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
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
就业的含义,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劳动者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进行的务工劳动。
概念
基本含义
就业界定:一是就业条件,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二是工资条件,指获得一定的工资;三是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间的长度。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提高人力资源的运营效率,是实现就业与社会经济良性互动的必然选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业的本质是指生产资料与人结合后的生产劳动。就目的而言,就业,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是每一个劳动者生存经济基础和基本保障,也是其融入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则是找到合适人才,以推动本单位的生存、发展;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是实现双方需求的共同满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国家鼓励企业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为群众提供工作岗位,增加就业。
通过鼓励富裕阶层、能人、大学生创业,振奋企业家精神,为人民群众提供工作岗位以实现就业。国家对各类企业实行在资金、货源、场地、原辅材料、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照顾的政策。
新概念
企业界学术界提出“可就业性”新概念。
具体说来,劳动者随时有“下岗”另谋职业或改变工作岗位的可能,但每个人必须提高自己的“可就业性”,意味着人人都要争取掌握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专业和技能。
失业人员提高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是就业的关键。
由于对领取失业救济金有规定期限,所以失业者有尽快找到工作的强烈愿望真是一个头疼的话题。
灵活就业
灵活就业本质上是劳动力资源与生产要素在供需条件约束下形成的一种特定生产服务方式和工作形态。虽然作为政策概念提出时间较晚,但作为一种事实存在却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从农业经济时代的零工劳动,到工业经济时代的灵活就业现象,再到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就业形态,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就业率
就业率不仅影响学校的口碑和声誉,也关系不同学科专业的生存生态。一方面,高校会按照规定对学科专业进行动态调整,而就业率是衡量学科专业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和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就业率影响考生和家长的报考意愿,从而影响一个学校的招生质量。
重要性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就业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就业能力
基本含义
就业能力是指获得某项岗位的全部能力的总称。一个人想要顺利找到工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
一般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就业能力更为重要。这是因为:1.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在加快,从而,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社会对人们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日新月异,学习主要在学校完成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人们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以满足职业要求社会进步的需要,要求人们从学校毕业后继续学习,而一般就业能力强的人能更好适应社会,在掌握新知识、更新技术方面更具主动性积极性;2.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这种职业所需要的特殊就业能力,因此容易引起个人、学校或单位的足够重视,而一般就业能力由于与工作的关系不是十分明显,因而很少被注意到,而事实上,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一般就业能力,许多求职者就是因为一般就业能力不强而未被录用;3.一般就业能力与失业关系密切。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失去工作不是因为缺乏特殊就业技能,而是缺乏一般的就业能力。美国一份有关失业的报告说,失业中的90%的人不是因为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而是因为不能与同事、上司友好相处,或者经常迟到。实际上,这些人失业是因为他们缺乏一般就业能力而不是特殊就业能力。平时我们常说的就业能力通常是指一般就业能力。
技巧
随着中国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臻激烈,对就业者的各种压力势必愈来愈大,若要在就业竞争中取胜,拥有一定的技巧也是必要的。
保障措施
就业服务
提供优质就业服务。就业工作的痛点和难点在基层,需更好发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的功能,做好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着力在“优质”上下功夫。
重点群体
精准服务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是就业帮扶的重点。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要求高、难度大,需要精准发力。
创业就业
大力引导创业就业。要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一是要更新观念。就业服务部门要创新思维,牢牢树立“抓创业就是抓就业”的观念,主动贴近创业、服务创业、助推创业。创业者也要突破传统就业观念,主动选择创业、拥抱创业、成就创业梦想。
就业培训
就业培训通常是由资深HR专家或者拥有丰富求职工作经验和职业发展规划经验的资深职场人士进行求职就业方面指导。随着高校扩招工作的开展,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48%;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2010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2010年待就业毕业生超过700万。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把解决就业问题当成一个首要任务来抓,北京、天津、上海等23个省(区、市)在2009年陆续出台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府文件。
就业培训面向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求职者,旨在帮助他们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高求职面试技巧就业能力。中国国内某就业培训指导机构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专业的就业培训机构应该专注于职涯规划、求职面试以及职前培训,有效缓解国内高校对大学毕业生进行的就业培训指导不足的现状。同时我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培训,更好的让大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社会最迫切的需求进行结合。大学生面临的不再是先择业再就业还是先就业再择业的选择,而是如何择业如何就业。作为择业和就业的关键内容,职业生涯规划和面试技巧等在网络里比比皆是,但是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的面试技巧分享,常常造成误导。面试求职不仅是技巧,更是一门系统的学科,是一门知识,系统的进行学习不仅可以让你在面试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性,更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要实现求职者的高质量就业,要采取以下更加有力的举措。
第一,要推动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和产业的升级换代。
第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
第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小企业是解决中国就业的主渠道。
第四,大规模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我们对农民工培训实施“168”计划,一年培训600万人,给予每人800块钱的培训补贴。大学生到企业、到科研项目见习,也给予当地最低工资80%左右的生活费补贴。
第五,解决工、农、商、学、兵的就业、创业问题。
方式
相关机构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应该如何应对呢?这里,大学生首先应该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值,不要订得过高;要坚持有效的择业原则,以减少弯路;要选择好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是继续学习、考公务员、当志愿者、从基层做起?还是自主创业、自我发展?
一些企业设有校企合作部门,受企业委托,开展人才招聘和创业项目招商,帮助广大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或选择适合的项目创业。搭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桥梁,积极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帮助学校进行相关专业建设和教学。
双选会
即毕业生双选会,是由毕业生与单位相互选择,双方都愿意的情况下才可以签定三方协议。“双选会”的举行可以给双方更多面对面的机会。
协议书
应届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后,须签订由学校发放的就业协议书。该协议书是转递毕业生档案和户口关系,办理报到落户手续的依据,学校凭毕业生已签订的就业协议书派遣毕业生的档案、户口等关系。如果不签订就业协议书,毕业生毕业后的人事档案、户口等关系就可能会被派回到生源地,因此,毕业生在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后,就可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就业协议书上除了用人单位盖章外,还需由用人单位上级人事主管部门盖章。
毕业生到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等单位工作时会碰到一个具体问题——这些法人实体没有上级人事主管部门。这就需要用人单位到各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办理人事代理手续,来解决该单位接收毕业生人事关系的问题。只要用人单位持营业执照和公章到有关人才交流中心免费办理人事代理开户手续,就业协议书的鉴证、档案的接收、进榕落户、党组织关系、甚至驾驶员安全组关系等,都可由有关人才交流中心来为用人单位接收和办理。
就业协议书除了作为学校转递毕业生人事关系的依据外,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毕业生应比较慎重。在对用人单位有一定了解,确定要留下来工作后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
2004届的毕业生小李,在2004年5月份找到一份工作,他见很多同学都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就不假思索地与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并把协议书反馈到了毕业学校。在公司工作了一个月,小李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没有办理任何手续就不去上班了。8月份当小李找到一份新工作时,新单位提出要与他签订就业协议书,此时,小李遇到了麻烦,学校已根据就业协议书将档案、户口等关系转到了小李的原公司,该公司要求他支付一笔不小的违约金。
由此提醒毕业生,如果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后又觉得不适合这份工作,必须与原单位解除就业协议,并持证明回到学校办理相关手续,找到新单位,可到其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办理改派手续,把自己的档案、户口等人事关系改派到新的用人单位。
从2005年开始,中国国家有关部门规定,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后,如毕业生出现违约情况,违约金被限定不超过毕业生一个月的工资。这对于在求职中处于弱势的毕业生来讲是个好消息,用人单位对违约金再也不能漫天要价
这个规定维护毕业生的利益,但也希望毕业生能讲诚信,不要频繁流动。毕业生在就业之初频繁的流动,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政策法规
政策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劳动力市场的第一重分割是城乡分割;第二重分割是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这一分割通过把人分成不同身份而拒其于特定的市场之外。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才能整合出一个能更加有效地配置劳动力资源统一的市场。
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和培训体制。大学生就业难并不完全是总量过剩的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正规的教育体制也应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的定位,不能把全国所有相同专业的学生,都定位在同样的需求层次上。
加大积极就业政策的力度,不断提高失业者的就业能力。
实现经济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整合,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扩大就业的最根本途径当然还是依赖于经济增长。要使经济增长中就业的含量不断增加,就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国有经济民营经济,鼓励创造各种各样的就业形式。
2022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部分重点工作: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
2024年9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
法律制度
市场经济国家,通常将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促进就业历来为各国学术界和政府所关注。中国正在着力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自然亦应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促进就业法律制度。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下,这一要求显得更为迫切。促进就业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为中国解决就业问题提供长效的、稳定的制度保障。
以中国促进就业法制建设提供系统的思路为目的,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论证中国促进就业法律制度构建的现实基础、理论支持及所应涵盖的内容等问题,就业解决方法可以分为2个部分。
第—部分——就业的基本理论,旨在为促进就业寻求理论上的支持。与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相比,“就业”与“失业”在学术上有着更为严格的、特定的涵义,对促进就业的研究有必要以明确就业、失业的学术涵义为起点。就业问题的现状是促进就业法律制度研究的现实基础。中国就业问题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其中的主次矛盾在不同阶段又有所区分。要加强制度和政策的针对性,就要对中国的劳动力供需总量、供需结构及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做详细的分析。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促进就业在经济学、社会学劳动权领域都可以找到相关的理论依据,这些理论依据论证促进就业实施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同时蕴涵促进就业的某些价值追求。
第二部分——国外促进就业法律制度的比较,意在通过介绍世界较发达经济国家的就业促进法制,为中国促进就业法律制度提供借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都有较为健全的促进就业法制和丰富的失业治理的经验,但因市场经济模式和具体就业状况的不同,它们在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时各有侧重。美国再就业模式属于“储备型就业”,即通过对劳动者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展用人单位的需要。英国在促进就业中更加重视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的作用,跟踪式的职业指导服务和完善的职业介绍的网络是英国促进就业制度的特色。日本的雇佣保险制度在坚持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这一传统的制度功能前提下,强化失业保险制度的促进就业功能,走出一条主动型的失业保险的道路。
依据
国际呼吁
2012年10月8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王民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说,各国应通过扩大就业和加强弱势群体保护等来促进社会发展。第67届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当天就社会发展问题举行会议。王民在发言时说,在当前形势下,联合国应更加重视社会发展问题。各国在推动经济复苏的同时,应尽可能减少危机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王民指出,稳定和扩大就业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各国应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要大力加强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尤其要加强针对年轻人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他强调,加强弱势群体保护是社会发展的关键。王民说,多重危机面前,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处境更为艰难,农村和边远地区贫困状况加剧。各国应努力减少金融危机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水平的冲击,通过政策倾斜增强其应对危机的能力,加大扶贫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支持是实现全球可持续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在减贫、促进就业、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等方面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更为严峻的形势。他呼吁发达国家拿出政治意愿和实际行动,认真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承诺,兑现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切实减免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避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与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共渡难关。
财政投入
2021年,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559亿元,增加20亿元,支持地方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2022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部分重点工作: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
2023年3月,财政部发布2022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中央财政下达就业补助资金617.58亿元,增长9.1%。提前下达2023年就业补助资金432.3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预算667亿元,支持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2024年前三季度,人社部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落实新一轮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实施就业服务攻坚行动。重启失业保险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向17万户企业发放9亿元人民币,惠及62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选派4.3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等工作。强化脱贫人口就业帮扶,9月底脱贫人口务工3301.6万人。
数据统计
2024年1月-9月,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049万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7 18:10
目录
概述
概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