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群体
社会组织
初级群体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来的。他在1909年出版的著作《社会组织》中,把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称为初级群体。他认为,初级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作等特征。这些群体之所以是初级的,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指它们对于个人的社会性个人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根据库利的解释,所谓初级群体,就是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社会群体
群体介绍
定义
人际关系亲密的社会群体。亦称首属群体直接群体或基本群体。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初级群体是最早出现的一种群体类型,如远古时期的原始人群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家庭、部落等。就一个人的发育成长过程来看,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伙均为幼儿最早加入并在其中活动最多的群体形式,故称为首属群体或直接群体。
意义
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提出。他解释了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初级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这些群体之所以是初级的,具有几个方面的意义,但主要是指在形成个体的社会性和思想观念等方面所起的初始作用。库利这里所说的初级群体概念主要是指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伙,并强调这些群体在人的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把它看作是“人性的养育所”。后来的社会学家将这一概念扩大到人际关系亲密的一切群体。
特征
第一,成员有限。初级群体一般是指2人到30人的小群体
第二,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第三,成员之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由一种角色关系转换为多重角色关系,正是初级群体形成的一种标志。从单纯的“同事”转换为亲密的“朋友”就是如此。正是在多种角色的交往中,初级群体中的成员表现了他们全部的个性,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第四,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感情交流是成员间亲密关系的基础,每个成员都希望了解对方的内心,彼此间期望相互关心与安慰,有一种共同的心理维系。
第五,成员难以替代。在单位,某个职位的空缺,可以随意按程序再挑选一个人来顶替,同事关系可以不断变更。但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充满着富于感情色彩的多种角色关系,因而某个特定成员不是随意可以由另一个人来替代的。群体中任何一个成员的缺失,都会给其他成员造成很大的心理震动。
第六,群体整合程度高。初级群体中成员彼此熟悉,关系极为复杂而密切,利益休戚相关,因而,群体意识很强,群体整合程度很高。个别成员的偏离、背叛,会招致严厉的制裁。
第七,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的手段。在初级群体中,一般没有明确、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成员行动、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成员与群体的关系,主要依靠习惯、风俗、伦理道德、群体意识等给正式的手段来控制、维持。
划分
按照群体成员联系的纽带,初级群体划分为血缘型、地缘型、友谊型和业缘型等:①血缘型初级群体是指建立在婚姻、亲子关系基础上的群体,如家庭。②地缘型初级群体是指建立在紧密相连的地域空间基础上的群体,如邻里。③友谊型初级群体是指建立在友好、信任基础上的群体,如儿童的游戏群伙、成年人的朋友群体。④业缘型的初级群体是指建立在工作联系基础上的志同道合者,如工作小组。
形成的条件
初级群体是在人际交往中自然形成的。其形成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无差异
第一、交往各方社会地位之间的差异较小。如果交往各方角色身份差异很大,相互之间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兴趣、气质等方面往往就会有较明显的差异,而这些正是成员间感情维系比较重要的因素。初级群体的建立,本身就是对群体中成员全方位的认同,当然这是在求同存异基础上的认同。群体对成员的行为方式是可理解、可接纳的;而黑道人物与公安人员在价值观的认可上则明显分别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
时间长
第二、互动持续久,接触时间长。只有在频繁、长久的人际互动中,人们才可能比较深入全面地相互了解,并在彼此之间建立稳定、亲密的人际关系。只有通过多方面的交往,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等才可能充分展现,也才可能在共同分享彼此经历的同时进行更加有效的合作。
空间近
第三、交往各方活动空间相近。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位置的接近,在传统风俗、习惯方面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便于相互接触和了解沟通,为彼此间价值观的建立和融合提供合适的土壤。这种相互熟悉的基础,为初级群体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这些条件为初级群体的建立在空间、理念上奠定了基础。随着成员间联系和交往的密切深入,成员之间才能相互融合,共同维系着群体的运作,促进群体的发展。
功能
初级群体是连接个人和社会的第一道桥梁。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初级群体的功能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但归纳起来,其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初级群体
(一)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初级群体是一个人获得社会性的摇篮,是一个人通向社会的桥梁。初级群体提供人们社会化的最基本环境,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生活技能的学习、积累都紧密地依靠初级群体。正是依靠初级群体,才使儿童、青少年从以游戏、学习为主导形式的社会实践,逐步过渡到以劳动为主导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满足人们的感情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初级群体在历史上承担过的许多功能,如生产、教育、社会控制等逐步转移或弱化.而主要由专门化的社会组织承担。但满足感情需要的功能却始终由初级群体承担着,还没有任何一种社会组织能够替代。
(三)维持社会的稳定
社会的稳定,一方面靠法律、制度、政权等正式的控制手段、另一方面靠道德、风俗、习惯等非正式的社会控制。后者主要是在初级群体中实现的。同时,初级群体发挥着社会整合功能,有助于实现社会的稳定。在初级群体中,人们获得了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把自己一体化到社会整体中。
主要类型
家庭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夫妻子女为基本成员的初级群体。社会学把家庭划分为四种类型:
1、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成年或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只有一对配偶,最多包括两代人.其结构简单。在现代社会中,核心家庭是一种最普遍的形式。
2、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者一对配偶与其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
3、大家庭,指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4、其他类型家庭,如只有一对老年夫妻组成所谓空巢家庭;中途失偶又无子女的孤老家庭;祖父母与未成年孙子女组成的隔代家庭等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单位。一般说来家庭具有三种主要功能;一是生育和赡养功能;二是生产和消费功能;三是满足精神生活的功能。
邻里
邻里是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结成的友好往来、守望相助的共同体。如房前屋后,左邻右舍几户人家,或者一个小村落等。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邻里曾有过普遍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在传统社会中,邻里关系很密切。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迁移频繁,加之高楼大厦的兴建,使邻里关系淡化。特别是在大城市,传统的邻里形式已基本消失。但在农村或小城镇,邻里依然是很重要的初级群体,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1、生产上的互助合作。
在传统社会中,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生产单位经营单位。由于这种单位较小,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极为有限,所以邻里之间的互助合作、互通有无就显得非常必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家庭基本丧失了生产功能,邻里的生产互助功能也就明显地削弱了。但在目前,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的生产功能有所强化,邻里的生产互助功能也有加强的趋势。
2、生活上的守望相助。
出于邻里之间在空间上比较接近,生活上便于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即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目前,我国经济还不很发达,社区服务机构并不健全,不可能向每个遇到特殊困难或不幸的家庭和个人提供及时的援助,邻里在生活中的守望相助作用不可能完全丧失。
3、青少年的社会化。
由于邻里之间经常打交道,彼此的思想行为.耳懦目染,潜移默化,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起到重要作用。我们通常说.对青少年的教育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而邻里就是一个小社会,邻里的影响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4、社会控制的功能。
邻里是社会道德社会舆论、行为规范的发源地之一,它对于有些越轨行为起到舆论监督作用,从而约束人们的行为,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
初级群体---邻里
5、邻里还是人们交流思想、联络感情、满足精神需要的场所。
邻里在闲暇时经常交往、聊天*可以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丰富闲暇生活。
伙伴群体
伙伴群体是指兴趣、爱好一致,自愿结合而形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它包括儿童游戏群和青少年朋友群体两种。伙伴群体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社会化方面。
1、儿童游戏群
儿童游戏群由一起玩耍的儿童自然形成的初级群体。它往往由年龄相近,居住地点接近,游戏兴趣相似的儿童组成。儿童游戏群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社会化方面,儿童通过游戏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初步认识角色要求和行为规范,理解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将来正式承担社会角色做好准备。
2、青少年朋友群
青少年朋友群体是以性格、志向、兴趣、感情等因素为基础结合而成的初级群体,它对于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如果朋友群体接受的社会积极因素较多,有向上的气氛和正义感,个人就能从中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相反地,如果朋友群体接受的社会消极因素较多,形成不健康的思想和气氛,个人就很容易接受其影响而误入歧途。
社会组织
综述
产业革命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发达,人类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相互合作。工厂、学校、工会、政党等各类社会组织迅速发展起来,并对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伴随社会组织地位的不断加强,初级群体的性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衰弱的趋向。
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开始外移。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的大量出现,原先由初级社会群体承担的许多功能正在逐步移交至正式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开始履行作为社会专门机构的职责。尤为明显的是家庭功能的转移。原先的家庭承担着多种功能,包括生产、消费、娱乐、教育等。在现代社会的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生产的功能由工厂、公司这些经济部门来承担;正规化、专业化的幼儿园、学校,则开始把家庭的教育功能接手过来。
初级社会群体关系松懈,一些群体名存实亡。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初级群体功能的外移,社会流动的加快,人们参与初级群体的活动减少了,成员之间的交流时间和程度逐渐降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功利性行为的增多,也为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和维持增加了难度。居住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保障部门、社会福利社会服务部门的出现,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各方面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这些都使邻里间的交往和相互扶持功能降到极低的程度,邻里关系几近解体。
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这些变化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需要从两方面来认识:
初级群体社会组织
积极意义
我们应该看到,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初级群体的衰弱,是社会交往领域扩展的重要标志。
首先,初级群体的衰弱,使人们得以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地组织起来,促进分工和协作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程度的整合,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有效地从事各项活动。
其次,初级群体的衰弱,扩大了个人生活的空间,增加了社会的有机联系。由于初级社会群体对其成员全方位的关照,抑制了个性的发挥和个人思维的发散,在个体发展上往往适得其反。而社会组织的发展,则可以使成员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加强协作和依存的意识。
再次,初级社会群体的衰弱和社会组织的发展,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多地依靠正式的规章制度,降低了私人关系和感情联系的原则,更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是社会更趋完善和合理的表现之一。
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初级社会群体的衰弱,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人们感情需求的难度加大,增加了初级群体的不安定因素。现代社会,社会组织为成员提供成就需要的同时,却难以保证成员感情需要的满足。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又使个人更需要有力的感情寄托。而人际关系的冷漠、疏远,又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情感交流,互助关系变得松懈,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吸毒、自杀、单亲家庭的增多等都是初级社会衰弱的表现。同时,社会控制仅仅依靠正式的规章制度,而缺少道德的指引,也会增加社会整合的难度。
初级社会群体的衰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但这是在和早期的初级群体比较的基础上的而言的。伴随着社会组织的发展,我们更要关注当代初级群体的各种变化,尽可能地发挥它在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作用。
存在意义
第一,工具性需要
第二,表意性需要
一些群体满足工具性需要(instrumental needs)——也就是说,群体帮助其成员去做那些不容易单独完成的工作。许多工具性群体是绝对必须的,例如,单个的足球运动员是不可能赢得一场比赛的。另一些工具性群体则不那么重要。没有诸如“体重观察者”群体,人们也可以减肥;没有在考试时形成的非正式学习小组,学生当然也可以通过考试。但这些群体通常比个人更为有效地达到目标。不过,有时群体的努力与单独个人的努力相比,其效率更低。
另一些群体的形成主要是为了满足表意性需要(expressive needs)——这就是说,群体帮助其成员实现情感欲望,通常是提供情感支持自我表达的机会。大多数朋友群体就是出于这种目的;兄弟会和姐妹会也同样如此,尽管其结构性特征更为明显。
实践中,许多社会群体(也许是大多数)都能满足这两种需要。例如,工具性群体也经常满足表意的需要。运动队的成员会产生密切的关系,这是他们在场外的友谊基础。音乐师在一起长时期地排练和表演,就是一种密切的相互接触,这就会导致友谊的产生 。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0 14:33
目录
概述
群体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