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火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名吃,属于渝派川菜系。成菜风味别致,麻辣鲜香,鲜醇浓厚,各有特色。鸳鸯火锅,是以传统
毛肚火锅的
红汤卤和宴席
菊花火锅的
清汤卤,两者合并改制而成的重庆创新火锅。此品原名“双味火锅”。为1983年重庆队参加全国第一届烹饪大赛的参赛菜品,由阎文俊取名设计、
特级厨师陈志刚制作。这种火锅用
铜片隔成两半,造成一个
太极图形,一边放清汤卤,一边放红汤卤,入锅烫涮的原料可随人意。1985年,
熊四智将“双味火锅”改名为“鸳鸯火锅”,更富有文化韵味和饮食情趣。
爱新觉罗·溥杰作为1983年全国烹饪大赛的评委顾问,曾对此品评价说:“这个菜很好,好就好在有发展。它巧妙地将重庆传统的
红汤火锅和
清汤火锅汇于一锅,风味别致,颇有特色。更可取的是这个菜的容器,这种太极图锅耐人寻味。”
用红白两种汤汁入火锅的双锅内,配以各种动物生肉片和蔬菜,涮烫而成。
红汤卤的调制有三种著名的配方,基本调味品为
高汤(或
鸡汤、
牛肉汤)、
牛油、
郫县豆瓣、
永川豆豉、
冰糖、
辣椒末、姜末、花椒、盐、
绍酒、
醪糟汁,要求口感丰富,味浓味厚,
麻辣适口,鲜香回甜。
清汤卤又称白汤卤,主要调味品为清汤、
白酱油和味精。其汤用
老母鸡、老肥鸭、
火腿蹄子、火腿
棒子骨、猪排骨加水吊制,用
猪肉茸和
鸡脯肉茸来
扫汤至汤清亮才成。
火锅的发展亦如同餐饮史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完全是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
原物料的发现引进,而加以变化的。
三国时,
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和现今的“
鸳鸯锅”,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南北朝,“
铜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现今的火锅。演变至唐朝,火锅又称为“暖锅”。
此火锅融
毛肚火锅同
清汤火锅为一体,只需一炉,双味同锅,南北皆宜,故名鸳鸯火锅。锅中间隔用
铜片焊定,呈太极图形。清汤、红汤调制方法依旧,略有变化。清鲜醇浓,麻辣味厚,二者相配,相得益彰。
8.
西洋菜、生菜和
上海青分别洗净。
腐竹折段泡软。(时间够就用常温水泡,时间不够就有温水泡)牛肉切薄片,牛肉丸切米字
刀花。(上次买了两斤牛肉,放冰箱里冷冻着慢慢吃)鸡鸭肠和鸡鸭肾多次揉洗干净,加盐揉洗会更容易洗净。鸡鸭肠切段,鸡鸭肾切十字刀花。水豆腐一盒,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