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
北宋词人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约北宋雍熙元年(984年),柳三变(后改名柳永)出生于其父柳宜任所沂州费县(今临沂费县)。
淳化元年(990年),柳宜入汴京(今开封)上书,柳三变随父到东京。
淳化五年(994年),柳宜以赞善大夫调往扬州(今江苏扬州),柳三变随往,习作《劝学文》。
至道三年(997年),柳宜迁任国子博士,命其弟携自己的画像前往故里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以慰家母思念,柳三变随叔归乡。
咸平元年(998年),柳三变居家乡,游览名胜中峰寺,作《题中峰寺》诗。
咸平三年(1000年),柳三变读到《眉峰碧》词,甚是喜爱,将它题写在墙壁上,反复琢磨,悟出作词章法。
咸平四年(1001年),柳三变在家乡由家人做主娶妻结婚。同年,作《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词。
流寓江淮
咸平五年(1002年),柳三变计划进京参加礼部考试,由钱塘入杭州,因迷恋湖山美好、都市繁华,遂滞留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咸平六年(1003年),孙何知杭州,门禁甚严,柳三变作《望海潮·东南形胜》词,前往拜谒。此词一出,即广为传诵,柳三变亦因此名噪一时。
景德元年(1004年)秋,孙何还京,任职于太常礼院,柳三变做《玉蝴蝶·渐觉芳郊明媚》词,追忆陪孙何游乐情事。
景德三年(1006年),柳三变前往汴京路过苏州、扬州等地。作《双声子·晚天萧索》《临江仙·鸣珂碎撼都门晓》《击梧桐·香靥深深》等词。
屡试不第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三变进入汴京,准备参加春闱科考。同年作有《倾杯乐·禁漏花深》《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破阵乐·露花倒影》等词。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春闱在即,柳三变踌躇满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及试,宋真宗有诏,“属辞浮糜”皆受到严厉谴责,柳三变初试落第。愤慨之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词,发泄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但对中举出仕并未完全绝望。同年还作有《如鱼水·帝里疏散》《长寿乐·尤红殢翠》等词。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年),柳三变作有《送征衣·过韶阳》词。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柳三变在京城,作有《玉楼春·昭华夜醮连清曙》《御街行·圣寿》等词。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柳三变第二次参加礼部考试,再度落第。同时,与相好的歌女虫娘关系出现裂痕,柳永作《征部乐·雅欢幽会》词,抒发失意兼失恋的苦闷情绪。
天禧元年(1017年),柳三变作有《倾杯乐·上元辞》《望远行·长空降瑞》等词。
天禧二年(1018年),柳三变作有《玉楼春·星闱上笏金章贵》词。
天禧三年(1019年),柳三变在汴京第三次参加科考,第三次落榜,而其长兄柳三复及进士第。同年,作有《征部乐·雅欢幽会》词。
天圣二年(1024年),柳三变在汴京第四次应试,第四次落第,愤而离京,因与情人虫娘离别,作《雨霖铃·寒蝉凄切》词。而后由水路一路南下,填词为生,词名渐盛。
漫游天下
天圣七年(1029年),柳三变返回汴京,汴京繁华依旧,但故交零落,物是人非,触目伤怀,柳永又离开京都,前往西北漂泊。
天圣八年(1030年),柳三变在西北漫游期间作有《临江仙引·上国》《引驾行·红尘紫陌》等词。
天圣九年(1031年),柳三变在关中一带漫游,作有《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词。
明道元年(1032年),柳三变在渭南一带漫游,作有《曲玉管·陇首云飞》《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词。
明道二年(1033年)春,柳三变由渭南抵成都,作有《一寸金·井络天开》词。同年秋,他沿长江出三峡,过巫山,作有《离别难·花谢水流倏忽》词。继续沿江东下。到湖南时,曾游洞庭、湘江一带,有《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轮台子·雾敛澄江》等词。在抵达鄂州(今湖北省鄂州市)时,作有《竹马子·登孤垒荒凉》词。
释褐为官
景祐元年(1034年)三月,宋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三变闻讯,即由鄂州赶赴京师参加恩科考试,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第。五月,出任睦州(今浙江省建德、桐庐、淳安三县)团练使推官。暮年及第,柳永喜悦不已,改原名柳三变为柳永。上任途中途经苏州,时范仲淹知苏州,柳永遂前往拜谒,并作词进献。九月,睦州知州吕蔚爱慕柳永才华,向朝廷举荐,因“未有善状”受阻。
景祐四年(1037年),柳永调任余杭(今浙江省余杭区)县令,抚民清净,深得百姓爱戴。
宝元二年(1039年),柳永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作有《煮海歌》诗,对盐工的艰苦劳作予以深刻描述。
转官辞世
庆历三年(1043年),柳永调任泗州(今江苏淮安盱眙境内)判官。时柳永已为地方官三任九年,且皆有政绩,按宋制理应磨勘改官,竟未成行,柳永“久困选调”,遂有“游宦成羁旅”之叹。同年秋,柳永献词《醉蓬莱·渐亭皋叶下》,因有“太液波翻”等语,不合圣意,改官投诉无果而终。八月,范仲淹拜参知政事,颁行庆历新政,重订官员磨勘之法。柳永申雪投诉,改为著作佐郎,授西京灵台山令。
庆历六年(1046年),柳永转官调汴京任著作郎
庆历七年(1047年),柳永再度游苏州,作词赠苏州知州滕宗谅
皇祐元年(1049年),柳永转任太常博士
皇祐二年(1050年),柳永改任屯田员外郎。遂以此致仕,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约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在润州去世。
主要影响
题材
柳永仕途失意,一生蹉跎困顿,自称“白衣卿相”,是一位“浪子才人”。他大力创作市井新声,常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表现内心真实炽热的情感,同时大量运用俚言俗语来作为“新声”“新音”,开创了“俚俗词派”。柳永流连烟花陌巷,为人不够稳重矜持,不被帝王与上层文人领袖接受和容纳,这不仅使其词风,而且直接影响了他的仕途。历来认为他的词中高雅词少,俗词居多。
恋情词之浓烈率真
柳永因多年求官不得,长期浪迹民间,深谙男女风情及女性心理特点。其词大量描写与歌妓的恋情,感情真挚浓烈,明白如话,回转曲折,深受民间喜爱,脍炙人口,传播广泛。
以《定风波》为例: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首词民歌风味浓厚。上片采用倒叙手法,写春日良辰美景,衬托思妇的孤寂之情。她曾与“薄情”者有过一段火热的恋情生活,“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一别后音信隔绝,使得她肌肤消瘦,拥衾高卧,触景伤情,难展愁怀。下片直接抒发思妇的内心活动,后悔没有留住情郎,辜负了青春光阴。词中用细节描写了一幅充满温馨气氛的生活画面:课诗、嬉戏、缝纫,相偎相伴。感情真挚,热烈泼辣。“针线闲拈伴伊坐”正是遭晏殊嘲讽的词句,然而这位少妇的举措,却直白而热烈地表现出对功名利禄和世俗仕途的鄙弃,这与柳永《鹤冲天》词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也是一脉相通的。作者为思妇“代言”,全篇多用俚俗口语,以活泼的市民腔调,叹咏爱情的炽烈与坚贞,不用比兴和客观意象,直抒其情,奔放热烈,一览无余,使得这首词具有很高的思想艺术价值。
《雨霖铃》是流传甚广的“羁旅行役”之作: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为唐教坊旧曲,词调声情哀怨、委婉凄恻,柳永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变旧声为新声,使这首《雨霖铃》词成为宋元时期广泛流传的“名曲”之一。词的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难分难舍的别情。词人并没有简单地平铺直叙,而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渲染伤感氛围,使情景相生相融,刻画了留恋情浓、欲去还留、欲语无言的矛盾心理。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宕开一笔,后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瑟瑟深秋,使离别之情更显凄凉,以景寓情,前后照应,绵密细致,感情色彩进一步增强。整个画面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词人描绘这幅清丽小帧,通过“念去去”“此去”“经年”“今宵”等,主要采用了“点染”笔法。在时间与思绪上更是结构严密,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情景交融,蕴藉深沉,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将情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得真诚热烈,结尾有意犹未尽之感。全篇勾画了一幅生动的惜别图,可谓淋漓尽致,读之令人亦为之沉浸动容。
感怀词之矛盾心态
柳永出身儒学世家,立志于功名用世。年少时即跟随父亲柳宜生活在汴京,正值歌舞升平,城市繁华,盛极一时,这个时期的柳永一方面准备应试,意气风发,年少轻狂,一方面体验着暮宴朝欢的生活,与乐工歌伎交往,自制曲调《合欢带》云:
身材儿、早是妖娆。算风措、实难描。一个肌肤浑似玉,更都来、占了千娇。妍歌艳舞,莺惭巧舌,柳妒纤腰。自相逢,便觉韩娥价减,飞燕声消。
桃花零落,溪水潺湲,重寻仙径非遥。莫道千金酬一笑,便明珠、万斛须邀。檀郎幸有,凌云词赋,掷果风标。况当年,便好相携,凤楼深处吹箫。
全词意味悠长,表面上看是在描写歌伎与才子的相互思慕之情,实则是词人本身恃才傲物的自负与自信。还有一首《长寿乐》也大概写成于这个时候,“定然魁甲登高地”,期盼自己可以试举成功,步入朝堂,一展宏图。
柳永大约在24岁时入汴京应试,到其35岁左右时已是三次落第。这个时期有一些反映仕途不顺的愤慨和牢骚的作品,词风泼辣大胆,《鹤冲天》作于第一次考试失败之后,为激情充沛的剖白之词: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全词明白晓畅,“白衣卿相”即得名于此。词人流连“烟花陌巷”,视功名为“浮名”,看似是在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的不满,以及失意士子的真实感受,直抒蔑视名利之胸臆,但是结合柳永生平经历来看,倒不如说这是他意外被“落第”之后那一刻的满腹牢骚与精神落差,即时性的语态也不可被理解为凝固的人生态度。柳永内心实则孜孜以求,非常渴望功成名就,未尝不想“富贵显达”,但是面对失意的现实又无可奈何,加之其长期倚红偎翠,愤怒时便口无遮拦,百无禁忌。但他将这种矛盾心理表现得如此决断,让仁宗皇帝更加不能接受,愤激之下,直接让他“且去填词”,以至于在以后的仕途上无所作为,更加失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反而成就了他的歌词。
柳永应试四次仍未及第,此前其父柳宜已经去世,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靠专业作词维持生计。他长期羁旅漂泊,行踪不定,导致身心俱疲,愈感孤寂,正如《轮台子》词云:“一枕清宵好梦,可惜被、邻鸡唤觉”,在秦楼楚馆中放纵声色,发泄怨愤;“自古凄凉长安道”,表达了抒发郁郁不得志的悲愤和追求无果的失志之悲;“却返瑶京,重买千金笑”,依然寄情于把酒言欢,从乐工歌伎处寻求一时的精神平衡。这首词文人气质浓厚,看似洒脱,却没有真正放下心中的功名之念,依旧奔波于改官路上。他将游历过的城市山川写的真切生动,每一次被迫地启程与离开,都会对曾经的安定美好生活反复回味。
以富丽之笔写风土民情词
柳永都市词的面貌完全不同,他为展现壮丽山河、繁华都市,善用华丽辞藻极力铺陈,以其描写城市生活最为杰出的名篇《望海潮》为例: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一生辗转多个城市,其在杭州短暂生活过,生活体验经历真切,故对杭州风景名胜、风土人情极为熟悉。此词以热烈奔放、波澜壮阔的笔墨和华丽辞藻的堆砌,展现了杭州的雄伟壮观及优美如画的风景名胜,“钱塘自古繁华”,写出了杭州富庶景象,写出了“都会”人烟稠密,刻画了杭州的“形胜”,突出了杭州的“繁华”和“好景”,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柳永同时代的大臣范镇曾说:“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歌咏,乃于耆卿词见之。”黄裳亦云:“予观柳氏乐章,喜其能道嘉祐中太平气象。”都指出其都市词的艺术价值。
又如《透碧宵》词上阕:
月华边,万年芳树起祥烟。帝居壮丽,皇家熙盛,宝运当千。端门清昼,觚棱照日,双阙中天。太平时、朝野多欢。遍锦街香陌,钧天歌吹,阆苑神仙。
虽笔调夸张,但高度还原了当时汴京的繁华景象,人民安居乐业以及统治者歌舞享乐的历史面貌。此类词既是鲜活的都市风景画,也是具有历史考古意义的风土画,是柳永赋予慢词的全新意境。
咏物词的屯田笔法
柳永的咏物词对咏物传统有明显突破,在内容上不只是单纯的借情思咏物,在形式上也引入了慢词特征。通过句型的参差长短,深化了词“铺叙展衍”的表现技巧,结构巧妙严谨,通过连续的视觉体验,情感表现的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宽。试看代表其早期咏物词最高水平的慢词《望远行》:
长空降瑞,寒风翦,淅渐瑶花初下。乱飘僧舍,密洒歌楼,迤逦渐迷莺瓦。好是渔人,披得一蓑归去,江上晚来堪画。满长安,高却旗亭酒价。
幽雅。乘兴最宜访戴,泛小掉、越溪潇洒。皓鹤夺鲜,白鹇失素,千里广铺寒野。须信幽兰歌断,彤云收尽,别有瑶台琼榭。放一轮明月,交光清夜。
此词别具一格,一改其一贯的绮罗香艳、离愁别恨、凄凉悲惨,描写天然景色即雪情雪景,别有清新潇洒的情趣韵致,显示的是平和之音,愉悦之情。从极力的铺叙渲染中,巧妙化用前人有关“雪”的故事词句,以“初下”“渐迷”“广铺” 为枢纽,随着空间角度的变换,表现弥漫的雪景,浑沦一气、结构巧妙,层折分明。
柳永在填咏物词时讲究形神兼具,善于通过所咏物的不同个性、事物特征,刻画意象,运笔细腻自然,描摹生动传神,使读者从中受到感发。再看柳永自己创调的《黄莺儿》:
园林晴昼春谁主。暖律潜催,谷暄和,黄鹂翩翩,乍迁芳树。观露湿缕金衣,叶隐如簧语。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无据。
乍出暖烟来,又趁游峰去。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雾吟风舞。当上苑柳浓时,别馆花深处。此际海燕偏饶,都把韶光与。
此词看似咏黄莺,实为抒怀。首先描写春风骀荡、流莺娇姿、风流倜傥、逍遥自在、欢快热闹。下阕突然笔锋一转,从“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雾吟风舞” 来看,写黄鹂、写游蜂,又句句映照着人物。直至“别馆花深处”,流莺已经难以主春了。“此际海燕偏饶”,占尽韶光,更有自诩之意。不难看出,这正是柳永怀才不遇的深切感叹和哀伤的心情。
谀圣词
柳永是北宋时期第一个大力创作谀圣词的词人。此类词作一般在政通人和的社会状态下,专为皇帝歌功颂德而作,故用词典雅华丽,高贵雍容,但脱离社会现实,思想价值不高。柳永汇集皇家词汇庙堂之歌作谀圣词,用以粉饰太平、歌咏帝王,表现出了其在追求仕进道路上不同于“浪子”的一面。
(一)早期谀圣词与献颂“蹊径”
柳永早期谀圣词,用调稳妥,谨守规矩。此处依吴熊和考证,将其《玉楼春》归为谀圣词:
昭华夜醮连清曙。金殿霓旌笼瑞雾。九枝擎烛灿繁星,百和焚香抽翠缕。
香罗荐地延真驭。万乘凝旒听秘语。卜年无用考灵龟,从此乾坤齐历数。
此词作于北宋真宗时期柳永的第一次落第时,即其入仕之前。词的上片铺陈夜醮场面,自夜鸣奏结仙乐,各色旗帜飘扬,烛光灿如繁星,结构紧凑,极言场面盛大,气氛热烈;下片写奢华场景,“香罗”铺地,天子亲临祭祀道场,迎候真君,恭听秘训。最后两句是必不可少的谀圣词套话,祝愿国泰民安,与天地共长久。由此开始,因献颂而赐第的“蹊径”产生了,争奏赞颂者络绎不绝。以此观之,这也是柳永在急于进仕却屡遭黜落的情况下进献《玉楼春》的目的。
(二)入仕后谀圣词及心态
据文献可证,宋代帝王均喜爱小词,柳永登第入仕后谀圣词的创作数量增多,可见其内心实则是正统士大夫意识与民间新声的不断碰撞交融的矛盾结合体。他对于仕途还是很看重的,并非完全如其在《鹤冲天》中表现出的风流狂浪样子。 如《醉蓬莱》: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
此词多处借用前人典故诗文,对偶句比比皆是,上阙描写太平盛世,皇宫中祥和瑞丽的秋景;下片写皇帝出游的情景。全词形式多种多样,但缺少高贵庄重、富丽堂皇之态,词意在歌颂皇帝,却只是为了歌颂换取仕途上的功成名就,一改其往日词风直白通俗,敢言敢做的风格,因此审美趣味并不高。
柳永仕途潦倒,专力作词,长期流连于烟花柳巷,其读书治世用世之心仍坚持不懈,全力追求读书人的终极理想。这些词作看似“内容空泛,不值一读”,但它却真实反映了柳永作为文人士大夫内心深处的执着信念。柳永作为上层文人群体外的专业词人,在客观描摹升平社会景象时总是“归去凤池夸”,证明他渴望在上层官僚群体里获得接受和认可,来平衡他因仕途不顺产生的价值缺失感和人生挫败感。
影响
柳永熔融民间词与士大夫词、焊接小令与慢曲,丰富了词调,发展了词体,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同时,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又说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礼万俟咏等六人“皆在佳句”,“源流从柳氏来”。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柳词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故苏轼作词,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出词的一代新风。黄庭坚和秦观的俗词与柳词更是一脉相承,秦观的雅词长调,其铺叙点染之法,也是从柳词变化而出;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同样是从柳词脱胎。
柳永对词境的转型与拓展。唐五代的闺怨词,虽然精美,但女性抒情主人公是类型化的。而柳永笔下的妇女,一改唐五代词中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女性形象,大多敢怨、敢怒、敢言和敢爱,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生活气息。唐五代时期典雅温柔的思恋词,到了柳永手中,也发生大幅度的转变。原来多是女性思念男性,而柳词则多是男性对女性的思恋;以前写男欢女爱都比较矜持,柳词则大胆而毫无保留。
柳永词在转型之外,更多有开拓。在词人的内心世界层面,他第一次以自我化的男性身份,坦白直率地描写了在羁旅行役途中的忐忑心绪,也毫不隐讳地表达了对往日京城风流生活的留恋,一改往日诗人提到京城总是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思维定势。在词人外在的生活世界层面,他像写生的画家,描绘了羁旅行役途中所见自然山川的大好风光;又像摄影师,以远近镜头交替的方法,藉着富于代表性的意象,形象地描写了杭州、苏州、成都、汴京等城市的风貌,从而大大拓展了词的艺术空间,把词从闺怨亭台的狭窄范围解放出来,而换之以广阔的大自然背景,以及生气蓬勃的市民活动场面。
柳永对词境有开拓,在词的语言、节奏、结构方面也多有探索和新变。最值得关注的,是他长期生活在底层市民之间,以反叛的精神,漠视一般士大夫文人以白话入词为俗的观念,大胆吸收民间的俗语、口语入词。唐五代词的语言,经过两百多年的重复使用,已经变得陈词滥调,若不革新,则会变成死文字。词的生命也就完结了。幸好柳永及时利用慢词的形式,吸取了民间的口语,丰富了词的语言,恢复了词的生命。他的羁旅行役词,把白话与雅词成功揉合,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效应。
为了与慢词的体制相适应,柳永创造性地运用了此前诗词中很少用的新句式,如领字句、连绵句。柳永是北宋第一个成功大量运用领字的词人,领字对慢词的影响极大,它不但影响了慢词的句式与节奏,还改变了慢词的结构。柳永是北宋第一个大量运用连锦句的词人,也是第一个利用连绵句大大改革了词体结构的词人,连绵句创造了慢词的流动性节奏与连贯性结构,皆发人所未发。
柳永的慢词,为后来词人建立了典范:一是用韵上,柳永慢词的韵位比较稀疏。唐五代小令韵距紧密,节奏易趋缓滞,而慢词稀疏的韵距,可延长语句,加上虚字的运用,可淡化意象的浓度,进而强化节奏的前动性。二是在句式句法上,柳永创造性地用对句、排句、领字和连绵句来创造慢词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三是结构上,用层层铺叙的手法和戏剧性呈现、情景的递进,形成一种线性结构模式,融叙事、言情、绘景于一炉,而层次分明,易于听众接受和理解。
柳永在中国曲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词尤其是其俗词,对宋金以降曲的发展兴盛影响很大,甚至后世有人将其推尊为“曲祖” ,如明末清初的李渔即言“柳七词多,堪称曲祖”。
历史评价
北宋词人黄裳:“予观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是时予方为儿,犹想见其俗,欢声和气,洋溢道路之间,动植咸若。令人歌柳词,闻其声,听其词,如丁斯时,使人慨然有感。呜呼,太平气象,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事之黼藻,其可废耶。”(《演山集》卷三十五·《书乐章集后》)
北宋文学家晁补之:“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真唐人语,不减唐人高处矣。”(《侯鲭录》卷七)
北宋文学家陈师道:“柳三变游东都南、北巷,作新乐府,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
宋代诗论家严有翼:“小有才而无德以将之,亦士君子之所宜戒也。柳之乐章,人多称之,然大概非羁旅穷愁之词,则闺门淫蝶之语;若以欧阳永叔、晏叔原、苏子瞻、黄鲁直、张子野、秦少游辈较之,万万相辽。彼其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艺苑雌黄》)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①“又涵养百馀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词论》)②“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久成。”
南宋戏曲学家王灼:“(柳永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
南宋学者胡寅:“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然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浪谑游戏而已。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酒边词序》)
南宋藏书家陈振孙:“其(柳永)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若其人,则不足道也。”(《直斋书录解题》)
南宋词人张端义:“项平斋所训“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扣其所云,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贵耳集》卷上·引项平斋语)
清代词论家周济:“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幽艳,是不可及。后人摭其《乐章》,訾为俗笔,真瞽说也。”(《宋四家词选》)
清代文学家吴衡照:“苏之大,张之秀,柳之艳,秦之韵,周之圆融,南宋诸老,何以尚兹。”(《莲子居词话》)
清代经学家宋翔凤:“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传播四方。”(《乐府余论》)
清代词论家陈廷焯:①“后人动称秦、柳,柳之视秦,为之奴隶而不足者,何可相提并论哉!”②“东坡、少游,皆是情馀于词;耆卿乃辞馀于情,解人自辨之。”③“《莲子居词话》云:“苏之大,张之秀,柳之艳,秦之韵,周之圆融,南宋诸老,何以尚兹。”此论殊属浅陋。谓北宋不让南宋则可,而以秀艳等字尊北宋则不可。如徒曰秀艳圆融而已,则北宋岂但不及南宋,并不及金元矣。至以耆卿与苏张周秦并称,而不数方回,亦为无识。又以秀字目子野,韵字目少游,圆融目美成,皆属不切。且以大字目东坡,艳字目耆卿,亦不甚确。”④“耆卿词善于铺叙,羁旅行役,尤属擅长。然意境不高,思路微左,全失温、韦忠厚之意。词人变古,耆卿首作俑也。”(《白雨斋词话》)⑤“昔人谓东坡词胜于情,耆卿情胜于词,秦少游兼而有之。”⑥“秦、柳自是作家,然却有可议处。东坡诗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华倒影柳屯田”微以气格为病也。”⑦“秦写山川之景,柳写羁旅之情,俱臻绝顶,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词坛丛话》)
晚清词人郑文焯:“屯田北宋专家,其高浑处不减清真,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做挥绰之声。”(《大鹤山人词论》)
中国近现代词人夏敬观:“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
中国近现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①“其通俗之作,本代歌妓抒情,自必为此辈所喜闻乐道者,故其所作,传布极为广泛。”②“柳词除此类外,又多写羁旅离别之苦及节序风物之丽,后世惟周美成可以并美,故有周、柳之目。”(《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中国当代词学家吴熊和:“《乐章集》三卷,又《续添曲子》一卷,词调增至二百馀,其中一百多调,是首见于柳永词的。词人创调之多,两宋无出其右。柳词又大都为长调,开辟了词由小令进入长调的新阶段。柳词固然格调不高。难免有“词语尘下”之讥,但在词调方面的这种创立之功,是应受重视的。”(《唐宋语调的演变》)
轶闻典故
传唱一时
叶梦得的《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经常与歌妓游玩,他擅长填词。教坊中的乐工每次得到新的曲调,必求柳永填词,然后歌才能流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在丹徒任官时,曾见一位从西夏归朝的官员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奉旨填词
史载,柳永作新乐府,为时人传诵。宋仁宗洞晓音律,早年亦颇好其词。但柳永好作艳词,宋仁宗即位后留意儒雅,对此颇为不满。及进士放榜时,宋仁宗就引用柳永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黄金榜上》)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宋人严有翼亦载有此事,说有人向宋仁宗推荐柳永,宋仁宗回复“且去填词”,并说自此后柳永不得志,遂出入歌馆酒楼,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流连坊曲
柳永落第后,频繁地与歌伎交往,教坊乐工和歌伎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常常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连于坊曲,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存世柳词中涉及歌伎情感方面的约150首。
改换名字
柳永多次参加科举,但并未考中,直到景佑元年才得中进士。其实,在他没有考中之前,柳永多次用“柳三变”的名字参加科考,但一直落第,因此给自己改名为柳永,改名过后一段时间,他终于得偿所愿考中进士。
苏柳差异
据《历代诗馀》引俞文豹吹剑录》记载,苏轼在翰林院任职时,有个幕士很会唱歌。苏东坡问他:“我的词和柳永词相比怎么样?”幕士答道:“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岁的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人际关系
(以上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柳永著有《乐章集》,宋本为三卷,但久已失传。较早的版本为明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和毛晋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一卷。为之注释再版者,主要有吴重熹《山左人词》本、朱祖谋疆村丛书》本、唐圭璋《全宋词》、薛瑞生乐章集校注》本。共存词212首,诗仅存3首,包括《煮海歌》《题中峰寺》《赠内臣孙可久》。
人物争议
生卒年
关于柳永的生年,有多种说法:储皖峰的《柳永生卒考》,推测柳永生于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唐圭璋在《柳永事迹新证》中修正了储皖峰的说法,推测柳永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按雍熙四年(987年),恐系推算之误,后来唐圭璋在《徐州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发表的《论柳永词》一文即认为柳永生于雍熙二年(985年)。林新樵的《柳永生年小议》,推断柳永的生年为雍熙元年(984年)前后。在《柳永生年及其行踪考辨》中,李国庭又将柳永的生年上推四年,以为大约在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前后。李思永的《柳永家世生平新考》,否定了柳永生于柳宜入宋以后的说法,认为柳宜于开宝九年(976年)入宋,一直未回福建,据情理推断柳永此时当五至七岁,以六岁计,则当生于宋太宗开宝四年(971年)。但周子来在《柳永生年新证》中对此说提出质疑,认为还是唐圭璋的说法较为可信。刘天文的《柳永年谱稿》也同意“984年说”。
关于柳永的卒年,在《镇江府志》中,柳永侄子所作《宋故郎中柳公墓志》说:“叔父讳永……为泗州判官,改著作郎……授西京灵台令,为太常博士……归殡不复有日矣,叔父之卒,殆二十余年。”唐圭璋指出:据《嘉定镇江府志》卷十四,王安礼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守润,而柳永侄所作的墓志说那时柳永已死了二十余年,由此上推,柳永的卒年约在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此说为多数人认可。不过,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王辉斌在《柳永生平订正》一文则认为,所谓“柳永侄子所作《宋故郎中柳公墓志》”系伪作,柳永究竟卒于何年虽不可考,但肯定不卒于皇祐五年(1053年)。
安葬地
柳永的安葬地有多种说法:
湖北襄阳说:宋人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记载:柳永卒于襄阳,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合金将他葬于南门外。
湖北枣阳说:据说柳永晚年游历到湖北枣阳,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为伴,靠作曲填词度日,后来死在枣阳兴隆一带,歌伎们凑钱将他安葬在花山上。宋人曾敏行在《独醒杂志》中记载:“(耆卿)既死,葬于枣阳县花山。远近之人,每遇清明日,多载酒肴饮于耆卿墓侧,谓之‘吊柳会’。”宋人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亦载:柳耆卿“掩骸僧舍,京西妓者,鸠钱葬于枣阳县花山……其后遇清明日,游人多狎饮坟墓之侧,谓之吊柳七”。《枣阳县志》也载:“宋词人柳耆卿墓在兴隆镇花山。”
江苏仪征说:清人王士祯在《分甘余话》中提到:“柳耆卿卒于京口,王和甫葬之,然今仪真西地名仙人掌有柳墓,则是葬于真州,非润州也。”仪征古名真州,柳墓在仪征仙人掌。明隆庆《仪真县志》和清嘉庆《扬州府志》也有记载。
江苏镇江北固山或银山说: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载:“永终屯田员外郎,死旅,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时,求其后不得,乃为出钱葬之。”但叶梦得并未提及柳永究竟葬于何处。据传,北固山下有柳永墓。明《丹徒县志》、明《镇江府志》等,都说丹徒土山下有柳永墓,甚至有的还提及墓志铭残碑的部分内容。土山,今改为银山。
以上各说均有史籍记载。现代不少专家更倾向于润州(今江苏镇江)说。西北大学教授薛瑞生是研究柳永生平、著作的专家,他通过考证支持“镇江说”;中国现代词学家唐圭璋在《柳永事迹新证》中排除了柳永墓址“仪征说”“襄阳说”“枣阳说”等说法,肯定了叶梦得《避暑录话》的“润州说”,得到了国内诸多学界同人支持;官桂铨1982年的著作《关于柳永的葬地》通过清代考据家叶名沣的《桥西杂记》中的《柳耆卿墓》一文,再次重申了“润州说”。
后世纪念
祭日
据传,柳永晚年穷困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无亲人祭奠。歌伎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每年清明节,又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
纪念馆
柳永纪念馆位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武夷宫古街中段,建成于2004年,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是一座三层楼阁式仿宋民间建筑。李锐题写馆额,照壁高悬毛泽东书写的巨幅柳永词作《望海潮·东南形胜》。馆前草坪上矗立着柳永的全身铜像,旁边有一方长方形石头,上面刻写:“柳永墓冢抔土还乡记”。纪念馆内设有生平馆、柳词书画馆、《巫山一段云》词意画之馆和《煮海歌》词意画之馆。
研讨会
2001年4月11日,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以及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的150多位柳学专家学者,聚集在柳永的故乡——武夷山市,参加由中国韵文化学会、福建省文化厅、武夷山市政府等联合主办的“中国首届柳永学术研讨会”。
研究著作
2020年10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终身教授梁丽芳出版了《柳永及其词之研究》(A Study of Liu Yong and His Lyr⁃ics),这是中国词学史上第一部用双语写成的词学研究著作。
史料索引
柳永本人宋史无传,他的生平事迹多散见于地方志、野史、笔记之中,如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八、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十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以及《建宁府志》、《福建通志·文苑传》、《余杭县志》卷二十一等。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元代关汉卿著杂剧《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故事是说柳永与才貌兼备的青楼女谢天香相好,有婚姻之约。柳之好友钱可要柳永去应试,柳托钱照应天香。钱原本要为难天香,但见她才色过人,顿生怜惜之心,为她除了乐籍,收入府中,许她做小夫人。天香进府三年,钱不曾与她亲近,她甚为不解。柳永中了状元,钱可请他到家,说明把天香收在府中是代柳永照应她。谢柳二人颇为感激。柳将谢接回府中。
话本《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宝文堂书目》著录作《柳耆卿记》,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作《柳耆卿玩江楼记》,明代洪楩将其辑录在《清平山堂话本》中,名为《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故事内容大致如下:宋代词人柳永生得风姿俊逸,吟诗作赋、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专爱在花街柳巷,终日与妓为伴。后因人保奏而成为江浙路管下余杭县宰。在任期间,于官塘水次处建一楼,题之曰“玩江楼”,以自娱。此处有一歌妓,名周月仙,生得冰剪明眸,意态妖娆,柳永恋其美色,想与之好,但月仙再三拒绝。后知其与黄员外交好,每夜用船往来。柳永便密令舟人夜间在船内强占周月仙,月仙不得已而从之,且作诗以自伤,然柳永以此为要挟,强迫周月仙跟从他,后遂如愿以偿。
在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有一篇《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写的是柳永在汴梁城里常为乐工歌女填词,放旷不检,以妓院为家。数年后,他死于妓院中,歌妓出钱把他安葬。出殡之日,全汴梁城的歌妓为他送葬,哭声震天,数里可闻。从此,每年清明前后,众歌妓不约而同前来给其扫墓。
明末清初邹式金作杂剧《风流冢》,写柳永为浙江余杭县尹时,往访名妓谢天香,谢天香适在家吟咏柳永词,十分倾倒。宋皇本拟重用柳永,吕丞相认为不可,乃下诏将柳革职。柳谢吟咏为乐,甚为相得。后逝世,谢与众名妓前往柳墓祭奠。
影视形象
2013年越剧《柳永》:王君安饰演柳永
2004年电视剧《书剑情侠柳三变》:林志颖饰演柳永
2014年电视剧《天下第一针》:丁正勇饰演柳永
2017年电视剧《将军在上》:孙霆饰演柳永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18:4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