病的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
粽子常有
含糖量很高的红
枣、
豆沙等,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
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
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现昏迷、中毒,抢救不及时还有生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