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横跨我国东北
黑龙江、
吉林、
辽宁三省,四周被山脉、丘陵所环绕,西为
大兴安岭、东北为
小兴安岭、东南为
张广才岭、南部为
康平-
法库山地。松辽盆地中间是嫩江、
松花江、
辽河水系流经的
松嫩平原沼泽区,四周为山脉和丘陵。地面海拔120-300m,长750km,宽330-370km,面积约26万km2(其中在黑龙江的面积11.8万km2),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典型
陆相沉积盆地之一。
盆地简介
农业种植重视平原,但油气在盆地,
工业时代重视能源和盆地,因此
相关研究著作很多。
松辽盆地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三省一区,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松花江和
辽河从盆地中穿过。在距今7000万年以前的中生代
侏罗纪和
白垩纪,这里曾是一个大型的内陆湖盆,湖中和四周繁衍着丰富的
浮游生物和其他动植物。
进入
新生代以后,大量的沉积物堆积下来,湖盆逐渐上升、萎缩,形成了现今广袤无际、沼泽纵横、泡泊遍布的大平原。20世纪上半叶,美国、日本的地质工作者都曾在这一带进行过石油调查和勘探,但没有发现石油。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是打出了 第一口喷油井。这口井的喷油标志着大庆油田的发现,在我国
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松辽盆地
区域地质概况;1.
地理位置;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部的一个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2.大地
构造背景;中国东北部及其邻区包括四个构造单元:北部是北亚大;撞作用的多重影响;前人从构造演化角度,根据块体边界主缝合带构造特征;北地;区主要构造单元划分为(郑瑞卿,2009):(1)华;3.
区域构造演化;3.1盆地基本构造特征;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松辽盆地
盖层可分为下部
地理位置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部的一个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地跨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在
亚洲地层分区中,处于北亚陆间区和环太平洋陆缘区的交接位置。白垩纪时期是盆地发育的主要阶段,沉积了厚达万米的非海相火山岩、
火山碎屑岩及正常
河流相、
湖泊相和沼泽相碎屑岩地层,
地层剖面完整,化石丰富,是我国研究陆相白垩纪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 松辽盆地为一近北东向、北北东向的菱形盆地,周边为丘陵和山脉所环绕,西部为
大兴安岭山脉,东部为
张广才岭,北部为小兴安岭山脉,南为
康平—
法库丘陵地带,盆地内部则是松花江、嫩江和辽河水系冲积形成的平原沼泽。地面海拔120~300m,长750km,宽330-370km,面积约26万km2(其中在黑龙江的面积11.8万km2),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典型陆相
沉积盆地之一。
南缘为康平—法库丘陵地带:因此
京沈高铁辽宁段全长407公里,沿线多为山地丘陵,
桥隧比高达72%。
地质概况
燕山运动造就了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大地构造格局,形成了北北东向的大型坳陷带与大型隆起带。松辽盆地就是产生在大型坳陷带内的一个坳陷区,盆地形状近似菱形,西临大兴安岭,北与
小兴安岭为界,东部为张广才岭,南接
康平—
法库丘陵地带。盆地中间是嫩江、
松花江、
辽河水系流经的
平原沼泽区,地面海拔120~300m,长约750公里,宽330~370公里,主轴沿北北东方向展布,面积约26万
平方公里,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典型陆相
沉积盆地之一。地跨黑龙江、
吉林、
辽宁和
内蒙古等三省一区,其中在黑龙江的面积11.8万km。盆地周围主要出露
古生代和前古生代的
变质岩和火山岩。盆地内部的新生代地层下面,广泛分布着
白垩纪地层。因此,松辽盆地既是地质上的沉积盆地,也是一个地貌盆地(图1)。
松辽盆地形成于
印支运动末期—
燕山运动早期,发育于燕山运动中晚期—
喜马拉雅运动早期,萎缩于喜马拉雅运动晚期,从形成到结束,经历了多期
构造运动。松辽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热隆成穹,拉张破裂,拉张断陷,断坳转化,沉积坳陷和挤压萎缩六个时期。
前
震旦纪及古生代地层主要出露在松辽盆地四周,在盆地内部构成基底。盆地内中、新生代地层发育,仅
白垩系厚达5000m以上。松辽
盆地基底是
晚古生代末期至早中生代初期所固结的
大陆地壳,由于盆地基底性质很稳定,故称为
克拉通盆地基底。盆地的基底由三个
复背斜和两个
复向斜组成,盆地南部基底岩性主要是石炭—二叠纪变质岩及同期
岩浆岩。据测井资料分析,大致以
通榆—长春为界,南部为
变质程度较深的
片麻岩和变质岩,为
早古生代吉林加里东
褶皱系;北部为变质程度较浅的
板岩、蚀
变火山岩,伴有大量的花岗岩
侵入体,为晚古生代吉林海西褶皱系。他们均是
西伯利亚地台和
中朝准地台之前的古生代
中亚海槽收缩
回返的产物。
三叠纪至中侏罗世
地幔上拱,本区处于隆起剥蚀状态。晚侏罗世至
早白垩世登娄库组沉积时期为盆地发育的早期。盆地内深层断裂十分发育,在古太平洋板块向
欧亚板块俯冲消减作用下,区域的拉张作用产生了4条北北东向
裂谷带,即西部的嫩江—白城裂谷带、东部
依兰—
伊通裂谷带、中部的
孙吴—
双辽裂谷带和
海伦—伏龙泉裂谷带。其中嫩江—白城裂谷带和东部依兰—伊通裂谷带为
深断裂,控制着松辽盆地的东、西边界,孙吴—双辽裂谷带和海伦—伏龙泉裂谷带控制着盆地内一、二级构造单元和
盆地充填形式,并决定了盆地内的构造—沉积特征的东西
分带的特点。北西向断裂有五条,它们对盆地内部隆起、坳陷和沉积格局起着重要作用,并形成南北分块的格局。在裂谷带发育了众多大小不等互相独立的北北东向盆地,接受自上侏罗统到下白垩统登娄库组沉积,根据物探及钻井资料确定的19个
侏罗系断陷,各自独立自称系统,
沉积岩最大厚度可达800m。受燕山运动III幕影响,侏罗系褶皱隆升,遭受一定程度的剥蚀。继而
基底断裂重新活动,宏观上形成了中央断陷带、中央隆起带和东部断陷带的两堑一垒的构造格局。登娄库组沉积覆盖了诸断陷,地层最大厚度达3200m,是快速过补偿式充填沉积,为盆地进入坳陷沉积奠定了基础。
下白垩统
泉头组至
嫩江组沉积时期为松辽盆地的重要发育时期。由于地幔物质活动及其围岩
冷缩导致盆地大面积沉降,发展为统一的巨型坳陷盆地,该阶段形成盆地内的重要
生储盖组合,个组段地层逐层向盆地边缘超覆,沉积范围可达20km以上,
晚白垩世的四方台期至第三纪末是盆地的萎缩消亡期,盆地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东部整体抬升,盆地
应力场性质由张扭转为压扭,产生轻微挤压褶皱,构造上表现为上、下白垩统之间和上白垩统与
第三系之间的
不整合接触,以及盆地内众多
反转构造的形成,该期间为盆地局部构造的定型期,沉积上表现为湖盆萎缩至消亡。根据中浅层构造地质特征,考虑深层构造和基底性质,将松辽盆地划分成7个一级构造单元,即西部斜坡区、北部倾没区、中央坳陷区、东北隆起区、西南隆起区和开鲁坳陷区。
大地构造背景
中国东北部及其
邻区包括四个
构造单元:北部是
北亚大陆区,由西伯利亚地块和
中西伯利亚地块组成;南部是中朝大陆区,由
塔里木一
中朝地块组成;中部是北亚陆间区;东部为环
太平洋区。而中国
东北地区就处在西伯利亚、华北和太平洋三大板块所夹持的区域,由多个
微板块主体在前
中生代拼合成统一的复合板块,并在中新生代时期,在板块的东缘受到环太平洋板块拼贴和
洋壳俯冲作用,北缘受到蒙古一
鄂霍茨克海缝合带俯冲一碰撞作用的多重影响。区域
构造变形经历了前中生代不同时期、不同方向的板块拼合造山作用及其之后的中、新生代板内
构造作用改造,具有不同的构造指向和复杂的变形样式。
前人从构造演化角度,根据块体边界主缝合带构造特征和块体内部构造演化,将
东北地区主要构造单元划分为(郑瑞卿,2009) : (1)华北板块北缘;(2)松嫩-
张广才岭微地块;(3)
大兴安岭微板块:
甘南逆冲拆离构造及
华力西期板块
俯冲带和乌奴尔逆冲拆离
构造带;(4)
额尔古纳微板块:
喜桂图旗逆冲拆离构造带和额尔古纳
基底隆起带;(5)兴凯徽板块;(6)佳木斯徽板块;(7)那丹哈达增生
地体。松辽盆地主体就位于松嫩-张广才岭微地块,盆地南部坐落在华北板块北部陆缘增生带。
区域构造演化
3.1 盆地基本构造特征
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松辽盆地盖层可分为下部断陷沉积
层序(包括火石岭组、沙河子组和营城组),中部坳陷沉积层序(包括登娄库组、泉头组、青山口组、
姚家组和嫩江组)和上部反转期沉积层序(包括
四方台组、
明水组和
新生界)。以断陷期层序和坳陷期层序为主,二者在沉积特征和构造特征上又有很大差别,但都表现为受先存基底构造的严格控制。
盆地演化过程中,规模较大的区域性
深大断裂或基底断裂控制了盆地的边界、
轴向、沉降
沉积中心和构造单元分区,基底断裂的多期活动也直接影响了盖层断层发育、
沉积建造和局部构造的形成。
3.2 松辽盆地区域构造演化
松辽盆地主要经历了 5 个构造演化阶段,即成盆先期褶皱阶段、初始
张裂阶段、裂陷阶段、沉陷阶段和萎缩平衡阶段(图 1.2)。
(1)成盆先期褶皱阶段:古生代末期
欧亚板块向南东方向运动,与古太平洋
板块碰撞,使大陆受到强烈挤压,中国东北和日本诸岛发生大规模褶皱,松辽板块大范围抬升,伴随强烈
岩浆活动,有大规模的
花岗岩浆侵入,深部
莫霍面可能发生起伏。三叠纪早期经过侵蚀夷平,略具准平原化。
(2)初始张裂阶段:中、晚侏罗世,地表
经前期剥蚀,
岩石圈较薄,深部莫霍面拱起已达较高程度,
上地幔造成
局部异常,产生热点,导致了盆地早期的初始张裂,形成规模不等的裂陷,沿断裂发生强烈的岩浆活动。此时盆地西部地壳破裂较强,
火山活动强烈,而东部地壳破裂不完全,以产生裂陷为主,充填了巨厚的裂谷式补偿沉积。
(3)裂陷阶段:早白垩世早期,盆地中部莫霍面拱起异常,地幔作用明显,造成持续拉张。此时,孙吴—双辽
地壳断裂活跃,中央
断裂带隆起上升,两侧形成拉张断陷,断陷
沉降速度快、物源多、
水动力强,沉积
补偿作用好,因而沉积物以较粗屑类
复理石建造为主,并形成目前盆地的雏形。沙河子组形成时期盆地以伸展为主,伴随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形成一系列新的北东、北北东向展布的
断陷盆地。营城组形成时期,松辽盆地受到古
太平洋板块向西挤压,初始
裂谷未能继续扩展,导致断陷趋于萎缩,伸展率减小,
构造沉降幅度降低,盆地周缘开始隆起。
(4)沉陷阶段: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圈逐渐冷却,产生热收缩,盆地大幅度沉降,沉降速度和规模不断扩大,在上地幔拱起最高地带,形成中央深坳陷。随后分别在青山口组和嫩江组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湖侵,使松辽盆地在 27Ma(92~65Ma)内形成了厚达3000m 的河流、湖泊、
三角洲相沉积的砂、
泥岩互层含油建造。由于地壳沉陷的不均一性,使松辽盆地在发育的前期形成东部和中部两个
沉降中心,中、后期东部沉降中心逐渐消失,造成东部发育早期断陷,中部多数发育中期坳陷,西部为长期斜坡带。早白垩世末,由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关闭,中国东北拼贴板块(包括
松辽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产生强烈挤压,同时
日本海开始扩张,向西的推挤波及盆地,即所谓的“嫩江运动”,产生压扭应力场,地壳普遍抬升,盆地东部地区抬升比较明显。因此形成了盆地的二级构造单元,从而结束了沉陷阶段。
(5)萎缩平衡阶段:嫩江运动以后,盆地深部地质结构逐渐趋于均衡,盆地全面上升,湖盆收缩,仅为前期的四分之一。挤压运动一方面使先期地层发生褶皱;另一方面,挤压也使盆地边缘产生差异性隆起,而盆地中心则发生了差异性沉降。因此,在总体上升的背景下,盆地东部差异性抬升,沉积中心再次西移,沉降速度缓慢,盆地东、中部构造幅度进一步加大,西部形成一批浅层
构造。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一种特殊类型的叠加构造—反转构造。反转构造分为断裂型正反转构造,即下部为
正断层,上部为
逆断层、如弧店、大安、
林甸、
任民镇断层等;另一种为背斜型反转构造,即下部为断陷式
向斜构造,上部为背斜构造,如大庆长垣。新生界是在侵蚀夷平的基础上沉积的一套
磨拉石建造,此时盆地活动性很弱,呈现出渐趋消亡的特征。
区域地层特征
松辽盆地基底为前
古生界、古生界的变质岩、
火成岩等岩系,上部
沉积盖层从侏罗系开始,至新生界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总厚度可达11000m以上,但以白垩系为主,白垩系厚达7000m以上,是盆地内的主要
含油层系。地表均为
第四系未固结的松散粘土所覆盖。松辽盆地自下而上为前古生界、
下古生界、
上古生界、
侏罗系、
白垩系、
第三系、
第四系。
白垩系地层自下而上发育有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地层。
松辽盆地深部含油组合为农安油层,下部含油组合为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中部含油组合为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和高台子油层,上部含油组合为黑帝庙油层。研究区目的层段位于松辽盆地
中生界白垩系地层之内,松辽盆地中生界含油组合地层特征如下。
油气和地热勘探
松辽盆地是我国最主要的
含油气盆地,勘探始于1955年,半个多世纪的
油气勘探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1955年~1964年:实践
陆相生油理论,发现大庆油田。
1955年~1958年,完成盆地的重磁力、电法和
浅井、
基准井钻探普查。1959年,位于高台子构造的基准井松基3井在
青山口组日产油14.93立方米,一举揭开
大庆长垣特大型油田发现的序幕。1960年~1964年,开展大庆会战,初步圈定长垣南部
葡萄花地区200
平方千米的
含油面积,先后在长垣北部喇、萨、杏构造和盆地南部扶余地区获得突破,发现并基本探明油田高产主体区,新增石油
探明地质储量22.68×108吨,并投入开发。期间,
浅层气获得突破,1960年喇嘛甸喇72井于萨尔图萨零组首获
工业气流,1961年杜6井在萨尔图油层获日产37.3×104立方米高产气流,发现阿拉新
气田,喇嘛甸
气顶气藏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54.67×108立方米。
二、1965年~1978年:立足
二级构造带,
构造油藏勘探大发展,钻遇浅层气。
以二级构造带整体控油认识为指导,盆地北部
长垣以东发现朝阳沟大型
背斜构造油田,长垣以西发现龙虎泡、萨西、杏西、高西和葡西等油田,盆地南部发现红岗、木头、新北、新立等新油田;顺带钻遇浅层气,陆续发现白音诺勒气田、长春岭气田、红岗气藏和扶余二号、前旗、
农安、他拉红等含气构造。期间,新增石油
探明储量8.5462×108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10.1×108立方米。
三、1979年~1999年:应用勘探新技术,岩性
油藏勘探获突破,天然气在中浅层、深层不断有发现。
20世纪80年代开始,积极应用基于高分辨
二维地震和
三维地震资料的
储层横向预测、数控测井、跟踪射孔、大型新型钻井、压裂和先进
地质录井测试等新技术、新工艺,在盆地北部大庆长垣以东探明徐家围子、榆树林、宋芳屯、模范屯等葡萄花油层岩性油藏,长垣以西发现新站、龙西、葡西等多层位岩性油藏含油区,盆地南部探明英台、红岗和
乾安油田,岩性油藏勘探实现了由点到面的重大突破,成为盆地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期间,中浅层天然气勘探新发现汪家屯、
宋站、羊草、四站、新站等20个气田(藏)和金腾、他拉哈、太和、春岭等含气构造;深层天然气勘探新发现昌德、升平中型气田和四五家子、肇州西、汪家屯、布海、孤店等小型气田(藏)以及万金塔、伏龙泉、茅山等含气构造,新发现登一
砂岩气藏、
营城组和沙可子组砂砾气藏、火山岩CO2气藏,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16.4655×108吨、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524.45×108立方米。
四、2000年~现今:发展地质
新理论,岩性油藏勘探结硕果,深层天然气勘探大发展。
2000年以来,大型
坳陷湖盆三角洲砂体控藏论、
层序地层学、
含油气系统等理论广泛应用于岩性油藏勘探实践,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碎屑岩勘探相继发现盆地北部的他哈拉-
常家围子、新肇、敖南、卫星、徐家围子、太东和盆地南部的大情字井、海坨子-花熬泡、英台-
四方坨子等一批5000万吨~1亿吨级的储量区块,年均探明
石油地质储量1×108吨以上,2006年岩性油藏
原油产量快速增加到1112×104吨。同时,加大深层
火山岩勘探力度,2002年盆地北部徐家围子
徐深1井在营城组火山岩获高产气流,2005年盆地南部
长岭断陷长深1井在营城组火山岩获日产46.09×104立方米的高产气流,分别发现徐深、长深大气田,徐家围子成为我国陆上
东部地区第一个千亿立方米大气田。这一阶段,新增石油探明
地质储量8.0504×108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1257.06×108立方米。到了2012年,累计探明天然气(
烃类气、CO2气)地质储量3967×108立方米、三级储量达6675×108立方米,成为中国陆上第五大气区。
2018年5月26日,松辽盆地国际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松科二井”26日在黑龙江
安达市的现场举行工程完井仪式。在钻探中发现盆地深部断陷
沙河子组和
火石岭组(3350米以深)地层中发现
页岩气气测异常43层,累计厚度102米,
甲烷占全烃组分平均含量的86%。在
井深4400米—7018米发现150℃—240℃高温
干热岩体和2层含高放射性元素铀异常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