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州窑
中国唐代洪州窑
中国古代重要的青瓷窑场,属于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窑址分布在现江西丰城市一带,此地唐代属洪州,故称洪州窑。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800年的历史。以烧青瓷为主胎色较深,施化妆土,釉色多为褐色,与唐代陆羽茶经》描述的:“洪州瓷褐”相吻合。另还有一种青绿釉瓷,色调较深,灰青明亮。
简介
唐陆羽《茶经》记载,江西的洪州窑是烧造青瓷的六大名窑之一。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文献和实物资料,人们对其产品特色及烧造工艺了解甚少,洪州窑址所在地便成了中国陶瓷史上及学术界悬而未决的疑案。1974年,南昌县文物工作者在本县岗上赣江岸边的上湖村一带发现了较多的青瓷器及残片,枯水时江边残片更多,并发现有火烧土,专家认为这里是一处烧造青瓷的古窑址。1977年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与之隔江相对的丰城曲江罗湖地区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古代窑址。此后经省考古研究所及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单位的多次发掘,先后清理出窑床及东汉时期的圆窑和大型隋唐时期的龙窑,出土陶瓷器及窑具近2万件,窑址沿赣江两岸绵亘达20余公里,已发现窑址30处,面积40多万平方米,皆坐落于赣江或与赣江相通的清丰河、药湖畔的山坡和丘陵岗埠地带,而古时丰城隶属于洪州。
考古出土遗物表明洪州窑烧瓷历史悠久,始烧于东汉,发展于两晋、南朝,鼎盛于隋唐,终烧于晚唐五代,烧造时间长达800余年。洪州窑至少在东汉晚期已能烧造出精美的青瓷,以大器型的深腹罐为主,常见的器物有双唇罐盘口壶等。造型朴素大方,釉色以纯正光润的青黄色釉为其显著特点,在少量的器物腹部及口沿至肩部划出连弧纹及圆涡纹、水波纹;三国、两晋烧制鸡首壶、虎子、等、砚台等;东晋到南朝,逐渐进入兴盛时期。东晋时期洪州窑产品中开始出现用褐釉点彩装饰盘口壶口沿的手法。南朝时洪州窑产品其釉色以淡青微闪黄为主,由于此时已使用匣钵,器物釉面光洁,器型中出现博山炉温酒壶,制作精巧的座、杯分体,合二而一的转杯,更是一绝,带足的炉、托杯、托炉灯盏五盅盘、格盘等亦成为这一时期墓葬中可见的丰富冥器,图案装饰除刻花、划花、印花外,亦采用了堆塑镂孔等技艺。南朝时又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时期,这时不仅豫章城内大量兴建寺庙,也在洪州窑的产品中得以体现,如出土于南朝墓中的莲瓣纹托杯、深腹碗、盘中的莲瓣纹,从流畅的线条、晶莹的釉色和细小的冰裂开片,不仅反映出制瓷工匠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之心,而且反映了洪州窑的生产技艺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隋唐时期,洪州窑青瓷的釉色也起了一些微细的变化,釉色以米黄而略泛青色见长,褐色釉的使用逐渐盛行起来,反映高雅文化的投壶、瓷砚在随葬器物中屡屡发现,瓷砚为十二竹节足到十六马蹄足,使其不仅有实用性且具观赏性。据《唐书·韦坚传》关于洪州窑产品运抵长安的记载,说明洪州瓷在唐代确已达到“贡品瓷”的工艺水平。
洪州窑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名窑的烧瓷历史、烧造工艺,尤其是进一步探讨匣钵装烧玲珑瓷芒口瓷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过去多认为玲珑瓷始烧于“明隆庆万历时期”,隋代玲珑瓷在洪州窑遗址出土,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罕见一例。过去认为芒口瓷发生于“上承晚唐,下启北宋”的河北定窑,而洪州窑在南朝时期即出现“对口扣烧”的芒口瓷,至少应有1500年的历史。大量出土的装有多种青瓷产品的匣钵窑具可以证实,洪州窑匣钵装烧工艺的使用早在东晋、南朝就开始,这也是目前在全国所发现的最早实例。
窑址
1992年至今,文物考古部门在江西丰城洪州窑遗址发掘出土各类窑工具和青瓷器计11985件,并在丰城辖境内6个乡(镇)、19个自然村调查核实了20余处古瓷窑址。大致范围从南面的河州乡罗坊窑址到北面的同田乡麦园、龙雾洲窑址,东西由曲江镇的郭桥缺口城至西面尚庄镇黄金城窑址,相距20余公里。考古资料证实,洪州窑始烧于东汉晚期,兴盛于两晋至中唐,晚唐五代渐趋衰退而终烧。大量资料表明,江西丰城应是中国青瓷器的最早发源地之一。比“瓷都景德镇还要早一千余年的烧造历史。此项发掘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洪州窑窑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展
洪州窑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它从东汉晚期始,经三国、两晋、南朝、隋、唐、五代,约有800年历史。在唐代早期得到较大发展,胎多为黄白色,少量灰白色,粗糙但较坚硬。以烧青瓷为主,釉色一般较淡,青中泛黄;也有黄褐,酱紫等色。盛唐至中唐时,达到历史上产量的高峰,造型丰富,有大碗,盘口壶双唇罐、杯等,有的仿金银器,有胎色较深,施化妆土,釉多为褐色。均讲究装饰,多刻印花朵、图案形花叶,沿器物周壁对称排列,端庄、富丽。
艺术特点
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唐陆羽茶经》:“越州上,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皆)不宜茶。”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就所出土的茶具而言,洪州窑各类青瓷杯有敞口、敛口、外卷唇之分,有鼓腹、削腹、折腹之别,底腹交接处旋削螺旋纹,或假圈足玉璧形底等多种形制,纹饰有重圈纹、重圈环点纹、重圈环水波纹、双层重圈间弦纹、蓖点纹、梅花和联珠纹等多种。其中的把手折腹杯和双层重圈纹折腹杯,纹样新颖,造型雅致,胎质细腻,釉色莹润,用以盛茶,茶汁清澈。其盏托呈盘状,浅腹,璧形底,盘心塑有圆凸圈,用以承托茶杯,制作精良,设计考究。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为洪州窑鸣不平:“陆羽以瓷色为主要标准,只能算是饮茶人的一种偏见。”
影响因素
从文献记载上看,洪州窑瓷器曾享誉一时。《唐书》卷一三四“韦坚传”记载: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陕郡太守、水陆运使韦坚,引河水到长安“望春楼”下,凿为“广运潭”,玄宗诏群臣同登楼临观,韦坚率江淮并汴洛漕船三百艘,漕船各署郡名,满载各郡轻货豫章郡(洪州)船载“力士瓷、饮器、茗铛、釜”(即:名瓷、酒器、茶铛、茶釜),船首尾相衔进,数十里不绝。京城观者骇异。像这样盛大的南方手工业和土特产品水上展示,其中名瓷独举豫章(洪州),这足以说明洪州窑青瓷器当时确已驰名全国。
洪州窑青瓷展
南昌县博物馆收集整理了大量洪州窑青瓷器资料 以现行办公位置,设立了洪州窑博物馆从实体展出到网上虚拟展厅,从隋代至晚唐五代,完整的记录了洪州窑青瓷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馆藏700余件洪州窑青瓷文物,数量多、质量精、系列完整清晰,是洪州窑青瓷文化的重要收藏地。对传承和保护洪州窑文化遗产,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洪州窑青瓷展”是南昌县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独立举办的首个洪州窑青瓷的专题展览。展览面积880平方米,展线长235米,展出青瓷文物259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66件(套)。
此展览通过众多精美的洪州窑青瓷文物,辅以复原景观、影像播放、语音讲解等手段整体再现了唐代六大名窑之一的洪州窑历史风貌和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历史地位,同时也表现了江西古代的社会生活
“洪州窑青瓷展”荣获“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洪州窑.图书
书 名: 洪州窑——中国历史名窑大系
作 者:张文江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1-1
ISBN: 9787805318790
开本: 16开
定价: 88.00元
内容简介
中国陶瓷的发展已有一万年甚至更长的历史,陶瓷器的烧制和使用对华夏文明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陶瓷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有的历史价值已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在探求和寻觅古代文明足迹的过程中,引发并形成了中国陶瓷研究的。热潮,其标志是更多研究领域的开拓:
除了方法的更新以外,资料的丰富和真实是推进陶瓷研究的关键。可供我们使用的陶瓷信息资源有三类,即传世文物、文献资料和出土器物或标本。
传统的陶瓷研究依靠有限的传世文物。但经世事沧桑,古代器皿遗存者不足百一,难窥中国陶瓷全貌。宋元起,各种文献中有关陶瓷的内容渐多,并出现陶瓷方面的专著。在这些文献中,记录了古代陶瓷的品种、特征、窑口、烧造等方面的情况,是非常宝贵的文字资料。但必须看到,因缺乏大量实物资料的支持,表达往往语焉不详,后人对先贤著述的引证和诠释又难免穿凿附会,使今天的读者迷茫失措难见真容。
本书材料翔实可靠,是窑址发掘的第一手资料。内容丰富,立论正确、注重器物胎、轴、底足、工艺等细节的阐述,以达到形象、直观、深入浅出的目的。这些都是该书所具有的特点。作者在注重科学性和学术性的同时,也面向读者,注重可读性和通俗性。
作者简介
张文江,1967年生于江西省南康市。198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从事田野考古和古陶瓷研究,在国内发表研究论文多篇,为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
目录
总序
一 洪州窑的发现
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文献记载
窑址分布
二 洪州窑制瓷工艺的发展
东汉时期(约公元二世纪后半期-公无222年)
三国时期(公元222年-265年)
西晋时期(公元316年-420年)
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
隋代时期(公元589年-618年)
初唐时期(公元618年-704年)
盛唐时期(公元705年-820年)
晚唐五代时期(公元821年-960年)
三 洪州窑青瓷的造型
碗盏杯盘
其他
四 洪州窑的历史地位
洪州窑青瓷的流布和发现
洪州窑青瓷的工艺成就
五 洪州窑名品欣赏
洪州窑窑址分布图
后记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4 14:41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