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焦溪镇隶属
常州市
天宁区东北部(原
武进区),现下辖于天宁区
郑陆镇。地处常州、
无锡、
江阴三市交界,是具有七百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闻名于大江南北。总面积41.4平方公里,辖行政村25个、居委会2个、村民小组304个。总人口44312人,其中
非农业人口3377人。被誉为“
葡萄之乡”、“
干燥机之乡”。
自然地理
焦溪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天气多变,时阴时雨;夏季受
海洋季风影响颇为显著,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受偏北风影响,寒冷少雨雪。本镇全境属
太湖平原,地势低洼,土壤肥沃,土层较厚,质地疏松,河流纵横,水源丰富。
街河龙溪呈半月形穿镇而过,引的是舜河,入的还是舜河,这说明龙溪并非水利设置,纯是生活设置。因为第一过去主要依靠水运,到六十年代末逐渐被淘汰,常焦
公路运输代替了它;其次是饮水和救火,也全依赖于它,虽说里面也有不少老井,一般情况下居民都到码头上浆洗汲水,而遇到火着时就搬来“
洋龙”抽河水救火,或 者用水桶
面盆等器皿装水救火。街河还是季节变化的“
体温表”,夏季涨水来浑浊的长江水,秋冬
枯水则来
碧绿爽清的太湖水。同时,还承担排水功能,古老的地下
排水系统,一齐到此汇聚,暴雨也很少见街面积水,除非河水暴涨
管涌。这河挖自何时?学界似无明确结论。从现存的四座古桥来看,最早的叫“三元桥”,记载说建造于清朝初年,据此推论,龙溪河至少竣工在清初,桥和河应该在同一时 期完成,因为这条街河将焦溪切成南北各半,古人不会为了一个方便去牺牲另一个方便,做这种蠢事。有一点要提,街河驳岸还是原来的,几百年来几乎未见大面积 塌方,盖因一是用了大石块,犬牙交错重叠,二是我记得六十年代有人为了寻木头起出不少岸桩,枯水时岸桩密密麻麻排列可见。驳岸显得十分坚固。
古桥其中则有后来重修过,譬如中段的“
咸安桥”,过去居民也叫“猪行桥”(因设置猪行得名),镌刻百字重修记的石碑还在,大致内容是修建于咸丰年间,系地方乡绅出资,提醒大家不要在桥上生火燔烤,以免损毁。
建筑布局
根据现存古建,大致判断它们多为
江南民居建筑风格,但又不能说百分百是。焦溪老街的布局很紧凑,分东南西北中街,它们是纲,十八弄为目,为南北平行排列,多非常狭窄幽深。
房 子多半采用当地鹤山出产的黄石块做墙脚,有的山墙甚至全石块贯彻,这就形成了在常州地区焦溪民居特有的特色——石头房子印象。其实,内里还是考究的,许多建筑榫卯木结构,基本风格朴素,无张扬夸张的外在装饰,但内里却藏有新奇,如
中国式门楼、照壁、房檐、门窗和砖雕木雕都也齐备。大户人家往往三、四进,庭 院幽深,柱子粗实,
地面砖也考究,一些是清代烧
彩釉的,图案有痕都斯坦风格,可惜几乎绝迹了。建造于民国的中街具有焦溪民居的典型
代表性,联排砖木结 构二层楼,
跨距约5米左右,前店后仓,楼上住人,一直是焦溪的商业中心“南大街”,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新镇西移逐渐冷落凋敝。
但建筑普遍紧凑的布局,为节省地盘计此说难以立足,因为当时土地便宜,而且到70年 代焦溪五街尽头有的是农田,其中还间隔些荒废的院落,杂草丛生。说针对防范土匪,有一些依据,过去听老辈说此地确有土匪出没,特殊的
地理位置恐怕是一个主要原因。焦溪与江阴西边交界,其东部多山多河与沼泽,地形复杂,显然属于三不管地带,常闹匪患似符合
客观条件。而以姓氏命名的譬如奚家弄、
徐家弄、是家弄等作为家族居民群落,本身建筑布局就显示防范严密,一般弄口均设有大门,我小时候见过那些未被破坏的门臼还在,老辈也说过以前有门夜间就
关锁。焦溪也是个 移民古镇,譬如
奚姓,根据常州
姓氏文化专家苏慎所说,自明代从芙蓉迁过来,早年自北方来。移民的居民,对财产生命的保护应该格外警惕,并自然将团结齐心的心思物化到紧凑牢固的建筑上,因此是否可以这么说,这跟福建
永定土楼文化的内核多少存在些相似之处?
所以凡是靠弄边的建筑,基本都是石块砌就,有的还在缝隙上打满
铆钉进行加固;基本不开窗,山墙一砌到顶,多开侧院门,台阶高立,大门牢实。奚家弄那还有条著名的“黑
弄堂”,那是从一
排楼房底下穿越,30多米长,白天进去也是漆黑一片
故名;但两边厢住家的大门
一开,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春”景象,数代人居住这种环境,一直到九十年代初。这个弄也是两面可以关锁,而门户之间却是相互可以走通,攻可守退有路,充分体现乱世的
自我保护心态之一目。
值得一说的是,古代焦溪人建造家园的时候,已经具有公共排水意识,每家每户的天井和街道两边
都安有排水漏,石头凿成,百年不损。以前见过修建街道时撬开里 面,那是一个
蛛网般的沟式排水系统,北高南低,通向龙溪,居然几十年来未闻堵塞过一次,其
排水能力之非凡,足令现代文明人汗颜。
焦溪的四座石桥,也是匠心独运的,其他三座为
圆拱,咸安桥则是平拱式样。桥面是两块巨大的石板,一块约莫10吨重;桥体牢固坚实,分别由四块也是整块的大石板支撑,底下安有石块桥墩,不胜计数的桥桩护卫,当年被起了些许也没变危,牢固如初。
东南
两街的临街房子,都背靠龙溪,但几乎没有后门开设码头的人家,说明此多为小商贩,不若常州
青果巷许多商家门后开设码头,方便装卸。但习惯都开有面河的后门,居民家备有吊桶随时用来汲水,而捕鱼时节,也方便河岸交易。
文化艺术
焦溪的由来
出了
常州,向东北方向四十多里地,就到了焦溪。焦溪又名焦店。老辈人中间流传一句
歇后语,叫“火烧排门——焦店”。据说,焦店的名字来源于焦溪旧时候街面狭窄,如果失火,两边街门会很快烧成一片火海。但细一推敲,那时候这种景象绝非焦溪独有,为什么偏偏焦店因此得名?其实,这中间有一段历史佚事。
元朝末年,
江阴虞门桥(又称青龙桥)有一个穷教书先生,叫焦丙。焦先生为人正直,看不惯当朝官府欺压汉人百姓的种种酷政,因此空怀满腹学问,一腔正气,无意科举仕途,只在镇上收几个学生,日子过得单调而清寒。这一天,下了一夜大雪。清时大雪。清晨,焦丙开门出来,发现檐下缩坐着一个人,冻得筛糠。焦丙好心,邀他进门暖和一下。那人渐渐回过元神,自称是安徽逃荒过来的。焦丙打量着那个人,只见虽衣着褴褛,相貌平平,眉宇间却掩映着睿智的神采。焦丙与他攀谈起来,从天气扯到收成,渐及国事。来人自称
姓朱,谈吐不凡,见解不俗,不由引得焦丙惺惺相惜。不觉间,时近饷午,焦丙煮了一只
黄鸡,打了几斤
水酒,款待来客。酒酣耳热之际,双方谈得更投机了。焦丙很高兴,留这位客人住了几天,两人结成莫逆之交。
一晃几年过去了,时局大变。
朱元璋领着农民军打进了
北京城,推翻了
元朝的统治,在南京建立了
大明政权。某日,江阴知县忽然接到圣旨,要他护送虞门桥的焦丙去南京见皇上。自己的治下居然出这种要人,不由得令知县又惊又喜,马上派人将焦丙接进官府。焦丙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经知县再三提醒,方想起如今皇上莫不是当年的朱兄弟?他赶紧捉了一只肥鸡,买上一坛大上好的
米酒,一路进京了。到了金銮大殿,焦丙偷偷朝上看了一看,哎呀,还真是朱兄弟呢。晚上,朱元璋来到焦丙住的
驿馆。焦丙捧出鸡和米酒。朱元璋倒不忘旧,两个人头起门来,像从前那样啃着
鸡腿,啜着米酒畅谈起来。酒至尽兴,朱元璋赐焦丙金、玉、角三条腰带,封他做
千户侯,叫他在南京享福。焦丙坚辞不受,只拿了一条牛角腰带。
焦丙在南京住了一阵,满眼看见的是朱家天子奢华的场面,心中不是滋味。他几次婉转地提到此事,暗示排场太大了,朱元璋都笑而不应。可再住一阵,焦丙就坐立不安了。朱元璋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惟恐开国功臣居功自傲,威胁他的权力,就借各种理由把他们杀的杀,关的关。焦丙很紧张,就在夜里偷偷地跑了。他跑回老家,想想不敢住。离开吧,又舍不得,干脆,到邻县去住吧。他翻过舜山,渡过舜河,来到
武进地面,开了一家私塾。焦丙常为乡邻出主意,办好事,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后来,他病故了,乡亲们按他的遗愿,把他开的么塾叫“焦塾”,乡亲们为了纪念他,就把村名改为“焦塾”。但有些大老粗老把“塾”字当“垫”字,后来就“焦垫”“焦垫”喊开了。有的人嫌“垫”不易写,干脆改成“焦店”。这就是焦店的由来。
传统文化
焦溪是有文脉
滥觞的,最早有传说的人是舜,舜山舜河因此得名,而在舜山脚下,还有
舜井、舜田、舜庙的说法,考古进一步证实,它是
马家浜文化的一脉,马家浜文化早于
良渚文化,大约距今5千年左右。后来
吴国公子
季札受封于
延陵,相传他曾在舜山躬耕过,迄今当地还有一个地方叫“延陵村”的。
唐代著名诗人
刘长卿到过舜山,留有《题舜诗词》一首:“弦绝松风尘,芳祠帐落峰。只因山鬼护,万古仰垂衣。”从唐朝至明朝600余年间,焦溪的地名一直称之谓“焦垫”。说起这个地名,还与唐朝的一个著名禅师鸟巢禅师有关。鸟巢禅师是唐朝秦望山芦岐庵的知名禅师,与焦先生是故交挚友,两人经常
你来我往,交情深厚。他不但
德道高深,还有二怪,一是有屋不住,喜欢在
庵前一棵大树上与
喜鹊共栖,二是信佛不戒荤酒,常喜一边食
螺蛳一边与众僧饮酒论道。一次他到朝阳庵来,看到一村妇在焦溪龙溪河洗螺蛳,就向村妇买了已剪好屁股的螺蛳。后来,他常来焦溪成筐购买已剪好了屁股但不伤螺体的螺蛳回去放在
放生池里,想吃就煮了下酒。久而久之,放生池里池边沿满了层层叠叠褐色的螺蛳。在唐代鸟巢禅师就声名远播了。
白居易(772-846)受常州刺史贾鰊相邀,到常州来做客。席间贾鰊介绍了武进民俗风情、
坊间趣闻,还谈起了鸟巢禅师二怪之事,白居易早有耳闻。第二天,贾鰊与白居易一同乘轿上秦望山寻访了鸟巢禅师,登上了芦岐庵,果见鸟巢禅师在树上闭目养神。鸟巢禅师闻声下树到庵中接待。白居易道:“高山高树卧高僧,但当居高思危。”鸟巢禅师微微一笑答道:“高职高位冠高名,可知其高更险。”白居易闻言思忖,自己本原职在朝
赞善大夫,曾因言事不慎两度遭贬,因而屈就江州司马,还遭朋党蜚言,确实宦海沉浮,难以预料,鸟巢禅师不愧深隐高人。白居易回去后写了一首《访秦望山鸟巢禅师》诗,诗曰:“一壑松风引客过,雨花深处访维摩。只缘灵迹看
螺尾,始修高僧寄鸟巢。白传有情遗翰墨,青山无语绕烟萝。千秋衣钵争谁属,落叶疏钟月几多。”这首诗也被收入《
全唐诗》。
因焦丙弘扬学风,焦溪自此之后,重文崇教,诗歌字画中医各类
雅学蔚然成风,代代相传不断延续。有明一代以来,出过4位进士,乾隆三十一年的进士奚日宗,曾任衡山知县,清末秀才吴卓铭则是赫赫有名的书法家。
中街依旧保存着“进士厅”。
焦溪传统的三大
手工业是“猪婆、黄石、蒲包”,“
二花脸猪”闻名大江南北,猪市一向兴旺发达。随着人们对
环境保护利用意识的逐步认识和重视,开山取石停止,蒲 包也没人做,代之一利用特殊的地理优势,种植水果,出产的
焦溪蜜梨成为品牌。至如“焦溪
羊肉”、“焦溪
糟扣肉”和“
脚踏糕”等传统
饮食文化,后任又赋予以 新的内涵,但遗憾终于没有打进更大的市场去。
焦溪的故事非常之多,除了上述过的,还有“秦望山”的传说,说
秦始皇南巡至此过,过去秦望山有三座庙,70年代
庙基犹存。这在江阴地界,但此山跟焦溪的鹤山同为一体,而鹤山过去还叫“乌龟山”,开山取石之前,远望去就像一个完整的乌龟
巨无霸。有古建专家多次考察焦溪后感叹,焦溪比之
周庄,周庄有的也有,周庄没有的也有,这就是东北
环山靠山的优势,山水相依,得天独厚。
解放前的民间文艺
滩簧:这是常州、无锡地区的
地方戏,也称常锡文戏,解放后发展为
锡剧。早期的滩簧没有固定的班子,几个艺人凑合起来,道具简单,露天搭台,几块门板就开场演出,唱词通俗、压韵,富有乡土气息,因而吸引观众。
说书:解放前,集镇及农村为招揽生意,往往邀请说书或唱道情艺人,于下午或晚上说书,每说一段,大约一个半小时。现教焦溪镇上仍有“
茶室书场”。
宣卷:一般在春节至正月半的农闲时间,左邻右舍相聚在一起,便拿来“卷本”,一个宣唱,众人齐和。卷本是根据旧小说改写成的七言韵文,其中间插
说白,大都为忠臣孝子的故事,劝人为善。
山歌:农民在
车水、耥稻时,往往唱起山歌,用来解除疲劳,调节精神。
马灯:马灯是用竹篾扎成马的骨架,罩上
白布,着上彩色,画成各色马头和马尾。演员锦衣绣服,扮成戏中人物,然后骑手“策马”入场,跑出各种阵行,如十字梅花、
八卦阵、双龙入海阵等,纵横驰骋,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马灯一般
农历二月启灯,三月十八落灯,流行于查家湾一带。
龙灯:在新年和庙会时挑龙灯,祈求“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解放后的文艺活动
解放后,焦溪人民的
文化生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丰富起来。焦溪镇有“人民业余剧团”,舜南乡有“新农业余剧团”,舜山乡有“舜农业余剧团”,
粮庄桥村有“农余剧团”。
经济数据
工业农业
2001年全镇实现
国内生产总值7.53亿元,完成
财政收入6164万元。
农业总产值1.67亿元,其中
多种经营产值1.44亿元。粮食
总产量1585万公斤。拥有农机总动力2.62万千瓦。出栏生猪3.7万头、
家禽39.45万羽,年产水产品136.3万公斤、水果417.3万公斤、蔬菜1080万公斤。拥有工业企业923家,其中股份合作制企业815家、个私企业108家。实现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2.55亿元、工业
利税总额1.14亿元。拥有三产实体2761个、从业人员7935人。消费品零售总额1亿元,
集贸市场成交额0.6亿元,实现
第三产业增加值3.04亿元。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农业结构日趋优化,
葡萄、蜜梨、高档花卉、
奶业等产业特色继续增强。全镇葡萄、蜜梨
种植面积达5700余亩,
设施农业、
观光农业初具规模,焦溪是
武进区著名的林果之乡。
全镇
工业经济蓬勃发展,主要有一次性医疗器械、
干燥设备、
塑料机械、化工、电子、农机、彩印包装、食品加工、装璜建材等九大行业,上万个品种,焦溪在全国享有“一次性医疗器械之镇”、“塑料机械之镇”、“干燥设备发源地”等美誉。产品远销西欧、日本、
中东、
东南亚等 50多个
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彩印包装、铸造加工、塑料塑胶、钢管制造、化工等行业发展迅速。全镇共有工业企业580家,2005年实现工业产值31亿元,
销售收入28.5亿元,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78亿元,财政收入1.45亿元,全镇农民人均收入8100元。
解放前,农民均以一家一户耕种,力量单薄,难以抗御
自然灾害,产量低而不稳,加之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解放以来,在
党的领导下,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
农业合作化,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
康庄大道,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各种自然灾害,
农业生产逐步发展,产量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镇形成了五纵四横总里程 60余公里的公路
交通网络。特别是2004年底建成通车的朝阳路,大大改善了该镇的
交通条件和
投资环境。
焦溪水利
解放前,
农谚说:“三时三送,低田白种”、“八月黄港淹稻肚,丢工赔本一场空。”据
焦溪村80多岁的老农回忆,从十五岁到二十五岁连续十年水灾,望天叹息,农民一筹莫展,只得种蒲放芦柴;遇上干旱年成,
沿河农民为了
抢水灌田,纠纷四起。
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几十年来经过全社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建造了防洪
水闸和机电灌排站,大搞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了抗灾能力,改变了易旱易涝的局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文化设施
剧院
为了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公社于1980年新建了一座
影剧院。影剧院新颖美观,气势雄伟,设备齐全,座位舒适。
老年俱乐部
老年俱乐部备有报纸、茶水、象棋、扑克,每天为
花甲老人
免费供应茶水,让他们喝茶闲谈、读书看报、下棋打牌,有的还吟诗作赋。老年俱乐部的老人协助村干部教育青年人赡养好老人,调解
民事纠纷和计划生育以外,还协助村干部抓了刹赌博歪风,移风易俗,不搞封建迷信。
图书馆
有着悠久历史的焦溪镇民风淳朴,读书之风盛行。1993年,镇里办起了图书馆,立即吸引了不少读者。为了丰富图书馆藏书,镇政府每年要投入两万多元添置新书,订阅报刊,10多年下来,科技、政治、
社会科学、文学等20多个大类、两万多册图书整整齐齐地摆满了整间屋子。
“家有万金,不如藏书万卷。”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成为焦溪人的财富。如今,焦溪尚文之风盛行,爱好书画者、吟诗作词者屡见不鲜;读书带来的知识、经验也给焦溪人发家致富带来了希望。焦溪图书馆也多次被评为区级、市级文明图书馆。
教育状况
科举时代,儿童求学,都进私塾。焦溪地区的私塾,从明朝初年焦丙设塾算起,到清朝末年
废科举、办学堂为止,历时五百余年。
清朝
乾隆年间,经学家
是仲明学识渊博,远近闻名,他在舜山之麓,创办舜山学所,讲学授徒,四方慕名来学者,络绎不绝。咸丰年间,焦溪创设
鹤峰书院,举人承曜珊任书院山长,学者名士,群集其中,切磋琢磨,堪称盛事.舜山学所和鹤峰书院,先后为培养地方人材,起过积极作用。
抗战期间,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焦溪各校坚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抵制
奴化教育,拒开日语课程,不少师生走上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小学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学校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卫生状况
过去人们患病,不论内科外伤,都是中医治疗,或请民间医生。解放后,党和政府关心人民生活,重视医药
卫生事业,在医治战乱创伤的同时,拯救贫病。
解放以来,开展
预防接种全由国家免费,每年接种
牛痘、
霍乱等疫苗,解放以来全乡
未发现天花患者,
人民群众的体制普遍增强。
交通运输
航空
距虹桥国际机场120公里
水运
水路紧邻京行
大运河(船吨位500吨以下),与
上海港、张家港、
常州港以
高速公路相连
上海港:国际港口,年
吞吐量18170万吨,165公里
张家港:一类口岸,年吞吐量1000万吨,50公里
铁路
距
常州火车站20公里。经沪宁线可与全国
铁路网直通,紧邻的
新长铁路连接陇海、浙赣两大铁路大动脉,正在规划中的
京沪高速铁路将从焦溪镇内经过,为未来焦溪交通提供更加迅捷的
运输条件。
公路
距上海市区160公里,距南京市中心130公里,距
无锡市中心40公里
至沪宁高速、沿江高速入口处10分钟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