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
军事名词
进攻是指主动进击敌人的作战,作战的基本类型之一。进攻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对战争的起始、发展和结局都具有重大影响。
种类分类
按作战规模,分为由最高军事首脑(总司令/军长)指挥,以集团军群/军/为基本指挥单位的战略进攻、由战区军事首脑(师长/旅长)指挥,陆军的几个营、团/空军的几个大队/海军的一个编队为单位的战役进攻和由基层军事主官(营长/连长/排长)指挥,以连/排/班为基本指挥单位的战术进攻;
按敌人行动性质,分为对防御之敌进攻、对驻止之敌进攻和对运动之敌进攻;
按照我方准备情况分为预有准备的进攻和仓促进攻;
地形天候的不同,分为登陆、渡江河、城市、山地、高原、荒漠草原、水网稻田、热带山岳丛林、高寒地区以及夜间等特殊条件下的进攻。
按照作战目的分为常规攻击作战和特殊攻击作战。常规攻击作战的目的是歼灭或击溃敌战斗力,夺取和控制关键地区,按阶段分为移动至接触,攻击,追击和扩大战果;特殊攻击作战包括伏击袭击佯攻佯动渗透破坏等,以及战略防御中的反攻,防御战役中的反突击,战术范围的反冲击等。目的在于歼灭/击溃/削弱敌有生力量,发展势态,获取情报,调动/压制/分化敌人,夺取和保持先手等,但一般不以控制地区为目的。
战史战例
综述
进攻,中国古代称攻,表述战争行动的征、伐、侵、袭、略、击等都有进攻的含义。进攻作战的样式和方法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军事科学技术和军事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远古时期
尚书甘誓》记载的夏启有扈氏的甘之战,是中国最早的进攻作战的文字记述。从原始社会后期到9世纪,兵器从石质、铜质发展为铁质。进攻作战起初多为列阵格斗,样式简单,攻者以密集的方阵队形向敌之正面进行攻击。相传,中国上古时期黄帝打败蚩尤就使用了原始的徒兵战阵。夏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中,使用了战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周军以300乘的战车方阵,勇猛冲锋大败商军。随着铁兵器大量使用,战场上出现了步、骑、车兵的配合作战。进攻时,根据兵力多寡,结合地形进行作战编组,并向多种阵形转化。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攻城夺寨中的奇正战法广泛运用,出奇制胜的进攻战法不断发展。前260年,秦、长平之战,秦军佯败诱敌,而后迂回包围,断敌粮道,全歼赵军40余万。
汉武帝时,多次大规模使用骑兵远程奔袭,迂回包围,连续进攻,击败匈奴军。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火攻大破曹操军于赤壁在统一全国的几次大规模进攻中,分别运用各个击破避实击虚声东击西、分进合击等战法,使野战进攻得到较大的发展。
舟师在春秋时期已建立,并多次在江河、海上进行了进攻作战。公元前570年,在长江鸠兹(今安徽芜湖东清水河)至衡山(今江苏丹阳镇南横望山)进行水战,楚水师沿江顺流东下攻吴,吴军以水陆军配合反击,大败楚水师。前485年,吴、齐在黄海进行海战,吴自海入齐,开创了海上进攻的先例。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国军队也使用了方阵进攻、斜阵进攻、小军团阵形进攻等战法,并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进攻。公元6世纪后,铁甲骑兵成为欧洲各国军队主要兵种,进攻作战以骑兵格斗为主。
中国的《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六韬》《司马法》《尉缭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古希腊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艾涅的《战术》,古罗马S.J.弗龙蒂努斯的《谋略》等兵书,都有大量进攻作战的论述。《孙子》提出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等原则,对指导进攻作战具有深远影响。
中世纪至近代
10世纪,中国开始将火药用于军事,发明了竹火枪、突火枪、火铳、霹雳炮、震天雷等火器。1410~1424年,明军在远征漠北之战中,使用了装备火枪火炮的神机营实施进攻,大获全胜。19世纪末,中国清代新军装备了近代枪炮,改进了作战方法。进攻时,分主攻、助攻和支援队,战斗队形成两个梯队配置,以炮兵掩护步兵攻击敌之翼侧,骑兵迂回侧后,夹击或包围消灭敌人。
15世纪末,欧洲开始改良火枪、火炮,提高了射击精度,增大了射程。军队装备逐渐以枪炮取代弓弩和长矛,进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17世纪初,瑞典军队采取旅横队线式进攻战法,先由炮兵射击,继以火枪手接战,然后以配置在横队中央的长矛队和横队两翼的骑兵向敌冲锋,突出了火力与突击相结合的战法,线式队形进攻逐渐取代了方阵进攻。
18世纪中叶,欧洲的军队普遍装备了带刺刀燧发枪,进攻战法也随之不断得到改进。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军为减少伤亡,创造了以散开队形进攻的战法。18世纪末,法国拿破仑采取散开队形与纵队相结合的战法,先以猛烈炮火集中轰击对方,接着以集中的兵力在选定的地段上猛烈攻击,然后以骑兵和预备队投入作战,扩大战果和歼灭敌人。
海上进攻在这一时期也迅速发展。14世纪中叶,战船两舷装上滑膛炮,进攻时在较远距离上进行舷炮攻击,然后在近距离进行撞击战、接舷战击败对方。16世纪下半叶,开始使用风帆战舰,进攻中出现了火力与机动相结合、正面突击与迂回相结合的战法。19世纪中叶,一些国家的海军逐步由蒸汽舰队取代帆船舰队,线膛炮取代了滑膛炮,可旋转的炮塔炮取代了固定的舷炮,军舰防护力加强,机动力和续航力提高,海上的战列线进攻逐渐被机动进攻取代。克里木战争中的俄土锡诺普海战、中日甲午海战、日俄对马海战都采取了机动战术,战舰先占领有利阵位,充分发挥火力和航速上的优势,猛烈实施攻击,以夺取胜利。
中国明代戚继光编著的《纪效新书》,总结使用火器作战的经验,提出火器与冷兵器协同进攻作战的方法。何良臣撰写的《阵纪》,对进攻战机的掌握、兵力的运用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在欧洲,A.-H.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C.von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A.V.苏沃洛夫的《制胜的科学》等著作,对于进攻作战目的、集中兵力火力奇袭制胜、密切协同等都有系统的论述。
二十世纪
20世纪后,随着坦克飞机等机械化武器装备不断涌现并大量运用于战场,进攻作战的规模、范围以及立体化、合同化程度空前提高,组织指挥更加复杂,战场情况异常激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康布雷战役中,英军在12千米地段上集中了大量火炮和飞机,直接支援步兵坦克进攻,突入德军防御纵深10千米,开创了诸军种、兵种联合进攻的先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海军装备了航空母舰和潜艇,空军也迅速发展。大量的新式武器,广阔的战场空间,为诸军种、兵种实施大规模的立体合同进攻作战创造了条件,使进攻作战的实践和理论都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德军运用闪击战实施进攻,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占领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苏军对德军反攻时,运用大纵深战役理论,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性进攻战役。这一时期,海上进攻已由单一的水面舰艇交战,发展到由潜艇海军航空兵以及海军陆战队配合的海上立体进攻作战。美军、英军对日军的太平洋进攻作战,组织实施了多次大规模合同、立体的海上进攻战役。海军还独立组织了海上封锁战、潜艇战和反潜艇战、海上破交战。空军除配合地面和海上进攻,广泛运用于战略、战役、战术空袭空降作战外,还独立组织了空中战役。1940年8~11月,德国空军对英国进行了不列颠之战的空中进攻战役。
进攻作战理论进一步丰富发展。A.von施利芬提出了先发制人、速战速决和歼灭战的思想,E.鲁登道夫在总体战理论中强调运用国家全部力量实施进攻性战争,进攻要有突然性,要保留预备队、速战速决等。这些思想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A.T.马汉的“海权论”、G.杜黑的“空中战争论”对现代进攻作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现当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70年代后期,随着核武器的不断发展,美国、苏联的核战略进攻理论也应运而生。虽然核战争并未发生,但这一时期的一些局部战争是在核威慑条件下进行的,其进攻作战理论和样式受到一定影响。70年代以后,随着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崛起并运用于军事领域,产生了精确制导武器电子战武器和指挥信息系统等一大批信息化武器装备,飞机、坦克、舰艇等各种主要作战平台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和更新,进攻作战的样式和手段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革。1982年的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双方均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实施攻击,英海军潜艇用“虎鱼”式鱼雷击沉了阿方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阿根廷海军航空兵用“飞鱼”导弹击沉了英方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从而改变了传统海战的对抗形式。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运用先进的电子战飞机、反辐射导弹激光制导炸弹等精确制导武器,开创了对军事目标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先例。1991年的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使用军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精确制导弹药、巡航导弹隐身飞机、新型坦克、夜视器材、电子战武器、C3I(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等信息化武器,进攻作战方式不再是以往从前沿到纵深的层层推进,短兵相接,近距开火,而是采用非线式、非接触的方式,主要对伊拉克指挥系统等重点目标进行中远程精确打击,破坏摧毁对方防御体系。空中进攻也由过去是陆战和海战的辅助形式,跃升为独立的作战样式,38天的空袭基本决定了战争胜负。地面进攻作战不再是传统的突破方式,而是通过地面部队的高速推进和空中兵力投送,实施大纵深立体式机动作战。电子“软攻击”也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大规模的电子干扰使伊军指挥失灵,通信中断,处于被动挨打地位。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使用的比重不断增大,战争的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进攻作战的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
国内战例
中国人民解放军结合革命战争的实际,继承和发展古今中外的战争理论,正确处理进攻和防御的关系,把一切军事行动的目的都和最后的进攻制胜敌人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了具有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进攻作战理论和实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战略防御指导下的进攻行动主要是粉碎国民党军“围剿”以扩大和巩固根据地。作战形式由游击战为主转变为以运动战为主,作战方法基本是袭击式的歼灭战。红军对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采取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原则,牢牢掌握行动的主动权,并采取“诱敌深入、聚而歼之”或“向敌人后方打去”的进攻战法,打破了国民党军对根据地的“围剿”。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以敌进我进的策略,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运用“内线持久防御”的战略方针和“外线速决进攻”作战方针,以游击战为主、也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进攻作战方法基本是袭击战。对运动之敌进行伏击,对驻止之敌突然奇袭,对围攻和“扫荡”根据地之敌,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法,集中主力夺取敌兵力薄弱的据点,或袭击进犯之敌的一路,或采取袭击与破坏相结合的战法,切断敌交通运输线。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向解放区实施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大踏步地进退,捕捉、创造战机,集中主力歼敌于运动中或立足未稳之际。战略进攻阶段,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谢兵团西渡黄河挺进豫陕鄂,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对敌展开猛烈攻势,打破国民党军的分区防御计划,攻克国民党军坚固设防的许多城市。战略决战阶段,人民解放军采取了集中兵力,分期分批就地各个歼灭敌战略集团的作战方针,实行重点打击,相继组织和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歼敌154万余人。三大战役中,进攻部队迅速机动,适时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作战方向,形成对敌四面包围的进攻部署,各战区、各兵种密切协同,分阶段逐次歼灭了国民党军的各个重兵集团。战略追击阶段,进攻作战实行了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的作战方针,首先断敌逃路,再包围歼灭。
进攻作战学理
进攻计划
现代条件下,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发生重大变化,进攻作战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最复杂、最困难的情况出发,全面而有重点地进行准备。把掌握敌情,研究战场地形,使用部队作为准备工作的基础,力求进攻的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制定进攻计划是准备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对作战地区敌情、地形、政治、经济、气象(美军术语称为METT-TC(Mission,Enemy,Time(and environment),Terrain,Troops,Civilian;即任务,时间/环境,地形,敌情,我情,民情))等进行全面的侦察和调查,作出正确判断结论的基础上,确定进攻的企图、主攻方向、兵力部署、进攻手段和开始时间等。计划须统筹全局,确保重点。初始进攻阶段周密计划,后续进攻阶段有概略打算。既有基本方案,也要有预备方案,使计划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灵活性。军队的思想政治动员,进攻的物资器材准备,兵力的集中,战场的准备等,也都围绕进攻计划进行。现代战争,进攻准备和敌人反进攻准备斗争激烈,准备工作要在严密伪装下隐蔽进行,并采取各种迷惑敌人的佯动措施。选择和把握进攻的时机是决定进攻成败的关键之一。
战略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己方已完成进攻的动员和准备,军事实力占据优势,官兵士气高昂,物资储备充足,总体态势有利;己方进攻的动员和准备虽不充分,双方军事实力对比大体相当或己方略占优势,但进攻师出有名,国际形势和天候、地理条件十分有利;对方战略决策失误,政局动荡,出现内乱,也是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
战役战术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己方兵力占明显优势,且机动力量强大,态势有利;双方兵力数量虽相差不大,但敌人无斗志,节节溃败,内部不稳,也可乘机发动进攻。正确选择进攻的时机,需要综合分析敌我双方相互对立的各种因素,权衡利害,作出恰当的估量。
进攻须在确定的时间、地点,隐蔽迅速地集中兵力火力和信息技术装备于主攻方向。一次进攻作战可以有几个进攻方向,但主攻方向只能选一个,以保证主要方向上始终保持对敌的优势力量。主攻方向应选在便于突破的敌之防御薄弱、要害部位,便于配置兵力和向敌纵深发展进攻的方向。集中于主要方向的兵力兵器,应作纵深疏散的隐蔽配置,形成强大的连续突击力,以确保突破、割裂敌部署,突破敌防御体系,在进攻的全纵深内实施有效打击。在主攻方向进攻受挫而助攻方向发展顺利时,可将集中的兵力转用于助攻方向发展进攻。掌握敌防御行动企图,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地域予敌以突然猛烈的打击,使敌不知所措,迫敌处于困境。进攻发起前严格保守秘密,采取伪装或佯动、欺骗措施,造成敌人的错觉,隐蔽进攻企图;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天候,隐蔽配置兵力火力,秘密迫近敌人,突然实施攻击,出奇制胜;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广泛采取分割穿插、迂回包围,打乱敌防御布局,割裂敌部署,使敌顾此失彼,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作战样式
根据进攻作战目的的不同,确定进攻的基本样式。当进攻目的是歼灭敌重兵集团时,一般采用多方向进攻、决战追击等样式。当进攻目的是摧毁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时,一般采用空中进攻、多方向进攻的样式。当进攻目的是夺取对方控制的地区时,在濒海地区和大型岛屿,采用海上封锁、海空立体登陆进攻的样式;在陆地则采用多方向进攻的样式。进攻作战应以敌信息系统为打击重点,综合运用精确打击、体系破击、电子攻击网络攻击等多种软硬杀伤手段,力争夺取以制信息权为基础、包括制空权和制海权在内的战场综合控制权。
正规进攻作战(通过兵团移动至接触从而发动进攻的战斗)根据机动样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门类:
协同联合
进攻作战,各种力量要形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战区之间,陆、海、空军之间,前、后方之间,主攻、助攻之间,以及友军之间必须密切协同。根据总的作战任务,按照预定的作战进程,精确计算进攻发展的时间、速度,划分阶段或时节,区分各军种、兵种部队的任务,按目标、时间、地区或空域、海域明确规定各部队的任务、行动和协同方法,并建立可靠的通信保障。一旦协同失调或遭到破坏,根据新的情况,迅速调整,恢复或重新组织。进攻中,改变主攻方向、合围敌人、扩张战果、阻敌增援、断敌退路、追歼残敌、实施纵深打击等,都要进行机动。根据敌情、任务和机动条件,确定机动的时机和方式;及时隐蔽地转移兵力火力,以适应战场情况的变化,争取和保持主动,形成更有利的态势;尽量多方向、多道路同时进行,力求地面、空中、水上并举。实施机动要组织可靠的保障,加强对机动的掩护,果断处置机动中出现的情况,不断与敌反机动措施作斗争。
现代条件下,防御的纵深扩大,进攻者要突破大纵深防御,必须有持续进攻、连续突破的力量。建立纵深梯次、有强大预备队的进攻部署十分重要。进攻作战的后续进攻力量,通常编成第二、第三梯队或快速突击兵团、快速集群,军种、兵种预备队。兵力可达到进攻总兵力的1/3至1/2。通常使用于主攻方向,并作纵深疏散配置,用于接替、增强第一梯队的进攻力量,穿插、迂回、攻歼被围之敌,应付突发的紧急情况等。使用后续力量,既要有事先的周密计划,又要有临战审时度势的灵活指挥。预备队一经使用,须重新建立新的预备力量,以确保进攻的连续突击力和快速向敌纵深发展进攻。
进攻作战要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判断,作出正确的结论,使决心与处置符合实际;对何时机、何地区,使用何部队执行何种任务,要深思熟虑,切实把握好时机、地点、部队三个关节。在情况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时,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为局部情况变化所影响,不为困难所动摇,不为有碍于全局的建议所困扰,不为有较大的伤亡损失而畏缩,坚定、沉着地指挥部队实现既定决心。当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要善于根据新的情况应用和变换战法,适时地集中、分散和机动兵力与火力夺取进攻的胜利。是确保进攻军队安全,顺利遂行火力、机动、突击的重要措施。
联勤保障
进攻作战的联勤保障主要有侦察警戒通信电子对抗、防化、工程、伪装气象水文、交通保障,以及后方物资供应,卫生、运输等勤务保障。实施陆海空诸军种、兵种联合作战时,还应组织空中、海上等专业保障。组织保障时要制定保障计划,确定使用的兵力、器材、任务和完成的方法。对进攻作战有重大影响的保障项目,指挥员要亲自组织落实。有的可通过地方政府或支前机构组织当地的人力物力予以保障。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诸军种、兵种的联合进攻作战成为基本作战样式,作战行动在陆、海、空、天、网络电磁等领域全面展开,呈现全方位、多层次、高速度、大纵深的特点。进攻作战的组织实施更为复杂,通常是运用现代侦察手段进行广泛的情报搜集,查清敌情,定下决心,确定进攻目的、时机和目标;拟制进攻计划,确定进攻手段并区分各军种、兵种部队的任务;集结军队,进行进攻的物资器材和政治思想准备;组织军队的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组织军队开进、展开、突破,向敌实施大纵深、高速度的连续进攻;组织对分割、包围之敌的各个歼灭。随着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更新,军队提高了对进攻目标的摧毁能力,扩大了控制和打击范围,加快了进攻的节奏。信息化条件下的进攻样式更多,进攻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战场情况更加多变,指挥、协同和保障更为复杂,进攻的突然性、快速性也将进一步提高。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30 12:25
目录
概述
种类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