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
中国福建省下辖地级市
厦门市(Xiamen City),简称“厦”或“鹭”,中国福建省下辖地级市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Ⅰ型大城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沿海,境域由福建省东南部沿厦门湾的大陆地区和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以及厦门湾组成,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总面积1700.61平方千米,使用语言为闽南方言。截至2023年末,厦门市下辖6个区;2024年末,厦门市常住人口为535万人,同比增长0.43%;市人民政府驻思明区湖滨北路61号。
历史沿革
远古时,厦门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先秦时期,厦门属百越之地。《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不久裁撤,并入南安县,直到600多年后才再次设县建制。
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此后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安为其治地。
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龙启元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再次设县,属泉州,州驻地在晋江县
南唐保大五年(947年),南唐灭闽国。同安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至此共历时61年。保大七年(949年),南唐升泉州清源军(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漳州)。
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属平海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入宋土。同年,复平海军为泉州。
南宋淳祐年间,“三都”地区划属福建路漳州府,为龙溪县永宁乡新恩里,辖域为今海沧区海沧街道、新阳街道、嵩屿街道、海沧农场及集美区南部部分地区。
明朝,实行里都图制,厦门为嘉禾里,下设四个都,每个都下辖两个图。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宁卫的中、左两个千户所移驻嘉禾屿,并筑厦门城,此后遂以中左所作为厦门岛的代称。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所辖境域包括厦门岛鼓浪屿、浯洲(大金门)、烈屿(小金门)等岛屿。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攻占思明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移驻厦门,翌年设立台厦兵备道(雍正五年改为台湾道),管理台湾、厦门两地政务。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移驻厦门,“三都”地区属漳州府海澄县。雍正五年(1727年),分守兴泉道移驻厦门。雍正十二年(1734年),兴泉道改称兴泉永道,管辖兴化府(今莆田)、泉州府永春州;“三都”所属海澄县属汀漳龙道,管辖汀州府(今长汀)、漳州府、龙岩州。至此,厦门成为福建东南沿海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厦门成为《南京条约》中规定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43年11月2日),厦门正式开埠。光绪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1902年11月21日),清政府正式批准《厦门鼓浪屿租界土地章程》,鼓浪屿成为“万国租界”。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兴泉永道改名为南路道,辖区不变,后增辖金门县;“三都”地区属汀漳道海澄县。民国三年(1914年),南路道改名厦门道;“三都”地区属汀漳道海澄县。同年4月,厦门岛金门岛及附近的岛屿(不包括鼓浪屿)从同安县划出成立思明县。民国四年(1915年)1月,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闽变”失败后,厦门特别市政府和兴泉省、龙汀省随之撤销,厦门恢复思明县建制,与同安县、海澄县均属福建省政府直辖。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海澄县属第六行政督察区(驻龙溪)。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今泉州、莆田、厦门);“三都”所属海澄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厦门沦陷。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恢复厦门市政府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直属福建省政府管辖。
1949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漳厦战役,同日同安解放。至9月25日,马巷、刘五店、集美、海沧、嵩屿等地先后解放。10月17日,厦门岛及鼓浪屿解放。10月21日,厦门市人民政府成立,下设思明、开元、厦港、鼓浪屿、禾山5个区。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三都”所属海澄县属第六专区(1950年改漳州专区、龙溪专区),厦门为福建省辖市。
1953年11月,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7年4月,同安县灌口区的东孚等12个乡(镇)划归厦门市。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10月,海澄县海沧、新垵2乡由龙溪专区划归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同安县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厦门湖里划出2.5平方千米设立厦门经济特区。11月,成立厦门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直属福建省人民政府。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包括鼓浪屿),并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9月,厦门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与厦门市人民政府合并,厦门市人民政府行使地方和经济特区的双重职能。1987年8月,增设湖里区,郊区改为集美区。1988年4月,国务院批准厦门市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89年5月,国务院批准在厦门市内的厦门经济特区(厦门岛)及杏林、海沧地区设立台商投资区。1992年12月,国务院批准在厦门市集美设立台商投资区。1994年2月,国务院批准厦门市行政级别升格为副省级。1997年5月,同安改县为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区、思明区、开元区、杏林区、湖里区、集美区、同安区7个区。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厦门市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其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设立翔安区。行政区调整后,厦门市下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厦门市全市。2014年12月,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中在厦门市境内设厦门片区,面积43.78平方千米。
2023年1月,福建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在厦门市设立省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定名为“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5月,厦门市下辖6个市辖区: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此外还设立有非正式区划的经济管理区;全市共有37个街道、8个镇、379个社区、147个村;市人民政府驻思明区湖滨北路6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厦门市位于北纬24°23'~24°54'、东经117°53'~118°26',在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南部,东与大小金门岛、南与漳州市龙海区隔海相望,陆地与泉州市南安市、泉州市安溪县、漳州市长泰区、漳州市龙海区接壤。厦门市境域由福建省东南部沿厦门湾的大陆地区和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以及厦门湾组成,陆地面积1700.6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390多平方千米。其中厦门岛面积约为157.76平方千米(含鼓浪屿),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岛屿,全岛海岸线约为234千米。
地形地貌
厦门市地形以滨海平原、台地和丘陵为主。厦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地貌构成类型多样,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滩涂等。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于同安与安溪交界处的云顶山海拔1175.2米,为全市最高的山峰。从西北往东南,依次分布着高丘、低丘、阶地、海积平原和滩涂,南面是厦门岛和鼓浪屿。云顶山为厦门市最高峰,云顶岩为厦门岛最高峰,日光岩为鼓浪屿最高峰。
厦门市在漫长的地质史上,经历过多次的地壳运动,发生过多次的海水进退。厦门岛上海拔5—10米的一级阶地是约6000年前露出海面的,云顶岩上的岩石(石龄1亿多年)保留着明显的海蚀状态。厦门的地质构造位于闽东火山断拗东缘、闽东南沿海变质带西南,属于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范围,建筑防震设计标准为7.5级。
厦门市海域包括厦门港、外港区、马銮湾、同安湾、九龙江河口区和东侧水道。厦门港外有大金门、小金门、大担、小担等岛屿横列,内有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屏障,是天然的避风良港,其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千米,其中12米以上深水岸线约43千米,适宜建港的深水岸线约27千米。港区外岛屿星罗棋布,港区内群山四周环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气候
厦门市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9月份。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厦门市属于淡水资源匮乏的海岛型城市,城市日常用水80%取自九龙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513立方米。已发现的温泉或地热异常点有14处,地热点水温一般为50摄氏度至60摄氏度,最高达90摄氏度,总允许开采量为33002立方米/天。水中一般含有二氧化碳、硫化氢、偏硅酸、氟、溴、氡等化学成分,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土地资源
厦门市土地总面积1700.61平方千米,其中以低丘、台地类型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62.5%,其次是平原和滩涂,各占14%和7.7%。耕地土壤类型有6个土类、11个亚类、21个土属、42个土种,多分布在海拔50米左右的低丘、台地和平原,坡度多在25度以下,红壤和水稻土占耕地总面积的78%以上,土壤肥力中下等,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比重较大,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
矿产资源
厦门市金属矿藏资源比较缺乏,已发现的金属矿床、矿点有钍、铁、锰、铜、钨、铅、钛、钼、锌等。花岗岩和砂料是厦门最主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广、储量大、经济价值高,花岗岩地貌和沙滩同时又是厦门市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大开采价值的非金属矿产还有高岭土、耐火黏土、砖瓦黏土等,大都分布在同安区和翔安区。
生物资源
厦门市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各类海洋生物近2000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常见鱼类157种、软体动物89种、甲壳类动物127种、藻类139种。厦门海域内的文昌鱼中华白海豚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为福建省重点保护的珍奇动物。
人口
厦门市人口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南宋末,元军攻占厦门后,始有蒙古族人进住。明、清时期,回族因经商、从军等原因进住厦门;清初,满族随清军进住厦门,但进住人数均不详。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厦门的回族人口约500余人,清末增至1000余人。民国期间,许多回民迁出,回族人口减至200余人,抗日战争后有100余人。
厦门市共有49个少数民族,畲族和回族人口最多,其中常住少数民族人口2万多人,外来暂住少数民族人口1万多人。在市区聚居的少数民族不多,仅有2个民族社区,分别是湖里区钟宅畲族社区和翔安区陈塘回民社区。
2023年,厦门市常住人口总量保持增长,全市常住人口532.70万人,比上一年度略增1.9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7.15‰,高于全国6.39‰的出生率;人口死亡率3.95‰,低于全国7.87‰的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3.20‰,比全国的-1.48‰高出4.68‰。(此外,厦门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90.81%。)2023年,全市户籍人口首次突破300万,达到302.08万人,比2022年增加了超9万人。
2024年末,厦门市常住人口为535.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91.01%。全市人口出生率7.08‰,人口死亡率3.65‰,人口自然增长率3.43‰。202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09.03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88.3%。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272.79万人。思明、湖里两区合计138.52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44.8%。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分别为149.13万人、159.89万人,性别比为93.27(女性为100)。
参考资料来源
政治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经济
综述
2024年,厦门市地区生产总值8589.01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34亿元,下降6.8%;第二产业增加值3147.40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5415.28亿元,增长4.8%。三次产业结构为0.3∶36.6∶63.0。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电472.58千瓦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水5.73吨,比上年减少0.16吨。
2024年,厦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584.31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33.19亿元,增长0.1%。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实现税收收入653.73亿元,下降1.7%,其中,增值税281.37亿元,增长2.2%;企业所得税120.17亿元,增长2.3%;个人所得税58.35亿元,下降3.5%;土地增值税28.72亿元,下降27.2%。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59.20亿元,比上年下降2.3%。其中,教育支出215.29亿元,增长5.7%;科学技术支出72.66亿元,增长17.8%;城乡社区支出142.66亿元,增长15.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7.71亿元,增长2.0%。
2024年,厦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249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工资性收入53007元,增长4.9%;经营净收入6256元,增长3.0%;财产净收入9717元,增长4.1%;转移净收入5269元,增长2.5%。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085元,增长5.5%。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118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工资性收入54486元,增长4.9%;经营净收入6167元,增长2.8%;财产净收入10113元,增长4.2%;转移净收入5352元,增长2.6%。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031元,增长5.5%。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45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工资性收入23034元,增长7.5%;经营净收入8048元,增长5.8%;财产净收入1678元,增长1.8%;转移净收入3585元,增长1.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896元,增长5.7%。
2024年,厦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下降5.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83.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9%;第三产业投资下降8.5%。全年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40.8%,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增长89.9%;工业投资增长5.5%,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9.0%;社会事业投资增长19.3%。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32.0%。其中,住宅投资下降31.5%,办公楼投资增长12.5%,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25.7%。全市房地产房屋施工面积3234.48万平方米,下降6.1%;房屋新开工面积410.95万平方米,下降23.6%。
2022年2月,厦门在福建省全省率先进行产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改革试点。3月18日,厦门出台《加快推进软件和新兴数字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软件企业干得好最高可奖五百万。4月2日,厦门入选数字人民币第三批试点城市名单。
第一产业
2024年,厦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12亿元,比上年下降5.6%。其中,农业产值29.55亿元,增长0.9%;林业产值0.11亿元,增长5.3%;牧业产值6.95亿元,下降27.1%;渔业产值5.51亿元,下降10.9%;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1.00亿元,下降0.9%。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0.33万亩,比上年下降1.8%。粮食播种面积6.25万亩、增长0.9%,粮食产量2.64万吨、增长1.2%;蔬菜播种面积20.87万亩、下降2.1%,蔬菜产量51.68万吨、下降2.5%;水果产量6.21万吨,下降8.8%。肉类总产量1.95万吨,下降38.3%;蛋品产量1558.46吨,下降17.0%;奶类产量620.51吨,增长11.2%。年末全市生猪存栏数12.43万头,下降0.6%;家禽存栏数108.32万只,下降2.1%;生猪累计出栏20.75万头,下降36.1%;家禽累计出栏数293.82万只,下降16.9%;水产品产量5.24万吨,下降10.9%。
第二产业
2024年,厦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0%。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9.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7.6%,其中台资企业增加值增长9.0%;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3.4%;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长6.0%。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4.5%,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1.8%。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45%。
2024年,厦门市规模以上工业35个行业大类中有26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总量前三位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3%,金属制品业增加值增长70.2%,三大行业合计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6.0%。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3.8%,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增加值增长54.7%。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9.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9.7%。
2024年末,厦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44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967家,合计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7.0%。电子、机械两大支柱行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5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0.9%,合计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9.7%,其中电子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7.3%,机械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2.4%。
2024年,厦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66.26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2.34元,比上年减少0.38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8%,提高1.0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8.6%,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
2024年,厦门市主要工业产品生产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液晶显示屏5048.76万片,增长7.0%;液晶显示模组2577.97万套,增长44.2%;锂离子电池2.19亿只,增长69.7%;集成电路23.36亿块,增长31.9%;新能源汽车1.71万辆,增长24.7%。
2024年,厦门市建筑业增加值850.81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984.72亿元,增长8.5%,其中建筑工程产值3632.60亿元,增长8.2%;安装工程产值276.06亿元,增长18.6%。建筑业企业本年新签合同额3277.84亿元,增长2.1%。
第三产业
2024年末,厦门市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主体46家(不含外资银行代表处),其中,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12家,与上年末持平。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861.8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8%;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903.29亿元,增长7.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6529.75亿元、增长9.8%,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6649.74亿元、增长5.7%。2024年末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171.5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2%;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8544.76亿元,增长3.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227.39亿元、增长1.2%,中长期贷款余额10948.15亿元、增长2.5%。
2024年末,厦门市共有保险公司主体39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21家,人身保险公司18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68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20.36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84.05亿元,增长3.9%;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236.31亿元,增长8.6%。全年提供保险保障金额48.17万亿元,增长2.9%。赔付支出105.30亿元,增长10.5%,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52.47亿元,下降8.6%;人身险赔付支出52.83亿元,增长39.3%。
2024年末,厦门市有法人证券公司2家;证券公司分公司41家,增加2家;证券营业部102家,减少4家;法人期货公司2家;期货分公司27家,减少1家;期货营业部17家,增加1家。年末全市证券投资者开立资金账户数272.90万户,比上年增长6.0%;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282.17亿元,增长60.0%;全年证券交易额9.52万亿元,增长19.2%。年末期货投资者开立资金账户数14.27万户,增长14.6%;客户保证金余额214.30亿元,增长12.9%;全年期货交易额12.66万亿元,增长25.6%。
2024年,厦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9.81亿元,比上年增长3.0%。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2962.95亿元,增长2.6%;餐饮收入366.86亿元,增长5.6%。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1880.40亿元,比上年增长3.3%,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6.5%;限额以下单位实现零售额1449.41亿元,增长2.6%。全年零售额超亿元的批发零售贸易企业245家,实现零售额1528.39亿元,净增106.88亿元,增长7.5%;零售额超千万元的住宿餐饮企业240家,实现零售额139.44亿元,净增7.98亿元,增长6.1%。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62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汽车类零售额326.67亿元,下降12.2%;粮油食品烟酒饮料类零售额217.24亿元,下降3.7%;日用品类零售额129.63亿元,增长6.1%;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91.69亿元,下降8.8%;通讯器材类零售额72.94亿元,增长0.6%;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58.01亿元,增长13.0%;化妆品类零售额53.97亿元,增长1.3倍;金银珠宝类零售额19.52亿元,下降4.9%。
2024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9326.12亿元,其中出口表现亮眼,出口总值498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2和6.0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12.2%,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51.1%,市场采购出口增长1.3倍。对RCEP成员国、金砖国家进出口占全市比重分别提升至三成和一成以上,对墨西哥、土耳其、智利进出口分别增长18.4%、24.4%和9.2%。
2024年,厦门市一般贸易进出口6878.3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73.8%,保税物流进出口1267.5亿元、占13.6%。加工贸易进出口1150.6亿元、增长12.2%。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51.1%,市场采购出口增长1.3倍,新业态跑出了“加速度”。
2024年,厦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达1.51万家、增长6.8%;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4565.9亿元、增长5.8%、占进出口总值49%;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212.3亿元、增长12.1%、占23.7%,自2023年12月以来连续13个月正增长;国有企业进出口2545.9亿元、占27.3%。AEO企业数量从2023年底的75家增至140家、增长86.7%,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2024年,厦门市贸易伙伴遍布五大洲239个国家和地区。东盟、美国、欧盟是前三大贸易伙伴,占进出口总值46.5%,对美英等传统贸易伙伴进出口回暖向好,呈现两位数增长。同时,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半壁江山,对RCEP成员国、金砖国家占比提升至三成和一成以上,对墨西哥、土耳其、智利进出口分别增长18.4%、24.4%、9.2%,开拓新兴市场成效显著。
2024年,厦门自贸区“关税政策智能服务”等5项创新成果获评“全国首创”,“关港航贸一体化发展新模式”等2个案例入选福建自贸区年度创新案例。综保区进出口1965.5亿元、占全省总值的90%,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进出口合计398.3亿元、增长1.8%。象屿综保区获批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开发利用和质量效益指标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3位。口岸发展持续推动,提前谋划厦门新机场通关流程和业务布局,指导五通客运码头通过省级验收,推动元翔、邮轮中心2个快递类监管作业场所新增作业资质,推动海沧海隆码头、国际邮轮中心码头、厦门海沧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等3个指定监管场地扩容增项,推动海翔码头进境水果、冰鲜水产品2个指定监管场地获批建设。
2024年,厦门市进出口商品种类达6109个,比上年增加49个。具体来看,出口机电产品2507亿元、增长12.1%;出口劳密产品1149.9亿元、增长4.1%;出口农产品185.7亿元、增长7.1%,上述3者合计占厦门市出口总值的77.2%。特别是,出口钨品排名全国第1,出口10座以上客车、花岗岩石材均排名全国第2。同期,进口机电产品953亿元,进口金属矿砂887亿元,进口农产品780.8亿元,进口煤炭石油等能源产品520.6亿元,上述4者合计占厦门市进口总值的72.3%,其中进口煤炭、大麦、高粱、啤酒均排名全国首位,进口航空器零部件、燕窝排名全国第2。
2024年,厦门市进出口报关单271.5万张、增长10.5%;进出境飞机2.8万架次、增长43.5%,进出境船舶1.57万艘次、增长18%,进出境旅客508.7万人次、增长56%;进出口货物总量7345.7万吨、增长24.6%,进出口集装箱647.3万个,与上年基本持平。这些指标,体现了厦门市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成效。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厦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1418所,学年初招生数32.50万人,在校学生数114.99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6所,学年初招生数(含研究生)7.50万人,在校学生数(含研究生)22.62万人;普通中等学校151所,学年初招生数11.03万人,在校学生数30.21万人;小学292所,学年初招生数8.37万人,在校学生数43.37万人;幼儿园952所,学年初在园人数18.66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学年初在校学生1257人。在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中任职的专任教师7.01万人。
2024年,厦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1277所,学年初招生数30.43万人,在校学生数115.99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6所,学年初招生数(含研究生)6.65万人,在校学生数(含研究生)23.16万人;普通中等学校158所,学年初招生数11.92万人,在校学生数32.24万人;小学280所,学年初招生数7.22万人,在校学生数44.10万人;幼儿园816所,学年初在园人数16.36万人;特殊教育学校7所,学年初在校学生1327人。在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中任职的专任教师7.15万人。
福建省三级达标普通高中:厦门工学院附属学校
未定级高中:厦门市音乐学校厦门沧江高级中学厦门熹海高级中学厦门市翔安中学厦门市九溪高级中学、康桥中学、国贸协和双语高级中学、华锐莱普顿高级中学、华师希平双语高级中学、央美恒一高级中学、金鹰高级中学。(参考资料:)
厦门国际学校厦门岷厦国际学校、厦门长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科学技术
2023年,厦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220家(含已公示待批复企业数),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62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655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4家(含国家级10家)。全市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23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8家,企业技术中心285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4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家,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69家。全市国家备案众创空间35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2家,省级众创空间35家,市级众创空间92家。国内专利授权量3145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375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510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2件。新登记科技成果513项,84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奖。
2024年末,厦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739家(含已公示待批复企业数81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57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8家(含国家级10家)。全市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23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8家,企业技术中心312家, 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1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6家,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69家。全市国家备案众创空间35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2家,省级众创空间54家,市级众创空间85家。全年国内专利授权量3285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270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535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9.47件。新登记科技成果316项,101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奖。
文化事业
2019年起,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鸡奖年份)长期落户厦门,并获得未来五届十年的举办权,为厦门市影视产业升级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力争到2025年,将厦门打造为新时代中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城市。
2022年,厦门市专业文艺院团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荣誉16个;深入社区、乡村、景区、剧场、学校、军营等地开展文化惠民演出513场,惠及群众8万余人次。创作和打磨提升剧目7个,其中,南音《文姬归汉》入选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该剧片段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提名。5个剧目入选2022年度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厦门市选送的厦门六中合唱团凭借《我和我的祖国》《彩色锦鲤》2个曲目的出色表现,荣获合唱团队类全国“群星奖”。
2024年末,厦门市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不可移动文物251处(304个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50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61个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6处(99个点),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4处(94个点);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89处。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0个,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47个、市级48个;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32人,其中,国家级12人、省级65人、市级155人。
医疗卫生
2024年末,厦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756个,其中,医院7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个、卫生院8个、门诊部592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8446人,其中,执业医师18828人、执业助理医师1319人、注册护士21383人。医疗机构实有床位23535张,其中,医院22381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381张,公共卫生机构床位数771张。
体育事业
2022年,厦门市在第十七届省运会青少年部体校组现场比赛中共获得139金130银146铜,总分4415分的好成绩,位列金牌榜第二,总分榜第一。在青少年部社会俱乐部组比赛中获得32金25银28铜,取得金牌榜、总分榜第一。举办了“龙腾虎跃”2022海峡两岸赛龙舟活动和海峡两岸龙舟模型竞赛、2022年全国健美健身锦标赛、2022全国铁人三项锦标赛暨全国青少年锦标赛、角斗舞仕街舞超级联赛2022赛季全国总决赛、2023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厦门站、2022年全国羽毛球锦标赛和冠军赛等多场国家级高水平赛事。策划举办了首届厦门运动时尚展,连续成功举办了海沧半程马拉松赛、厦门马拉松赛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环东半程马拉松赛三场马拉松比赛及体育消费生活节。虞琳敏在2022年全国体操锦标赛中获得女子跳马冠军。
社会保障
2024年末,厦门市基本养老人数为577.8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8%,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91.22、264.19万人,分别下降2.0%、4.2%。其中,外来从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356.57万人,增长3.9%,参加工伤、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61.52、159.22万人,均下降5.4%。三项社会保险基金全年收入247.66亿元,支出237.03亿元。
2024年末,厦门市有工伤保险协议医疗机构29家,工伤保险协议辅助器具配置机构6家,工伤保险协议康复机构15家。50.78万名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服务,全市社会化管理率、社区管理率均为99.99%。
2024年末,厦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482.8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3%。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57.58万人,下降4.8%。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219.50亿元,支出165.43亿元。
2024年末,厦门市有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751家,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1350家,纳入医疗保障定点协议管理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29家、一体化管理公益性村卫生所296家。医疗救助资金支出1.94亿元,救助96.75万人次。
2024年末,厦门市对11.45万户次、17.14万人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94亿元。其中,城市低保对象11.31万人次,发放低保金13198.00万元;农村低保对象5.83万人次,发放低保金6194.95万元。发放临时救助资金4311.22万元,救助6245人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818人次,其中,未成年人188人次。全市共有养老机构44家、床位13364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9家(含公建民营)、床位2812张;民办养老机构35家、床位10552张。
交通运输
概况
“十三五”期间,厦门推动交通设施网络高质量发展,大交通格局基本成型;推动运输服务高质量发展,人民满意交通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厦门区域航空枢纽地位基本形成,海西铁路枢纽基本成型,“内外通达、环湾放射”的路网骨架基本形成,市民出行体验持续提升,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综合运输智慧化发展。
2024年,厦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7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旅客运输量1.19亿人次,增长13.7%;旅客周转量623.59亿人公里,增长23.1%;货物运输量4.53亿吨,增长3.8%;货物周转量3620.88亿吨公里,增长6.2%。年末厦门港现有生产性泊位191个(含漳州),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2个;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2.11亿吨,下降4.3%;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225.47万标箱,下降2.4%。
航空
港口
厦门港,中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是中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集装箱运输干线港、东南沿海的区域性枢纽港口、对台航运主要口岸,有通往国际国内的航线,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第15位。历史上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截至2022年5月30日,厦门港共拥有厦门市东渡、海沧、翔安和漳州市招银、后石、石码、古雷、东山、诏安9个港区,开通集装箱班轮航线达159条,其中国际航线102条、内支线13条、内贸航线44条,通达52个国家和地区(含港台)的141个港口。2021年,厦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275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204.57万标准箱。
铁路
厦门已形成以厦深铁路、龙厦铁路、福厦铁路、鹰厦铁路为骨干,海沧港货运专用线、东渡港货运专用线为支线的“四干两支”的铁路线网格局,运营里程达到146公里。
公路
截至2023年,厦门市共有3条高速公路、4条国道、4条省道、64条县道等主次干公路和“五桥二隧一海堤”进出岛通道。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不含自然村道)约2119.47公里,其中国道212.27公里,省道203.00公里,县道496.62公里,乡道559.72公里,村道647.86公里。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110.37公里,一级公路515.20公里,二级公路249.48公里,三级公路188.22公里,四级公路1056.20公里。
公共交通
普通公交
2020年,厦门市全市开通普通公交线路408条,其中常规公交384条、快速公交线路8条、定制公交16条,公交线路总长7036.7千米;全市拥有公交车辆4314台,公交日均客运量约为146.52万人次。
厦门市公交票价标准为:组团内(岛内为一个组团,岛外各行政区各为一个组团)线路,票价均为1元。跨组团线路,线路里程20公里以内(含20公里)的票价1元;线路里程20公里以上的,实行分段计价,每段票价1元,最高票价2元。大站公交线路上车2元,全线票价2元。
出租车
2020年,厦门市全市共有巡游出租车企业9家,巡游出租车5680辆,巡游出租车驾驶员1.7万余名;网约车企业11家,网约车约2.88万辆,驾驶员7.9万余名。
厦门市出租车运价标准为:起步价3公里10元,里程运价每公里2元;等候费(或车速低于每小时12公里)按0.5元/75秒为计费单位,不足75秒不计费,大于或等于75秒计0.5元,大于或等于150秒计1元,以此类推;单次营运里程超过8公里以上部分计收回空费,按里程运价加价50%。每日23:00至次日05:00的夜间,按起步价、里程运价加价20%。
地铁
主词条:厦门地铁
厦门地铁(Amoy Transit Rail(AMTR),Xiamen Metro),是服务于厦门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首条线路于2017年12月31日开通试运营。截至2022年10月,厦门地铁开通运营线路共有3条,包括1号线、2号线、3号线首通段。线路采用地铁系统,里程总长98.4千米,共设车站87座(开放运营75座)。在建线路共有6段,包括3号线后通段、3号线南延段、4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6号线漳州(角美)延伸段、6号线集美至同安段等线路,在建线路里程总长约118.2千米。
厦门快速公交
主词条:厦门快速公交
厦门快速公交(Xiamen Bus Rapid Transit),又称厦门BRT,是服务于厦门市的城市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于2008年8月31日正式开通运营,是福建省第一个快速公交系统,也是中国国内第一个采取高架桥模式的快速公交系统。截至2022年5月,厦门快速公交开通运营线路共有7条,包括5条常规线路和2条高峰区间线路,共设车站45座。
历史文化
城市标志
通行语言
厦门地方上使用闽南方言之厦门话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是一种超地区、超省界的汉语方言。它主要通行于闽南地区、粤东的潮汕地区和台湾省的部分地区,海南省和广东的雷州半岛一些地区以及浙江、江西、广西、江苏和福建的中部及东北部地区,也有讲闽南方言的“福佬话”(属闽南语“闽台片”)互通。千余年来,闽南、潮汕一带有不少人出洋谋生而相继向外移居。人语相随,东南亚诸国有相当一部分华侨和华裔仍然以闽南方言作为他们的交际工具。
民俗文化
中秋博饼是闽南地区特有的饼文化外延的一种民俗活动。是在中秋节时用于娱乐的一种游戏,用六粒骰子投掷结果组合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传统的奖品为大小不同的月饼,专有名为会饼,相传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未来一年内的运气。
正月初三忌拜年,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疍(dàn)民是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终年以舟为家,以渔为业,随处栖泊,逐潮往来,分布于我国浙、闽、粤、琼等省沿海、沿江地带。厦门岛西南隅的厦门港(简称厦港)是疍民聚居地之一。此间疍民的主流是在明末清初郑成功时期形成的,他们大批从九龙江流域来到这里从事捕鱼或造船业为生。疍民自古有崇拜蛇神、断发纹身的风俗,有习水性、善舟楫等特性。厦门疍民习俗于2007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厦门疍民习俗内容涉及有婚俗、头饰、渔船、渔法、信仰、饮食、忌讳等以鱼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海洋文化。如婚俗方面:海上结婚则疍船相靠,女到男船,增添一艘夫妻船;如在岸上结婚,渔姑则乘黑轿出嫁,且为夜间过门;有女待嫁则船篷顶必放时令鲜花一盆,嫁时剪花随嫁。再如头饰方面:未婚的疍家男女旧时辫子上都扎有红绳,女性头饰特别大,用“红碰纱”在头上盘缠环绕,称为“烟筒箍”;男性头饰短小,俗称“燕仔尾”。这些以鱼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海洋文化,展现了疍民独树一帜的景观,被誉为闽南文化的一朵奇葩。
骑楼文化
骑楼源于西方的外廊式建筑,首见于新加坡。一百多年前,大量闽南民众从厦门“下南洋”,经历过多代人的积累过后,很多人选择返乡回家后,把异国他乡的建筑形式用在本地建筑上,把骑楼带回故土。开元路,是厦门最早的马路。在10米来宽的街道上,买卖的商品应有尽有,卖米、卖干果、开旅店……那里便于经商,便于人们逛商店,“骑楼”这一从南洋引进的建筑风格也是在开元路首先出现的。之后骑楼风延续到中山路、大生里一带,在短短的十余年内,厦门即成长为一个“骑楼之城”。骑楼建筑一楼沿马路部分建成人行走廊,走廊上方是二楼楼层,就像“骑”在一楼之上。骑楼为商住两用,一楼是走廊和店面,二楼以上全是住家。清朝年间,厦门作为全国被开放的5个通商口岸之一,不少从新加坡回来的闽南人,回乡经商建铺,骑楼“商住合一”的特点,恰巧满足当时的需求。
宗教信仰
厦门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以佛教为主。
闽南古刹有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基督教新街礼拜堂被称为“中华第一圣堂”;天主教厦门教区设于鼓浪屿,是闽南天主教对外交往的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12月17日,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风景名胜
名优特产
厦门全年盛产海鲜,种类繁多,有龙虾、鲍鱼、螃蟹,还有虾、螺、贝类等。特色小吃有面线糊沙茶面土笋冻海蛎煎炸五香花生汤烧肉粽等。
对外交流
对台交流
福建是台胞主要的祖籍地之一,厦门与台湾一水之隔,两地通航便利,语言相同、习俗相近、文化相承。由于特殊的对台区位优势,厦门始终走在大陆对台交流的第一线。
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作为因“台”而设、因“台”而特、因“台”而兴的经济特区,做好对台工作,是党中央赋予厦门的神圣使命,也是厦门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30多年来,厦门充分发挥对台战略支点作用,致力先行先试,努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四最”先行区建设,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台交流合作的“厦门经验”与“厦门模式”。
厦门不但有长远的、宏观的、基础性的对台“民心工程”,而且有根据形势发展、对象不同的对台“民心项目”;既有能够让两岸同胞共同感受骨肉亲情的欢乐喜庆、共同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共同期盼两岸统一的感人场景的大型联谊活动,又有为台胞办好事、办实事的服务窗口。
40年来,厦门坚持发挥优势,入情入心地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每年的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厦门都会组织开展两岸交流活动;利用地缘和文缘优势,厦门多次应邀组织闽南歌舞、歌仔戏、南音等赴台赴金门演出,组织台胞参观闽南古厝等涉台文物古迹;通过举办保生慈济文化节、郑成功文化节、福德文化节、姓氏源流研讨会等民间信仰交流,协助台胞寻根谒祖;厦台常态轮流举办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两岸中秋博饼活动、两岸成年礼活动、两岸汉字节、两岸青少年经典诵读、两岸青少年中华姓氏源流知识竞赛等活动,大力拓展厦台民间双向交流。
领事机构
友好城市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截至2018年,厦门的综合信用指数在36个省会及副省级城市排名第2,营商环境居副省级城市第1位,外贸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5位,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第14位。
自2005年起,厦门连续获评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18年,厦门被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城市(区)。2020年,厦门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被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厦门“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被中央依法治国委员会选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
厦门市亦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物流枢纽、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组成部分、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厦门市曾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及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4 19:1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