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全称为“
中央银行调低
法定存款准备率”。由
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并发布。
政策释义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
商业银行存款准备总额的最主要的构成部分,这项
准备金一般是不准动用的。
法定存款准备率、
贴现率和
公开市场业务是现代各国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三大政策工具,而其中法定存款准备率通常被认为是
货币政策的最猛烈的工具之一。
法定存款准备率变动的
直接效果是影响商业银行的
超额储备水平,通过
货币乘数效用对
信用活动产生影响。
调高
存款准备金比率,迫使商业银行降低超额准备或收紧信贷以补足法定准备,从而收紧信用,制止
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
调低法定存款准备率,会造成准备金释放,为
商业银行提供新增的可用于偿还借入款或进行放款的超额准备,以此扩大信用规模,刺激经济的繁荣。
发展历程
2019年9月4日召开的
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经释放了“降准信号”。会议指出,坚持实施
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
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
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
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
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
实体经济特别是
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2019年
降准时间:9月16日:2019年9月6日,央行网站发布公告称,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
社会融资实际成本,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19年9月16日全面下调金融机构
存款准备金率0.5个
百分点(不含
财务公司、
金融租赁公司和
汽车金融公司)。
政策效果: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9000亿元,其中全面降准释放资金约8000亿元,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约1000亿元;不包括三类金融机构:
财务公司、
金融租赁公司和
汽车金融公司的
法定准备金率为6%,是金融机构中最低的,已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此次全面降准不包含这三类金融机构。
定向下调:为促进加大对
小微企业、
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再额外对仅在
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
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
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10月15日和11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
2019年以来,央行已实施过两轮降准,此次是年内第三轮降准。第一轮是在1月的全面降准,分别于1月15日和25日下调金融机构
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资金约1.5万亿。第二轮是定向降准,分别在5、6、7月三次实施到位,对聚焦当地、服务
县域的
中小银行,实行较低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资金约2800亿元。
2019年7月份数据显示: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
环比下降36.14%,下降幅度超出市场预期。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仅为1.01万亿元,
同比增长10.7%,较前值下降0.22个百分点,
信贷成为拖累
社会融资规模的主因。与此相对应的是7月份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仅增长4.8%,
信贷市场上需求同步下行。虽然央行在8月20日公布了新的
LPR报价,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并未显著下降。
2020年
2020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决定于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全面降准将释放长期资金8000多亿元,有助于保持市场
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银行
资金成本。
2020年3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决定于2020年3月16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在此之外,对符合条件的
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支持发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以上定向降准共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
2020年3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定向降准措施正式实施。 根据安排,3月16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在此之外,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支持发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以上定向降准共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
2021年
2021年7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适时运用降准等
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
微企业的支持。设立支持
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7月9日消息,央行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
1.此次降准是否意味着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发生改变?
答: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2020年应对疫情时人民银行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5月以后力度就逐渐转为常态,2021年上半年已经基本回到疫情前的常态。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操作,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
中期借贷便利(MLF),还有一部分资金被金融机构用于弥补7月中下旬税期高峰带来的
流动性缺口,增加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占比,
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当前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人民银行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坚持正常货币政策,不搞
大水漫灌。
2.此次降准的考虑是什么?
答:此次降准的目的是优化金融机构的
资金结构,提升金融
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一是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增强
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
金融环境。二是调整中央银行的
融资结构,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
资金来源,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3.此次降准释放多少资金?
答: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不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原因是,5%的存款准备金率是目前金融机构中最低的,保持在这一低水平有利于金融机构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和自身稳健经营。
2022年
降准时间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2年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为加大对小微企业和“
三农”的支持力度,对没有跨省经营的
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
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1%。
此次降准的目的:一是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支持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65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2022年4月25日,2022年首次降准正式落地,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这有助于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2022年4月25日,为提升金融机构外汇
资金运用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2年5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
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9%下调至8%。
2022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决定于2022年12月5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8%。
2023年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3年9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4%。
2024年
2024年1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中国人民银行将于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1月25日将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并持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2024年9月24日,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北京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4年9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6.6%。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降准分析
工具优点
(1)中央银行拥有主动权,受外界影响小,较好的体现央行的政策意图。
(3)作用于所有的银行和存款型金融机构,时间、程度上公平一致。
工具缺点
(1)政策效果过于猛烈且
缺乏弹性,受银行体系的银行
超额准备金的影响大,不能经常使用。
(2)增加
银行经营的不稳定性,
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不具有
可逆性。
“降准”对楼市影响有限。首先是降低
存款准备金率超级利好银行股,同时利好
股票市场,利好
房地产市场。
下调准备金只是对冲
硬着陆风险,对股市而言可拿来炒作,政策力度如超出市场预期,表现最好的是银行股;但对未来的
经济形势而言,货币政策并非万能药。
政策意义
通过降准,一是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使商业银行可以有更强的信贷投放能力,准备金下调以后,银行的资金相对更宽裕,对于投放信贷是有好处;二是通过资金的流动性相对宽松,有助于市场
利率水平下降,这次
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之后,商业银行可以获得约150亿元成本下降,成本下降后,也有助于银行在未来能够提供更低的
融资成本和信贷资金。同时,不排除接下来将MLF利率下调来影响牵引
LPR利率的下调,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政策影响
中信建投认为,首先,牛市第二阶段到来券商将构成最优行业,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
直接融资,
资本市场改革对券商也长期利好。其次,利率下降,
经济转型,长久期的
成长股估值水平提升更快,叠加盈利预期的改善,长期看好。第三,信用宽松,利率下降,逆周期力度加大,对于估值低,困境反转的部分周期(例如化工、汽车)行业也具备良好的机会。第四,消费也成为内生增长的主要需求,这也是值得长期坚守的方向。第五,利率下降之后,高股息板块的配置价值对固定收益类的投资者也具备新引力。
著名经济学家
宋清辉指出,央行此次“全面降准+
定向降准”力度很大,释放出了近万亿的
长期资金,确保了市场
流动性充裕合理,对股市、
债市等都具有利好影响。
央行称,将继续实施
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注重
定向调控,兼顾内外平衡,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
广义货币M2和
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
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为
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
金融环境。
董希淼表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
宏观杠杆率重现
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应保持定力,坚持稳健,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继续引导
金融资源从低效领域退出,推动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此次实施全面降准之后,应继续疏通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有效率地进入
实体经济,加大对重点领域和
薄弱环节的支持。
业内人士看来,
房地产贷款政策一直坚持从紧的态度,包括此次降准本身也不会直接和
房地产有关联,对房地产行业带来的影响有限。
中原地产首席
分析师张大伟认为,降准不是为了刺激房地产,降准前已经多次针对房地产收紧政策,筑大坝,避免资金流入房地产。从历史看,降准对于房地产来说是一个利好因素,能缓解
资金面压力,包括2019年初的第一次降准后,市场出现了小阳春。但在当下楼市政策收紧的情况下,楼市利好有限。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
严跃进认为,此次降准是2016年下半年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货币政策方向调整,对楼市产生了积极影响,悲观预期淡化,市场交易也有机会反弹。从客观来说,商业银行对房贷,包括开发贷和按揭贷款等持比较认可的态度,在后续楼市运作过程中,房贷的成本或将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