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都”,意指古时候的泰安。古有“上有西安,下有泰安”之说。就是说,泰安乃“鬼都”。根据学者
王克煜进行了详细考证,
泰山神主管生与死的神权历史,可上溯至
先秦时期。据
顾炎武《
考古录》云,泰山自周末便有了神仙的传说。春秋战国出现
阴阳学、五行学之后,泰山就成为阴阳交替、万物发育的地方了。东汉时,由于道教的产生,社会上随之出现了“泰山治鬼说”,泰山神便掌管了天下生杀大权,古帝王降禅之坛,一变而为
阎王殿。唐代学者
颜师古注《
汉书》中“上亲禅高里”之句说:“此’高’字应为高下之高,二死人之里;
蒿里山在泰山前麓,是鬼魄之地。”晋代
干宝《
搜神记》、
张华《
博物志》均言泰山掌管生死,书中还有不少托梦做
阴间泰山官职而应验的故事。晋
陆机的《
泰山吟》颂道:“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极周以远,
层云郁冥冥。
梁父亦有馆,蒿里亦有亭。幽岑延万鬼,神房集百灵。长吟泰山侧,慷慨激
楚声。”
基本信息
明人
许仲琳在所编《
封神演义》中,让
姜子牙封
周朝武将
黄飞虎任
东岳大帝(供奉泰山东岳庙内,即
岱庙)之职:“执掌
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从东岳勘对,方许施行。”
元代翰林
集贤学士徐世隆在重修泰山《蒿里山神祠记》中,叙述了
蒿里山阴曹地府的历史。蒿里山又叫高里山,蒿里本是古人送葬的歌名。
秦末农民起义首领
田横在
楚汉相争时,自立为齐王,不久被汉军所灭。汉朝建立后,田横率徒党500余人逃亡海岛,汉高祖
刘邦命其到
洛阳,田横不愿称臣于汉,便在被迫前往的途中自杀。其党徒遂作蒿里挽歌送葬,并集体自杀。乐曲经音乐家李延年加工整理,分为二曲:韰(音:泻)露曲送王公跺人出殡,蒿里曲送士大夫、平民百姓出殡。汉之后以为人死精魂归于泰山蒿里,其山便筑
阎王殿,因立75司,以为追逮收捕,出入死生之所。
1931年蒿里山曾出土
唐玄宗、宋真宗禅地
玉册,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前者15枚(分为三版),每简长29.2-29.8、宽3、厚1厘米,刻字填金一行书,为白色大理石(
汉白玉)。后者16枚,每简长29.5-29.8、宽2、厚0.7-0.75厘米,刻字填金一行书,为白色
闪玉。两者都是唐宋时期的一尺简(唐一尺约合30.3厘米,
北宋一尺约合31.6厘米)。”不过,
唐高宗干封元年的
封禅玉册的形制似与
玄宗之制略有不同,原物今虽尚未发现,但据《旧唐书·礼仪志》三,干封玉简的形制为“每简长一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三分。”然则并非一尺简。有趣的是,这与
道经所载之投龙简的形制却非常接近。据
南朝宋·
陆修静《
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所载投龙之仪:“凡简长一尺二寸、阔二寸四分、厚三分。”二者相较,长、厚完全相同,宽则有一半之差。
史料考证
学者
王克煜进行了详细考证认为,关于鬼神世界是否存在,我们用对立统一的
理论解释:有阳就有阴。有人说
孔子不
信神,其论据是在《
论语》中: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是积极入世的人,争分夺秒地学习做人为官的知识,连学生睡午觉他都不让,斥为“朽木不可雕”。怎么能去研究对当官无用的神鬼呢?我们不是在写论文,我们要了解未知的世界同时劝人向善。
蒿里山,世界华人的魂魄所在。“魂归蒿里”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不论愚人贤人;平民百姓还是
达官显贵,死后的魂魄都被聚集到
泰安蒿里山。
蒿里山即
泰山前的山。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阴曹地府有两处,一处是四川的酆都,而另一处就是泰安的蒿里山。自先秦以来,
泰山神主管生死的说法就见诸经史,而位于泰山南方的蒿里山也随之被视为“阴曹地府”的象征。蒿里山位于
泰山火车站南,又名高里山、英雄山,汉以前称作“高里山”,海拔198米,为古代帝王的禅地之所,《
汉书》中多处记载了
汉武帝“亲禅高里”。约到
魏晋时期,出现“蒿里”的称谓。蒿里山曾建有规模宏大的蒿里山
神祠,又名森罗殿。古语有云:“魂归蒿里”,就是说人死了灵魂都要到
蒿里山接受
阎王爷的审判,然后才能过
奈何桥,轮回投胎。
最早掌管冥界事务的官员,就是《
搜神记》中提到的
泰山府君。据《神仙传》说是他是
西王母小女儿,
太真夫人太平广记》卷第五十七)。就是说他好旅游,经常不干活,被人家弹劾,降到泰山管事,取消了高干待遇。是一个因
不作为而降职的仙官。《
真灵位业图》,《洞渊集》,《龙鱼图》,《
广博物志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地狱观念与地狱之主
阎罗王亦逐渐流行。至唐末。佛教中已有十殿阎罗之说,且皆由中国官员担任,这与本来十分盛行的泰山治鬼观念十分契合,遂合二为一,在泰山衍化为阴曹地府--蒿里山神祠和地狱界河--
奈河,再加上泰山入口处的丰都庙,构成泰山的冥府地狱系统。
奈河在泰山西麓的山河沿山势而下,从
大众桥附近的大石峡起,经
泰城西部向南,出城后汇入泮河,这一段称为奈河,清代
顾炎武蒿里山之左,有
桥跨之,曰
奈河桥岱山也”。又《许曼传》:“自去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指泰山请命。”在东汉末年佛教传入后,其地狱观念就直接借用于泰山主生死观念。有的僧人在译经时就干脆把“地狱”译为“泰山”。例如三国吴康僧会译《
六度集经》卷七:“闻泰山汤火之毒、酷裂之痛,饿鬼饥馑积本之劳,畜生屠剥割截之苦”。此处的“泰山”就是“地狱”。《分别善恶所起经》:“四者死后,魂魄入泰山地狱中考治数千万毒,随所做受罪”,更直接把泰山与地狱合二而一。《山东考古录。辩蒿里山》说“自晋
陆机《
泰山吟》始以
梁父,蒿里并列,而后
之言鬼者内之,遂令古昔帝王降禅之坛,一变而为阎王鬼伯之祠矣”,顾氏指出泰山治鬼的这一流变是很正确的。
“
奈河”二字是印度梵文“地狱”的译音。也就是说,“奈河”作为地狱观念是受了
印度佛教影响,但作为冥间之河,却属汉化佛教的创造。这一名称的最早出现,集中于唐代,敦煌文献书所存《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中,有描写
目连阴间寻母,亲眼目睹地狱罪人在奈河上生离死别的骇人心魄场面。
三界
《神宝寺记碑》记载,泰安城分三界,
红门以上是天界,
奈河以东是人界,以西则是地狱。《神宝寺记碑》文中有:“大雄降迹,葱山本元,□有三界,非无二门。不生不灭,若亡若存,遍看郡有,无如我尊。雁门惠远,罽宾罗什,明公继兹,
伽蓝比立。俗户易窥,
真门难入,遁□
龙象,前后相及。
大唐受命,当宇握镜,化洽万邦,功齐七政。绿图舒卷,紫云迥映,惠日再晕,薰风在咏。门庭华敝,房宇轮奂,莲台画阁,
危楼飞观。竹韵宫商,花然灼烂,僧众虔仰,士女称欢。亭亭妙刹,灼灼精庐,雕盘瞰墅,楼槛凌虚。珠悬日净,峰迥风□,□甍栖凤,倒井衔蕖。峨峨宝碣,落落神轩,邪山整岫,苦海澄源。锦云霞烈,绶雾风翻,此中何地,
给孤独园。”
传说
“阴曹地府”没了,传说还在。从“天地交泰”、“天人合一”等观念之中演变而来的“地狱——人间——天堂(天界)”三重空间的格局构成了中国独有的城市构划的特点。
蒿里山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因为蒿里山
地理位置突出,是泰城的重要门户之地,特别是
热兵器时代更是如此。谁占据蒿里山,谁就控制了泰城,拉锯的争夺对地上的建筑物,其破坏为之灭顶,
古迹名胜已荡然无存。
原有蒿里、社首两山及辞香一岭,并有天仙祠、相公庙、森罗殿、阎罗殿、酆都殿、
地藏殿、对岱亭、环翠亭、望乡台、降禅坛、文峰塔、
后晋石幢等景观,今只存蒿里山。
据近代
俄国汉学家米·瓦·
阿列克谢耶夫《
1907年中国纪行》第三章《游历山东》记高里山庙云:“我们上了高里山,宏伟、漂亮的庙里有许多碑碣,充分说明了那种祭祀的
混合性。除了一般供奉的主管阴间事的那些神仙,我们还发现了风、雷、云、雨四尊塑像,它们在庙里显得与众不同,仿佛是被拉来一同受拜的。”
民国耿静吾《说岱》述之:“
阎王殿,其下有晋蒿里山
总持咒幢子,他土庶修斋建醮碑多至数百计。清
光绪间,邑令
毛蜀云以事责令绅民徐进在高里山植柏三百株。”
《
重修泰安县志》中呈现的是蒿里山最后的盛况:“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三月,知县毛瀓重建
阎罗、三曹、
七十五司之居,均居完整。”并将
社首山顶相公庙改建于此而同一周垣。民国前期,香火甚盛,游人如云,每年春祠前搭台演戏,百货杂陈,胜似闹市。
1929年
孙良诚部毁祠大部,1931年李鸿奎部全部拆除。1951年
社首山毁,神祠基址荡然无存,如今几乎只剩一片荒凉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