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孢子菌
肺炎,又称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卡氏肺囊虫肺炎,是由肺孢子菌引起的间质性
浆细胞性肺炎,为条件性
肺部感染性疾病。本病20世纪50年代前仅见于
早产儿,
营养不良婴儿,近10年来随着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肿瘤化疗的普及,尤其是
HIV感染的出现,发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HIV感染患者最常见的
机会感染与致死的主要病因。
肺孢子菌(PCP)为
单细胞生物,长期以来被划归为
原虫,称为卡氏肺孢子(囊)虫。1988年通过对其核糖体小亚基rRNA的序列分析证实其属于
真菌,更名为肺孢子菌,感染人类的被命名为伊氏肺孢子菌。肺孢子菌主要有
包囊和
滋养体两种形态。滋养体为可变多形体,有细足和
伪足形成,类似阿米巴。包囊呈圆形,直径4~6微米,
囊壁内含有囊内小体(或称
子孢子),完全成熟的包囊内一般为8个,包囊是重要的诊断形态。肺孢子菌寄生部位限于
肺泡腔,成熟包囊进入肺泡后破裂,囊内小体
脱囊后发育为滋养体,滋养体紧贴
肺泡上皮寄生,增殖,包囊多位于肺泡中央。
本病
潜伏期为4~8周。AIDS患者的潜伏期较长,平均为6周,甚至可达1年。流行性婴儿型(经典型)流行于育婴机构。起病缓慢,先有
厌食、腹泻、
低热,以后逐渐出现
咳嗽,
呼吸困难,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未经治疗
病死率为20%~50%。儿童-成人型(现代型)起病较急,开始时
干咳,迅速出现
高热、气促、
发绀,肺部体征甚少,可有
肝脾肿大。从起病到诊断,典型的为1~2周,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者,病程短促,可于4~8天死亡。并发AIDS患者病程较为缓慢,渐进,先有体重下降、盗汗,
淋巴结肿大,全身不适,继而出现上述
呼吸道症状,可持续数周至数月。未经治疗者全部死于呼吸衰竭。本病症状严重,但肺部体征较少,多数患者肺部听诊无异常,部分病人可闻及散在
湿啰音。
此种检查是非特异性的,部分患者胸部X线可正常。典型的X线表现为
弥漫性肺间质浸润,以网状
结节影为主,由
肺门向外扩展。病情进展,迅速发展为
肺泡实变,病变广泛而呈
向心性分布,与肺水肿相似。在实变病灶中夹杂有
肺气肿和小段
肺不张,以肺的外围最明显。罕有
气胸或
胸腔积液等胸膜病变。亦有以局限性结节阴影,单侧浸润为表现。
对高危人群结合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可考虑诊断,病原学检查可以确诊,痰找
病原体阳性率极低,可用3%
高渗盐水雾化后诱导
咳痰。
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和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阳性率可达80%~
100%。BAL可以与解剖检查同期发现肺孢子菌,可用于早期诊断。近年主张以
胸腔镜活检取代剖胸活检。
该病
死亡率高,但早期
治疗反应较好,多数可以得到恢复,故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增加营养,纠正
水电解质紊乱和缺氧,经鼻或
面罩给氧,FiO2(吸入氧浓度)<50%时,
动脉血氧分压在9.32kPa(70mmHg)以上,严重缺氧者则采用
辅助通气或体
外膜氧。尽量减少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但对严重弥漫性病变者,尤其是
AIDS患者则应短期使用
糖皮质激素,如
泼尼松龙。
磺胺甲恶唑/
甲氧苄啶(复方
磺胺甲异恶唑)是较为理想的治疗药物,有一定疗效,AIDS病人半数以上可出现药物
副反应。
对肺孢子菌有致死作用,但副反应
发生率可达50%。缺点是毒副反应大,主要为
肾毒性。主张常规药物不能耐受和无效时用,仍可取得一定疗效。
AIDS患者,应用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或喷他脒疗程要长,为3周或更长。初期疗效同非AIDS患者相似,但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和
严重性更明显,
复发率可高达50%。对TMP-SMAK或喷他脒过敏或治疗失败者,可用下列药物:①
氨苯砜加甲氧苄啶(TMP);②二氟甲基乌氨酸;③
克林霉素加
伯氨喹。
注意免疫抑制者与患者的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对
高危人群应密切注意观察。对有发生卡氏
孢子虫感染危险的病人,应用
药物预防,可有效地防止潜在感染转变为临床疾病和治疗后复发。喷他脒
雾化吸入可作为二线预防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