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李济
中国中药行业品牌
陈李济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公元1600年明朝万历27年),迄今已逾四百年之久。在清代,同治皇帝因服其“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称其神效。由此,以“杏和堂”为商号的广东陈李济,更名躁大江南北。光绪年间,“帝师翁同和又为之题写“陈李济”店名,三个鎏金大字尚存。
企业介绍
股份制改革、品牌打造、创新意识……这是现代企业常挂在嘴边的一些时髦词汇。但你也许想不到,这些所谓的最现代营销理念与管理思想,早在几百年前,广州一家中药“老字号”在日常经营中就已悄悄实施。
它就是“陈李济”。405年前,“陈李济”刚刚诞生时,可能根本没想到,它会成为全国现存最古老的中药企业之一,比大名鼎鼎的同仁堂还要早69年;411年后,当人们为筹建陈李济中药博物馆,耗时四年慢慢梳理它四百余年的历史时,却发现“四百年不倒”是一个必然———一家现代企业所应拥有的完美素质,几百年来的“陈李济”皆一一具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发出向中医药强省进军的全省总动员令,而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文化立场,411岁的“陈李济”都是一个让人瞩目的符号。
企业故事
中药现代化
三百年前开始“中药现代化”
“三老”不是倚老卖老,而是倚老求新
提起中药,有一个名词大家肯定耳熟能详———“中药现代化”。说白了,就是已有数千年历史的中药发展,既不能忘记传统,又要与时俱进。这固然是因为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产业发展要与国际接轨;而更深层的背景是,中药发展如果不能常变常新,企业就无法“长寿”。405年“陈李济”的发展,就是这样一块“活化石”。
“老字号、老地方、老产品”,这是“陈李济”内部一句叫“三老”的名言。“老字号”容易理解,“老地方”是指几百年始终在北京路这一处所在(8年前才搬家至现址),“老产品”则是指乌鸡白凤丸壮腰健肾丸等老产品一直延续。说到这儿,如果你认为“陈李济”倚“老”而避新,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陈李济”能活到405岁,仍是一个活力四射的中药企业,常变常新正是关键。最叫人拍案叫绝的,莫过于它创造了蜡壳药丸的制作工艺,这是当时中药行业里“领导药品包装新潮流”好长一段时间的一件盛事。
蜡壳药丸在300年前是贵重药品的代名词。岭南天气潮湿,如何防潮湿防霉变防虫蛀,以满足远足人群甚至海外购货的需求?另外,当时的广州已是对外通商的口岸,常有海外香料送到广州。如苏合香丸中的苏合香是地中海盛产的一种芬香树脂,可用作治心绞痛等心脏病,但却极易挥发,如何保存?……在一系列这样的社会需求下,300年前已具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陈李济”创造性地用蜡壳包裹,能使药物保持数十年不变。“陈李济”蜡壳丸的问世,也引发了那时北京、杭州等其他中药制造中心中药包装的革命,一直到后来为全国制药业广泛应用。
令人瞩目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选择“陈李济”的蜡壳丸生产工艺,拍成电视录像片,向全世界广为推荐。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这在“陈李济”产品身上又一次得到印证。
“这其实就是当时的‘中药现代化’。”广州陈李济药厂厂长李国驹笑道。
诚字为上
一个“诚”字诞生“陈李济”
存心济世讲诚心讲诚信,坚持取信于民
相信每一位熟悉“陈李济”的人,都会听过这样一则故事:
相传405年前,广东省南海县人李升佐,在广州大南门已末牌坊脚(今北京路194号)经营一间中草药店。一次,李在码头发现一包银两,于是日复一日在原地苦候失主,终于原封不动把银两归还失主陈体全。陈感念李的高风亮节,将失而复得的银两半数投资李的中草药店,两人立约:“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祥。”并将草药店取字号“陈李济”,寓意“存心济世”。可以说,没有诚信就没有“陈李济”。
因诚信而生的“陈李济”,在日后的经营中,自然将诚信当作“看家本钱”。而事实上,诚信也正是经商特别是经营中药生意的“生命线”。原因很简单,同样是药材,你取自原产地道药材还是旁门,是上等还是末等,制作工序有没有“偷步”……都将直接影响药效。
“所以,诚信能直接决定一个老字号活多久。”李国驹举了一个例子,说几百年来“陈李济”虽然一直处于广州北京路闹市,但在临街铺面中从来只售成药而不卖药材。为什么?就为取信于民,“如果直接卖药材,大家就会猜:是不是将卖不掉的劣等药材,拿去做成药了?”
职业经理人
四百年前就用“职业经理人”
两姓合股经营搞资本合作搞“董事会
对大多数“各领风骚几十年”的现代企业来说,作为“四百年不倒翁”的“陈李济”的确是一个传奇。但专家们认为构成传奇的核心机密,正是大多数企业仍在孜孜追求的优良体制。
“商号从一开始就采取了资本合作。”李国驹分析说,当初陈姓、李姓两商人合作投资开办药肆,并写立合约“本钱各出,利益均沾”,俨然就是股份制的雏形,不是单一家族企业,更不会因某一家族的兴衰而起伏。
实际上,“陈李济”的管理,在封建社会里的确与众不同。比如两姓合股经营,两族轮流选任司理(厂长)。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两姓族长在无意中形成类似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共同监督、同舟共济;二是司理执行两姓既定目标,就像职业经理人,无能者下一届就会自动落选,每年换另一姓氏司理,从而充分化解家族式企业中管理者单一的经营风险。从某种程度上,这不正是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吗?
品牌推广
品牌推广无师自通还有VIP
盯住,“高端客户”,“贡品陈皮只送不卖”
令人惊讶的是,几百年前的“陈李济”,竟无师自通品牌推广艺术。
清朝有科举,每逢京试学子云集。对商人们来说,这些所谓的“高端客户”肯定是极力争取的对象。而粤商“陈李济”几百年前就想到了在这些未来的达官显贵们身上大做文章。
在陈李济中药博物馆,记者就听到这样一则故事:考生们为应付考试动脑费神,必买成药定精、提神、进补、以防身体染恙,考试完毕,还带一些成药回到家乡。“陈李济”看到这是一个宣传推介产品的好机会,于是就派员到考场附近,或卖药、或半赠半卖、或人手一丸全部赠予,并送上印有宣传的纸扇。与此同时,还跟踪揭榜,如某人中举或当了进士,则大肆宣传:某某考生服用陈李济养心宁神丸,精神爽利、笔走龙蛇……
“陈李济”的王牌产品陈皮,只送不卖更是“陈李济”历来眼光长远而灵活经营的典型例子。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杆草”,第一就是陈皮,所以又称“广皮”。而古时最出名的陈皮就出自“陈李济”。陈皮原料以新会柑皮为最佳。每年冬柑收获,“陈李济”必派人前去采购。回来后按收购年限分类放置在木楼上进行加工。陈皮贮存越久越珍贵。原本只是用于本厂原料的陈皮,成了特有的珍品,成了广东历年向朝廷敬献的贡品。这样好而且产量有限的东西,如果换了别的厂家可能要“吊起来卖”,但“陈李济”却只送不卖———送给一些优质客户,或重要社会公关对象,搏回的“陈李济有好药”的声誉,岂是陈皮价值所能抵的?
送茶赠药
送茶赠药早早写入老铺条规
讲企业责任,组义务消防队救人救火
“打造一流中药产业”是眼下的流行语,就这一最具中国特色产业的企业精神而言,从优秀的“老字号”中汲取营养,未必不是良策。最简单的例子,眼下在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公司中流行的“企业责任”,“陈李济”早就有啦。
广州一直为华南大都会,而“陈李济”身处北京路(以前是永汉路)闹市中心,门前过客每日成千上万。在饥民、难民较多的旧社会,常有行人晕倒,不省人事,“陈李济”铺中的员工见状必出门营救施药,代其通知家人。夏日炎炎,烈日当空,广州街头各种挑担、拉车苦力众多过往,“陈李济”又在人行道设茶缸,免费供应茶水。而令人尊敬的是,这并不仅是好心的冲动,而是写入老铺条规的要则,延续了几百年。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记者还看到一件“古董”———从英国进口的消防水枪。清末民初,广州城池围绕、没有马路,横街窄巷,民房多为砖木结构,居民又以木柴为燃料,经常发生火烛。而官方没有设消防设备,一旦有火灾,各家自理。老百姓在遇火烛时常常束手无策,损失惨重。“陈李济”司理和股东研究,决定成立义务消防队,购置三部消防车,上面有手压的水枪、火勾、水桶、大小绳索、斧头、竹梯等等,还有一药箱随行,以备救急。消防队旗黑色,上书“陈李济”三个白字(消防车、木桶也写上),一旦某处发生火灾,队员立刻停产出动。此善举深受市民好评,一时传为羊城佳话。有这样的口碑,老百姓们平时买药,首先就想到北京路的“陈李济”,就不意外了。
历史长河
陈李济是广州尽人皆知的中药老字号,在陈李济中药博物馆中,就浓缩了这个老字号四百多年崎岖辉煌的历史。踏入馆内,在“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对联下,摆设著明代的青花将军坛,清代的斗彩贮药瓶,古色古香的酸枝木药柜上,刻着“苏合丸”、“白凤丸”、“宁坤丸”等人们熟悉的药名,令人恍如踏上时光隧道,在芬芳的药香里重返清末民初的氛围。大厅最醒目的是正中红底金漆的一个硕大的寿字,据介绍,这是我国书画界巨擘吴作人先生为纪念陈李济创建385周年所题。
金字招牌
陈李济创建于公元1600年(明朝万历27年),迄今已逾四百年之久。在清代,同治皇帝因服其“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称其神效。由此,以“杏和堂”为商号的广东陈李济,更名躁大江南北。光绪年间,“帝师”翁同和又为之题写“陈李济”店名,三个鎏金大字尚存。陈李济后人陈永涓介绍:“陈李济创建于1600年,除史料外,有我家的家谱为证,自太公陈体全至我十一代,代代皆有记载,太公墓冢还在南海。”
陈李济确为我国创建于、兴盛于、图存于民国、尚存于今世的中华著名品牌,历史上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三足鼎立的南药代表,而陈李济的历史比同仁堂早69年,比胡庆余堂早274年。虽然各地中药商号林立,然而,沧海遗珠,陈李济无疑是中华民族留下的无价之宝。
我们翻开历史,以公元1600年为坐标,上溯22年,(1578年)李时珍中药药典【本草纲目】问世。上溯28年,即隆庆5年,中医药界发明了“人痘接种术”,面对全世界最凶恶的天花瘟疫,勇敢地跨出了致胜的第一步。就在这中医和中药发展到空前繁荣的背景下,具有现代企业股份制特征的、以同心济世为宗旨的中成药企业陈李济应运而生。在此后四百多年里,陈李济在继承历代古方验方的基础上,研制生产数十种中成药,包括膏、丹、丸、散、茶、酒等,销售遍及南北大地,远至东南亚各国。药效之灵,制品之精,可谓无人不知陈李济,有口皆碑杏和堂。每年秋试,举子们入京力搏龙门一跃,因千里迢迢进京赶考,举子们不免会受些风寒之侵,水土不服之屙。陈李济以红纸包一丸,并自编歌唱颂,歌以赠之,药到病除,赢得“广药”之誉。据说慈禧太后长期服食陈李济的“乌鸡白凤丸”,容颜保持老而不衰。
数千年来,中医中药就是我们民族健康的守护神,护佑着民族的兴旺。数百年后,当人们重新审视陈李济这份珍贵的、不可多得的人类非物质文明遗产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为之奉上一掬深深的谢忱。
同心济世
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制药企业,陈李济能历四百多年而一脉相传,诚信为本、同心济世的宗旨,功不可没;再细究其根本,就在于一个“济”字上。“济”是给予,是对弱者的扶助;“济”更是目的,是创建者以及一代代陈李济人的追求。也是博大精深的以“仁”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有济世之心,才会坚守古方正药之“正”,那古方正药之“正”,正就正在用料必用“天字第一号”的正品一等的地道货:东北的人参鹿茸、化州的正宗橘红、德庆的何首乌、肇庆的茨实、阳春的砂仁,特别是作为镇店之宝的新会正宗陈皮;有济世之心,就能“同心济世,长发其祥”,于是,“追风苏合丸”、“乌鸡白凤丸”、“壮腰健肾丸”、“补脾益肠丸”等享誉中华的名牌产品诞生了;有济世之心,也就有了蜡壳药丸包装工艺的首创,为我国中成药的发展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同心济世”的宗旨引领下,历代陈李济人以行善为乐事,将免费为劳苦大众服务列为店铺规章,扶危济困,施药赠茶代代不缀。更令人感动和敬佩的是,陈李济为了预防火灾,重金从英国进口三部消防水车及有关器材,组织义务消防队,除消防用具外,另备药箱随行应急,消防用具皆书黑底白字“陈李济”,一旦市民遇火灾,立即停工义务施救。
历史已悄然远去,消防车静静无语,然而陈李济人当年的善举,依然在羊城口口相传
凤凰涅槃
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在烈火中得到更美好的躯体重生,佛家称之为涅槃。纵观陈李济的历史,正是不断涅槃重生的历史,也是和我们民族兴衰与共的历史。 20世纪90年代,陈李济易地扩建,投资1.3亿元按GMP标准兴建新厂,告别了前店后厂的作坊模式,大踏步跨入了现代企业的行列,振翅翱翔。
然而,陈李济也和全国的中药老字号一样,面临着西药的重大冲击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政府号召把广东省建设成中医中药强省,陈李济人积极回应号召,挺中医、扬国粹,大胆继承、勇于创新,迈出了三大步:
敢于用现代检测标准检测产品质量。已使用先进的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精确的微克级限量检测,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和安全有效。将该厂名牌产品“壮腰健肾丸”应用到基因库的水平上进行研究,无可争辩地证明了该产品抗氧化、抗衰老的优良疗效。
敢于创新,在新产品研制上,陈李济人十年磨一剑,终于攻克了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纯中药制剂“昆仙胶囊”。该产品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达到了89.7%!治疗类风湿、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西药无能为力,常因激素的滥用导致人体变形。十几年前的“九五”攻关计划,“陈李济”就申报这一创新项目。“昆仙胶囊”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第一批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种子产品”。这是中华医药对世界的又一贡献。
勇于承担宏扬中医中药文化的历史责任。为了完整保留中药的制药历史,陈李济人自筹近千万资金建成岭南首家中药行业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祖国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开馆以来,深受中外人士好评,令陈李济这民族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善于继承“济世”精神,与时共进建和谐。陈李济人给予“济世”以新的内涵。他们持之以恒地开展送医送药、慰问、讲座等公益活动。在西藏最偏远的墨脱,可以见到他们的赠药,在贫困山区、在街头闹市,都可以见到他们义诊的身影……。
陈李济药厂被国家命名为“中华老字号”,“陈李济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李济象重生的金凤凰,一飞而冲天。金字招牌的陈李济,将上下探索,努力奋进,创造更辉煌的品牌价值。(文/王文锦)
大事记
1600年 陈体全、李升佐两公创建陈李济。
1650年 创制乌鸡丸,该产品后来衍生出御用名药乌鸡白凤丸
康熙年间 首创蜡壳药丸剂型。
1826年 在广州十三行七十二号增设批发所,成为经营产品输出、洋药原料输入的进出口贸易机构。
同治年间 获“杏和堂”封号。
民国初年 政府颁布商标法,注册“杏和堂”商标,沿用。
1922年 在香港开设支店和制造厂,为发展对外贸易奠定了基础。
1935年 在上海开设支店。抗日战争开始后,将上海支店移设到新加坡,发展对南洋群岛业务。
1942年 在澳门新马路开设支店
1954年 公私合营时期,以陈李济为主厂,先后并入神农万春园、伟氏、冯致昌、何弘仁、燮和堂、橘香斋等七家药厂,一家甘泉药社,一家大生合记蜡店,组成“广州陈李济联合制药厂”,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1958年 首创补肾名药壮腰健肾丸
80年代初 恢复“广州陈李济制药厂”厂名和“杏和堂”商标,并被中国药材公司确定为国家重点中药厂。
1981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陈李济药厂的蜡丸生产工艺作为文化遗产拍成记录片,向世界推广。
1993年 获国家首批“中华老字号”称号。
1998年 投资1.3亿元按国家GMP标准易地建设的新厂落成,企业实现历史性搬迁。
21世纪初 陈李济率先实施ERP管理;通过国家GMP认证澳大利亚TGA组织GMP认证
2006年 通过加拿大GMP认证;国家级新药昆仙胶囊获得新药证书并批准生产。
2010年 陈李济创建410周年
2010年 陈李济改公司制并创吉尼斯世界纪录
企业发展
求新求变
“老字号”是金矿而不是金山
不断求新求变,下半年将推新药治免疫性疾病
自身资源如此丰厚的“陈李济”,的确让人折服。但李国驹清楚地认识到,“老字号”是金矿而不是金山,后者俯拾即是,而挖掘前者仍需努力。
在“文革”期间,“陈李济”这个品牌曾一度被雪藏,厂名被改为毫无特色的“广州中药二厂”。上世纪80年代,时任当家人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恢复“陈李济”这个断了10余年的老字号。
第二步是历史性搬迁,上世纪90年代末从住了近400年的“老地方”———北京路繁华街市中搬出,进驻位于市郊的新厂区。400年“老祖宗”的基业就此远离,这在当时面临多大的压力?但新当家人还是力排众议,顺利迁出。事实证明,这一步后来竟成“老字号”刷新的拐点。
“而我们要做的事,主要有两件:一旧一新。”李国驹说,“旧事”是梳理中药文化,建立中药博物馆,希望这种梳理弘扬品牌甚至整个中药的文化;“新事”是加大科研力度,实现中药现代化。“无论新事、旧事,都是为了‘老字号’将来发展的大事”。
事实上,中药现代化“陈李济”并不含糊。已经在全国各地成功上市的腰椎骨病治疗性药物“舒筋健腰丸”深受患者的赞许。即将于下半年正式上市的免疫性疾病治疗药物“复力通”,就是这样一个带有突破性的中药现代化产品。治疗类风湿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西药还无能为力,常因激素的滥用导致人体变形。10年前的“九五”攻关计划,“陈李济”就申报这一创新项目。李国驹清楚地记得,入选当年“九五”计划的医药项目只有5项,而10年滚动下来,只有“复力通”成功拿下,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第一批中药走向国际主流市场的“种子产品”。
附:图片显示的是按古代陈李济的内部格局制作的
广州陈李济药厂隶属于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在沪、港两地上市的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陈李济是一家现代化的中成药生产企业,现有员工近600人,各类专业人员占全厂总人数的35%,其中执业药师35人,高中级工程技术人员60人。
生生不息
南药老号 生生不息
陈李济创建于公元1600年(明万历27年),迄今已有四百余年,是我国中药行业现存老字号之一,是国家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及广州市政府认定的“广州市老字号企业”。
陈李济由广东南海商人陈体全、李升佐两公共同创立,名号“陈李济”,寓意“陈李同心,和衷济世”。陈李济保存逾百年的木质楹联上就刻载着“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十四个字,充满哲理与抱负,历代陈李济人秉承“同心济世”的企业精神,诚信为本,悉心炮制古方正药、创新研发现代新药,推动南药老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1998年,陈李济实施历史上的首次搬迁,由创业398年的北京路迁至广州大道南新址,老企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列入全国中成药重点生产企业50强,获广东省“质量效益型企业”称号,连续十年被评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诚信传承
诚信传承 品质恒远
陈李济因诚信立业,陈李济人世代传承“同心济世,长发其祥”的制药宗旨,悉心研制炮制技术,形成陈李济的特色工艺,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疗效。陈李济采用独特工艺自制的“百年陈皮”,是广东三件宝——“陈皮、老姜、禾杆草”中的上品,曾被清同治皇帝钦定为贡品;陈李济于清初首创、制售的蜡壳丸,首开中药包装工艺先河,为“广药”地位奠定了基础,陈李济的部分产品如曾获国家银质奖、畅销海内外的壮腰健肾丸等,仍保留这种蜡壳蜜丸剂型。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陈李济的技术力量、生产和检测设备不断壮大和更新,质量体系与国际水平接轨不断完善,确保产品的工艺与品质满足现代要求。全厂通过了国家GMP认证,还获得加拿大GMP认证和澳洲TGA组织的GMP认证,建立了GAP药材生产基地,从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等国引进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建有高标准的药品质量检测场地并配备各种高精度检测仪器,采用严格的生产工艺系统和高标准的质量体系组织生产。
名牌产品
名牌产品 造福社群
四百余年,古方正药。陈李济创业初期即广集良方,以精湛工艺研制各种疗效独特的古方正药,清末民初就生产有膏、丹、丸、散、茶、酒、曲、锭等八个剂型中成药,销路遍及南北大地,远至东南亚各国。据载,清同治皇帝偶染风寒,服用了陈李济“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称其神效。由此,以“杏和堂”为商号的广东陈李济名躁大江南北。清朝每年科举秋试,举子们千里迢迢进京赶考,多备有陈李济的追风苏合丸、附子理中丸、救急通关散、万应如意油、天王补心丹太乙紫金锭等药品,以应不时之需。
陈李济主要生产中药口服固体制剂,剂型有传统的丸剂和现代的胶囊剂、片剂、颗粒剂、滴丸剂,现阶段已形成了心脑血管类、风湿骨痛类、妇科类、滋补类、呼吸类、消化类六个产品系列,主要产品有壮腰健肾丸、乌鸡白凤丸、补脾益肠丸、喉疾灵胶囊咳喘顺丸舒筋健腰丸等。多个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国家、省、市名牌产品、优质产品称号。龙头产品——壮腰健肾丸已遍销全国,并以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领先于国内所有同名产品;以创新的“双层药丸”工艺研制的补脾益肠丸,在国内不断扩大的范围内造福于结肠炎患者;在华南地区久负盛名的乌鸡白凤丸系列产品,以及专治“喉咙痛”的喉疾灵胶囊亦逐步向国内其它区域拓展。陈李济,已经走出尽人皆知的华南地区,销售网络遍布全国,部分产品更远销国外,扎实构建市场基础的同时,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科技研发
科技研发 创新先导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陈李济坚持“长线品种与短线品种相结合、高精尖品种与短平快品种相结合、自行开发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方针开展产品研发,着力于新药、名优产品二次开发、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的创新研究。国家级新药——昆仙胶囊于2006年面世,标志着陈李济的科研开发水平跃上了新台阶,该产品用于治疗国际公认重大疑难疾病——类风湿关节炎(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科技部“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优秀成果”项目,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范畴,产品技术处于同类产品的世界领先水平。该产品作为中药复方新药还被列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2008年,源自百年凉茶秘方并以独特工艺制作的“陈李济植物饮料”正式进入国内保健饮料市场,更是体现了陈李济紧贴时代脉搏的创新能力。陈李济于2007年被认定为“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还承担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中的21项药品(包括企业的全部主导品种)标准起草工作。科技与创新,为陈李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品牌文化
品牌文化 企业之光
四个世纪的岁月历练,“陈李济”已经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品牌,居首届“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百强榜”前列,“陈李济”商标连年被评为广东省、广州市著名商标,“陈李济中药文化”被列入广东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弘扬“同心济世”的企业精神和突出古方正药特色,进一步提升“陈李济”品牌的影响力,履行传承岭南中药文化的社会责任,陈李济建立了岭南地区首家中药行业博物馆——“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博物馆以中药传统制作工艺为主要内容,以场景还原为主要表现形式,配合多种先进演示手段,展现中药历史、中药工艺,其鲜明的陈李济传奇色彩、浓郁的中药文化品味获得了社会各界称誉。博物馆被广州市政府命名为“广州市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成为广东省多家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育基地。
着眼未来
着眼未来 远瞻愿景
以诚信立业,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陈李济确立了未来的发展思路:以创新经营理念为主线,改革企业运行机制;打造“陈李济”全国性强势品牌;构建妇科、男性和止痛用药三大产品系列;以“快速、持续、稳定、健康”为准则,实现有陈李济特色的中药现代化;成为传承岭南中药文化、以养生为主的保健药品专家。陈李济将发展成为集中成药、保健品、食品、药妆品于一体的“大中药”企业。
古方正药诚为本,同心济世四百年。陈李济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更优质的产品造福大众,以更优良的服务回馈社会。
产品介绍
品牌下分别有草本活颜洗面乳、草本活颜晚霜、甘草抗痘精华霜等商品。
(以上商品只整理部分代表举例)
所获荣誉
2007年 “陈李济中药文化”入选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008年 “陈李济中药文化”入选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009年,被认定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广州市清洁生产优秀企业”
2009年 获的中国质量协会颁发全国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先进单位称号。
2009年 被授予广东省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2009年 被授予广东省最具文化价值品牌。
2010年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被广州市政府确认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1年 “陈李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21年10月,入选《2021胡润中国最具历史文化底蕴品牌榜》第10位。
2023年9月28日,《商务部等5部门关于公布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的通知》公布,陈李济品牌通过中华老字号复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4 18:05
目录
概述
企业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