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词义为较高的温度。在不同的情况下所指的
具体数值不同,例如在某些技术上指几千
摄氏度以上;中国
气象学上日
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则称之为
高温天气。高温天气会给人体健康、交通、用水、用电等方面带来严重影响。
高温预警信号一般分为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定义
高温,是指日
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的天气。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如果高温天持续3天以上的高温
天气过程就称之为
高温热浪(也称为高温酷暑)。
在不同的情况下所指的
具体数值不同,例如在某些技术上指几千
摄氏度以上;中国
气象学上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则称之为高温天气;中国气象学上全年月平均气温均不低于16摄氏度,则称之为全年普遍高温(用于气候描述);中国气象学上夏季月平均气温不低于20摄氏度,则称之为夏季高温(也用于气候描述)。
形成原因
虽然高温的标准全球各地不尽相同,但各地高温天气的形成原因却是大同小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天气系统触发:高温的形成往往是由特定的天气系统直接导致的,其中最典型、最常见的就是有着“高温使者”称号的副热带高压。除副高外,大陆
暖高压、
热带气旋、
热低压、弱
冷锋等天气系统也会催生高温热浪。
2、
全球变暖提供气候背景: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极端高温事件也越来越频繁。
3、
城市热岛效应“火上浇油”: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
城市中心比郊区温度高的现象。随着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热岛效应更加明显,对高温天气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高温预警
高温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
社会公众发布的高温预警信息。在2007年6月实施的《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高温预警信号分为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高温黄色预警信号的含义是天气闷热,指连续3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高温橙色预警信号的含义是天气炎热,指
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至37℃以上;
高温红色预警信号的含义是天气酷热,指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判定方法
高温对其他生物影响的标准可依据达到危害时的温度
量值制定。
主要类型
干热型
气温极高、
太阳辐射强而且
空气湿度小的高温天气,被称为干热型高温。在夏季,我国
北方地区如新疆、甘肃、
宁夏、
内蒙古、
北京、天津、
石家庄、山东
聊城等地经常出现。
闷热型
由于夏季水汽丰富,空气湿度大,在气温并不太高(相对而言)时,人们的感觉是闷热,就像在蒸笼中,此类天气被称之为闷热型高温。由于出现这种天气时人感觉像在桑拿浴室里蒸桑拿一样,所以又称“
桑拿天”。在我国沿海及长江中下游,以及
华南等地经常出现。
相关危害
原因
高温热浪使人体不能适应环境,超过人体的
耐受极限,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甚至死亡,动物也是一样;同时高温热浪也可以影响植物
生长发育,使农作物减产。高温热浪过程还会加剧干旱的发生发展;还使用水量、
用电量急剧上升,从而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很大影响。另外,高温热浪往往使人心情烦躁,甚至会出现神志错乱的现象,容易造成
公共秩序混乱、事故伤亡以及中毒、火灾等事件的增加,这些是高温热浪的
间接影响。
要素
人体在环境中所受
气象条件的影响,是许多
气象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人对外界环境冷热的舒适感,不能仅仅用气温来评价,也就是说人体感觉的适宜温度不仅仅是气温的作用。为了全面表述气象、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必须运用人体热量
平衡模型,在人体热量平衡模型中全面考虑了所有相关的气象要素、行为参数(活动和服装)和人体参数,这就孕育出人体
舒适度。人体舒适度是通过气象要素气温、
相对湿度、风速等影响,计算出来的。
结果一
那么人到底能耐受多高的温度呢? 人在
静止状态体温调节极限温度为31℃(相对湿度85%)、38℃(相对湿度50%)和40℃(相对湿度30%),也就是说超出极限温度,人体机能受损,将出现病症—中暑或一些
并发症。但是不同人群耐高温的极限是不同的。上面给出的是一般人群的
极限温度,而对于儿童、年老体弱者、
慢性病患者来说,由于他们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或功能减退,或功能障碍等,都将使其耐热极限下降。所以在
高温天气里,这些人群应特别注意
防暑降温。
结果二
高温天气对
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是产生中暑以及诱发心、
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人体在过高
环境温度作用下,体温
调节机制暂时发生障碍,而发生体内热蓄积,导致中暑。中暑按发病症状与程度,可分为:
热虚脱,是中暑最轻度表现,也最常见;热辐射,是长期在
高温环境中工作,导致下肢
血管扩张,血液淤积,而发生昏倒;
热射病是由于长时间暴晒,导致排汗功能障碍所致。
结果三
对于患有
高血压、
心脑血管疾病,在高温潮湿无风
低气压的环境里,人体排汗受到抑制,体内蓄热量不断增加,
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血管处于
紧张状态,闷热还可导致人体血管扩张,
血液粘稠度增加,易发生
脑出血、
脑梗死、心肌梗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据对北京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的调查发现,高温
闷热天气是导致
缺血性脑卒中的
危险天气。
对人体的影响
在夏季闷热的天气里,还易出现
热伤风(
夏季感冒)、腹泻和
皮肤过敏等疾病。原因是由于高温环境下,人体代谢旺盛,
能量消耗较大,而闷热又常使人
睡眠不足,食欲不振,造成人体
免疫力下降,此时再不加节制地使用空调或
电扇来解暑,人体长时间处于过低温度环境里,机体
适应能力减退,
抵抗力下降,病菌、
病毒就会乘虚而入,易引起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另外,高温高湿环境,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大量滋生,食物极易腐败变质,食用后会引起
消化不良、
急性胃肠炎、
痢疾、腹泻等疾病的发生;再有人们从室外高温环境中回到家中,习惯马上打开空调或用电扇直吹,吃些冰镇食品,这一冷一热,立马见效,马上就开始腹泻;闷热天气,人体排汗不畅,还容易导致
皮肤过敏症,特别是10岁以下的儿童,主要为
丘疹性荨麻疹、
湿疹、
接触性皮炎等,因是儿童对高温高湿天气的适应能力差,以及蚊虫叮咬、花粉、
粉尘过敏等引起的。另外,消化不良、
食积、
寄生虫也可以致病。
2013年7月的高温热浪波及全球,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中国多地下达
高温预警。
预防方法
高温天气34℃是个槛 ,日常生活中,冷与热都会造成身体的不舒适。人的
正常体温大约维持在37℃左右,根据各国的实验,人体感到舒适的气温是:夏季19℃~24℃,冬季12℃~22℃。所以,在炎热的夏天,湿度较高时,气温达到34℃就需要引起人们注意了。当气温和湿度高达某一界限时,人体热量散不出去,体温就要升高,以致超过人的忍耐极限,造成
死亡事故。
补充水分把握量少次多原则,炎热天气下人体会大量出汗,极容易发生中暑或
虚脱现象,老弱病幼人员应减少
户外活动,要注意多饮水以补充身体水分。高温天气,人体内钠、钾随
汗液的排出而大量丢失,可引起
电解质平衡失调;人体内
维生素C、
维生素B1和
维生素B2随汗液的排出而丢失,可引起
营养素的
过量代谢;人体内
蛋白质分解增加,可引起能量消耗的增加。因此,保证高温天气下,人体
营养需要与膳食合理,对于维持机体
生理功能、代谢活动和电解质平衡,适应高温工作环境和
生活环境,保障身体健康,均至关重要。首先要补充水分。夏季,气温在36℃~38℃环境下,从事室外
体力劳动的人,每日应补充水量10L~12L;从事室内工作的人,每日应补充水量2L~3L。补充水分宜量少次多,以免影响食欲。另外,大量出汗同样会引起无机盐丢失,故在补充水分的同时,应补充无机盐。同时还要注意,应增加维生素C、
蛋白质、能量的摄入。
饮食解暑
多喝粥。在炎热的夏季,人的肠胃因受
暑热刺激,功能会相对减弱,容易发生
头重倦怠、
食欲不振等不适,重者还会
中暑。因此,夏季喝消暑保健粥则是
饮食调理措施之一。
多喝汤。当人出汗比较多,体液损耗比较大的时候,多喝汤既能及时补充水分,又有利于消化吸收。
多喝茶。研究人员对炎热天喝温茶水和喝饮料的两组人员的测定表明,温茶能降低
皮肤温度1-2度,而冷饮只能使口腔周围变冷;喝茶者感觉清凉舒适,渴感全消,而喝冷饮者,周身不畅,渴感未消。高温作业者,如能在温茶中适当加点盐,以弥补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对预防中暑更有裨益。
多吃青菜。天热
湿气重,人们一般都喜欢吃清淡味鲜而不油腻的食物,而青菜既有这种特点,又含有丰富的
维生素和
无机盐。所以,应尽量多吃青菜。既可以凉拌生吃,也可放少许
瘦肉丝炒熟吃。
多吃瓜果。瓜果汁多味甜,不仅
生津止渴,也能
清热解暑。
西瓜味甜多汁性凉,是清暑解渴的
瓜类之首。另外,
香瓜、黄瓜洗净之后
生食,或
榨汁之后饮用,都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
猕猴桃含有大量
维生素C,有非常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是高温和
野外作业人员经常选用的果品和饮料。
高温事件
1.1994年6-8月
1994年夏,我国大部地区出现了1949年以来罕见的炎热天气。6月24日,江南和淮北地区首先出现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至7月11日,高温逐步扩展到
长江中下游和
淮河流域的整个地区,其中江南的许多地方最高气温都曾达到39~40℃;8月2-4日,出现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高温区,川东及
鄂西南局地最高气温曾达42℃。
据统计,6-8月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华南北部及
四川盆地大部一般有20~45天;浙江、安徽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达45~55天,浙江
丽水最多达64天。华北东部、东北大部分地区,因纬度较高,≥35℃的高温日数虽然不多,但对当地来说已属高温天气的≥30℃的高温日数比往年同期明显偏多;如
黑龙江省大部有14~25天,
辽宁的
朝阳62天、
沈阳50天、
抚顺42天、
大连市从7月20至8月6日,连续18天日最高气温一直维持在30℃以上;中国北端的“
北极村”
漠河7月16日的最高气温创下了38℃的记录。上海市区7月平均气温30.4℃,也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1994年
北京市夏季平均气温是1724年以来的271年记录中的第三位高值,是1949年以来的最高值。
在高温酷热期间,农田
蒸发量大,降水量很小,又正值农作物大量需水时期,致使
旱情持续发展,进入旱情最严重的8月上中旬,全国受旱面积超过1730多万公顷,有2740万人、1660多万头牲畜饮水发生困难。由于防暑抗旱,造成了不少城镇水电供应紧张,
上海市用水用电量均超历史同期最高记录;
山东省7月份共发电48.74亿度,比1993年同期增加12%,创历史最高记录。高温(或闷热)使人感到不适,甚至难忍,
工作效率降低,使不少
企事业单位正常生产、
工作秩序受到影响,甚至被迫停工停产。酷热时
心脏病、
脑血管病、中暑等疾病发病率增多,山东省反应各大医院收治的中暑病人数和肠道门诊量剧增。
2.2013年超强高温
2013年6月下旬到8月中下旬全国大范围超强高温波及北方部分地区和南方大部地区,最高气温40℃在南方遍地开花,高温日数创历史新高,
高温补贴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
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规定,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应当向劳动者支付
高温津贴。 高温津贴的具体标准由省级政府或省级
劳动保障部门制定。
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
国外情况
2021年8月11日,
意大利西西里的锡拉库萨省记录到了48.8摄氏度的高温天气,该气温由
西西里大区农业气象
信息服务测得。意大利气象专家表示,如经进一步核定属实,这一数字可能打破欧洲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纪录。此前欧洲的最高气温纪录为1977年7月10日在
希腊雅典测得的48摄氏度。受
副热带高压影响,意大利绝大部分地区正迎来本年度最为炎热的一周。气象部门预计,这一轮高温天气可能在13日达到峰值。届时该国包括
罗马、
佛罗伦萨、博洛尼亚、
博尔扎诺、巴勒莫等从南到北的15个主要城市都将处于高温红色预警状态。
当地时间2023年7月17日,美国西南部依然“高烧不退”,亚利桑那州首府菲尼克斯居民吐槽,白天一出门就犹如踏进了烤箱中,当地连续18天达到43℃以上,追平当地1974年6月创造的纪录。加利福尼亚死亡谷国家公园16日的气温达到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