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制造业又称
先进装备制造业,是指
生产制造高技术、
高附加值的先进工业设施设备的行业。高端装备主要包括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
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
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
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发展方向
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关系国家综合实力、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的一项长期的重点任务。“十二五”期间,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
智能制造装备的重点任务是:
航空装备
以市场应用为先导,以重点
产品研制为主线,统筹航空
技术研究、产品研发、产业化、
市场开发与服务发展,重点加快大型客机、
支线飞机、
通用飞机和航空配套装备的发展,大型客机实现首飞,喷气支线飞机成功研制,实现支线飞机年销售100架,建立具有可持续
发展能力的航空产业体系。
——大型客机。以满足国内
中心城市点对点、点对
枢纽机场的
市场需求为目标,以
市场需求量大的150座级为切入点,按照安全、经济、舒适和环保的要求,研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150座级的
C919单通道干线飞机,逐步形成产业化能力。开展未来型号前期研究。
——支线飞机。加快
ARJ21-700型涡扇支线飞机研制,2012年前后取得中国适航当局的
型号合格证和
生产许可证,形成产业化能力,实现批量交付;2013年取得国外适航证书。同时,针对不同
用户需求开展改进改型,适时启动加长型、公务型、货运型飞机研制,实现系列化。加快
新舟60系列的改进改型和
市场推广;适时启动新型支线飞机研制。
——通用飞机和直升机。在具有产业基础的地区,优先发展
社会效益好、市场需求大和
经济价值高的通用飞机,加快研制生产大型灭火和水上
应急救援飞机,重点支持大中型特种飞机、中/
重型直升机和高端
公务机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
企业发展6座(含)以下轻小型通用飞机、
水上飞机、
无人机、特种飞行器和2吨(含)以下直升机,充分利用已有/在研成熟通用飞机平台,通过不断改进、改型以及升级来满足用户需求。
——
航空发动机。建立和完善航空发动机创新发展的
工业体系,突破大型客机发动机关键
核心技术,增强
创新能力。加快新型航空发动机研制,开展大客商用发动机
验证机研制,2015年完成中法合作中等功率
涡轴发动机的研制,建立发动机总装生产线和实现批量交付。开展现有发动机改进改型。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面向相市场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发展轻小型发动机,发展发动机专项技术和相关配套件。
——航空设备。大力发展航空机载、任务、
空管和地面设备及系统,促进专业化、系列化、货架化和规模化发展,按照“系统、设备和器件”三个层次建立
产业配套体系。以
现有能力为核心,重点加快发展航电、通讯导航、液压、燃油、环控、电源、
起落架、二次动力、生活设施、防火、照明、健康监控等系统供应商,逐步发展多个系统的集成供应商。大力发展低成本通用飞机的系统和设备。
卫星应用
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与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相结合,以建立我国安全可靠、长期连续
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及其应用
服务体系为核心,加强
航天运输系统、
应用卫星系统、地面与应用天地一体化系统建设,推进
临近空间资源开发,促进卫星在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城乡建设、环保、应急、交通、气象、海洋、
远程教育、
远程医疗等行业、
区域发展以及公众生活中的应用,形成
航天器制造、发射服务、应用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构成的完整产业链。
——航天运输系统。继续实施
重大工程,完善现役
运载火箭系列型谱,积极开展更大推力运载火箭关键技术攻关。
——应用卫星系统。统筹发展气象、海洋、资源、
环境减灾卫星,构建完整体系,满足多方面需求。积极发展新型通信
广播卫星。
——卫星
地面系统。完善现有气象、
海洋卫星地面系统数据
接收站,组建国家陆地
观测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通信广播卫星地面系统、
卫星地球站/地面关口站;建设和完善卫星导航
基准站、卫星运行管理、卫星数据处理等地面
配套设施。加强导航
接收机、
通信终端芯片等关键元器件和卫星
地面设备的研制和产业化。
——卫星
应用系统。实施
遥感应用示范工程,提高我国
空间数据的自给率,大力推进行业和区域应用。大力推进
卫星通信在远程教育、远程医疗、
应急通信等
公共服务中的应用,积极支持
直播卫星的
应用服务。推进卫星导航在金融、电力、通信、交通、信息、农业、渔业等国家重点行业的应用,加强卫星导航
应用技术研究、
产品开发和
标准体系建设。
交通装备
满足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络、大运量货运通道和城市
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轨道交通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建立健全研发设计、
生产制造、试验验证平台和
产品标准、
认证认可、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升关键系统及
装备研制能力,满足
国内市场需要。大力
开拓国际市场,使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全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动车组及
客运列车。全面掌握动车组及客运列车技术,提高客运轨道交通装备的可靠性、舒适性、
可维护性,完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研制,开发适应高寒、
高热、高风沙、高湿、广域等不同系列的谱系化动车组,满足跨线、跨网的
旅客运输提速提效需要。以高速动车组技术为基础,结合城际交通实际,形成
城际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技术平台与产业化体系,满足城际轨道交通需要。
——重载及快捷
货运列车。全面突破30t及以上
轴重重载机车、160km/h速度快捷
货运机车和货车技术,深入研究轴重与线路桥梁匹配关系、速度与
牵引质量匹配关系、车辆与站场匹配关系等,开展全系列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大轴重重载货车、快捷货运列车的配套研发,研发制造满足
国际市场不同
限界要求、不同供电制式的,覆盖全部
货物运输需求的系列货运列车。
——
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进一步加强
城轨车辆系统集成
技术研发,完善城轨车辆产品技术平台,形成适应各个国家不同
技术标准要求的、满足全球市场不同性价比、文化、环境等需要的多系列城轨车辆产品谱系,保持多样性发展。开展低噪、低振动、
节能产品,加强关键核心部件,如牵引系统、
制动系统、
转向架、运控系统等,以及车辆车站
机电设备、
灭火系统、列车自动
防护系统、
列车自动驾驶系统等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工程及养路机械装备。全面突破工程及养路机械装备关键技术,向性能优异化、效率高效化、品种多元化、
产品系列化、工作智能化、作业环保化发展,加快研制、批量制造
高精度和高效捣固稳定车、高效清筛机、带
道砟分配功能的配砟整形车、
道床综合处理车、钢轨打
磨车和铣磨车、综合巡检车、
高精度测量车、高速
轨检车、
钢轨探伤车、物料运输车、
接触网综合作业车、轨道吸污车、轨道
除雪车等新产品,研制轨道
电力牵引双源制、高原型和多功能组合式工程及养路机械装备。
——信号及综合监控与
运营管理系统。全面建成覆盖高、中、低速铁路和
城际铁路的中国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技术体系,全面实现关键技术和装备的
研究开发,开展
高速铁路宽带通信的关键技术、智能化
高速列车系统
数据传输与处理平台研究,开发城际先进的铁路列控系统和城市轨道
交通控制系统。完善大型
数据采集与监控
系统平台关键技术,突破基于一个信息
共享平台的行车监控
应用技术,实现行车、供电、机电、通信、防灾、工务、车辆等综合监控
信息集成,形成综合
调度指挥系统。开展基础设备设施领域的铁路地质灾害预报警
系统研究,开展信息领域的轨道交通客站
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
——关键核心零部件。重点开展为高速铁路客车、
重载铁路货车、
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等配套的
轮轴轴承、传动
齿轮箱、发动机、转向架、钩缓、减振装置、
牵引变流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IGBT)器件、大功率
制动装置、供电高速开关等
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提高质量水平,满足整机配套需求。
工程装备
面向国内外
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以提高
国际竞争力为核心,重点突破3000米深水装备的
关键技术,大力发展以海洋油气为代表的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全面推进以海洋风能
工程装备为代表的海洋可再生
能源装备、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为代表的
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装备的产业化,积极培育
海洋波浪能、
潮汐能、海流(潮流)能、
天然气水合物、海底金属
矿产开发装备
相关产业,加快提升
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完善产业链,实现我国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快速健康发展。
——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以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半潜式钻井/
生产平台、
钻井船、
自升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
物探船、
起重铺管船、海洋钻采设备及其关键系统和设备、
水下生产系统及水下
立管等装备;积极开展
天然气水合物、海底金属
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的前期研究和
技术储备,为培育相关产业奠定基础。
——海洋可
再生能源和化学资源开发装备。以海洋风能工程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海上及
潮间带风机安装平台(船)、海上风机运营维护船、海上及潮间带
风力发电装备等,全面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为重点,促进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装备的产业化;积极开展
海洋波浪能、潮汐能、
海流能、
温差能、
海水提锂、
海水提铀等开发装备的前期研究和技术储备。
——其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以海上浮式石油储备基地、海上后勤补给基地等装备为重点,加快关键设计、建造技术的研究和攻关;积极开展
海上机场、海上卫星
发射场等装备的前期研究,为工程研制奠定技术基础。
制造装备
围绕先进制造、
轻工纺织、能源、环保与
资源综合利用等
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的迫切需要,坚持制造与服务并重,重点突破关键
智能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开发智能基础制造装备和重大
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大力推进示范应用,催生新的产业,提高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柔性化及
系统集成水平,加快推进信息化综合集成和协同应用,促进“两化”融合条件下的产业
发展模式创新。
——关键智能基础
共性技术。围绕感知、决策和执行等智能功能的实现,重点突破新型
传感技术、模块化与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
先进控制与
优化技术、系统协同技术、
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技术、高可靠实时通信
网络技术、功能
安全技术、
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
识别技术等九大类共性、基础关键智能技术,加强对共性智能技术、算法、
软件架构、软件平台、
软件系统、
嵌入式系统、大型复杂装备系统
仿真软件的研发,为实现制造装备和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提供
技术支撑。
——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重点开发
新型传感器及系统、智能控制系统、
智能仪表、精密仪器、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精密
传动装置、伺服
控制机构和液气密元件及系统等八大类典型的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并实现产业化。
——重大智能制造集成装备。重点开发石油石化智能成套设备、冶金智能成套设备、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建材制造成套设备、智能化食品制造生产线、智能化纺织成套装备、智能化印刷装备等八大类标志性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
——重点应用示范推广领域。根据我国
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测控装置的
发展水平,立足制造业,在“十二五”期间重点选择在电力、
节能环保、农业、资源开采、
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6个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分步骤、分层次开展应用示范,形成通用性、标准化的应用平台,加快推进技术、产业与应用的
协同发展。
数据统计
2024年1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2023年末,高端装备制造业1.45万个,占15.1%。
2024年12月26日,《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六号)——部分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公布。2023年末,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1]9.60万个[2],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9.5%。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1.45万个,占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