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寺碑是
中国明朝的石碑,全称“
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立于
明朝奴儿干都司官署附近
黑龙江岸的石岩上(今
俄罗斯特林,距黑龙江入海口约150公里)。碑有两块:一为明
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
永宁寺记》,一为
宣德八年(1433年)的《重建永宁寺记》,均系
明朝宦官亦失哈奉旨巡视
奴儿干都司时竖立的。
永宁寺碑是
明朝政府对
黑龙江流域及
库页岛实行管辖的物证,也是研究
明代东北的重要史料。清末
曹廷杰重新发现
永宁寺碑并将碑文拓下,使其得以流传于世;而这两块石碑则被
俄国拆除并运往
海参崴。
建设沿革
建寺立碑
永乐七年(1409),
中国明朝设立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
黑龙江流域及
库页岛的最高军政机构。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
明成祖朱棣以
女真族宦官亦失哈为
钦差太监,派他前往
奴儿干都司巡视,宣谕抚慰当地人民。
永乐十一年(1413),当
亦失哈第三次巡视
奴儿干都司时,在奴儿干都司官衙所在地附近原有
观音堂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供奉
观世音菩萨的
佛寺——
永宁寺。为了纪念
永宁寺的修筑,
亦失哈又竖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永宁寺记》碑文,记录了建立
奴儿干都司的史实及亦失哈前两次巡视的过程。
明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
亦失哈第九次巡视
奴儿干都司时,见永宁寺已毁,便在第二年重建了永宁寺,并又立一块碑,铭刻《重建永宁寺记》碑文,以记其事。这两通碑被合称为“
永宁寺碑”。
后代湮没
亦失哈在
宣德八年(1433年)第十次巡视奴儿干并重建
永宁寺、立《重建永宁寺记》碑以后,就再也没有
明朝官方人员巡视奴儿干的记载了,而
奴儿干都司也在
正统年间撤废(其所辖卫所仍属明朝)。
永宁寺随着时间的流逝而
倾圮了(这座寺庙的建筑遗迹历经俄国人多次毁坏,直到1918年还能看见,之后才毁坏得无影无踪),但两块永宁寺碑却一直矗立在
黑龙江岸的悬崖之上。自17世纪以后,中外史料就陆续出现关于
永宁寺碑的记录。
清朝时期,
奴儿干故地隶属
吉林将军管辖。
清朝康熙初年绘制的
满文注释地图《胡尔哈入海图》和清初人
杨宾的《
柳边纪略》是目前所知关于
永宁寺碑的最早文献记录。但是由于满清统治者一心掩盖其祖先臣属
明朝的事实,坚持认为明朝疆域“东尽于
开原、
铁岭”,并且在其主持编修的《
明史》中也没有
奴儿干都司的记录。所以清朝时期
奴儿干都司不为人知,而关于
永宁寺碑的记录和考察更是接近于空白了。
外国记录
这一时期,
外国人也有不少关于
永宁寺碑的记录。1808年,日本人
间宫林藏奉
德川幕府之命在进入
黑龙江流域“探险”时,曾见到这两块碑,并写入他著的《
东鞑纪行》一书中。他这样描述道:“众夷至此处时,将携带之米粟、草籽等撒于河中,对石碑遥拜”,可见
明朝的
永宁寺碑对当地居民的影响非常深远。但由于他是在船上遥看的,所以没有对这两块碑有仔细观察。
俄国人最早知道
永宁寺碑是在1676年,当时
俄国来华使节尼古拉·
斯帕法里根据
哥萨克的传说,留下简单的记录:“二十年前,在
阿穆尔河上和阿穆尔河口同
中国人打过仗的我们的
哥萨克人告诉我们,沿河上溯两天路程,有一个悬崖上平整出来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发现了一个逾二十
普特的中国吊钟。在那里,他们在三个地方发现有铭刻
汉文的石碑。当地居民告诉我们:古时候有一个
中国皇帝从海路来到了阿穆尔河,并且在那里留下了这个碑刻和钟作为纪念和标志。”
19世纪中叶以后,
沙俄入侵
中国黑龙江流域,1860年,俄国透过《
北京条约》霸占了黑龙江、
乌苏里江以东包括
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的
中国领土,
永宁寺碑从此沦落异域。此后
俄国人又对
永宁寺碑不断进行记录和考察。
1856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律师、驻俄国商务代办佩里·麦克多诺·柯林斯横越
西伯利亚,由
黑龙江河源顺流而下,直至
黑龙江口进行考察,1860年发表了《
阿穆尔河纪行: 伴随着穿越西伯利亚的陆地之旅,以及满洲、Kamschatka与日本的游记》一书,其中对
永宁寺碑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其中这样写道:“这些土著居民对这个地方(永宁寺碑)及其在古代的用途,怀有一种神圣、持久和强烈的信仰,这种木片制成的花朵无疑是一年一度的献礼,还可能加上一头牲畜作为向这个地方的神抵赎罪的牺牲。”亦可见
永宁寺碑对当地居民的巨大影响。
1861年,
英国人拉文斯坦发表了《俄国人在
黑龙江上》一书,对
永宁寺碑的历史遗迹做过简明介绍:“在阿姆贡河(即
恒滚河)口附近的黑龙江左岸屹立着一处高达百英尺的断崖,在其顶上发现有古刹的碑、塔二三处和其他遗物。碑石之一立于距绝壁大约二步远的地方,碑高五英尺。另一碑的碑座是
花岗岩,碑身是纹理鲜明的灰色
大理石。此二碑刻有铭文,记载着在此处建造寺庙之缘由。”
重现于世
1885年,
中国学者
曹廷杰奉
吉林将军希元之命,到
黑龙江东岸调查,也看到这两块碑,并拓下了碑文。他对永宁寺碑的考察在他的著作《
西伯利东偏纪要》一书中有详细的描述。曹廷杰还根据碑文,首次确认这是
中国明朝的永宁寺碑,并明确指出了这是明朝设置
奴儿干都司时所立的石碑。这是历史上对永宁寺碑的第一次详细考察,并揭开了永宁寺碑和明代东北疆域的真相,碑文亦从此流传于世,并得到了重视。
1904年,
沙皇俄国将两块
永宁寺碑拆除搬走,转移到
海参崴的博物馆中,他们还将
永宁寺附近遗迹(如
石经幢、八角塔)等全部毁坏。现在两块碑仍在
海参崴,由于保存条件不佳(其中一碑甚至露天存放),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了。
文物保护
永宁寺碑原在
永宁寺中,其位置在
奴儿干都司城西南、
黑龙江与亨滚河交汇处对岸的江边石崖上,现属于
俄罗斯联邦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
永宁寺距
特林村2.4公里,距
黑龙江入海口150公里。后来,因
特林有
永宁寺,
黑龙江入海口的村镇被
中国人称之为“
庙街”,即今天的
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1904年以后,
永宁寺碑被
沙皇俄国当局拆除,运往
符拉迪沃斯托克(
海参崴)。
如今这两块碑仍在
海参崴,《
永宁寺记》(
永乐碑)、《重建永宁寺记》(
宣德碑)现存于海参崴
阿尔谢涅夫博物馆(Примор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объединенный музей им. Арсеньева)一楼,地址为斯维尔特兰大街20号(Ул. светланская,20)。
碑文概要
永宁寺碑共有两个,一个是立于
永乐七年(1413年)九月的《永宁寺记》(简称永乐碑),一个是立于
宣德八年(1433年)春季的《重建永宁寺记》(简称宣德碑),均为
花岗岩雕刻而成。
永乐碑高102厘米,宽49厘米,厚36厘米,碑正面刻
汉字30行,每行64字,额书“
永宁寺记”;碑阴为
蒙古文与
女真文,是对
汉文内容的简要翻译,各15行。碑两侧均为汉文、
蒙古文、
女真文、
藏文刻写的
佛教“唵、嘛、呢、叭、咪、哞”
六字真言。碑文中的汉文由
明朝官员
邢枢撰写,蒙古文由阿鲁不花书写,女真文由
康安书写。
宣德碑高120厘米,宽70厘米,厚32厘米,碑刻则相对简略,只有正面碑文,额书“重建
永宁寺记”,刻字30行,每行44字,碑文全是汉字。
《
永宁寺记》和《重建永宁寺记》简要地记叙了
黑龙江下游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
明朝政府对当地民众的关怀;明确记载着设置
奴儿干都司及
钦差太监亦失哈等高级官员前往奴儿干及苦兀(
库页岛)上巡视和宣抚
女真等部落的经过,阐述了明朝政府在奴儿干造寺塑佛的宗教和政治目的,推行“柔化斯民”政策所取得的成效;生动描绘了各族人民效忠明朝政府,履行属民义务,表示“世世臣服”的热烈场面。
《重建
永宁寺记》云:“
永乐中,上命
内官亦失哈等□,锐驾大航,五至其国,抚谕□安,设
奴儿干都司。……
宣德初,复遣
太监亦失哈部众再至。……七年,上命
太监亦失哈同都指挥
康政,率官军二千,巨
舡五十再至。”
《
永宁寺记》云:“昔辽、金畴民安故业,皆相庆曰:‘□□今日复见而服矣!’”表明
中国辽朝、
金朝以来历代政府都对这一地区实行管辖,而
明朝则继承之。碑文还记载
亦失哈、
康旺等“自海西抵奴儿干及海外
苦夷(
库页岛)诸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食。皆踊跃欢忻,无人梗化不率者。……国人无远近,皆来
顿首,谢曰:‘我等臣服,永无疑矣!’”在碑记后面还有一百多人的题名,其中既有
汉族人,也有
少数民族,包括
钦差内官、东北各地主要
卫所官员和
奴儿干都司衙门官员的官职、姓名,特别列署了
安乐州、自在州二州各族官员的名字及各族工匠、医生的名字。
永宁寺碑是
明朝政府对黑龙江流域及
库页岛实行管辖的物证,也是研究
明代东北的重要史料。
文物价值
政治价值
从政治上来说,永宁寺碑是
明朝政府对
黑龙江流域及
库页岛实行管辖的物证,也是研究
明代东北社会各方面情况的珍贵史料。它不仅证明了
奴儿干都司的存在及
中国中央政府对
东北地区的经营和开发,也反映出东北地区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但是
苏联及
俄罗斯的部分学者如波波夫、麦利霍夫等则认为永宁寺碑的政治意义不足,不能证明中国曾对黑龙江流域实施有效管辖,“明朝皇帝没能够把远东地区北方诸部落列入他的封建国家的版图之内,
阿穆尔河下游的居民对于明朝的隶属关系始终是形式上的。”
文化价值
从文化上来说,永宁寺碑(永乐碑)碑阴的
女真文经过
罗福成、长田下树、
金启孮等中外学者的考释,已得到充分还原,其语法接近清初
满语,对研究
女真语的演变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它作为
奴儿干都司存在的实物证明,亦可补《
明史》等清代官修史书之缺。
二碑全文
永宁寺记
伏闻天之德高明,故能
覆帱;地之德博厚,故能持载;圣人之德神圣,故能悦近而服远,博施而济众。洪惟我朝统一以来,天下太平五十年矣。九夷八蛮,
梯山航海,骈肩接踵,
稽颡于阙庭之下者,民莫枚举。惟东北奴儿干国,道在三译之表,其民曰吉列迷及诸种
野人杂居焉。皆闻风慕化,未能自至。况其地不生
五谷,不产布帛,畜养惟狗。或野□□□□□□□□□物,或以捕鱼为业,食肉而衣皮,好弓矢。诸般衣食之艰,不胜为言。是以皇帝敕使三至其国,招安抚慰,□□安矣。
圣心以民安而未善,
永乐九年春特遣
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
奴儿干都司。昔辽、金畴民安故业,皆相庆曰:“□□今日复见而服矣!”遂上□朝□□□
都司,而余人上授以官爵印信,赐以衣服,赏以布、钞,大赉而还。依土立兴
卫所,收集旧部人民,使之自相统属。
十年冬,
天子复命内官
亦失哈等载至其国。自
海西抵奴儿干及海外
苦夷诸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食,皆踊跃欢忻,无一人梗化不率者。上复以金银等物为择地而建寺,柔化斯民,使知敬顺□□□相□之□。
十一年秋,卜
奴儿干西有站满径,站之左山高而秀丽,先是已建
观音堂于其上,今造寺塑佛,形势优雅,粲然可观。国之老幼,远近济济争趋□□高□□□□□威灵,永无厉疫而安宁矣。既而曰:“亘古以来,未闻若斯,
圣朝天□民之□□□上忻下至,吾子子孙孙,世世臣服,永无异意矣!”以斯观之,万方之外,率土之民,不饥不寒,欢忻感戴难矣。
尧舜之治,天率
烝民,不过
九州之内。今我□□□□□□□□□,
蛮夷戎狄,不假兵威,莫不朝贡
内属。《
中庸》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正谓我朝盛德无极,至诚无息,与天同体。斯无尚也!无盛也!故为文以记,庶万年不朽云尔。
抚总正千户:王迷失帖 王木哈里
弗提卫千户:纳兰(以下不明)
千户:吴者因帖木儿 宁□ 马兀良哈
朱诚 王五十六 □□
黄武 王□君 □(以下不明)
百户:
高中 刘官永奴 孙□ □得试 奴□□
李敬 刘赛因不花 傅□ □□里帖□ 韩□
张甫 金□ □原
高迁 叶胜 □□(以下不明) 赵锁古奴 王官音保 王阿哈纳 崔三 鬼三 □□ 康速合 阿卜哈 哈赤白
李道安 □道 闫三
所镇抚:
王溥 戴得贤 宋不花 王速不哈 李海赤 高歹都 李均美
监造:千户金双顶 撰碑记:行人铜台
邢枢 书丹:宁宪 书蒙古字:阿鲁不花 书女真字:
康安 钻字匠:罗泰安
来降快活城
安乐州千户:王儿卜 木答兀 卜里哈卫镇抚:阿古里 阿剌卜 百户:阿剌帖木□纳 所镇抚:赛因塔 把秃不花 付里住 火罗孙
木匠作头:石不哥儿 金卯白 揭英 妆塑匠:方善庆
宋福 漆匠:李八回 □匠 黄三儿 史信郎 烧砖瓦窑匠:总旗熊闰 军人张猪弟 泥水匠:王六十 张察罕帖木
重建永宁寺记
惟天之高覆,四时行,万物生焉;地之厚载,二气合没,万物育焉;圣人之至德,
五常明,万姓归焉。故
尧舜仁昭而□□□所化□,
无为而治,后世□闻□者,恭惟我
圣朝布德施惠,□而愈明,天下归服,隆盛久矣。是以
蛮夷戎狄,闻风向化而朝□贡者,络绎不绝。惟奴儿干国远□□之表,道万余里,人有女直或
野人、吉列迷、
苦夷,非重译莫晓其言,非威武莫服其心,非乘舟难至其地,非□□难处其居,风俗之异,弗能备举。
洪武间,遣使至其国而未通;
永乐中,上命
内官亦失哈等□,锐驾大航,五至其国,抚谕慰安,设
奴儿干都司。其官僚抚恤,斯民归化,遂捕海青方物朝贡。上嘉其来,赐爵给赏,劳慰还之。朝廷尤虑未善,更命造寺,使柔化之。十一年秋,择地满径之左,创寺塑佛,曰
永宁寺。国民所观,忻然皆曰:“我地亘古以来,未有□此□□也!”
宣德初,复遣
太监亦失哈部众再至,以当念圣天子与天同体,明如日月,仁德之大,恩泽之渥,谕抚之其民悦服。且整饰
佛寺,大会而还。
七年,上命太监亦失哈同都指挥
康政率官军二千,巨舡五十再至。民皆如故,独
永宁寺破毁,基址有焉。究□之,其□人吉列迷毁寺者,绵悚惧战栗,尤之以戮。而
太监亦失哈等体皇上好生柔远之意,特加宽恕。斯民谒者,仍宴以酒食,给以布物,愈抚恤。于是人无老少,踊跃欢忻,咸啧啧曰:“天朝有仁德之君,乃有
启处之方,我属无患矣!”时众议西郭仍建原寺,敢不复治。遂委官重造,命工塑佛,不劳而毕,华丽典雅复胜于先。国人无远近。皆来
顿首,谢曰:“我等臣服,永无疑矣!”
以斯观之,此我圣朝聪明德博,道高尧舜,存心于天下,加惠于穷民,使八方四裔、
多士万姓无一饥寒者。
太监亦失哈、都指挥康政尤能宽仁厚恕,政治普化,服安蛮夷,
懿欤尚矣!伟欤
懋哉!正谓圣主布德施惠,非求报于百姓也;郊望
褅尝,非求报于鬼神也。山致其高,云雨兴焉;水致其深,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德,而福禄归焉。是故有阴德,必有阳报;有隐行,必有昭名,此之谓也。故为文记,万世不朽云。
指军高勖 崔源 高□李□(以下不明) 金宝 金□ 崔越(以下不明) 高□ □□ 马旺 黄督 马□(中间不明)
医士□□(以下不明) □□ 王□ □□ □春 陆□(以下不明)
海西□□等卫指挥 木答兀哈 弗家奴 李希塔 木兀花□ □□□剌木兀哈(以下不明) (以上不明)周□ □□ 金海 王全 □□ 群英□□
画匠□升 孙义
木匠 □成
石匠 □□ 余海
泥水匠□□
铁匠雷遇春(以下不明)
□□□都指军康福 王肇舟 佟胜 经历孙□ 吏刘观
注:方框是已腐蚀不知内容的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