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脚鼓舞流传于中国云南
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佤族和
布朗族等
少数民族中的
民间舞。是一种男子自娱性舞蹈,因舞者身挎象脚鼓而得名。
基本简介
这是
傣族舞蹈中流传最广、最有物色的一种群众性男子舞蹈。因挎着形似象脚的鼓起舞,故名
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在傣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每当工余、节日或赛鼓盛会,身背象脚鼓的小伙子从各村寨赶来,跳起矫健、浑厚、灵活的象脚鼓舞。哪里有象脚鼓声。哪里就有欢乐的人群。
傣族象脚鼓分长象脚鼓、中象脚鼓、
小象脚鼓三种。长象脚鼓
舞蹈动作不多,可打一槌鼓将衣服纽扣全部解开,再一槌鼓将纽扣全部扣好。
文化特点
傣族的舞蹈丰富多彩,按舞蹈的方式可以分为
群舞、单人舞、对舞、器械舞等;按其所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孔雀舞、象脚鼓舞、刀舞、
蜡条舞、长指甲舞、捞
鱼舞以及
马鹿舞、
狮子舞等。其中,最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最著名。
象脚鼓舞的特点是动作节奏性强,手的敲打,腿的踢踏,胸部的拱缩,肩的耸动,身躯的仰俯都按固定的节奏动作。
小象脚鼓舞以灵活较巧见长,可进行斗鼓、赛鼓活动,以踢中对方或扯下对方的头巾者为胜。中象脚鼓舞扎实稳重,以鼓音和鼓尾摆动大小定优胜。大象脚鼓鼓声宏大,主要在群众性舞蹈场合作伴奏,舞步比较简单。
打鼓以右手为主,左手按住鼓面起
配合作用。象脚鼓舞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每当插秧结束后的日子里,傣家人常常在象脚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许多地方有赛鼓之风。赛鼓时,许多象脚鼓同时敲响,鼓声震天,喧声雷动,场面壮丽动人。
分类
象脚鼓舞,elephant-footdrumdance
流行于
云南省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布朗族等
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是一种男子自娱性舞蹈,因舞蹈者身挎象脚鼓而得名。象脚鼓用芒果树或
木棉树
树干挖空,蒙上牛皮,形如象脚。使用时为了调节其音色,鼓面粘上揉搓过的
糯米饭团。
由于象脚鼓的大小不同,舞蹈动作也有所不同。
长象脚鼓舞
鼓长1.7米左右,主要流行于
瑞丽、
孟定和
孟连县等傣族聚居地区。舞姿端庄潇洒,舞步缓慢,鼓的打法多变,有一指打、二指打、三指打、掌打、拳打、肘打,舞至
高潮时,甚至用脚打、头打。不同的打法,打出各种不同节奏、音色的鼓点。瑞丽县流传有近20套较完整的
鼓谱,伴奏时,不仅能激发舞者的感情,还能以特定的鼓语表示特定的舞蹈动作。
中象脚鼓舞
鼓长约1米,主要流行于
潞西、盈江、
陇川、双江、耿马、
沧源、
景谷等县的傣、景颇、阿昌、德昂、
布朗等民族聚居地区。舞步扎实稳重,刚健有力,动作幅度较大。各个民族的中象脚鼓舞的动作不尽相同,例如傣族有甩鼓、
转鼓、点伸、跨腿转、掖腿和
吸腿跳等,而且具有“
三道弯”的舞姿造型和重拍向下均匀颤动的韵律特点。景颇族的这种舞蹈,两人相对,身向
前倾,双脚踏步,鼓尾上翘,鼓面向下,随着打鼓,作重拍向上的不均匀颤动。舞者逐渐接近,转身换位,同时,背对背地相错甩鼓。阿昌族的人跳舞时,以大幅度跳动和甩鼓为特点,浑厚朴实,活泼欢快。中象脚鼓一般用拳击,一拍一击。但
景谷县地区用槌打,个别地区用左手指加打弱拍。
小象脚鼓舞
鼓长0.7米,为西双版纳地区傣族所特有,舞步灵活跳跃,以斗鼓、赛鼓为主,一对或多对斗赛。以最后抓住对方的帽子或包头为胜。步法有原地左右摆动、冲步、走步、踏步、蹬跳步及小蹁腿转身等动作,
舞蹈动律与舞姿造型特点与
傣族舞术相似。
象脚鼓舞必须有铓镲配合伴奏,跳中象脚鼓舞时,打镲的人也参加伴舞,特别是做转鼓和掖吸腿跳等动作时,镲在鼓前伴奏。
凡盛大节日,云南
少数民族地区的象脚鼓手们身穿节日盛装,云集广场,他们既是领舞者,也是伴舞者。如傣族、布朗族的
泼水节,舞蹈行列都由象脚鼓手领舞;而在景颇族的
木瑙纵歌和阿昌族的赶会街上,也表演象脚鼓舞。
这是傣族舞蹈中流传最广、最有物色的一种群众性男子舞蹈。因挎着形似象脚的鼓起舞,故名象脚鼓舞。象脚鼓舞在傣族的
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每当
工余、节日或赛鼓盛会,身背象脚鼓的小伙子从各村寨赶来,跳起矫健、浑厚、灵活的象脚鼓舞。哪里有象脚鼓声。哪里就有欢乐的人群。
每当夕阳西下,
傣族人民聚居的边疆村寨,便“咚!咚!咚!”地响起了象脚鼓声。
傣家竹楼里的小伙子和
姑娘们便走出家门,踏着节奏鲜明的鼓声,来到宽阔的场地,象一只只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
来历
关于
象脚鼓的来历,在
傣族民间流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傣族地区年年洪水为患,人们不得安居乐业,后来才知,是一条蛟龙作孽。大家都恨死了这条蛟龙,有一个勇敢的傣族青年,立志为民除害。他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终于杀死了蛟龙。在庆祝胜利的时候,人们为了表示对孽龙的憎恨,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就剥下蛟龙皮,仿照象征吉祥如意的
白象的脚,作成了象脚鼓。从此,象脚鼓的咚咚声,响彻
傣家村寨,表达出傣族人民的欢乐心情。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百兽中的大象和百鸟中的
孔雀都被看成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每当象脚鼓敲响之时,男女老幼都欢快地跳起舞来。
傣族人民制作的象脚鼓,鼓身细长,鼓面不再用
蟒蛇皮,而是用羊皮作成。鼓身用轻质木材,一段完整的圆木挖空树心而成。整个鼓身涂上鲜艳的彩色,并用孔雀翎毛装饰,非常美丽。鼓身上系黄色或其他彩色绸带,挂在击鼓人的左肩。击鼓人夹鼓于左胁下,双手击鼓面。为了使
鼓音圆润柔和和延长,打鼓前须在鼓面上粘用
糯米揉搓过的饭团。长象脚鼓、
小象脚鼓和个别地区的中象脚鼓粘核桃大的一团于鼓面中心,大多数中象脚鼓则粘直径约七厘米左右的一圆圈。此外,为了美化和加大
鼓尾摆动幅度,有的中象脚鼓尾上装饰着
一簇簇的孔雀羽毛。
击鼓人边
敲鼓边舞蹈,鼓声时紧时缓,节奏明快。击鼓人是整个舞蹈的
组织者和指挥着。人们随着鼓声欢乐舞蹈,舞姿婆娑,变化万千。有的击鼓技巧特别出众者,还能以鼓代“言”,用象脚鼓和另一鼓手以鼓“谈话”哩。跳象脚鼓舞除本身具有
丰富多彩的舞蹈外,象脚鼓也是
傣族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人们只要听到鼓声,就不由自主地颤动着舞蹈起来,为
孔雀舞伴奏时,形成了特有的鼓语,如象脚鼓打“约并崩、约并崩、约并约丽丽”时,即是说“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跳孔雀舞者听到这个鼓点,即做抬翅膀的动作。傣族
象脚鼓分长象脚鼓、中象脚鼓、小象脚鼓三种。长象脚鼓
舞蹈动作不多,以打法变化、鼓点丰富见长。有手一指打、二指打、三指打、掌打、拳打、肘打、甚至脚打、头打、多为一人表演,或为舞蹈伴奏。中象脚鼓一般用拳打,个别地区用槌打。它没有更多鼓点,一般一拍打一下,个别地区左手指加打弱拍。以鼓音长短、音色高低及舞蹈时鼓尾摆动大小为标准。据说鼓音长者,可打一槌鼓将衣服钮扣全部解开,再一槌鼓将钮扣全部扣好,鼓音仍不完。中象脚鼓舞步扎实稳重刚健,
大动作及大舞姿较多。舞蹈时不限定人数,人少时对打,人多时围成圆圈打。小象脚鼓仅在
西双版纳较多见,舞步灵活跳跃,以斗鼓、
赛鼓为特点。斗和赛中以灵活、机智的进攻、退让、最后抓住对方帽子或包头为胜。一般为二人对赛。
所属民族
象脚鼓舞属于傣族传统舞蹈。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等自治州、县,其他散居在附近市、县。傣语属东亚(汉藏)语系,有
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可分为
傣仂文(
西双版纳傣文)
傣哪文(德宏
傣文)
傣绷文和
金平傣文(又称
傣端文)4种。4种傣文都来源于
古印度字母。傣族多信仰
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先后将傣族先民称为“
哀牢”、“掸、“
乌蛮”、“
白蛮”、“
金齿”、“
黑齿”、“白衣”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公元前109年,
汉武帝设置
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
永昌郡。至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
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
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
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
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
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
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
中华民族的宝贵
文化遗产。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
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
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
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傣族人居住的
竹楼是一种
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
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傣族男子一般上穿
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
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
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
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
东南亚及
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
西欧等
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
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
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