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
陕西省辖地级市
渭南市,陕西省辖地级市,古称下邽、莲勺,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陕西省东部,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属温带季风气候,总面积13030.56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1月,全市下辖2个区、7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截至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60.4万人。
历史沿革
渭南作为县名,始于前秦苻坚甘露二年(360年),以县城在渭水之南而得名。
(约前21—前16世纪),传说属雍州,为有扈氏族活动区,境内有芮国、虞国等诸侯方国。商(约前16—前11世纪),纳入中央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域,西部为骊戎国之地。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属当时的京畿之地,境内诸侯国列布,著名者如韩城之韩国、芮国,华州之郑国。
东周(前770—前256),春秋时东部属晋,西部属秦。周庄王十年(前687年),秦国在今华州区设郑县。战国时,渭南东部先属魏,魏襄王五年(前314年)献于秦,辖渭河以南、洛河以东地区。
(前221—前206),渭河以南属骊邑,渭河以北属下邽。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设内史,辖骊邑、下邽等,此时,北部还设有莲勺县,据《汉书·地理志》载:“当属内史”。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进军关中,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骊邑、下邽一度属之,莲勺亦当属之。二年,汉设渭南、河上二郡。郑、骊邑属渭南郡,莲勺属河上郡。高祖九年(前198年)撤二郡,复隶内史。高祖十年(前197年)七月,骊邑更名新丰。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内史为左右。新丰、郑、下邽属右内史,莲勺属左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冯翊。新丰、下邽、郑属京兆尹,莲勺属左冯翊
新莽始建国元年到地皇四年(9—23年),设烈郡、新丰、下邽、莲勺各县属之。
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下邽并入郑县,属京兆尹;莲勺数左冯翊。密畤县,当时在此时并入新丰,属京兆尹。建和元年(147年),又恢复下邽县,改隶左冯翊。魏(220年—265年),改京兆尹为郡,左冯翊为冯翊郡。新丰、郑县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隶雍州冯翊郡。
(265年—316年),新丰、郑县仍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仍隶雍州冯翊郡。东晋前秦苻坚甘露二年(360年)正月,割新丰、郑县地,置渭南县(县域在今老城北),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仍属雍州冯翊郡,后秦时,渭南、下邽隶属未变,唯据《太平寰宇记》载:“姚苌废莲勺县。”北魏登国元年(386年),因避道武帝拓跋珪名讳,改下邽为夏封县,迁治于雄霸城(今巴邑镇)。太和三年(479年),复设莲勺县,废夏封入莲勺,隶雍州冯翊郡。孝昌三年(527年),改渭南县为南新丰县,并设渭南郡,治所迁至县城东南四里明光塬上。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复设夏封县,与莲勺同隶雍州冯翊郡。废帝二年(553年),分置灵源、中源二县,改南新丰县为渭南县。三县均隶雍州渭南郡。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废渭南郡、灵源、中源入渭南县,属雍州京兆尹。同年因莲勺界内屡有“群盗”,置延寿郡,郡治在夏封县,领夏封、莲勺。
初,置雍州,不久改为京兆郡,渭南属之。开皇三年(583年),废延寿郡。大业元年(605年),改夏封为下邽,与莲勺同属冯翊郡。大业十年(614年),将下邽县治迁到今下吉城,隶同州
武德元年(618年),渭南改隶华州。垂拱元年(685年),华州改为太州。神龙元年(705年),又复为华州。天授二年(691年)七月,析渭南、庆山置鸿门县,县治在零口镇。同时设鸿州,领渭南、庆山、鸿门、高陵、栎阳等县。大足元年(701年),废鸿州及鸿门县,渭南属雍州。开元元年(713年),渭南隶京兆府京兆郡。自武则天垂拱元年将华州改为太州后,州名几经更改,下邽县隶属未变:开元元年(713年),为华州华阴郡;天宝元年(742年),州废郡存;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名为华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改为太州;宝应元年(762年),复名为华州;宝历元年(825年),复为太州;乾宁四年(897年),为兴德府;光化三年(900年),为华州。
五代后梁时,渭南隶大安府;后唐、后晋、后汉一直隶京兆府,后周显德二年(956年),改隶华州。下邽县一直隶华州。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华州为镇国军;至道三年(997年),陕西路华州华阴郡;皇佑五年(1053年),改镇国军为镇潼军,渭南属之。熙宁六年(1073年)撤渭南,入郑县。元丰元年(1078年)恢复渭南县,隶永兴军路华州华阴郡。下邽县,一直隶华州华阴郡。
皇统二年(1142年),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改镇潼军为金安军,渭南、下邽属之。
中统元年(1260年),改金安军为华州。至元元年(1264年),并下邽入渭南,曰并管。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路为安西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渭南隶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华州。
洪武十四年(1381年),革“并管”名,下邽化为渭南县,县境始跨渭水南北,隶陕西省等处承宣布政史司西安府华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直隶西安府。
清,渭南县、富平县隶陕西省西乾鹿道西安府,其余十州县隶属陕西潼商道同州府。
民国初,属关中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陕西省。
1948年到1949年,渭南市境内陆续解放,各县人民政府废除了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实行区、乡、村三级制。
1980年1月,将蒲城县的高楼河、肖家堡、阿庄、广阳4个公社划归铜川市
1994年12月17日,撤销渭南地区和县级渭南市,设立地级渭南市,市人民政府驻东风街83号。原渭南地区的华阴、韩城两个县级市由陕西省直辖,渭南市代管。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0年5月,渭南专区对县以下行政区划进行了缩编,全区13县共设105区908乡,富平县设10区97乡。剔除临潼、蓝田二县,境内共设92区787乡。
1956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各县相继对区划进行了调整,并小乡为大乡,乡下辖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各县相继撤乡,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同年11月,并小县为大县,今境内共设渭南、蒲城、大荔、韩城四县。县以下区划随即进行了调整,并小社为大社,下设管区、大队、生产队,除临潼、蓝田二县,境内共设42个公社234个管区。
1961年8月,恢复华县、华阴、潼关、合阳、澄城、白水、富平县后,各县对县内行政区划重新整编,撤销管区,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制。境内的11个县(除临潼、蓝田)共设208个公社,渭南、蒲城、富平三县在公社之上还设有区工委。
1975年11月,区工委撤销。
1984年,渭南、韩城改县为市(县级),驻地城关镇改为街道办事处。按照政社分设的规定,各县(市)普遍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全区共设街道办事处2个,乡180个,镇55个,村3139个。
1988年,移民返回库区,大荔县增设了6个乡,华阴县增设了3个乡。
1990年12月27日,撤销华阴县,设立华阴市(县级),以原华阴县的行政区域为县级华阴市的行政区域。
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复省人民政府《关于渭南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同意撤销华县,设立渭南市华州区,以原华县的行政区域为华州区的行政区域。
区划详情
截至2022年11月,渭南市辖临渭区、华州区2个区,有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白水县、蒲城县、富平县7个县,代管韩城市、华阴市两个县级市,共108个镇、28个街道,2068个行政村,271个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渭南市位于黄河中游,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东经108°58′—110°35′和北纬34°13′—35°52′之间。东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依秦岭商洛为界,北靠黄龙山乔山延安铜川接壤。南北长182.3千米,东西宽149.7千米,土地面积13030.5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渭南市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中部渭河冲积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地势属于华北地台的陕甘宁盆缘区,地质呈现南北隆起,中部断陷的阶梯状地堑构造。南北高,中间低,东西开阔,呈仰瓦状。海拔330—2645米之间。外围是台塬,垦耕历史悠久。南部黄土台塬与洪积扇相间。南北边缘为石质山地。
气候
渭南市气温偏高,呈现冬不冷、夏不热的特点;降水总体偏多且时空分布不均,表现为冬夏多、春秋少;日照分布不均,地域分布为南部偏多,中北部偏少。季节气候为:冬季气温偏高,暖冬特征明显;春季冷热交替,乍暖还寒;初夏酷热干旱,仲夏多雨凉爽;秋季阴雨绵绵,收种推迟。年内大风、倒春寒、春旱、夏和秋连阴雨等灾害天气频发,但整体气象灾害中等发生,危害较小。年平均气温为12.5℃—14.8℃。全年总降水量为489.6—795.0毫米。汛期降水分布不均,全市大部分县市偏多,个别县市接近常年。汛期(5—9月)降水总量为372.1—625.3毫米。全年太阳光照分布不均,年总日照时数1784.1—3130.6小时。
水文
渭南市地表水主要为河川径流。河流分过境、入境和境内河流,均属黄河水系。黄河、渭河洛河(北洛河)为主要过境、入境河流。全市河川集水面积13134平方千米,有河流和1千米以上的沟道4113条。河流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25条,5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45条,1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144条。渭南市地下水较为丰富,在可利用的水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年可开采量6.56亿立方米,可开采模数地域差异很大,总补给量为15.08亿立方米。境内南、北山区地下水贮存在第四系基岩中,其他地区则广布于松散岩层中。受地层构造的控制,多数地区形成上下叠置的双层或多层水体。地下水位标高由盆地南北两侧边缘向渭河河谷方向递减,资源由贫到富,水质具有一定水平分带规律,呈现出盆地型地下水特征。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流经渭南市境的河流主要有黄河、渭河、洛河。黄河自北而来沿边境流过,洛河自西北而东南入渭河,渭河自西而东在境内汇入黄河。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246.8亿立方米;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63.41亿立方米;洛河多年平均径流量6.39亿立方米。全市当地水资源总量13.13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10.04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7.22亿立方米。临渭区、华州区、华阴市、韩城市的黄河漫滩和渭河傍河区为地下富水区。
矿产资源
渭南市已发现矿产51种,探明储量的有煤、钼、铅、锌、铁、铝、白银、水泥用灰岩、大理石、蛭石等33种,易于开采的20余种,以煤、钼、金、铜、水泥用灰岩、大理石为优势矿种。
生物资源
渭南市有野生动物360多种,其中受国家保护珍稀动物35种,如丹顶鹤、黑鹳、大天鹅、青羊、金鸡等。人工饲养畜禽20多种,其中以秦川牛、关中驴、奶山羊等量大质优,驰名全国。全市有野生植物2500多种,栽培植物150多种,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薯类、豆类、棉花、烟叶、油菜、花生、芝麻、苹果、酥梨、葡萄、花椒、红枣、柿子、核桃、板栗、杏、桃等。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渭南市常住人口为4688744人。
截至2022年底,渭南市常住人口461.9万人,比上年减少1.2万人。出生人口3.06万人,出生率6.62‰;死亡人口3.88万人,死亡率8.41‰;自然增长率-1.79‰。城镇人口237.14万人,占51.34%;乡村人口224.76万人,占48.66%。截至2023年末,渭南市常住人口460.4万人,较上年减少1.5万人。出生人口2.59万人,出生率5.63‰;死亡人口4.19万人,死亡率9.09‰;自然增长率-3.46‰。城镇人口241.02万人,占52.35%;乡村人口219.38万人,占47.65%。
参考资料来源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2年,渭南市生产总值2201.13亿元,较上年增长4.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30.7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847.93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922.47亿元,增长2.9%。人均生产总值47592,比上年增长4.8%。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072.5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8.7%,占比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2022年,渭南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下降7.8%。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8.3%;第二产业投资下降3.0%;第三产业投资下降7.3%。
2022年,渭南市地方财政收入93.19亿元,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1.3%;财政支出532.82亿元,较上年增长13.8%。
参考资料来源
第一产业
2022年,渭南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47.7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农业增加值344.97亿元,增长4.2%;林业增加值2.77亿元,增长2.0%;畜牧业增加值78.31亿元,增长6.5%;渔业增加值4.68亿元,增长5.8%;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7.04亿元,增长5.3%。
2022年,渭南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775.35 万亩,增长0.3%;粮食产量250.71万吨,增长0.6%。其中,夏粮425.83 万亩,下降0.4 %,产量 126.07 万吨,增长0.5 %;秋粮349.52万亩, 增长1.2%,产量124.64万吨,增长0.8%。
2022年,渭南市蔬菜面积139.76万亩,增长2.2%,总产量329.88万吨,增长3.0%;水果面积319.75万亩,增长0.3%,总产量397.07万吨,增长6.1%;瓜类面积44.87万亩,总产量99.05万吨,下降0.9%。
2022年,渭南市肉类产量19.92万吨,增长4.9%;蛋类产量14.64万吨,增长0.4%;奶类产量53.46万吨,增长9.2%。年末出栏生猪207.37万头,增长4.0%;出栏牛7.63万头,下降1.3%;出栏羊46.89万只,增长0.2%;出栏家禽830.7万只,增长4.6%。年末生猪存栏149.13万头,增长2.4%;牛存栏21.2万头,增长0.3%;羊存栏58.07万只,下降1.6%;家禽存栏1651.5万只,增长0.5%。
第二产业
2022年,渭南市全部工业增加值760.7亿元,比上年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比上年增长43.9%,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下降3.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比上年增长5.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1.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7.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11.3%、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6%。
2022年,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2400.67亿元,增长6.7%;营业成本2186.11亿元,增长8.5%;实现利润总额65.77亿元,下降27.9%。
2022年,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075.69万吨标准煤。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123.8亿度。
2022年,渭南市建筑业增加值94.13亿元,增长2.1%。资质以上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33.72亿元,增长7.2%。资质以上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额759.42亿元,增长15.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57.91万平方米,下降2.4%。
第三产业
2022年,渭南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9.03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91.69亿元,增长12.9%。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2.3%,饮料类增长14.0%,烟酒类增长11.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0.6%,化妆品类增长20.9%,金银珠宝类下降0.2 %,日用品类增长17.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7.7%,中西药品类增长10.3%,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5.7%,家具类下降5.2%,通讯器材类下降4.8%,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9.2%,汽车类增长11.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2.7%。
截至2022年底,渭南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600.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813.35亿元,增长15.7%。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87.06亿元,增长12.7%,其中短期贷款360.87亿元,增长5.9%,中长期贷款1241.93亿元,增长14.1%。
2022年,渭南市保险业保费收入 98.39亿元,下降2.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 23.34亿元,增长6.2%;人身险保费收入75.05亿元,下降4.8%。保险赔款总额 31.99亿元,下降3.2%。其中,财险赔款 14.63亿元,下降5.5%;人身险赔款 17.37亿元,下降1.2%。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2年,渭南市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80项,合同金额23.25亿元。其中,技术开发合同211项,合同金额9.54亿元;技术转让合同8项,合同金额3.7亿元;技术咨询合同8项,合同金额1.4亿元;技术服务合同153项,合同金额8.61亿元。
2022年,渭南市共授权专利1740件,其中发明专利99件,实用新型专利1451件,外观设计专利190件。年末全市有效发明专利789件,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832件。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54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0.822件。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底,渭南市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2112所,其中:幼儿园1209所,小学645所(含小学教学点206所),普通初中183所,普通高中42所,特殊教育学校10所,职业高中23所;在校学生730553人,其中:幼儿园150159人,小学328537人,初中140282人,高中78944人,特殊教育1363人,职业高中31268人;教职工70729人,其中:幼儿园21315人,小学21033人,初中15339人,高中9993人,特殊教育299人,职业高中2750人;专任教师55149人,其中:幼儿园11646人,小学21116人,初中12267人,高中7672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239人,职业高中专任教师2209人。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8%。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底,渭南市共有12个国有文艺院团,7个剧院;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2个,藏书总量242.95万册。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底,渭南市拥有卫生健康机构3928个,其中医院172个,社区服务中心(站)75个,卫生院199个;拥有床位34933张,其中医院27998张,卫生院6935张;卫生技术人员4094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2414人。
体育事业
2022年,渭南市建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乡镇街道办项目5套,维修更新改造行政村体育惠民工程236个。成功举办体育舞蹈、农耕赛等重大赛事148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项、市级34项,县级109项,参与人数达到200多万人次。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4万余人,体育社会组织315个,健身活动站点801个,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市人口的43.6%。全年审批一级运动员30名、二级运动员94名,全市现有注册运动员2240名。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底,渭南市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72.73万人,其中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52.4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4.1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71.78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46.8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37.3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27.05万人。
截至2022年底,渭南市社会福利院共有床位480张,供养201人,全市共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06所,床位3400张。
截至2022年底,渭南市有城市低保3822户7289人、平均保障标准610-620元/月;村低保54424户141217人、平均保障标准203-403元 /月;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五保)8659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1317人,基本生活标准 6300-12000元/年,照料护理标准2100-5256元/年,临时救助28712人次。
交通运输
渭南市境内交通发达,陇海铁路包西铁路侯西铁路宁西铁路大西客专、郑西客专、黄韩侯铁路、连霍高速西禹高速、渭蒲高速、榆商高速贯穿南北。连霍、西禹高速公路,108、310国道,101、106等7条省道,同陇海、西延、西韩、西南等6条铁路纵横交错,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县县通铁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千米43.2千米,高速公路总里程为268.4千米,均居陕西省各市之首。渭南中心城市距省会西安60千米,距咸阳国际机场90多千米。
2022年,渭南市公路货运量1.68亿吨,比上年下降1.5%;公路货运周转量240.48亿吨千米,增长2.7%。公路客运量756.93万人,下降41.2%;旅客周转量39840.57万人千米,下降45.5%。
历史文化
渭南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又称“华夏”即源于渭南:“华”即华山,“夏”指“夏阳”特指横亘于这区间的狭长地域。由这里产生的文明即就是“华夏文明”,因此渭南也有“华夏之根”的称谓。因其卓著,故延伸为后世中华民族之典。距今约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曾在市域内繁衍生息;“大荔人”头骨化石,是距今约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化石;“禹门口洞穴堆积”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沙苑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亦影响深远。
渭南市是中国戏曲之乡和民俗之乡,华县皮影华阴老腔、合阳提线木偶、同州梆子、富平阿宫腔、澄城尧头陶艺等1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风景名胜
截至2022年底,渭南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3697处,古遗址1207处,古墓葬739处,古建筑1371处,石窟寺及石刻2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53处,其他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68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98处。馆藏文物24519万件(组),其中一级文物95件(组),二级文物174件(组)。在众多的文物古迹当中,以唐睿宗李旦桥陵、司马迁祠墓、西岳庙、仓颉庙、党家村明清民居最为著名。渭南的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珠联璧合,空间组合良好,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丰富的资源。全市A级景区79家。其中,AAAAA级景区1家,为华山风景名胜区;AAAA级景区14家,分别为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陕西富平陶艺村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洽川风景区、渭南市汉太史司马迁祠、韩城博物馆、韩城市梁代村芮国遗址博物馆、韩城党家村景区、澄城县尧头窑景区、大荔县同州湖景区、渭南桥陵景区、白水林皋慢城生态旅游区、临渭区渭北葡萄产业园、大荔县丰图义仓景区、渭华起义纪念馆,大荔县八鱼石墓博物馆
名优特产
著名人物
三圣三贤:三圣是指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三贤是指宋代名相寇准,唐代大将张仁愿,唐代诗人白居易
荣誉称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8 08:0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