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之战是
三国后期的吞并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
战争背景
三国后期,魏、吴、蜀并立抗争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长变化而渐趋崩溃。
蜀汉
蜀汉自
诸葛亮死后,
蒋琬和
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汉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247年至262年间,蜀汉经过将领
姜维不断向魏发动战争,力量日渐消耗,加上后主
刘禅宠信的宦官
黄皓窃弄机柄,朝政日非,民有菜色。262年侯和之战,姜维军大败,死伤惨重。于是黄皓和
诸葛瞻意图罢免姜维,让
阎宇代替大将军职位。姜维厌恶黄皓弄权,上书请杀之,刘禅不听。姜维惟有避居
沓中屯田,拥兵北防。朝政内外产生严重分歧。至此,蜀汉的基础已大大动摇。
吴国
此时
吴国,因
孙权死后内争迭起,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多次攻魏也多以失败告终。吴国的实力大大削弱了。
魏国
而魏国自明帝
曹叡驾崩后,八岁的齐王
曹芳为继位为傀儡皇帝,先是
曹爽专政,后司马懿发动
高平陵事变,独掌大权。
司马懿死后,其子
司马师、
司马昭相继执政,并意图代魏。司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势力,笼络士族,同时,他们还注意招揽人才,移民实边,沿用曹操的方法,推广屯田,兴修水利,使魏国在司马氏的掌管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十分强大。对外上,名将
邓艾数次抵御
姜维的北伐军,司马昭也在寿春平定了
诸葛诞的反叛。
然而260年
甘露事变,
贾充指使
成济公开弑杀魏君
曹髦,一方面司马氏得以进一步掌控曹魏朝堂,另一方面此悖逆恶行也让司马氏失去舆论和人心支持,延缓了司马昭禅代的步伐。此刻司马昭急需一场对外的大胜,寻求政治上的突破,洗刷污点,为篡位累积资本。
262年,司马昭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认为蜀汉已经“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决定采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再灭东吴,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朝内群臣皆言反对,邓艾更是数次上书称未到伐蜀时机。惟独
司隶校尉钟会鼎力支持,并与司马昭一同“筹度地形,考论事势”。
为此,魏国任钟会为
镇西将军,都督关中,为伐蜀作准备。同时扬言要先攻吴,以迷惑蜀汉。姜维闻讯,忙把情况上报给后主刘禅,建议派兵把守阳安关口(即阳平关,今陕西宁强西北)和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的桥头,作好防备。但后主听信
黄皓的鬼巫之说,以为魏军不会进攻,不理会姜维的建议,也不让朝内群臣知道此事。
战争过程
魏军南下
263年8月,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下:西路军由
邓艾所率的三万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进攻
姜维;中路军由
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东路军由
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分两路从
斜谷、
骆谷进军汉中。(
资治通鉴采取兵分斜谷,骆谷,
子午谷三路的说法)。
刘禅闻讯后,忙命
廖化增援姜维;派
张翼和
董厥到阳安关口防守钟会军。9月,魏军全面发动攻势,蜀国方面依照姜维的布防计划,命汉中的蜀军不得战斗,退至汉乐二城驻守。钟会派
李辅进攻
乐城的
王含、
荀恺进攻
汉城的
蒋斌,自己则带兵攻
阳安关,派
胡烈攻关城。魏兴太守
刘钦由子午谷出与魏军主力会师。关城守将、关中都督
傅佥想坚守,但部将
蒋舒因被降职而怀恨在心,建议傅佥出战。趁傅佥出战之时,蒋舒投降魏军,傅佥奋战而死。此时蜀汉除了
柳隐坚守的黄金城与汉乐二城,汉中的多数据点已被攻下。钟会听闻魏军已得重镇关城,获其库藏粮谷,于是留下两万兵力围住汉乐二城,领东路大军长驱直入,直逼剑阁。钟会又发告《
移蜀将吏士民檄》劝蜀地军民投降。
西路军也同时展开攻势,
邓艾命天水太守
王颀、陇西太守
牵弘、金城太守
杨欣分别从东、西、北三面进攻
沓中的
姜维。姜维因获悉魏军已进入汉中的消息,担心阳安关失守,剑阁孤危,便不作抵抗,且战且退,希望尽快赶到关城援助。但中路诸葛绪军已从祁山进达阴平桥头,切断了姜维的退路。姜维为引开魏军,便率军从孔函谷绕到诸葛绪后方,诈做攻击。诸葛绪怕自己后路被断,慌忙后退三十里,姜维趁机回头越过阴平桥头。当诸葛绪察觉自己上当时,已经与蜀军相差一天,追赶不及。
姜维从桥头至阴平,一路向南撤,途中与正在北上的廖化、张翼、董厥等蜀汉援军会合。听闻关城丢失,蜀军惟有退守
剑阁,抵抗魏军。剑阁在今四川
剑阁县,西有相连的小剑山和
大剑山,地形险峻,道小谷深,易守难攻,
姜维利用这种利于防守的地形,在此列营守险。
刘禅也派人向东吴求救,吴国派出
丁封、
孙异等救蜀。
钟会大军被蜀军阻于
剑门关外,不能前进。但剑阁又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不能放弃。于是钟会致书姜维:“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
吴札、郑乔,能喻斯好。”劝原为魏人的姜维归降。姜维不予回答。钟会文笔虽佳,面对天险,还是得用武略攻之。然蜀军保险拒守,魏军攻关不克,又是孤军深入,运粮不便,于是钟会便商议退兵。
偷袭涪城
在这个关键时刻,邓艾提出了一条奇策,建议“从阴平由邪径(小道)经汉德阳亭(今四川剑阁西北)趣涪(今四川绵阳东),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指蜀军)必还,则钟会方轨(两车并行)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邓艾策略的要点是,魏军应趁蜀军大受挫折时乘胜追击。从阴平绕小道攻涪城,这样姜维若从剑阁来援,则剑阁势孤易破,钟会大军即可前进;若蜀军不援涪,魏军便可破涪,切断姜维后路,并可直指成都。这条计策被接纳了,并由邓艾执行。
邓艾挑选精兵,想避开剑阁从汉
德阳进入江由、左儋道,到达
绵竹,趋近成都,邀请诸葛绪一同前行。但诸葛绪认为朝廷只命令他拦截姜维,没有让他向西进发,于是拒绝邓艾联军之议,率军东去白水(
白水县),与钟会会师。同时钟会派
田章从剑阁西的道路进攻
江油,田章破蜀军三校,后受邓艾节度为先锋。不过,钟会为扩大军权,密告诸葛绪畏懦不前,使其被征还洛阳,其部归属钟会。
江油关亦是“关口险峰壁立,直插云天;关下江流湍急,浊浪翻卷”的天险,但蜀江油守将
马邈见魏军奇迹般出现,大惊失色,不战而降。
江油失守后,刘禅派卫将军
诸葛瞻抗击邓艾,诸葛瞻下属
黄崇劝告说:“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但诸葛瞻犹豫不决,被邓艾夺取了险地。诸葛瞻督军到
涪城并与魏军发生战斗,邓艾大败诸葛瞻前锋,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邓艾遣使致书诸葛瞻劝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诸葛瞻怒斩使者。邓艾立即派其子
邓忠及
师纂等,从左右两面进攻蜀军。一开始魏军进攻失利,邓艾大怒,扬言要斩邓忠、师纂,命二人再战以将功补过。结果二人大破蜀军,斩杀诸葛瞻及
张遵、黄崇等人,魏军占领绵竹,并立即进军成都。
蜀汉灭亡
此时蜀汉政权的中心
成都被魏军逼近。虽周边要隘尚在,仍存半壁江山,外有
东吴援军;主力部队姜维、廖化等仍在抵抗,但无力再分兵支援成都。邓艾入阴平时,百姓慌乱骚动,纷纷逃进山林荒野,不能禁止。邓艾破诸葛瞻的消息威慑整个蜀汉,诸县长吏有望风而降的,有弃官而逃走的。成都军民士气已降到谷底。
西:
郫县令
常勖固城拒守,还有汶山郡之汶山、龙鹤、冉駹、白马、匡用五围牙门之兵可用。
南:
霍弋镇守
南中六郡,原部署好部队北上,可以增援成都。
北:重镇雒城尚未失陷,
姜维军离此七十里。汉中诸围守在
柳隐、
蒋斌、
王含拒守。
当时蜀汉兵多在剑阁,成都兵少。蜀君臣听闻魏军到来之时,皆不知所措。有人建议先逃向南中地区,也有人建议东投孙吴,其中
谯周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十一月,
刘禅接受谯周意见,开城降魏,同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坚守于剑阁的姜维,先闻诸葛瞻兵败,但未知刘禅的确切消息,恐腹背受敌,便引军东入
巴中。钟会率魏军进驻
涪城,另派
胡烈、
田续、
庞会等追赶姜维。姜维再退到
郪县,得知真实情形后,便率廖化、张翼、董厥等人向钟会投降。
魏灭蜀之战结束。
战争后续
邓艾灭蜀后,为刘禅请封
扶风王,又上书伐吴,引起司马昭猜忌。此时钟会野心膨胀,与
卫瓘、
胡烈等人上书说邓艾有谋反迹象,导致邓艾父子被捕,发往洛阳。收押邓艾后,钟会独大于蜀中,与希望恢复汉室的姜维联合发动叛乱。
钟会原打算派姜维率蜀兵出
斜谷,占领
长安,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攻打
孟津、
洛阳,夺取天下。但司马昭早已派
贾充领一万余兵占据斜谷,又自领十万兵马屯于长安。后来钟会决定占据
巴蜀,割据西南,于正月十六矫诏讨伐司马昭,魏将皆不服从。有人建议钟会屠杀牙门骑督以上官职的人,钟会犹豫不决,结果胡烈于正月十八发动兵变。魏军于成都城内激战,姜维率先被杀,不久魏兵杀死钟会,死伤数百人。钟会被杀后,邓艾部下想把邓艾迎接回来,但卫瓘派
田续追击邓艾,双方在
绵竹附近遇上,邓艾被杀。乱兵烧杀抢掠,成都城内死丧狼藉。后由卫瓘约束将士,方才平息。至此钟会之乱结束。
参战人物
战争评价
魏灭蜀之战,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魏能灭蜀,在于前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优于后者,但战场上的胜负,又与双方的指挥、谋划直接有关。
魏
征西将军邓艾趁两军主力相持之际,率偏师出奇兵,行
大纵深迂回穿插,绕过蜀军的正面防御,直捣蜀都成都,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