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须之战是发生于
东汉末年至
三国后期,
吴国与
魏国之间前后共计四次的战争。因战场主要在
濡须附近而得名。
背景
东关具有重要的
战略地位。其重要性在于,如果东吴丢失濡须口,魏军就可以进入
长江,进而攻占
牛渚(
采石矶),逼近
建业(
南京),所以,东关为天下兵家的必争之地。
濡须最早进入东吴政治集团视野。东吴将领
陈武仁厚好施,在
庐江郡(濡须是在庐江郡的境内),无论是乡里人,还是远方客,大多
依讬于陈武。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
孙权决定将都城从
京口(
镇江)“徒至
秣陵”,即南京,
张纮对孙权说:“秣陵的山川一带有帝王之气,如果
明公在此建都,一定能成大事,不过
秣陵名字不吉利,不如取名建业。”孙权于是下令兴建
石头城,这就是南京又叫石头城的来历。这次迁都标志着孙权势力范围的政治中心向西移动,开始向长江中游发展。
孙权深知,在
赤壁之战中遭到惨败的曹操一定会再来伐吴。当时,
含山、
无为已经属于孙氏控制。曹操要渡江伐吴,必定要从
巢湖,经濡须水口,进入长江。孙权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濡须水口不保,长江岸防就会门户大开,魏军就可以随时直逼都城建业。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孙权一面迁都秣陵,一面派兵在东关修筑防御。孙权在濡须山上筑城立关,在七宝山上建西关,两关对峙,中有石梁,凿石通水,为险关津道。孙权又在
吕蒙建议下,修筑形似堰月形的
濡须坞。到了后世,12世纪的
南宋王朝在此基础之上,对濡须坞进行扩建,并称之为
偃月城。
战争序幕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经历了
赤壁之战的大败。此后,经过几年的休整,一代枭雄的斗志不减。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一面向关中、陇右地区扩张势力并威服各类
胡人,一面开始在淮河以南同孙吴势力展开争夺。
曹操深知巩固
江淮地区这条战略防线的重要性,如果
合肥、
庐江、
巢湖一线失守,那么其势力就要退到淮河以北。这样魏吴双方都把目光聚焦到东关濡须口,长达40年的魏吴濡须之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第一次濡须之战
战役背景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冬,曹操平定
关中后,解除了后顾之忧,便决定对孙权用兵。
战役前期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率领着大军南下而出濡须,号称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
孙权以甘宁领兵三千为前部督,自率七万主力进驻濡须。孙权方的将领
周泰也率领军队前来抵挡曹军。
孙权密令
甘宁夜袭曹营,挫其锐气,为此特赐米酒。甘宁选手下精锐一百多人共食。吃毕,甘宁用银碗斟酒,自己先饮两碗,然后斟给他手下
都督。都督跪伏在地,不肯接酒。甘宁拔刀,放置膝上,厉声喝道:“你受主上所知遇,与甘宁相比怎样?我甘宁尚且不怕死,你为什么独独怕死?”都督见甘宁神色严厉,马上起立施礼,恭敬地接过酒杯饮下。然后,斟酒给士兵,每人一银碗。至二更时,甘宁率其裹甲衔枚,潜至曹操营下,拔掉
鹿角,冲入曹营,斩得数十首级。此番造成魏军极度恐慌,误以为东吴大军来袭而起身备战,纷纷举起火把、擂鼓呐喊。等到曹兵反应过来时,甘宁已经撤退,回到了东吴军营。当夜,甘宁见到孙权,孙权笑着说:“这也够把老头子(指曹操)吓一跳了吧,只是想试试你的胆子罢了”,于是赏
甘宁绢一千匹,战刀一百口,并增兵二千。并称赞道:“孟德有
张辽,孤有
兴霸(甘宁字兴霸),足相敌也。”
战役后期
曹操出击濡须,派遣水军作油船,夜渡洲上。孙权派遣水军将领(将领无名氏)去权前往围取曹操水军(将领无名氏),俘获曹操水军三千馀人。曹操水军的沉没溺亡者亦有数千人之多。此战,孙权水军大胜,于是曹操水军坚守水寨不出。
一天,孙权借着晨雾,乘轻舟去曹营前观察,舟行至五六里接近曹营。孙权命军士擂鼓奏乐,曹操见吴军整肃威武,随后下令弓弩齐发,不让吴船靠近。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孙权令调转船头,使另一面受箭,船慢慢平衡过来,这才安全返航。这便是著名的“
草船借箭”历史原型。
后来,孙权数次前来,欲再度重施草船借箭之事。而曹操在有了
前车之鉴刘表)儿子若
豚犬耳!”
曹操在熟悉了濡须水口地理环境后,用重兵围攻孙权的江西大营,俘获了镇守江西大营的东吴都督
公孙阳。而东吴军队善于水战,虽然江西大营被曹军攻破,但濡须坞依然掌握在吴军手中。
战役结束
春雨渐多,孙权给曹操写信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上一张字条,字条上写道:“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拿着信对手下诸将说:“孙权不欺孤也”,便主动撤军。曹操于四月回到邺城。
第一次濡须之战,在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最终,曹操北撤。
第二次濡须之战
战役背景
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攻
皖城,魏将
张辽从合肥率军出发去救援皖城,到达
硖石时,听闻皖城已被攻破,于是,筑垒硖石南而还,谓之南硖戍。
同年七月,曹操征讨孙权,并在同年十月回师。因为这一次曹操的进攻目标没有被历史的记载,皖城、濡须、
瓜步、
历阳,都有可能是曹操此次的进攻方向。所以暂且不计入濡须之战。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孙权趁曹军远征
汉中、
江淮空虚之时,进攻
合肥,却被魏将张辽击破。
孙权即在
濡须口筑城据守,以扼控
濡须水与长江交汇处。同时,以
吕蒙为都督,令其率军守濡须坞,凭借以前所建的船坞,置强弩万张以拒曹军。又以
蒋钦为濡须督,与吕蒙共督诸将。
战役前期
(通称居巢之战)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季,曹操治兵完毕,兴师伐吴,孙权率兵抵御。曹军进入
居巢(由于皖城就在居巢的北侧,所以,曹操有可能是在建安十九年七月的南征时夺回了皖城,也可能是在此次南征时夺回了皖城),开始攻打
濡须口。
当时,
江淮地区的天气一直很恶劣,时常风雨交加。使得魏吴双方都受到了影响。
张辽、
臧霸担任前锋,在行军过程中遭遇了持续的大雨,在泥泞不堪的路途中,前锋大军先到江边,而主力大军尚未到达。此时,江水上涨,东吴的舰船也稍稍前进。由于霖雨、水涨容易导致水灾,东吴水军可以凭借舟船而在随时可能产生的水灾中游刃有余。因此,张辽、臧霸的将士们都感到不安。眼见“将阵,雨甚”、水涨而缺船,张辽认为应该防患于未然,意欲自作主张的撤军。但是,臧霸坚持要执行曹操的
屯驻命令而反对撤军,因此向张辽劝谏道:“曹公让我们
屯驻,您却要撤军。曹公是那么英明的人,怎么可能会舍弃我们呢?”张辽接受了臧霸的建议(
张辽已在209年
假节,臧霸此时无假节),于是屯驻了下来。等他们屯驻到了第二天,收到了曹操的撤军令,于是主动撤军。
张辽回到曹军大营后,把事情的经过说给了曹操。曹操非常赞赏臧霸的勇敢,任命臧霸为
扬威将军,授予臧霸假节。
天气的恶劣也同样影响了吴军。东吴水军大将
董袭率五楼船屯驻于濡须口。至夜深时,暴风狂袭,五楼船倾覆,众将士乘走舸逃走,请董袭一起逃出。但董袭大怒说:“我受孙将军的重任,在此处防备敌人,怎能委身而去,谁再说要逃走便立斩!”于是无人敢再干涉。当夜船沉,董袭淹死。孙权临时换上丧服,参加他的葬礼,对他的家属供应十分丰厚。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正月,参与攻打东吴的各路曹军,顶着连绵不断的大雨,跋涉着泥泞不堪的道路,终于在居巢完成了集结。
战役后期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二月,在天气转好后,曹军进屯江西郝谿,开始正式进攻。在曹军前锋(将领无名氏)尚未屯驻好时,吕蒙便将其攻破,使之败退。但曹操的大军很快就赶到了,并对濡须口发起了猛攻。
东吴军队在都督吕蒙、濡须督蒋钦的带领下,奋力抵挡曹军的进攻。魏将
孙观在猛攻濡须口时,被流矢射伤,但仍坚持奋战。曹操事后慰劳他说:“将军受到如此重创,却表现得更为勇猛,你不是应该为了国家而更加珍惜爱惜自己的身体吗?”于是转封孙观为
振威将军,但由于孙观受伤太重而最终因伤去世。
东吴猛将
周泰继213年濡须之战后,又一次地率军来到濡须口参战。中郎将
徐盛、偏将军
朱然也都纷纷前来参战。当初,蒋钦的部下曾因犯罪而被徐盛处死。徐盛由此认为自己和蒋钦有私嫌。到了曹操攻濡须时,蒋钦早已被任命为濡须督,并和吕蒙持军统领,节度诸将。徐盛时常惧怕蒋钦因过去的事情害自己,而蒋钦常称赞他的优点。徐盛敬重信服他的品德,与众人论蒋钦的美德。
战役结束
虽然
吕蒙、
蒋钦、
周泰等人奋勇抵抗,但东吴军队渐渐力不能支。孙权最终于二月退走。三月,孙权派遣都尉
徐详前往曹营请降(在《
吴主传》里,写孙权为“请降”;在《臧霸传》里,写孙权为“
乞降”)。
曹操虽然在濡须地区打出了“权退走”的胜利战果,但是鉴于东吴军队的顽强表现、朝中政敌的蠢蠢欲动,曹操最终选择接受了孙权的请降,于是引军返还,遂留
夏侯惇、
曹仁、
张辽等屯驻
居巢。
孙权得知曹操批准了自己的请降,大喜过望,并在战后,任命吕蒙为左护军、虎威将军,任命蒋钦为
右护军、
典领辞讼,任命周泰为
平虏将军并接替蒋钦而担任第二任濡须督。
曹操也在战后,任命
温恢为
扬州刺史,任命
蒋济为扬州
别驾。
第二次濡须之战,在曹操的猛攻之下,防守濡须的孙权被迫率军退走,并遣使请降。曹操取得了名正言顺的胜利。但曹操后方不稳,朝堂之中的反对势力蠢蠢欲动,再加上西线还有刘备进逼汉中,所以,还不具备大规模渡江条件的曹军,见好就收,退出了濡须一线,还屯居巢。
第三次濡须之战
战役背景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世,世子
曹丕袭魏王爵并任
丞相,该年冬,曹丕正式废汉称帝,改年号为
黄初,第二年刘备也在
成都称帝。东吴孙权非但没有称帝还主动派使者请求做魏国的
藩属国。魏黄初二年十一月,曹丕接受请求,册封孙权为
吴王,授予
印玺、
绶带、
册封文书、
金虎符、左
竹使符等物,任命孙权为
大将军,
使持节身份监督
交州,兼任
荆州牧,同时赏赐大量物品。然而孙权附魏是迫于魏国的强大,内心却很不情愿。魏国要派使臣去东吴与孙权结盟立誓,并要孙权儿子去魏国做人质。孙权百般推辞不受。曹丕大怒,决定派兵从濡须口伐吴,开始了后曹操时代濡须大战。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秋九月,曹丕令三路大军攻吴,东路以
曹休、张辽、臧霸出兵洞浦口(
和县临江地区),中路由
曹仁领兵攻打濡须坞,西路由
曹真、
张郃围攻
南郡(江陵)。孙权派
吕范督徐盛、
全琮迎战,以水军抵挡曹休进攻,以
朱桓任濡须督抗击曹仁,以
诸葛瑾、
潘璋救援南郡。
于是,接替了周泰的第三任濡须督朱桓,以5千兵力,面对曹仁的数万大军,在濡须口展开激战。
战役过程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三月。曹仁率步骑兵数万人进入濡须。魏将蒋济为了声东击西,率领五千人虚张声势,佯攻羡溪(濡须东30里),朱桓中计,分兵赶赴羡溪救援,等部队出发后,才发现曹仁大军已进逼濡须。当时朱桓守军只有五千人,诸将惧怕,朱桓说:“凡两军对阵,胜负在将领的能力,不在于士兵多寡,魏兵十分胆怯,又千里迢迢赶来,人困马乏,我和诸位将军据守高大城墙,濒临大江,倚靠山陵,以逸待劳,以主制客,就是曹丕亲征尚不足忧,何况曹仁之辈呢!”于是将濡须坞做无人把守状,并下令偃旗息鼓,外示形弱,诱魏军攻城。曹仁果派其子
曹泰急进攻打濡须坞,自己领兵一万为曹泰后援,
朱桓自守濡须坞以拒曹泰。于是朱桓偃旗息鼓,伪装示弱,引诱曹仁来攻。曹仁果然中计,放弃了对濡须之敌的警惕,贸然分兵,企图抢占濡须坞附近的要地中洲,蒋济对曹仁的做法提出了反对意见:“东吴贼寇占据西岸,将
战船列于上游。如果我军进攻位于下游的中洲,无异于自取败亡,是危险的做法。”但是,曹仁没有听从蒋济的良言。于是,曹仁派遣其子曹泰突袭濡须城,又分兵派遣将军
常雕督领
诸葛虔、
王双等五千将士,乘坐油船另外袭击中洲,中洲正是朱桓部众妻子儿女所在的地方。曹仁亲自率领一万人留在橐皋,作为曹泰等人的后援。
朱桓派大将
严圭阻截常雕等人的油船,自己亲自率军众袭击曹泰,火烧其营,杀伤甚多,随后并乘势反攻。大破常雕等人的魏军,斩将军常雕、副将诸葛虔,俘部将王双,溺毙、斩首魏军一千余人,俘获三千余人。曹仁遭受惨败。魏军被迫撤兵。
战役结束
第三次的濡须之战因为曹仁进行了错误的分兵,最终导致军队惨败,朱桓以少胜多,大破曹仁。魏国一方记载:“仁不从,果败。”
第四次濡须之战
战役背景
魏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
明帝崩,
曹芳登基称帝,由
曹爽、
司马懿共同辅政。但曹爽逐渐专擅曹魏朝政,“势倾四海,声震天下”。
魏
嘉平四年(公元252年),魏国权力已被
司马师架空。同年,孙权病逝,东吴太傅诸葛恪掌握了东吴的朝政。
战役过程
吴
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十一月,东吴太傅
诸葛恪在东关地区征集人力,于东兴(今安徽含山西南)
濡须水上重新修复了东兴堤,左右依山各筑一城,留下数千士卒把守。由于水堤修入了魏国境内,魏国耻于受侮,大将军司马师借此上表伐吴。
魏
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十二月,
司马师上表曹芳,起十五万大军三路伐吴:西路,派遣征南大将军
王昶进攻南郡(江陵);中路,派遣镇南将军
毌丘俭进攻
鄂城(武昌);东路,由
司马昭担任都督,统领征东将军
胡遵、镇东将军
诸葛诞共七万大军攻打
东兴濡须。
胡遵到达濡须后,马上投入战斗,命令部队架设浮桥渡过湖面,列阵于东兴堤上,分兵攻打濡须东西二城。但城堡建在陡峭处,易守难攻,魏兵几次进攻都被击退。
诸葛恪从建业率四万援军日夜兼程救援濡须口。其麾下
留赞、
吕据、
丁奉、
唐咨等作为前锋。当时,东吴军队攀山西进,因山路狭窄而缓慢前进。丁奉亲率三千人马,下山后改坐
舟楫顺水而下,两日赶到了濡须,并占据徐塘。此时天降大雪,魏军众将正在营内饮酒,毫无戒备。丁奉命令将士脱去厚重的铠甲,丢弃长枪大戟,只带头盔、短刀和盾牌,轻装突袭魏军前部营垒,魏军一触即溃,诸葛恪的后续大部队也陆续赶到。吴兵登上东兴堤,擂鼓呐喊,奋勇向前,魏军惊恐溃逃,争渡浮桥,人多桥断,落水和自相践踏而死者达数万人。前部将军
韩综、
乐安太守
桓嘉阵亡。魏军烧毁营寨败退,吴军缴获
车乘、牛、马、驴、骡各数千,
资粮、
军器如山般的堆积,振旅而归。
战役结束
魏军战败后,司马昭曾询问众人应由谁承担责任,随军司马
王仪称“责任在统帅(司马昭)”,司马昭大怒说:“司马(王仪)欲委罪于我吗?”于是下令斩杀了王仪。司马昭因为在他督领下的
胡遵军、
诸葛诞军遭到败绩,获罪失去爵位。
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
魏吴濡须之战,以东吴彻底完胜而告终。
意义
曹魏三代帝王前后四次攻打濡须水口,前后延续40年之久。魏军曾经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的濡须战役中打败过了东吴,但缺乏渡江的条件,于是退出濡须,并将战略重点移向了汉中。而在其他的几次进攻中,魏军始终未能突破
东吴的濡须坞防线。这道屏障有力地保障了江东的平安,免遭战火洗劫。
草船借箭
根据《
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第二》
裴松之引注《吴历》,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
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但根据《
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引注《
魏略》,孙权所坐为大船,而曹操也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主角不是
诸葛亮,而是
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
赤壁之战以后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