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论
哲学术语
无意识论(On unconscious),哲学术语,无意识并不是心理学所特有的概念,而是为哲学、精神病学心理病理学法学、文艺、历史学等学科所共有。它作为心理学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无意识为基本概念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包括新精神分析)学说,现在在美国已不再是一般的关于心理学的理论,它已渗透到文学、哲学、艺术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西方知识界就像讲述自己的心脏和胃的活动一样讲述着无意识现象
基本信息
弗洛伊德为人类描绘了一幅立体的心理结构意识层,而在心理结构中还存在着一个比意识层更为广袤、复杂、隐密和富于活力的潜意识层面,如果说人的心理象一座在大海上漂浮的冰山的话,那么意识只是这冰山浮在海面上的可见的小部分,而潜意识则是藏在水下的更巨大的部分。这一潜意识层面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无意识层(unconscious),它是由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并失去了与正常交流系统和语言规则的联系,几乎无法进入人的意识和理性层面。二是前意识preconscious),它是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层面,其心理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无意识状态转变为意识状态
无意识心理
心理学史上,无意识的概念是与S.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关于无意识心理状态的假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G.莱布尼茨阐释过“次要知觉”,指的就是无意识;J.赫尔巴特曾将心理分为意识领域和无意识领域,并把心理生活看作是在各种竞相进入意识的观念之间的一种竞争;H.霍尔姆霍茨相信从感觉原子中得到的经验世界的构造要求无意识推断的存在:J.沙可在应用催眠理论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一个脱离意识的心理王国;F.尼采说过“意识只是表层”;A.叔本华声称“人类灵魂中存在野蛮的兽性”弗洛伊德的贡献在于;他检验所有这些假说,创建了精神分析学派,形成了一门以研究无意识心理为主的科学心理学。正如弗洛伊德本人所说:精神分析代表了对人类自尊的第三次打击。第一次打击是N.哥白尼论证了人类并不生活在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打击是C.达尔文证明了人类像任何其他动物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第三次打击是精神分析揭示出人类的自我并非他本身的主宰。
1、方法论基础。弗洛伊德不想去建立一种有关无意识的实验方法,也不欢迎别人试图实验性地去验证他的观点。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S.罗森茨韦格曾写信给弗洛伊德,谈到他希冀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在回信中非常简洁地作了答复:“我颇有兴趣地检查了你们试图验证精神分析命题的实验研究,我不会对这种实证给予很高的评价,因为这些命题所依赖的可靠观察的丰富性使它们与实验验证无关。当然,这么做是无害的。”
弗洛伊德据以建立精神分析的“可靠观察的丰富性”由他的临床病例所组成。他将与患者的谈话记录作为科学资料,将对这些资料的分析作为研究的科学方法。对弗洛伊德来说,成功的治疗本身并非目的,而是为精神分析理论的可靠性提供证据。这里,对弗洛伊德最具吸引力的,是通向科学心理学的生理学道路。
在弗洛伊德时代,最常见的神经症是歇斯底里,它表现为心因性躯体症状,诸如躯体麻木和感知缺失等。1896年,弗洛伊德曾写过一篇文章,第一次宣布歇斯底里并非魔鬼缠身,也非道德沦丧,而是一种具有心理病源(尤其是性)的症状。遗憾的是,当时的精神病学神经病学协会主席R.冯·克拉夫特-埃宾却把弗洛伊德的观点称之为“科学的神话”。
弗洛伊德的这一观点起始于他1894~1895年所写的手稿《科学心理学之规划》,从中可以发现通向科学心理学的生理学道路。当时,弗洛伊德为两个目标所苦恼:第一是检验,如果有人引进定量的思考,那么心理机能的理论会是什么形态;第二是如何从精神病理学中汲取一些可为科学心理学所利用的东西。在该手稿中,弗洛伊德阐释了他的意图:“建立一门属于自然科学的心理学,把人的心理过程看作是可用物质微粒来说明的量化决定状态。”为此,他发展了关于心灵和行为的普遍理论,使用的完全是生理学的和量化的术语。例如,动机被描述为神经元之间的间隙处(现称突触)引起紧张的结果,这种紧张使人感到不快,跨越间隙,紧张最终得以释放;记忆被解释为神经元间隙处渗透性(现称突触强度)的改变,这是连接着的神经元重复兴奋的结果。用相似的量化神经病学方法,弗洛伊德解释了从妄想到认知的全部“心理机能”。
继那部手稿以后,弗洛伊德开始从事自我分析。借助这种方法,他发现了出现在心理无意识中的行为和心理事件的原因,并区分了“真性神经症”和“心理神经症”。前者是真正躯体病症,由“某种神经病毒增加或减少所引起”;后者包括歇斯底里,是由“心因性的或依靠无意识观念的情绪作用所引起”的。
随着自我分析方法的运用,弗洛伊德开始从机械生理学解释转向进化生物学解释。那时的大多数科学家,包括冯特,接受了德国达尔文主义先驱E.海克尔的“生源定律”。根据“生源定律”,个体的发生重演了种族发生,也就是说,“任何生物的胚胎是对它的种系发生道路的重复”。由此,一个人类胎儿经历了两栖阶段、爬行阶段、简单的哺乳阶段等等,直到他形成人的雏形。于是,弗洛伊德把“生源定律”扩展至心理发展,作为其研究性心理发展阶段的方法论基础。
2、无意识概念的演变。无意识概念是不能为传统的意识心理学家所接受的。在这些心理学家看来,心理科学是意识的科学。例如,弗洛伊德的导师F.布伦塔诺就坚持拒绝无意识概念。W.詹姆斯赞同布伦塔诺的观点,认为假设无意识的存在有着科学上的危险性。由于界定上的无意识是无法观察到的,因此它很容易成为一种实用的工具,借此构造无法测量的理论。
然而,弗洛伊德却坚持无意识的概念,并把无意识的理论视作“精神分析研究的顶峰”。1895年,弗洛伊德和J.布洛伊尔合作出版了《歇斯底里研究》一书,书中提及了一个名叫安娜的病例。布洛伊尔采用催眠疗法,让安娜在催眠期间诉说自己的症状。结果发现,每当安娜进入催眠状态并诉说自己的症状时,她就会感到症状的减轻;每当她回忆起那些原本已经忘记的引起事件的原因时,就会有所康复。例如,她拒绝用玻璃杯喝水,因为她曾看见一条狗从玻璃杯中舔水。当她意识到这一真正原因时,她马上就能用玻璃杯喝水了。
弗洛伊德整理了安娜的病例,与此同时还搜集了其他一些歇斯底里病例。这些都包含在《歇斯底里研究》一书的理论一章中。在这一章里,弗洛伊德称歇斯底里成疾“主要由往事引起”,也即患者曾经经历了业已被压抑的情感创伤。消极情绪未能被事件所唤起,而是和记忆一起被扼杀(压抑)。但是,这些情绪仍然存在于无意识之中,并且作为一种症状表现出来。这些观点表明,弗洛伊德开始从纯医学生理学角度转向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角度。不久,弗洛伊德发现催眠并非唯一可以揭示无意识的方法;患者还可以通过治疗家的解释指导,在毫无障碍的谈话期间慢慢地了解他们自己的无意识。1896年,弗洛伊德首次采用“精神分析”术语来描述他那新的、非催眠的技术。
除了病例的依据外,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还有其哲学基础,那就是笛卡尔的“他人心理”。笛卡尔认为,我们往往根据自己内心推断过的无意识结论去推断他人的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正如我们从他人可以观察到的表达和行动中推断出心理的存在一样,我们也可以在我们自己的个案中这么做。“在我的心中有另一种心理”,或者说“一个人内部的第二意识”。这种意识的特征在于,“它们似乎与我们不相容,甚至令人难以置信”。
据此,弗洛伊德提出了关于无意识心理空间的“地形”概念,也即欲望还没有变成意识之前所存在的地方。在弗洛伊德看来,所有的心理事件均始于无意识,在那里它们受到检验,以确定它们是否能被意识所接受。只有通过审查,无意识的欲望才有可能变为意识,如果它通不过,就不会被允许进入意识。通过审查的欲望不会直接导致意识,只是“有可能成为意识”;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这一空间称作“前意识”。由此可见,无意识不只是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它还是一个从意识中分离出来的系统,并且具有自己的奇异原则。与意识相反,它免除了逻辑的和情感的不稳定性,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并且完全与外界现实脱离接触
后来,心理的地形模型(意识、前意识、无意识)被结构模型所取代。在结构模型中,心理由三个成分组成:先天的、非理性的和追求满足的本我(无意识系统);习得的、理性的和指向现实的自我(意识加前意识);道德的、价值的超我(有意识的审查者)。弗洛伊德认为,以往关于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的地形概念,随着结构观点的采纳“开始失去了意义”。
3、心理发展的驱力。弗洛伊德从生物学角度把心理发展的驱力还原为性,使之成为心理发展的核心驱力。在弗洛伊德看来,性是一种生物驱力,它既有可能使一个人从事社会能够接受的建设性的活动,也有可能使一个人蒙患神经症。例如,就真性神经症而言,性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真性神经症的“神经病毒”是由错误的性经验(诸如手淫禁欲)所引起的。然而,心理神经症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性在其中扮演了更多的心理学上的角色:就歇斯底里症状而言,这种神经病的起因是患者的童年期由于性诱奸而引发的心理创伤所致。此外,孩提时代的性幻想也有可能是成年期神经症的关键起因。
弗洛伊德曾先后写过三篇文章:《性心理失常》、《幼儿期的性欲》和《青春期变化》。嗣后,他把这三篇文章集成一书,题为《性学三论》。心理发展的驱力理论便源自于此。
在第一篇文章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1)在性反常的反面,确实存在一些先天的东西。社会所谓的“性反常”,仅指性本能的一个部分的发展,它的活动集中在性感区而非生殖器。(2)所有的神经症都具有性的基础,起因于患者在对付自身性欲某一方面上的无能为力;神经症患者以症状代替了反常的性欲。
在第二篇文章中,弗洛伊德指出,神经症患者的主要问题在于生命最初5年儿童对性感觉的对抗。弗洛伊德的基本论点是儿童具有性感觉。然而,儿童期的性感觉与成人期的性感觉完全不同,他们是自我中心的,或者说是自恋的。儿童最初是从一些分布于身体的性感区受到刺激而获得快感的,这些性感区有嘴唇、肛门、生殖器,甚至周身皮肤。从自我摆弄获得的快感是自恋性的,但这种强烈的感觉以后会作为成人指向性欲对象的部分性欲。儿童和父母处理早期性感觉的方式对成年后的人格有很大的影响。
在第三篇文章中,弗洛伊德转向了成人性欲。成人的性欲始于青春期。儿童期的性欲由于父母和社会的力量使之压抑下来,进入潜伏期。到了青春期,成熟的变化重新唤起潜伏着的性本能。在健康的人群中,性欲导向其他异性。在性行为反常的个体中,与某些童年期本能相联系的快感强烈到足以替代生殖器活动。神经症患者被异常的性要求所征服,并且将其性要求转变成了症状。
在《性学三论》的结论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在他以后的岁月中居于文化分析中心地位的概念,即“升华”。它是性欲变化的最重要形式。我们既可以直接表达我们的性欲望,也可以压抑它们,还可以利用性能量促使其转向高级的文化活动,诸如艺术、科学和哲学。这最后一个过程就是升华,它把本能的驱力转向了对文明的贡献。
无意识行为
无意识行为是没有经过主观分析判断而做出的一种本能行为。
【例】反射、应激反应、伤口没有经过意识互动而产生的自我复原行为等.
无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之后的种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许,得不到满足而被压抑到意识之中,但它们并没有消灭,而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因此,无意识是人们经验的大储存库,由许多遗忘了的欲望组成。正是所谓“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 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仅占1/7),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6/7)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 和影响。(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运用了决定论的原则,认为事出必因。 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梦、口误和笔误,都是由大脑中潜在原因决定的,只不过是以为一种 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弗洛伊德提出关于无意识精神状态的假设,将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冰山理论”中的水面,或者严格地称分界线)和无意识。)
在严格的弗洛伊德术语中,用“潜意识”概念来代替“无意识是不正确的。弗洛伊德坚决地认为,无意识是完全无法观察和为人了解的。
无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需要——忘记过去的创伤,继续生活下去。
人的心理活动按有意识和无意识分类,有意识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注意,去思考,去想象,这是人们在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心理活动。人还有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比如,小时候爸妈常带着你上街玩,总会耐心地教你怎么记住回家的路,你自己也会用忙碌地去记住沿途的一些标志性的东西,如电线杆、商店、招牌、十字路口的样子情况。可是等到你稍大一点的时候,不论是去学校还是回家,你再也不会边走边用心去记沿途的标志,两条腿仿佛长上了眼睛似的,到了该拐弯时便拐弯,不知不觉就到了学校或家里了。这种不知不觉识别回家或到学校路线的心理学活动,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它的另一个名字就叫“下意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4 08:36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