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云县
山西省大同市辖县
左云县,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地处塞北高原,东靠大同,西接右玉,南邻朔州,北眺呼市,介于北纬39°44′—40°15′,东经112°34′—112°59′之间,总面积129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左云县下辖3个镇、5个乡。截至2023年末,左云县常住人口为112832人。
历史沿革
上古
左云县历史悠久,据国内史学界对境内出土石器考证,早在10万年前,已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商、周
冀州北部地区。
春秋
北狄牧地,名白羊地。
战国
赵国,置武州塞
雁门郡
始设县,改为武州县
永嘉四年(310年),归代国
南北朝
北魏时,隶桓州(今大同),为京都平城畿内之地。北周时,地属北朔州。
开皇元年(581年),统一中国后,改诸州为郡,地属马邑郡云内县。
贞观十四年(640年),于故云内县置定襄县,兼云州治,地属云州定襄县。
五代
属后唐,隶河东道
清泰三年(936年),叛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将燕云16州割让契丹,地属辽。
永乐元年(1403年),置大同左卫。
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以北西路九堡并入,改称左云县。
中华民国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后,直属山西省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组建大怀左、左右凉、大丰凉左联合抗日县政府,隶晋绥边区第十一行政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联合县撤消,复左云县建制,属晋西区第十一专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左云县解放,属晋绥五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划归察哈尔省雁北专署。
1952年11月,察哈尔省撤销,属山西省雁北专区
1993年,雁北地区与大同市合并,左云县隶属于大同市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3年至2001年,左云县设管14个乡镇,276个行政村
2001年,撤并为9个乡镇233个行政村。其中:撤销威鲁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管家堡乡;撤销陈家窑乡、汉圪塔乡,其行政区域并入三屯乡;撤销杨千堡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张家场乡;撤销酸茨河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小京庄乡;将原城关镇更名为云兴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2年10月,左云县下辖下辖3个镇、5个乡:鹊儿山镇、云兴镇、店湾镇、管家堡乡、张家场乡、三屯乡、马道头乡、小京庄乡,共145个行政村。左云县人民政府驻云兴镇西大街119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左云县位于山西最北部,地处塞北高原,东靠大同,西接右玉,南邻朔州,北眺呼市,介于北纬39°44′—40°15′,东经112°34′—112°59′之间,总面积1294平方千米。左云县东距大同市区54千米,南至省会太原市323千米,东距首都北京435千米,西北距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173千米。
地形地貌
左云县境内地势高亢,起伏较大,海拔1020—2013.4米之间,是山西省平均海拔较高的地区之一。西北部的五路山最高,海拔2013.4米;最低处1020米,位于十里河流域左云县与大同市云冈区交界处。全境四面多山,中部为丘陵。地貌类型较复杂,平川少,山地和丘陵多,河川阶地面积314.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3.9%,而山地和丘陵面积达1000.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6.1%。由于地质构造和长期外力的作用,形成了西北、东南高;中间和西南低的地貌特征。
气候特征
左云县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较热多雨,秋季潮湿温热,冬季寒冷少雪。据历年气象记载,年平均气温6.1℃,极端低温为-29.5℃,极端高温为34.5℃,日交差13.0℃。全县年平均降雨量399毫米。光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2763.8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424卡/平方厘米,土地积温2395.9度。无霜期仅为125天。封冻期一般在11月初至次年4月初,130—145天左右。
水系水文
左云县的河流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76平方千米和1218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十里河、源子河、苍头河(欧家河、马营河、三道河)、大峪河、山井河(鹅毛河)、淤泥河等6条,十里河是左云县最主要的河流,《水经注》称武州川水,《山西通志》称肖画河,横贯县境东西,流经6个乡镇,在境内全长47.6千米,流域面积762.9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左云县水资源总量4800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储量3991万立方米,可开采量2000万立方米,可利用量3266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储量仅为225立方米,约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十分之一。
土地资源
左云县总土地面积196.1912万亩,人均13.16亩,其中农业人口人均耕地4.96亩。高于全国、全省和大同市的人均水平。
植物资源
左云县植物可分木本、野生草本植物两大类。
木本植物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门,有松、柏、桦、榆、杨、柳等10科,28个树种;有沙棘、绣线菊、黄刺玫、虎榛子、山毛桃、灰栒子等36个灌木种名。
野生植物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由蕨类、裸子、被子、菌类等多种植物成分组成。天然野草已定为64科,216属,300多种。其中:大黄、王不留、芍药、黄芪、甘草、狼毒、防风、益母、黄芩、车前子、党参、一枝蒿、苍术、菊花、蒲公英、苍耳、苦苣、白茅、泽泻、秦艽等40多种有药用价值。且苦苣、大黄、甘草、狼毒等植物生长范围广,数量多。
动物资源
左云县野生动物可分为哺乳、鸟、鱼、昆虫、两栖、爬行、环节动物7类,约150种,其中昆虫类最多。
矿产资源
左云县矿产资源丰富,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粘土、高岭土石灰岩浮石玄武岩云母等,尤其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全县含煤面积达75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8.3%,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81亿吨,是全国优质动力煤基地县,境内共有煤矿31座。
人口
截至2023年末,左云县常住人口为11283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9218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52.48%;男性人口61055人,性别比117.92。全年全县出生人口467人,人口出生率为4.09‰;死亡人口1419人,死亡率为12.44‰;自然增长率为-8.34‰。
经济
综述
2023年,左云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37亿元,同比增长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91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88.74亿元,下降2.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2.71亿元,增长7.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4:60.6:36。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左云县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36.51亿元,同比增长5.4%。分产业看,一产投资完成4.03亿元,同比增长106.7%;二产投资完成26.47亿元,同比增长12.7%;三产投资完成6.01亿元,同比下降34.7%。
财税收支
2023年,左云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73亿元,同比下降11.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7.13亿元,同比下降1.8%。
人民生活
2023年,左云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46元,同比增长5.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25元,同比增长8.4%。
第一产业
农业
2023年,左云县农作物种植面积31.6千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3.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81.2公顷。全县油料作物种植面积7.5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63.3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98.5公顷,比上年减少5.5公顷。
2023年,左云县粮食总产量5.02万吨,比上年增加850吨。其中:玉米产量2.01万吨,比上年增加0.31万吨;油料产量1.28万吨,比上年增加0.36万吨。
2023年,左云县共完成造林面积0.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完成0.8万亩。
2023年,左云县猪牛羊肉总产量6078吨,增长17.5%。其中:猪肉产量2664吨,增长17.6%;牛肉产量1231吨,增长23.4%;羊肉产量2183吨,增长14.2%。年末生猪存栏2.50万头,出栏3.61万头;羊存栏13.92万只,出栏13.66万头。牛奶产量2533吨,减少0.36%。禽蛋产量304吨,减少50.9%。
2023年,左云县农业机械总动力9.59万千瓦,增长7%;使用化肥1869吨,增长0.21%;地膜417吨,增长14.6%。
2023年,左云县高标准农田面积6466.7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642.6公顷。
林业
2022年,左云县四旁植树120万株,育种育苗面积200公顷。
畜牧业
2023年,左云县猪牛羊肉总产量6078吨,增长17.5%。其中:猪肉产量2664吨,增长17.6%;牛肉产量1231吨,增长23.4%;羊肉产量2183吨,增长14.2%。年末生猪存栏2.50万头,出栏3.61万头;羊存栏13.92万只,出栏13.66万头。牛奶产量2533吨,减少0.36%。禽蛋产量304吨,减少50.9%。
生产条件
截至2023年末,左云县农业机械总动力9.59万千瓦,增长7%;使用化肥1869吨,增长0.21%;地膜417吨,增长14.6%。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左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5.4亿元,同比下降6.2%。其中:采矿业实现营业收入240.58亿元,同比下降7.1%;电力工业实现营业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17.8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8.41亿元,同比下降52.56%。
建筑业
2023年,左云县建筑业增加值7082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8%。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96.4万元,同比增长43.6%。
2023年,左云县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36.51亿元,同比增长5.4%。分产业看,一产投资完成4.03亿元,同比增长106.7%;二产投资完成26.47亿元,同比增长12.7%;三产投资完成6.01亿元,同比下降34.7%。
2023年,左云县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26个。其中,全部建成投产项目79个(不含房地产)。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3年,左云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7亿元,同比增长0.1%。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05亿元,同比下降0.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82亿元,同比增长1.4%。按消费形态统计,餐饮收入1.78亿元,同比增长4.2%;商品零售28.09亿元,同比下降0.2%。
全年全县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70亿元,比上年下降38.6%。从限上商品零售类值来看,粮油食品类下降42.8%;汽车类下降36.2%;饮料类下降48.3%;烟酒类下降52.0%;通讯器材类下降18.4%。
邮电通信
2023年,左云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256万元,同比增长4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133万元,同比增长13.88%;电信业务总量7123万元,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88万户,宽带接入用户3.54万户。全县邮政局所10个,邮路总长度923公里。订销报纸303.55万份、订销杂志6.78万份、国内函件1645件。快递业务量完成80.75万件,同比增长39.4%。
金融业
截至2023年末,左云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84.9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3.42%,比年初增加35.0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92.7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5.42%,比年初增加24.26亿元。
保险业
截至2023年末,左云县共有注册保险机构12家,保费收入2.42亿元,全年累计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0.7亿元。
交通运输
交通
左云县境内大呼高速公路贯穿东西,高速里程32.64千米,设管家堡和左云两个高速出口。109国道东西穿过县域,S210省道贯穿左云县南北,形成纵横交错干路交通。新建的新陈线为北部旅游交通专线,贯穿县域北部。
截至2023年末,左云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1352.01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129公里,全县公路网密度104.5公里/百平方公里。
运输
截至2022年末,左云县境内有二级汽车站1座,四级乡镇客运站3座,客运企业6家。全县有省际线路2条,车辆2辆;市际线路2条,车辆3辆;县际线路4条,车辆27辆。通车行政村数为145个,村村通线路9条,车辆22辆,座位数为418座。全年客运量10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87万人公里。全县登记在册货车1617辆,牵引车767辆,挂车786辆,货运量13623万吨,货物周转量1740277万吨公里。
现任领导
中共左云县委书记、左云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罗士彬
县长:于海滨
中共左云县委常委、左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俊云
中共左云县委常委、左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曹永涛
中共左云县委常委、左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耿力韫
左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马杰
左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宇宙
左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志宏、张晓梅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左云县有普通中小学校20所,专任教师1316人,在校学生数7586人,其中:小学生3466人、初中生2253人、普通高中生1867人。幼儿园(不包括附属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1747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左云县共有文化馆1个,综合公共体育场1处,公共图书馆1个、分馆91个,藏书13.9万册。县融媒体中心出版报纸10.4万份。
卫生事业
截至2023年末,左云县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194个,床位592张。其中:公立医院2个、民营医院3个、卫生院1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年末全县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2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54人、注册护士115人。
社会保障
2022年,左云县城镇新增就业469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314人。
截至2023年末,左云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46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3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31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2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0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76万人。
截至2023年末,左云县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362人,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235.78万元;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7213人,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3488.61万元。年末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6个,床位453张,收养救助197人。全县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4个。
历史文化
综述
左云县历史悠久,十几万年前就有人类在境内居住生活。春秋时为北狄白羊族牧地,战国时是赵国的武州塞地,汉时改为恒州,元代为大同属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设大同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后又改称山西行都司,曾管辖26个卫所,东西横跨黄河与燕山之间。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县。
左云县文化资源丰富,历史积淀厚重,是历史军事文化名县,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县。因历史上一直处于特殊地理环境,边、堡、墩、寨等边塞文化遗迹遍布,是历史军事文化、商贸流通文化、民族融合文化和边塞风情文化的凸显地域。独特的边塞文化孕育了淳朴而独特的民风。
2009年,左云县被评为山西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左云古城历史文化街区被评为山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
文物古迹
左云县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3处。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左云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31处,馆藏文物1118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左云县公布了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12项,大同市级2项,县级102项。
风景名胜
北部景区
五路山风景名胜区
位于左云西北的五路山,属阴山山脉,总面积160方千米,主峰海拔2014米,是左云的天然屏障。山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林草丰茂,一派空中草原风光。
五路山不仅有秀美的草原、林地、泉水,而且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据考证北魏时期的神嘉王朝刘蠡升皇帝曾占据此山向外扩充势力达十年之久,后被东魏丞相高欢用计所灭。此后,刘蠡升的孙子刘没铎又占据此山四十多年。山上有疑似北魏皇陵十余座,最有名的当属太子梁上的太子陵,上有高大的土冢,下有盗墓贼挖的盗洞;通往山下的红砂岩古栈道是著名的西口古道、商贸通道、军事要道、西巡官道与昭君出塞之道;啼哭岭因王昭君出塞时回首顾盼、马踏石痕而得名;扇庄因王昭君掉扇而得名;饮马泉因唐王李世民在此饮马而得名;镇门窑万年藏兵洞曾是第四纪冰川遗迹,可藏也是山上百姓战时躲避兵灾的绝佳藏身之所;浮石山古崖居打凿奇特,悬于半崖,世所罕见。山上有十多个石头碉堡易守难攻,造型完备,是民国军阀冯玉祥军事防御系统。
五路山的狍子、黄羊、狼、野猪、牦牛、野鸡、野兔等动物自然繁殖,被国家批准为国际狩猎场。
摩天岭风景名胜区
2010年11月24日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以摩天岭长城为中心,东西沿明长城伸展:横跨三屯、张家场、管家堡三个乡镇,景区面积75.39平方千米。
景区内汉长城和北齐长城遗迹尚存,横亘莽原;明长城墙体完整,堞垣崇隆,像一条巨龙蜿蜒起伏,腾跃盘跃在摩天岭上,十分雄险壮观。位于宁鲁村北的镇宁箭楼,石条砌基,青砖砌墙,空心楼梯贯通上下,巍峨雄峻,为居庸关以西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空心箭楼。位于威鲁村北长城内侧的月华池集中了屯兵、瞭望、报警乃至战斗等多种军事功能,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建在长城上的袖珍小城。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堡还有宁鲁堡、三屯堡、威鲁堡、管家堡、保安堡等。还有位于八台子村的大单巴圣母堂哥特式塔楼遗址。
景区特点是:地理环境独特、历史文化厚重、自然风光奇异、名胜景点众多。景区内保存有三个朝代修筑的四种类型的长城:汉长城和北齐长城遗迹尚存,横亘莽原:明长城墙体完整,像一条巨龙蜿蜒起伏,腾跃盘跃在摩天岭上,雄险壮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长城。
景区内的烽台数目繁多,种类各异,计有一百余座。尤其是宁鲁口的镇宁箭楼,石条砌基、青砖砌墙,空心楼梯贯通上下,巍峨雄峻,为居庸关以西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空心箭楼。
景区内保存完整的城堡有宁鲁堡、三屯堡、云西堡、威鲁堡、管家堡、保安堡等。摩天岭长城的特殊还在于建在玄武岩石林之上,有崇高的品位,被地质学家认定为可开发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貌特征。素有小八达岭之称的摩天岭长城海拔两千米左右,位于左云县西北部,是蒙古高原与晋北黄土高原的结合部,也是古代游牧民族与汉民族的分界线。长期的军事纷争与民族融合,孕育并形成了这里独特的边塞文化。
长城
左云由于地处军事要塞,历史上曾是蒙古草原与内地相通的重要关口,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境内有三个朝代的长城遗址,即东汉长城、北齐长城和明长城。
东汉长城墙体黄土夯筑,西北起于八台子村,途经宁鲁堡村、安烟墩村、后辛庄村、黑烟墩村小厂子村、长城岭村,东南止于猪儿洼村,全长15.502千米。
北齐长城墙体黄土夯筑,北起于三屯前铺子村,途经绿道坡村、小河家口村、大河家口村、王家窑村,南至三屯守府村,全长9.847千米。
明长城遗址左云段由大同市新荣区破鲁堡乡延伸入左云县,起点为管家堡乡保安堡村北2.5千米,止点为三屯乡二十边村西北1.6千米,向西进入右玉县。墙体黄土夯筑,全县共有墙体21自然段,保护段为11段,全长约37.489千米,沿线保存关2座,敌台86座,马面5座,史称“大边”。在“大边”之南,为确保大同重镇,当时又修筑低而薄的重边,史称“小边”,从左云县西黄土口村东北入境,向西经黑土口至徐达窑村北与大边汇合,全长4千米。这两段明长城,"大边”现存虽有部分坍塌和破坏,但整体比较完好,墙体底宽10米,平均高4至6米。县境内存烽火台136座,城堡9座,分别为保安堡、管家堡(灭虏堡)、威鲁堡、宁鲁堡、三屯堡、云西堡、五峰嘴堡、左卫故城、旧高山卫城。经过村镇有二十边、宁鲁堡、八台子、三台边、威鲁堡、元台子、东辛庄、陈仓窑、管家堡、金家沟、榆柏墩、徐达窑、黄土口、黑土口、南法园、保安堡。
宁鲁堡
三屯乡宁鲁堡村即明朝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宁虏堡,是“外五堡”之一,属大同左卫道北西路。大同兵备道驻扎左卫城,北西路参将驻扎应州城,嘉靖二十六年改移助马堡。宁鲁堡村位于县城北,北山即为摩天岭山,已于2009年12月被山西省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西边有红砂岩口古道、官山、平顶山、五路山,都属阴山山脉。
宁鲁堡历史悠久,可上溯到8千年前。距堡西1千米处,为左云县境内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之官山遗址,发现了红陶、灰陶、夹砂陶等七种陶器碎片和精致的磨制石斧。
明朝前期名施家堡,本堡设自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改称宁虏堡。施家堡西有山名官山,可生产长五六尺的六棱柱石,故堡墙基础全用此种柱石垛起,极为坚固,传说为羊驮石。万历元年(1573年)砖包,周1.35千米,高12.3米,设守备官1名,所领兵士392名,马31匹,分管边墙沿长5.65千米,边墩18座,火路墩11座,市场1处。蒙古贵族曾率兵由此入犯,掳掠无数。明朝中后期,边防战事逐年减少,蒙汉在边境互设马市场,宁鲁堡内居民增多,商业兴起,道佛儒教也发展迅速,大兴土木,修建寺庙,这些建筑大都毁于战乱。
清初设操守1名,驻兵100名。后改操守为把总,属驻马参将管辖。雍正七年改为宁鲁堡,光绪时设把总1名,有马步兵57名,守兵41名。
民国初,成为村庄。堡北明长城下为宁鲁口,系军事要塞,210省道即由塞口西山坡上通出塞外,在摩天岭山上左盘右旋十八道弯。
镇宁箭楼
在宁鲁口两侧各有一敌楼,亦称箭楼,西侧早被大水冲毁,东侧砖碉楼名“镇宁”。此楼是一座条石砌基,青砖砌墙的空心敌楼。楼南有门,门额上嵌有石匾,阴刻楷书“镇宁”二字,匾外四周有砖雕图案。碹拱门石框上原雕有花饰。
镇宁楼分上、下两层,下层由南门进,有梯道可通上层;上层东西各四箭窗,北有三箭窗,南有一小门居两箭窗中。楼为回廊结构,顶上原有铺房为仿木结构。
镇宁空心箭楼是居庸关以西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座完整的空心箭楼。二层的空心箭楼,全部用青砖砌成,高达17米,楼体上下贯通,形成回廊,沿回廊四面共有14个箭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敌情,设计理念独具匠心。穿过置身于杂草中的拱门,走近箭楼,于风中仰望,巍峨挺拔的箭楼如同一位沉稳持重的长者,威严地注视着来自远方的游客。进入箭楼的通道,沿着青石铺就的台阶拾级而上,墙壁传达出历史厚重的回声。登上楼顶眺望远方,耳边鼓柝依稀,眼前烽烟又起。沿河沟一直向上,这里为一极冲河口,蒙人常由此侵入。隆庆和议后,这里的马市也正式开放,建于河沟东侧的半坡上。双方以长城上的箭楼为界,北有马市楼村,属蒙人的住宿地,现还有马市楼村旧址。
镇宁箭楼雄立于南市场城的北墙之上,也就是长城之上,保护完整。是大同镇长城沿线上最为完整的一座箭楼,前楼北面基座外露7层石条,东西12米,南北13米,包砖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8厘米。箭楼东侧有一砖碹拱门,进深4米,现只能弯腰通过。南市场城南北50米,东西50米。四墙基本残存,残高3—6米。正对箭楼南墙上有一砖碹门洞,进深6米,宽2.35米,外露6层石条。镇宁楼被当地人叫作“狐仙楼”,因为当地百姓所信奉里面住有狐仙的一些传说,才得以保全。
马市楼是空心且内有阶梯的砖石结构建筑,这种空心箭楼是当年抗倭名将戚继光设计,后来推广到全国各个边关的。一进楼门,便可沿着石阶攀上楼顶,马市楼的风光更在其楼顶眺望之中。站在平台上向东北瞭望,便是万里长城的来向,长城外侧山腰上还隐约可见一高一低两条当年开辟的茶马古道;望向西北,便是万里长城通向西北的去向。楼下的大河沟直通内蒙古凉城县,河沟狭窄处,便是长城内侧兵士日夜把守的宁鲁口。向正北望去,远处是五路山的崇山峻岭,近处是深涧,眼底下便是宁鲁堡城。
八台子大单巴
能将断壁残垣的教堂与古老荒凉的长城集纳在一处的,也许只有一个地方——八台子村。八台子大单巴是一座哥特式教堂,原叫圣母堂。圣母堂石砌砖雕,充满异域风格,清光绪二年(1876年)德国神父在八台建立,后毁于义和团运动,民国三年(1914年)意大利神父重建,现今只剩下残存的钟楼,雕梁画栋依稀可见。
从教堂仅存的部分来看,延续了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点: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冲力十足,外观精致,交线分明,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站在教堂大门的底下,向上望去,正方形与六边形交错形成的穹顶极具设计美感,两侧拱形的门洞左右对称,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形成了一道别样的景致。穹顶处的结构对称、坚固,阳光透过顶部的窗口将穹顶照亮。
保安堡
管家堡乡保安堡村即明朝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保安堡,位于左云县最东北角,也是左云县第二个大村庄。北距长城不到1千米,长城此处隘口即古之白羊口,明改保安口。东与新荣区接壤,北边长城与内蒙古凉城县相邻,西北有高大陡峭的马头山,西临马头山南麓的明长城内侧。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与助马堡同筑,为明塞外五堡之一。万历元年砖包(1573年),周750米,高11.6米,设操守1员,所领兵士382名,马12匹,分边沿长7.5千米,边墩15座,火路墩4座。保安堡清初设把总1员,原额马步守兵52名,到光绪六年后马步守兵38名,其中马兵3名,步兵8名,守兵27名。
保安堡村从古至今一直是周围邻近地区经济、文化、佛事活动中心。保安堡的汉代烽燧——汉亭障,在大同独一无二;而境内长城沿线的五座空心敌楼、三座烟岗,也是稀缺之物。
堡内过去有庙宇20多座,多数于文革时拆毁,现残留明代龙王庙乐楼一座,唐代古刹地藏王菩萨道场南禅寺一座,是左云县迄今惟一的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古寺。1997年3月,经县宗教事务部门批准,南禅寺登记为正式宗教活动场所。
保安堡南二道河畔有小佛塔一座,四节八角砖塔,残高5.5米,周长6米。镶嵌于塔身内的塔铭为玄武岩质,高35厘米、宽20厘米、厚15厘米,保存完好。相传保安堡有一佛教徒,民间称其为“刘祖爷”,修行一世,坐化于此,因以建塔。佛教界号封其“宝光如来真人”。上有砖镂雕花图案,塔的三层檐下,镶嵌有石刻阴刻楷书:“如来真人宝塔”。这座立于河边的不起眼的砖塔,被村人们称为避水神塔,因历年白羊河发大水时,砖塔有患无恙,从未被水冲垮,也属一个奇迹。
月华池
在边塞众多城堡中,月华池是一座造型奇特、名称奇异的小土军堡,明长城内侧,地名八台梁。月华池是明代边防长城军堡,烽火台正体连结的军事设施。池为正方形格局,以长城为北墙,另建东、南、西三墙,用土夯筑,未包砖,每边长66米,周长198米,高6米,比长城还高出一米,底宽6米,池内总面积2704平方米。在月华池正面长城上,筑有砖楼哨所,有女墙、垛口、箭窗,门开西边有台阶可上下,内可住人,如登临其上可瞭望方圆十千米。南墙中间开一砖拱小门,可供人畜进出。原门额镶嵌石匾,阴刻月华池三字,用砖砌封。
月华池和威鲁堡的建筑,是针对蒙古人入侵修建的边防军事设施,它是长城、军堡整体防御体系,负责威鲁堡口的守卫。
月华池建造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与威鲁堡同建,是由翟鹏主持建造的。翟鹏其人,属明代名臣。《大同府志》记载: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总督翟鹏修边三百九十余里。月华池军堡是翟鹏主持修筑的,他对此小堡情有独钟,给它以真武庙前的那座牌坊月华命名,遂称月华池。
既是军堡,为什么起风花雪月的名字?据考,它与明代军士敬俸真武大帝的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各地真武庙香火繁盛,左云县除城东南建有真武庙外,尚还有三处:一处在县城西,一处在城西北石桥东;一处在城内南门东巷。《朔州府志》记载:鼎榆宫牌坊二,在城东南街真武庙前,左曰日精,右曰月华。是月华池取名之来源,取日月精华之意。月华池的“池”是指城池,就是城堡。
中部景区
左云县历史文化名城
左云县城即明朝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一左卫城,俗称卧牛城,属大同左卫道,防守范围多在今大同市左云县和朔州市右玉县,分辖三路:北西路、中路、威远路。大同兵备道驻扎本城,大同副总兵协守于此。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二十七日,置大同左卫,当时,大同都在其西设左卫、右卫、云川卫、榆林卫等,云川卫设在长城外呼和浩特市南上下土城。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云川卫受到蒙军袭击,撤回长城内与左卫合并,叫左云川卫;永乐元年(1403年)置大同左卫。永乐七年(1409年)始建城,由行都司(大同城)徙治镇朔卫城,此时卫城刚好筑成土城完工,“左卫”之称始于此。历经北魏、隋唐、辽金直到明清,左云境内曾筑城数座,修长城62.8千米,建墩台145个,筑堡寨52处。左云东汉长城和北齐长城只剩下部分遗迹。
左云古城堡众多。据明正德《大同府志》载,当时左卫筑有52个堡寨。现在保存完整的堡寨有三屯堡、云西堡、威鲁堡、宁鲁堡、管家堡、保安堡、镇宁关城(马市楼)、威鲁堡关城(月华池),马道头的圆堡、黄家店袖珍堡(民堡)等等。这些城堡,有的是砖砌,有的是夯土,大的可驻兵一两千,小的可驻兵二三百。
春秋时期,为北狄游牧民族的牧地,筑有白羊古城;战国时期是赵国的武州塞地,建有武州城;东汉、北齐、明清,在县域内修筑长城、边墩、烽堠、关隘,构建城堡,先后设置武州城、大同都卫、左卫、云川卫,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屯兵戍边的边陲要塞,形成以长城和卫戍城堡为主体的边塞古城堡文化。
卧牛古城
左云县城,因其造型像卧牛,又称卧牛城。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到永乐七年(1409年)完工,前后用了17年的时间。城池周长十里一百二十步,占地232公顷,城墙高三丈五尺,开南、北、西三门,南额“拱辰”,北额“控朔”,西额“靖远”。古城内近百座古寺、庙宇和牌坊,建有鼓楼、钟楼、圆楼、太平楼、奎星楼等古建筑,以楞严寺最为宏伟。这些古建筑毁于战火和文革年代,现古城墙仍保存较为完好。古城内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县城街区大量保留了明末清初时期四合院建筑,院落狭长,和谐对称,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位于左云县城东南隅最高处,全寺五进院落,坐北向南,占地7000平方米。该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曾于正统、弘治、万历、天启、清康熙年间和咸丰九年(1859年)有过六次扩建、重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秋焚毁。
左云楞严寺一度时期的辉煌,又曾与辽宁营口、广东湛江、四川屏山、台湾南投的楞严寺并称为中国五大楞严禅寺。而在这五大楞严禅寺中,尤以左云楞严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声誉最广。左云楞严寺中的藏经阁建筑宏伟,巍巍壮观,因而又成为楞严寺的别称,曾与云冈大菩萨、应县释迦塔、浑源悬空寺齐名,人们甚至还把它们并称为晋北黄土高原三大名胜。曾还有“沧州的铁狮、应县的塔,比不上左云藏经阁”之说。
2006年,楞严寺由民间发起重修,重修后的寺院,原貌依然,景象一新。远望之,飞檐重叠,丹壁交辉,气势恢宏,甚为壮观。占地252亩。新增广场、公园、观景台、戏楼等景点,成为塞上又一胜景。
楞严寺音乐是当时寺庙音乐的经典,音乐中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等印度和西域的佛曲,由楞严寺僧人采用本地民间乐曲,吸纳西域、印度的佛曲及中原地区的音乐演奏手法创作而成。其音乐系寺庙音乐的北方系统,属北方系统东西两路流派的东路。由于起调深沉、曲调古老而优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演奏时使用的乐器有管子、笙、鼓、锣、引馨、铞、钹等11种。现记载有楞严寺音乐歌赞10曲,楞严寺音乐吹腔28曲。据楞严寺老艺人讲,该寺音乐由内蒙凉城的宁愿寺传入。楞严寺寺庙音乐对于研究北魏时期建都平城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民间音乐文化及其当地寺院佛事、佛曲,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十里河湿地生态园区
十里河是左云县最主要的一条河流,古称武州河,又名肖画河。发源于马道头乡常家洼村西,向西经麻黄头村,北折经南八里至县城西北二里外,再折向东,横跨左云县中部,汇其两岸支流于石墙框东出境汇入大同御河。在左云县境内全长43千米,流域面积约931.6平方千米,河床宽约150—400米。
十里河之名起用于近代。从左云河的源头起,十里河一在马军营乡小站村西出山,向南10千米环流至田村东汇入御河,为合河,流入桑干河,全长89千米。河床宽度150—400米,流域面积2000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0.4亿立方米。因河出小站向南十里,又向东南十里,河距大同城十里,故称十里河。十里河混交林生态区从左云城西十里河水库始,到旧高山城止,东西长约20千米,南北宽约3千米,湿地面积60平方千米。
十里河沿岸,解放初还是不毛之地。半个世纪以来,在国家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大力号召下,左云人民精心经营,强势推动,再加上湿地自然生长优势,形成了今日葳蕤繁茂,清逸掠光的生态环境。
沿十里河北岸观光道路游览,北面是20世纪70年代所栽植的杨树丰产林,现已长大成材,形成密林。里面混交沙棘、醋柳、野玫瑰,卧柳等灌木,长势繁盛。南面是十里河床,河床乔灌木纯属自然生植,主要有杨、柳、沙棘、野玫瑰、松树等乔灌木混交,看上去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给游人视觉以强烈的冲击力。尤其到了秋季,生态受边塞特殊气候的薰染,红黄白绿青蓝紫,色彩斑斓,绚丽多姿,被称作七彩生态,实属边塞独特风光,南方少有。
十里河二期工程是一期工程的延续,治理长度2.3千米,是十里河生态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拟建设成为复有文化、娱乐、游憩、科普、教育与生态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生态区,主要有文化博览区、生态防护林带、花溪景观区、南岸风景林区4个景观区。文化博览区建设博物馆1座,展示左云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生态防护林带,拟保留并改造现有林地,于林下补植常绿树、观叶、观花、观果等乔灌木,改变原有单一的植物景观,形成双塔插云、青松红叶、百花苑等景点;花溪景观带,拟由原十里河床改造而成,两岸及河床种植各种花卉和野生缀花地被植物;南岸风景林区,拟于河道南岸原有农田上种植蔷薇科花果树,达到春季百花争艳、万紫嫣红,秋季硕果累累、百果飘香的景观效果,形成海棠春坞、桃红柳绿、四季桥头广场等景点。
南部景区
马道头乡位于左云县城南偏东丘陵地带,距县城18千米,地域总面积145平方千米。南与怀仁县吴家窑镇接壤,210省道纵贯南北,连接大运、大呼高速公路、109国道,交通便捷。
马道头乡历史悠久,遗存众多。自古以来是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和兵家必争要塞,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有北魏时期的睡佛寺佛教石窟、洞儿山道教石窟、宋朝杨家将古战场、马道头村圆堡、黄家店古堡遗迹、原水窑乡交界处的尖口山景区等。
睡佛寺
位于左云县城东南25千米马道头乡杨家窑村北睡佛寺山南麓,始建于北魏。该寺大殿3间,依山凿石而成,高4米,宽7米,进深4米,正中石台上凿有侧身平卧两目微闭的石佛像。依石穴筑木构挂面,出檐置门窗,与石穴连为整体。殿前地势低落,筑石窟窑洞4孔,其顶部为殿前平台,依势利用,建筑设计十分巧妙。石窟洞之下的台地,建有乐楼。大殿东侧穿石凿有灵光洞,洞内为佛寺住持禅房,炕、灶、窗全部石凿而成,十分奇巧。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寺大殿被马道头公社“造反派”拆毁,睡佛被破坏。近年因山石倒塌大殿已无遗迹,现存灵光洞比较完好。
睡佛寺是北魏拓跋鲜卑族在平城建都后,在开凿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的同时或稍后,沿此山西南东西走向开凿的有20余座石窟的佛教又一圣地。第一窟凿有睡佛一尊,身长约6米,高1.5米。佛态丰满端庄,眼睛似闭非闭,好似在睡眠中谛听人间疾苦,梦中散布因果善缘。石身上泥塑贴金,沥粉喷涂,有种耀目辉煌的光华。窟外主殿砖木结构两层,后经历代修缮扩建,规模宏大,清末时仍有僧人几十名。
睡佛寺山上当年树木繁茂,水草丰足,是许多达官贵人避暑消遣的胜地。半山腰上长有北方地区罕见的山茶树,当地人叫作石贝柳。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时,进香人和游人争相采摘,回家加工后用于招待贵客。山庙前面平坦开阔,曾有沃田百亩,是寺院僧众的主要粮食来源。
从寺庙东侧的一条羊肠小道进入沟里,有一汪四季不竭的泉水,周围撒满了一层各种价值的硬币,多是人们于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子取水时抛撒的引钱。再往沟里深入,是满沟满坡的乳黄、明黄色的野玫瑰花。沿山坡上,有千百年来经风吹雨淋后,形成的像各种飞禽走兽一样的岩石和岩洞,诸如“圣母洞”、“涅磐洞”、“猿猴望月石”、“飞鹰展翅石”等。
著名人物
范瑾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九月十一日,年过5旬的范瑾奉命回京师,任中军府管事,授特进荣禄大夫、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正一品。因瑾之功绩,明王朝追谥其前三代官职同瑾,树碑于左云县城西北8千米处范家祖坟内。
明左卫人,嘉靖初年任大同左卫中路参将,官至大同总兵。
明左卫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授江南江安提督,加总官衔,寻政直隶提督,官至左都督。
荣誉称号
左云县是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
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
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县。
全国体育先进县。
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2020年7月,入选山西省2018、2019年度省级平安县(市、区)名单。
参考资料
地理位置.左云县人民政府.
旅游资源.左云县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2 14:2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