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流派是琴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呈现出的相同或相近的艺术风格,它受地域和师承渊源的影响,精彩纷呈的琴乐流派体现着
古琴艺术在各个历史阶段的
发展水平。古琴是
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在中国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古有士无故不撤
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百家争鸣,对于学术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 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艺术,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的风格也是各有特点而不尽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所以,在琴的领域,也同样有流派之说。 所谓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这里所说的派别,是指依照共同的义理或风格而探讨学习的不同的群体。 琴文化领域,也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存在着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琴家们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观点和风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体,就是所谓
琴派。 同一
琴派中的所谓共同特点,一般取决于
地方色彩、师承渊源、本派所依据的传谱、琴学观点及基本演奏风格。
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不同琴家,对于
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资、性格、
个人修养、
思想境界、
心理状态的影响。随着理解的不同,流露于指下,则神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相近者,最终形成
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约可总结为三个,即:地域影响、师承影响、传谱不同。
所谓地域影响,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
琴派。
所谓师承影响,是指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造诣,独树一帜,得到大众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继随之学习。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师承体系。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最终形成
琴派。
所谓传谱不同,是指随着
琴谱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
琴派。
周以前有
孤竹国君
伯夷擅长抚琴,是
燕山琴派最早的琴家。后世燕山一带形成的燕山琴派多宗伯夷为宗首。
自唐朝起,琴学风格就已见于著录。如隋唐
赵耶利所述:“
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北宋时,亦有京师派,后有
南宋出现两浙江西等,并有著录评价京师说:“急若繁星而不乱,缓若流水而不绝。”
现代
通讯技术发达、交通便利、文字音像资料较多,给于了现代琴家便利的学习条件,使之能够广求名师,研讨琴学。所以,现代的琴文化领域,各
琴派之间,得以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因此,现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长处,形成自己独立鲜明的风格。
代表人物:郭楚望、
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金蔚、黄锦峰等。
重要琴著:《琴操谱》(郭楚望)、《
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
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
代表琴曲:《
平沙落雁》、《长门怨》、《关山月》、《秋江夜泊》、《捣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