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
风险管理所谓运营风险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以及主体对环境的
认知能力和
适应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的运营失败或使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可能性及其损失。
简介
营运风险并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特定的风险,而是包含一系列具体的风险。
规避方法
为了提高
资本增值水平,企业应在经营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资本投向、
资产结构、经营对象等,不应把正常的
经营活动排斥在“
资本运营”范畴之外,不应将收购合并、
股权置换、资产重组、项目融资等置于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之上。首先,企业应将
经营理念从“实物”转向“价值”。资本运营要求企业重视
技术更新、产品换代、需求变化等市场(社会)动向,及时调整
技术结构、
产品结构和
市场结构,淘汰将步入
衰退期的技术、设备和产品,从而运用最有效的手段(技术、设备、产品、市场等)来保障
资本价值的保值增值。其次,企业还应将理念从“规模”转向“效率”,把资产数量、结构等放置在为资本
增值服务的地位上。长期以来,相当多的企业重
资产规模扩大、轻资产效率提高,结果每年支付的利息几倍于利润,导致
经济效益快速下落,甚至落入亏损境地。资本运营要求企业以提高资本效益为筹募资金和使用资金的
基本准则,以实现
资本增值为目的。例如,利息是对利润的扣除,只有在利率低于
资金利润率的条件下,
借入资金才有利于
企业利润率的提高。
(二)改善资本运营的外部环境
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要求相应的
政策环境、
法律环境、
社会环境、
市场环境、
人才环境等,为资本运营的顺利开展提供服务,以降低
资本运营风险。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马斯格雷夫(Richard Abel Musgrave)把
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作用归纳为保持
宏观经济稳定、
收入再分配和在“
市场失灵”情况下干预
资源配置三个方面。笔者认为,政府应该运用
发展计划、
经济杠杆、
产业政策调控资本运营,还应以法律、行政、动员全社会等手段监督资本运营。
1.进一步完善资本运营的各项法规。我国陆续颁布了同行
企业兼并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未考虑
产权交易的特殊性,针对性不强,并且
原则性规定多,具体规范少,因此在依照执行中出现操作上的困难。笔者认为,除对业已出台的《
公司法》、《破产法》、《
劳动法》、
《反垄断法》等严格执行外,还要根据需要尽早出台《
房地产法》、《购并管理办法》等,构建完善的
法律监督保障体系。
2.积极发展和完善
资本市场和
产权市场。首先,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发展多种
金融工具和交易形式,为企业资本运营提供更大空间。其次,选择适当时机,让国家股、
法人股上市流通,增强
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在遵循“同股同价、同权”原则基础上,促进企业跨行业、跨
所有制、跨地区兼并与收购。最后,规范
机构投资者,一方面允许更多的基金作为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另一方面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
3.健全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是与资本运营配套的一项必要的改革措施。当前,我国应致力于建立和完善该体系,范围应覆盖全部职工,费用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面
合理负担,将
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紧密结合。国家要立法强制实施
失业保险制度,并根据失业状况,调整
保险基金的标准,保障资本运营中
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并促进其再就业,以此推进企业资本运营更深入、更广泛地开展。
4.完善
用人机制。中国缺乏促进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
制度环境,以及有效的
激励约束机制。为此,要采取有效措施,造就一批
新时代资本运营战略型企业家。主要包括:①创造企业家队伍成长的社会氛围,形成尊重企业家及促进其走向职业化的社会氛围;②形成企业家竞职与流动的
市场机制,建立
竞争性的经营
人才市场;③ 完善激励和
约束机制,鼓励经营者增加
企业利润。同时,为保证出资者的利益,必须对经营者的行为有所约束,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
1.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加强风险的
科学管理。企业在进行资本运营的同时,必须注重内部
管理体制的改革,以保证资本运营的健康、有效实施。每个企业都要外抓市场,内抓管理,重视结合实际学习国外的科学管理经验,花大力气搞好
成本管理和
资金管理,挖掘内部潜力,把深化内部改革和加强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企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同时,企业还应有战略风险的观念,开发并利用集团内的
风险管理官(
CRO),让他们参与并讨论未来经营和业务领域中的风险问题。
2.慎重考虑行业的选择。企业资本运营要涉足某一行业时,一定要量力而行、慎重考虑。对某一特定企业来说,暂时的高盈利不一定在未来就代表着高回报。需结合未来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自身实力,慎重对待优势行业的前景,这样的选择才是稳妥而长远的。
3.培养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西方
经营战略不可缺少的内容,它是企业重要的
战略资源,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中国不少企业更多关注兼并与收购的短期
财务效益,而较少考虑对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事实上,不少具有显著短期财务效益的兼并对象,由于不能对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出显著贡献,从长远发展来看,并没有多大价值。所以,企业资本运营应注意获取对培养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源。
4.实施稳健操作,重视
尽职调查。资本运营中的尽职调查包括资料的搜集、权责的划分、法律协议的签订、
中介机构的聘请。它贯穿于整个收购过程,是现代企业资本运营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资本运营的成功与否。其主要目的是防范
资本运营风险、调查与证实
重大信息。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由资本运营方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包括经纪人、
会计师事务所、
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证实,并扩大
调查取证的范围;
②签订相关的法律协议,对资本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未尽事宜明确其相关的
法律责任,对因既成事实而追加的资本
运营成本要签订补偿协议,如适当下调资本运营价格等;
③我国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引用、借鉴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资本运营理念和方法,以推动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发展。
内容
运营风险通过一个包含各种政策、流程与程序的框架加以管理,同时各
业务单元通过该框架来确定、评估、监督与控制减轻其运营风险。这些运营风险
管理流程与程序包括: 运营风险
自我评估(ORSA);
运营风险行动计划(ORAP);
关键性运营风险指标(KORIs);
运营风险自我评估(ORSA)涉及确认与评估内在风险以及评估控制手段对减轻已确认风险的
有效性。应对问题的行动计划被加以记录并根据运营风险行动计划(ORAP)予以监督。
关键性运营风险指标(KORIs)是业务单元与
业务支持单元持续收集与监督的
统计数据,能够帮助早期发现潜在的运营控制
薄弱环节。集团还展开
趋势分析,以确认需要应对的系统性问题。
集团建立起一个运营风险事件与损失数据库,目的是推动对先进方式的应用,借以量化运营风险。此外,对亏损趋势及亏损事件之根本原因的分析也有助于强化内部
控制环境。
集团的运营风险管理框架也引入了一个新产品/服务计划流程,该流程可确保在新产品/服务推出前,发现、分析与应对相关的风险。
随着对内部运营外包以实现成本与运营效率的需求不断增加,集团的外包政策与框架确保能够在订立新的外包协议前对
外包风险进行全面的确认与管理,并在订立协议后对风险进行持续的监督与控制。
集团已经建立起有关商业持续性与危机管理的策略及计划,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测试,确保
核心业务职能在主要业务与/或系统受到冲击时得以迅速恢复。
另外,集团也制定了集团
保险计划,以便有效减低出现重大运营亏损的风险。
法律风险是运营风险的一部分,由不具备
强制执行力或意外的合同、有缺陷的记录、客户的授权不足、诉讼与违反适用法律引起。业务单元与集团内部与外部的
法律顾问共同努力,确保
有效管理集团之业务活动所引起的法律风险。
集团制定运营风险
管理培训和
风险意识提升计划,旨在持续推广有效的风险
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
运营风险管理对整个企业的运营风险进行识别、衡量、监督、控制和报告的作用。 对金融
服务行业来说,风险始终是开展业务所不可避免的东西。然而,由于公司的失误,市场的
不确定性和资本市场的波动,使得风险的
危害性以及由于对风险管理不利而造成的后果都更加严重。
交易量的不断膨胀以及对自动化和速度的需求使得
风险成本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各种新的法规也不断出台,对
风险控制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将责任落实到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和
管理层个人头上。
然而面对这些压力,许多金融机构仍然以竖井式的方法运作,各个
业务部门分别保留自己的一套有关风险管理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假设,它们之间往往存在
不一致性。即使他们能够在整个企业范围内采用统一的方法,然而传统的
风险机制无法了解跨越多个
地理区域、部门和
业务线的众多
风险因素之间复杂的依存关系。 因此,企业往往看到的只是那些没有危害的风险的一个幻影摂,而却忽视了真正危险而且可以防范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