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月2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
大韩民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结束了两国长期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但鉴于当时复杂的东亚形势——涉及中国台湾和
朝鲜的利益,因此,中韩两国严格保密建交谈判事宜,
韩国方面更是做得“滴水不漏”。
建交过程
中韩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80年代初就一直相互敌视,没有任何直接交往,但从1983年北京申办亚运会后,两国民间交往日趋加强。到了1991年11月,中国外交部长
钱其琛率团前往
汉城(现在的
首尔)参加在那里举行的APEC(
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受到韩国总统
卢泰愚的接见。1992年4月,亚太经社理事会第四十八届年会在北京举行,韩国
外务部长官李相玉获邀出席。中国方面看准了时机,由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在
钓鱼台宾馆会见了李相玉,并与他就改善
双边关系进行接触达成协议。这两次官方交往预示着中韩建交的谈判的到来。同年5月,中韩两国正式谈判建交。据中国驻韩国首任大使
张庭延回忆,根据两国外长达成的协议,双方代表为
副部级,副代表为大使级,其中,中方代表由外交部副部长
徐敦信担任,韩方代表是外务部次官卢昌熹。两国的副代表都是老大使——中方由
张瑞杰担任,他自新中国创建初期起,就参与主管朝鲜半岛事务,精通朝鲜语,熟悉半岛情况。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先后出任中国驻
埃塞俄比亚、
斯里兰卡大使,离开了一段时间,但对这个地区的了解仍功底深厚;而韩方的副代表是
权丙铉,他曾历任
外务部亚洲局课长、局长,主管中国事务,后来出任韩国驻
缅甸大使,但仍然没有离开亚洲。两位大使各带六七名助手,参加谈判工作。两国商定,考虑各方面因素,谈判秘密进行。5月的第一次谈判和6月的第二次谈判均在北京
钓鱼台宾馆14楼,客人也住在那里。14楼在钓鱼台的一个角落里,比较安静,与外界没有什么接触。在前往北京的路上,权丙铉一行更是采取“分开走”的办法避开国际社会的关注,有的经
东京,有的走
香港,也有的经
上海——以此避开人们的视线。在谈判空余时间,韩国人也不外出,最多也只是到楼前活动一下。
1992年8月24日,中国与韩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结束了两国长期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但鉴于当时复杂的东亚形势——涉及中国
台湾和朝鲜的利益,因此,中韩两国严格保密建交谈判事宜,韩国方面更是做得“滴水不漏”。谈判代表纷纷提前“下岗”做准备,在韩国国内,高层的保密工作更是丝毫不敢放松。据说,与中国谈判建交,只有总统、总统外交安保助理和
外务部长官三人知道,并掌握全局。据
权丙铉在中韩建交十周年(2002年8月)之际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回忆,当时建交的过程是严格保密的,以保证谈判的各个细节不被泄露出去而影响大局。为了掩人耳目,权丙铉在1992年年初就借口父亲生病,离开了工作岗位,而和他一起负责谈判事务的外交通商部
东北亚局局长申正性则托病辞去了职务。权丙铉和申正性随后躲到了一个由情报部门准备的秘密场所,开始准备谈判资料。当年5月,他们准备前往中国进行首轮建交谈判时,权丙铉的妻子在给他准备行装的时候问他要去什么地方,那儿的天气是冷还是热,但权丙铉只能缄口不语。妻子对此十分生气,最后干脆给他准备了冬夏两套衣服。
韩国频频向台湾当局施放烟雾弹
中韩建交谈判中牵涉多方面的问题,其核心是
台湾问题,即一个中国的问题。韩国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几十年,开始不愿放弃。但是在几轮谈判交锋之后,经过韩国最高领导首肯,韩方终于接受了中方的立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韩国与
台湾当局“断交”。而中方则表示,尊重朝鲜民族早日实现朝鲜半岛和平统一的愿望,支持由朝鲜民族自己来实现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在涉及台湾问题时,最为复杂的是如何处理台湾的“大使馆馆产”问题。
权丙铉回忆,为了防止台湾当局在得知谈判消息后在“馆产”问题上做手脚,韩国政府直到在建交前一个星期才将有关消息通知台湾方面。之后,虽然台湾方面千方百计地想把“馆产”出售给第三方,但没能实现。实际上,在此之前,当时的韩国外长李相玉已经暗示过韩国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外交关系,但台湾方面并未注意到。有关中韩建交的消息在台湾地区是1992年的8月19日见诸报端的,不过,韩国方面并没有明确承认,而是继续向台湾方面施放烟雾,从而保证了中韩两国在8月24日顺利签署建交公报,否则建交有可能被推迟到两个月之后。当时正值韩国与台湾方面要举行“部长”级经济会谈,而韩方一再推迟却又不好说明原因,这引起台湾方面的猜疑。随着中韩建交时间的临近,台湾方面在
汉城通过种种蛛丝马迹,判断出中韩即将建交已不可阻挡。于是,台湾当局抢先于8月22日宣布与韩国“断交”。两天后,中韩双方代表在北京签署了建交文件。
开馆仪式前没有旗杆
中韩建交后,中方决定在建交后的第三天(即8月27日)在汉城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开馆仪式。据《
世界新闻报》援引中国驻韩国首任大使张庭延的回忆录记载:仪式地点选择了
中国国际商会驻汉城代表处代表的住所,那是在一条胡同里的一幢小楼,楼前有一个庭院。开馆仪式上,首先要举行升旗仪式,但当时的庭院中没有旗杆。于是,使馆人员马上向韩国有关部门求助,很快,一根旗杆就在庭院中竖立起来。一切准备就绪,中方立即向韩国
外务部等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发出了邀请。
张庭延回忆说:“我当时还没有去汉城,据参加开馆仪式的同事告诉我,那天的活动定在上午10点开始,但是记者很早就来到门前等候,随后各方人士也陆续到达。可以看出,中国在
汉城设立大使馆,举行升旗仪式,引起韩国各方的极大关注。不巧的是,那天上午下起雨来,但是各方来宾没有一人退场。”
台湾方面砸馆以示报复
对中韩建交反应最为强烈的仍是一向作为韩国特殊盟友的台湾当局。尽管已有许多迹象表明中韩建交已是大势所趋,台湾方面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形势变化这么快,还是感到很突然。中韩建交使台湾当局失去了在亚洲的最后一个盟友,台湾当局采取了全面的报复:第一,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建立外交关系之日起,台湾当局即与韩国“断交”;第二,拒绝韩国政府特使团于9月初来台说明断交理由;第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建交之日起,取消对韩贸易一切优惠待遇;第四,在台韩关系新构架尚未成立之前,双方民航协定停止实施。其实,在中韩建交谈判过程中,韩国方面也对如何处理台湾当局“大使馆”的馆产问题感到棘手,它之所以直到在建交前一个星期才将有关消息通知台湾就是因为防止台湾当局在得知谈判消息后在“馆产”问题上做手脚。不料,台湾当局“外交官”在临走前还是“发泄”了自己的不满。台湾当局“外交官”们在撤馆时对建筑进行了肆意破坏,按照中韩建交时双方达成的协议,韩方于两国建交后一个月内,即9月下旬将台湾当局驻汉城“大使馆”馆舍交还给中方。张庭延回忆:“我于10月初查看了位于汉城
明洞闹市区的6层馆舍,令人惊讶的情况出现在我眼前。”原来,台湾“外交官”们在撤馆时对建筑进行了肆意破坏,导致整个建筑断水断电,室内地毯被揭开,家具残缺不全,无法再用。庭院中的水池已经干枯,一侧小山上杂草丛生。我们接收馆舍后,进去值班的人无处吃饭。面对这个烂摊子,使馆经过研究决定,请离韩国最近的山东省派工程技术人员来修复,以便使馆人员尽早迁入办公。1992年9月28日,中国国家主席
杨尚昆在
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欢迎韩国总统
卢泰愚及其一行。其实,这座位于明洞繁华地区的馆舍也有一段历史,而且在韩国小有名气。它占地面积约9800平米,原为清朝商人出资购得,建成“清商会馆”,1883年改为“清国公馆”,1885年
袁世凯赴韩交涉通商事宜时又改为“总理衙门”。现在的这座六层馆舍是上世纪60年代台湾修建,但因年久失修,不仅结构不符使用要求,电路、水路也存在不少隐患。经过3个多月的日夜施工,1993年1月,使馆馆舍修复完成。中国方面也为韩国建馆提供优惠。据中韩建交谈判的韩方首席代表
权丙铉透露,在建交过程中,中国政府以相当优惠的价格,给韩国划定了一块面积相当大的地皮盖新使馆。
中国大使穿中山装递国书
中韩建交10天后,
张庭延被任命为中国首任驻韩国大使,并于当年9月12日赴
汉城履新。当时,去汉城只能绕道日本或香港。张庭延在《历史性的一步———忆出使韩国前后》记载:“我一清早就从北京出发,中午到达香港,匆忙用过午餐后又登机赶路,到达汉城已是万家灯火。1200公里的路程竟用了一天时间。”三天后,张庭延向韩国总统
卢泰愚递交了国书。关于递交国书时,中韩双方还就使馆人员服装问题进行了交涉。张庭延回忆:“在我离开北京前,韩方就告知,按照韩国的习惯,递交国书时,大使和陪同人员一律着燕尾服。如果没有燕尾服,韩方可以为我们去租。当时,我们的外交官还不时兴穿燕尾服,而且考虑到递交国书是一项十分庄重的活动,租用燕尾服也不合适。于是我们和对方商量,是否可以穿
民族服装——
中山装,得到对方的同意。因此我出发时,还专门找出多年不穿的深色中山装,带到汉城;陪同人员也做了同样的准备。”中方大使递交国书后,韩方礼宾官称,张庭延递交国书之快在韩国与各国交往中创下了一个新纪录。
战略意义
第一、中韩建交和双边关系的深入发展有助于化解
东北亚地区的冷战格局,进一步地改变了中朝苏(俄)对韩美日的冷战架构,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制约了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再次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抑制了东北亚地区
新冷战思潮的形成,为未来的地区安全与经济合作准备了条件,影响深远。第二、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极大地改善了韩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使韩国在战略空间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中韩双方在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中良好的合作,大大提升了韩国在
东亚地区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第三、中韩建交为开辟首尔通往平壤的政治和平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韩关系的发展,有助于第一次朝韩首脑会谈和朝韩的和解与合作。所以中朝关系和中韩关系的发展,是朝韩和解、合作并走向统一的推动力。第四、中韩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东北亚
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促进东北亚经济进一步融合。目前,中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正在进行,并已取得初步成果。推动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是一个双赢的战略。韩国在继签署韩美FTA以后,如果致力于推动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使韩国能够抢占
东亚地区经济贸易合作的桥头堡,提高韩国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而且还会大力推动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中韩两国具有共同的
地缘政治利益,
中韩关系在
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力学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韩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十年历程
两国建交10年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建交前后,1986年汉城亚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都参加。这是互相探索和了解的最初阶段,这一直持续到建交初期;第二阶段是形成合作伙伴;进入2000年,两国进入全面合作关系,这是第三阶段。总的说,两国关系是一帆风顺,发展趋势是蒸蒸日上。中国是东北亚地区稳定的合作力量,得以支持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强有力的保证。政治上韩国需要像中国这样稳定的和平力量,支持半岛统一;经济上,韩国需要中国这个大市场,中国也需要韩国科学技术经验等。两国共处同一文化圈,经济上尽管韩国要逊于欧美日本发展,但比我们领先一步,很多经验值得借鉴。两国文明是相互补充的关系。韩国也有
新文化运动,但与我们背景不同,那是发生在日本统治前后,决定了他们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振兴教育,吸收
外来文化,但对传统文化采取绝对保护的态度。现在两国发展状况让我想到中国唐朝时期和
新罗的关系,历史上两国关系最好就在盛唐,在山东半岛有“新罗帮”,现在还有人留在那里。让人有种历史重现的感觉。
建交关系特点
中韩建交后,两国关系发展的总的特点就是全面、迅速、持续、深入地发展。这在世界外交史上是很难找到先例的。 1. 全局上,两国关系不断深入发展。两国关系从刚建交时的互相承认的一般外交关系,经历了“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等不断发展深入的阶段,现在正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把中韩两国的关系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而共同努力。 2. 政治上,两国建交以来高层往来不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不断加深。十五年来韩国的历任总统
卢泰愚、
金大中、
金泳三、
卢武铉前后都访问过中国,而且卢武铉在任内两次访问中国,其中第二次访问中国的时间仅为一天,可见关系之频繁和密切,而中国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和
胡锦涛先后都访问了韩国。其间两国的总理、外交部长、议长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都进行过互访,特别是温家宝总理今年四月对韩国的访问为提升两国关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经济上,两国贸易往来和投资发展迅速。2023年1月至5月,韩国对华贸易逆差为118亿美元。 4. 科学技术上,两国的交流与合作在加强。两国签订了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建立了经贸科技部长
联席会议机制,在IT等高科技领域正在合作开发新产品。 5. 文化上,“世界第一所
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在首尔成立,学习汉语的人迅速增多,世界上参加汉语考试的11万多人中韩国就有7万多人,中国的电影、电视、艺人和饮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接受。 6. 教育上,交流日益增多,互派留学生为最多。韩国在中国的留学生为54000多人,中国在韩国的留学生为24000多人,各自在对方国家外国留学生中人数均居第一位。现在互派的留学生不局限在语言专业方面的,也不局限在大学层次上,而是各个学科专业上、大中小学都有各自的留学生。 7. 学术上,交流在增多深化,合作在加强。两国学者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两国学者参加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日益增多,学术领域不仅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很多领域,不仅进行学术交流,而且还共同研究课题,完成科研任务。 8. 社会上,人员交流频繁,人数迅速增加。2006年两国人员交流合计530万人,其中韩国人为440万人,仅去年到海南省旅游、度假、结婚、打高尔夫的有13万人。在中国常住的韩国人为50多万人,这一人数在不断地增加。 9. 国际上,两国协调和合作愈益密切。在对
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历史、复活军国主义问题上两国观点一致、步子协调,在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上互相协商和支持,在联合国舞台上中国支持
潘基文任秘书长,潘基文任
沙祖康为副秘书长,在
索马里达尔富尔地区问题上潘基文肯定中国的积极作用。 10.军事安保上,两国传统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提升到了军事、安保战略合作层次。两国合作的范围已超出两国的版图,扩大为地区的军事安全。两国在朝核问题上的紧密合作就是考虑
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与和平的。两国最近决定今年7月1日开始建立
军事热线。 11.法律上,提供的保障增多。15年来中韩两国在各个领域签署了多项条约和协议,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两国关系走向
众所周知,在国家关系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永恒的是利益问题。从理论上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能,中韩两国关系的发展也是如此。中韩两国关系的走向决定于具体的条件。我们的任务就是,根据各种具体条件,科学地预测两国关系一定时期内的走向,运用、发展和创造有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条件,回避、克服和消除不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推动两国关系健康持续地发展,维护两国、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安全,造福于两国国民、地区居民乃至世界各国居民。 “今后相当一个时期中韩关系还会健康发展”这一判断是对国内外今后一个时期主客观条件的认识得出的结论,并非是主观臆造。 1. 中韩两国国家元首和外交部门确定今年为中韩交流年。这是因为中韩建交15来两国关系发展非常顺利,已发展成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这种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两国的领导人和相关国家部门积极推动是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2. 中韩两国地方政府和领导人正积极推进地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今年6月19日,黑龙江省召开了省长办公会议,原则上通过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对韩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意见》,说这是省委省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认为中韩两国经济发展中的依赖性和互补性越来越强,双方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黑龙江省对韩国经贸科技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比较坚实的基础,韩国已成为黑龙江省第六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外资来源国。 黑龙江省对韩国的经贸关系上过去从未提出过战略升级问题,2006年6月,哈尔滨市举办了韩国周活动,同年10月,在首尔举办了
黑龙江活动周。我们哈工大
中韩关系研究所为了配合哈尔滨市的韩国周活动和黑龙江活动周,在活动周前对哈尔滨市的韩资企业和省内的主要韩资企业进行了两次集中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两个调查报告。一是给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和市长石忠信的《关于进一步改善哈尔滨市投资环境的调查报告》和给省委书记
钱运录和省长
张左己的《关于韩资在黑龙江省的态势、问题与对策的调查报告》。在这个调查报告中我们明确地提出了黑龙江省要把对韩的开放提高到战略地位的意见。对调查报告市委书记和省委书记都有明确的肯定的意见。特别是省委书记钱运录把《关于韩资在黑龙江的态势、问题和对策的调查报告》批示给省长张左己和副省长
王利民,副省长又批示给省招商局局长邹竹丽,说这个调查报告是非常好的报告,让他们认真研究落实,省招商局派两位工作人员与笔者商量如何落实的问题。2007年1月25日,
张左己省长在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对韩国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问题,2007年4月23日,钱运录书记在黑龙江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对日、对韩对外开放战略升级步伐”。辽宁省已举办了四次韩国周活动。 3. 两国政局的稳定和体制的延续性保证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两国都实行
政党政治,但政党政治制度不同。中国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韩国是多党竞选执政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很稳固,以
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班子受到党内外普遍的好评和拥护。韩国的多党制造成了轮流执政的局面。但执政的开放国民党对中国很友好,为
中韩关系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在野的最大政党大国民党,明年的选举中有可能执政,但该党仍然对中国实行友好政策。当初正是
大国家党执政时期和中国建交的。韩国大国家党的前党首
朴槿惠2006年访华时表示,中国的领导人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未来大国家党在两国友好的合作基础上,一起迎来
东北亚和平繁荣的局面,使两国成为世代友好合作的邻居。 4. 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要求两国关系健康发展。两国山水相连,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几千年的交流与合作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两国人民有共同利益。两国人民都需要稳定的朝鲜半岛、东北亚和世界的形势,在两国交流与合作中发展国内的经济社会事业,为本国人民谋利益。为此两国不仅在各自国家的建设中与对方合作,而且在国际事务中也需要与对方合作。
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不是平坦的和笔直的,
中韩关系的发展也不例外。我们必须清醒地和及时地看到两国关系发展中已经和可能出现的不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问题和因素,把这些问题及时地妥善地处理或解决,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那末。中韩两国关系发展中已经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有哪些?笔者认为如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1. 狭隘的民族主义,片面强调一己利益,不顾及对方合理的利益。任何国家在处理国家关系中顾及自己利益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对方的利益,国家关系是搞不好的。这在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更是如此。处理不好两国关系的一切问题的根源都缘自这一问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问题概莫能外。 2. 政治上不尊重不信任,不平等对待。国家不论大小、发展不论先后都是平等的。或者因为大国看不起小国,或者因为自己先发展了看不起后发展国家,或者盲目地自高自大,不尊重对方,不平等对待,为国家关系的发展人为地造成不利因素。 3. 经济关系上处理不好磨擦竞争与交流合作的关系,任凭摩擦和竞争不断升级。随着中国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中韩经济发展水平的垂直结构逐步被平行结构代替,两国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磨擦在增多。中韩间的
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趋势也不利于两国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 4. 对日益密切的中韩经济关系担心产业的空洞化而失去经济的
自主性。目前韩国与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在其全部进出口贸易额中分别占15%和22%,大量的韩国企业投资于中国。于是担心韩国经济对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并使韩国企业空洞化。这种担心容易引起人为地限制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5. 在华韩资企业对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不能正确认识,产生恐惧心理,逃资或撤资。这将对其他韩资企业,包括已在中国投资的或想在中国投资的韩资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6. 在历史问题的学术讨论中,把学术问题政治化。把历史问题现实化,对历史上对领土问题的不同认识变成对现实领土的要求。领土问题涉及国家主权,须慎之又慎。 7. 处理不好和美国的关系,也有可能影响两国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韩国和美国有特殊的关系,至今还有军事同盟关系,还有两万多美军驻扎在韩国。中国和美国关系正在矛盾磨擦中逐步得到改善。随着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的变化,包括大国关系在内的国际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在这变化着的国际关系中处理不好同世界唯一的
超级大国美国的关系,就有可能影响
中韩关系。 8. 处理不好和朝鲜的关系,也有可能影响两国的关系。中国、韩国、朝鲜这三国的关系近现代以来非常复杂和多样。如何解决朝核问题、如何解决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如何处理脱北人员问题、如何使朝鲜摆脱孤立状态融入国际社会等问题上,两国都需要正确地认识和协调的行动,否则也会产生中韩两国间的分歧和矛盾。 9. 在对方国家的统一问题上态度不对头,会影响两国关系。韩国对中国统一问题上如果明地或暗地不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公开或不公开地承认台湾是一个国家,则会对两国关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国对朝鲜半岛统一问题上采取不支持态度,或支持一个吃掉一个的途径来统一的政策都会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 随着两国内外条件的变化,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中韩两国关系的各种因素还会不断地变化,需要我们密切地注视这些变化,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引导两国关系健康发展。
深化和发展
要推动中韩两国关系健康发展,深化两国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把两国关系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必须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全局,对目前两国关系中好的一面、好的政策、好的做法坚持和发展下去,对有可能影响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因素加以限制和消除,为东北亚的稳定和发展、为两国国民的福祉服务。笔者认为,为此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是必要的。 1. 互相尊重,增加信任,平等相待。尊重、信任、平等是处理好国家关系的基本前提和思想政治保障。国家无论大小、发展先后,政治上都是一律平等的。这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在国家间关系中的体现。对处理两国关系中尊重、信任、平等的原则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加以爱护,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2.
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人世间人们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皆为一个利字。在革命与战争的年代不是我打倒你,就是你打倒我,不是我侵略你,就是你占领我,没有多少共同利益可言。而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处理好国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国际问题必须顾及相关方的合理利益,使各方的合理利益得到实现,否则不可能有正常的国家关系、国际关系。即使暂时有了,也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健康发展。 3. 要按国际规则和两国签订的协议处理相关问题。在
全球一体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已制定和公认的法律制度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国际事务得到有序解决的保证,维护世界秩序的重要工具。处理中韩两国关系要遵守国际上的有关规定,如
联合国宪章、
核不扩散条约、WTO有关规定等,也要遵守两国间达成的协议。遵守已有的规则和协议是维持两国关系正常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4. 制定新的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情况不断变化,要发展两国关系不能只停留在执行原有的制度上,必须制定和执行新的制度,完善体制和机制。例如,中韩间制定自由贸易协定(FTA)是十分必要的。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和经贸关系的加强,贸易磨擦在增加,竞争在加剧,贸易逆差在扩大,这不利于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中韩两国FTA民间研究结束,官产学的研究刚刚开始。韩国已与智利、美国等国相继建立
自由贸易关系,但与中国的FTA协议行动迟缓。我们还应该看到中韩签订FTA对建立
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稳定东北亚局势,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推动东北亚地区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5. 加强对双方相关政策的研究,借鉴和适应政策。人类社会的纵向结构是由社会本质、制度、体制、政策和人构成。是人制定和执行政策,建立制度和体制,实现社会本质,为人服务。在这里政策体现了和反映了社会本质、质地、体制和人的要求,因此任何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执政党或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社会发展中处于关键地位。黑龙江省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一千多家韩国企业进来,但站住脚的不多,大多数失败而归。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了解对方的政策。 现在超过半数的在华韩资企业亏损,有的半夜逃离中国,连所欠的职工工资和银行的贷款都不还。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使韩国企业了解中国新的发展时期外资政策的调整,由原来向地区倾斜转向了向产业倾斜的状况,要提高自己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或者是要向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转移。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应该是对相关的政策了如指掌才行。 6. 建立对话协商体制机制,及时解决产生的新问题。情况不断地变化,制度永远是不完全的,制度也不是万能的。为了解决两国关系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及时处理出现的重要问题和严重问题,建立两国间的相应的对话和协商体制机制十分必要。有了这种对话和协商体制机制,就可以防止单方面采取措施,激化矛盾。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安保问题,有了这种机制就可以把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防止问题扩大化,保证两国关系健康发展。 7. 着眼大局,求同存异。两国历史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国际关系不同,存在差距、矛盾、分歧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从两国国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东北亚的稳定和发展,着眼于国民的和平、幸福生活的不断提高,在这个大局上求同,实现共识,协调行动。在制度、体制、意识形态、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尊重对方,保存各自的特点。着眼大局,求同存异,也是当今处理国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 8. 逐步把
中韩关系提高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韩两国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好多问题已涉及到战略问题。如
朝鲜核问题不仅关系到朝鲜半岛稳定和安全问题,也关系到
东北亚地区稳定和安全问题,还关系到世界和平问题。又如建立中韩间的FTA不仅关系到两国经贸关系,也关系到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问题。还如目前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对两国经济发展已具有战略地位和作用。还有刚刚开始的中韩军事安保方面的合作也具有战略意义。因此笔者主张,两国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工作,努力在不远的将来把两国关系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应该是两国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