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妃,
古代帝王(太子或王爷,诸侯一类)对自己心爱人的
称呼,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形式的妃嫔称呼形式。
解释
各朝妃子
周朝
周朝时代,天子称王,正妻称后。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夫人坐论妇礼;
九嫔掌教四德;
世妇主丧、祭、宾客;
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秦汉时期
秦朝
帝祖母曰
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称夫人。
西汉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母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
八子、
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
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如
汉哀帝是诸侯
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
傅昭仪被尊为
帝太太后、
皇太太后,生母
丁姬被尊为
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
太皇太后的
汉成帝母
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
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王莽
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
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和三人,嫔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
东汉
东汉
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
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
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三国时代
曹操为魏王时,王后之下的妃嫔称号有五等:夫人、昭仪、
倢伃、容华、美人。
妃嫔爵位:
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昭仪比县侯;
修容比亭侯;
倢伃视中二千石俸;
容华视真二千石俸;
良人视千石俸。
吴蜀
吴蜀两国史料不详。
蜀有贵人、昭仪,吴有夫人、美人,其余不详。
魏晋南北朝
两晋时代的
妃嫔等级由晋武帝
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
九嫔:
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
修仪、
婕妤、容华、
充华。位视
九卿。
其余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南北朝
南北朝时代,妃嫔称号世有增减。
南朝
孝武帝
孝建三年,废除夫人称号,新创制了贵妃的称号,以贵妃、
贵嫔、贵人为三夫人。又以昭仪、
昭容、昭华来代替
九嫔中的修华、
修仪、修容,重新设置了中才人、
充衣。贵妃位比相国,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司马、司徒、
司空)。
明帝泰始二年,废除
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称号,重新设置了修华、修仪、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废除贵人,代之以新设置的
贵姬;再置昭华,增加了
淑容、承徽、列荣。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散役:美人、才人、良人。
南朝齐
齐高帝建元元年,设置
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
修仪、修容、
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
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永明元年,以贵妃、淑妃、贵人为三夫人,废除夫人称号。因九嫔中少了一员,永明七年,增加
昭容。
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良娣比
开国侯,保林比
五等侯,才人比
驸马都尉。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其它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太子妾:良娣、保林。
南朝陈沿袭梁制
北朝
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三夫人、
九嫔(上
三嫔和下
六嫔)、世妇、
御女。
左右昭仪位视
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
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
三品:监、
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
女书史、
书女、
小书女。
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
文宣、孝昭二帝妃嫔称号惟有夫人、嫔、御。
武成帝好色,广置妃嫔。清河年间,依古制设三夫人、
九嫔、
二十七世妇、
八十一御女。妃嫔称号有:
左右昭仪,比丞相。
九嫔:
上嫔:
光猷、
昭训、
隆徽。比三卿。
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
六卿。
二十七世妇:
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
弘徽、和德、弘猷、
茂光、明信、
静训、曜德、
广训、晖范、敬训、芳猷、
婉华、
明范、
艳仪、
晖则、敬信。比
从三品。
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
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
穆闺、
婉德、
明婉、
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
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
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
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
茂仪、
英淑、
弘艳、正信、凝婉、英范、
怀顺、修媛、良则、
瑶章、
训成、
润仪、
宁训、淑懿、柔则、
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
敬宁、明训、
弘仪、崇敬、修敬、承闲、
昭容、
丽仪、闲华、
思柔、
媛光、
怀德、
良媛、淑猗、茂范、
良信、艳华、徽娥、肃仪、
妙则。比
正四品。
其后又立二后,妃嫔皆加倍。又置左右
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不久又置
淑妃一人,比相国。
隋唐时期
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
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
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
命妇朝见。
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
尚食,掌进膳
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
尚寝,掌帷帐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
尚工,掌营造百役。管
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
独孤皇后去世后,文帝又在嫔上设置贵人三员,又将嫔的人数增至九员,世妇增至二十七员,
御女增至八十一员。
九嫔:
顺仪、顺容、顺华、
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
充华。
正二品。
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正四品。
宝林:二十员,正五品。
以上各等级,总计一百二十人。 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尚宫局,管司言,掌宣传奏启;
司簿,掌名录计度;司正,掌格式推罚;
司闱,掌门阁管籥。
尚仪局,管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
几案;司乐,掌音律;司宾,掌宾客;司赞,掌礼仪赞相导引。
尚服局,管司玺,掌琮玺符节;
司衣,掌衣服;
司饰,掌汤沐巾栉玩弄;
司仗,掌仗卫戎器。
尚食局,管
司膳,掌膳羞;
司酝,掌酒醴 益醢;
司药,掌医巫药剂;司饎,掌廪饩柴炭。
尚寝局,管司设,掌床席帷帐,铺设洒扫;司舆,掌舆辇伞扇,执持羽仪;
司苑,掌园御种植,蔬菜瓜果;
司灯,掌火烛。
尚工局,管
司制,掌营造裁缝;
司宝,掌金玉珠玑钱货;
司彩,掌缯帛;
司织,掌织染。
六尚之中司乐、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余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各司下又分设典及掌,以贰其职。六尚十人,
从五品。司二十八人,
从六品。典二十八人,
从七品。掌二十八人,
从九品。此外还有不入流(无品级)的女史,人数不定。
唐朝
唐初承袭隋制:
九嫔:昭仪、
昭容、昭媛、
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
充媛。正二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美人四人。为正三品。
才人七人。为正四品。
五代、宋、辽皆略同唐制。
宋朝
宋与唐制大同小异,只有少许差别(如增置了
贵仪、
妃仪、婉仪等)。
皇后之下置:
贵仪、贵容、淑仪、
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
从一品。
昭仪、
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正三品。
美人。正四品。
才人。正五品。
君、夫人。南宋改君为夫人。
明朝
明太祖洪武五年,因唐以来的
六局二十四司女官人数过多,于是改设为六局一司。
六局为:尚宫、
尚仪、
尚服、尚食、
尚寝、
尚功。尚宫总管六局事务。
宫中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比唐朝减少一百四十多人。
诸妃称号为: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也有贵妃,位在诸妃之上。后宫无嫔的封号。自后妃下,杂置诸
宫嫔,而间以
婕妤、昭仪、贵人、美人诸位号。
明英宗复辟,多亏
皇太后孙氏在内出力,故其复位后为孙太后上
徽号,称圣烈慈寿皇太后。这就是后世动辄为母后上徽号的
滥觞。
皇贵妃这一称号正式出现是在
明神宗时期,神宗宠妃
郑贵妃生皇三子后晋升为皇贵妃。
嘉靖十年三月二日,
嘉靖帝效仿古礼为
九嫔之选,将方氏(
孝烈方皇后)、
郑氏、
王氏、阎氏(
阎贵妃)、韦氏、沈氏、
卢氏、沈氏、杜氏(孝恪杜太后)同册为
德嫔、
贤嫔、
庄嫔、
丽嫔、惠嫔、
安嫔、和嫔、
僖嫔、
康嫔。冠九翟冠,大采
鞠衣,圭用次玉,谷文,册黄金涂,视皇后减五分之一。帝衮冕告太庙。还服
皮弁,御
华盖殿传制,遣大臣行册礼。册封之后,嫔跟从皇后到
奉先殿朝拜。典礼完成后,帝服皮弁,接受百官的朝贺,册嫔的礼仪就此形成。
清朝
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
女官设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
建议通过而未能执行。
皇后,一名,居中宫。
皇贵妃,一名。
贵妃,二名。
妃,四名。
嫔,六名。
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
历史发展
简介
中国后妃的体制发始于周,形成于秦,自汉、隋、唐、宋、元、明、清以降、历代多有增损,但大体仍不离周制。
周代的后妃制规定王者立后、三夫人、
九嫔、
二十七世妇、
八十一御妻。所谓后,在宫闱中其地位如同天子,三夫人则如同三公,九嫔如同
九卿,世妇如同大夫、
御妻如同士。后及三夫人乃为天下母仪,制定妇礼。九嫔
掌教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归功;世妇主管丧祭礼宾之事,御妻则侍奉天子之宴寝。除此还有女史、女况、典妇等多种名目,
分掌内闱各种杂事。后妃们的行动必须按照严格的礼制规定,听从祖辈的训戒,不得白由行动或随意言笑。所谓后妃,“妃”字,其本义即指配偶,古音即读“配”。“后”字,其原义曾是国主,国君。古代的
后王就是指的天子。后来天子的配偶称为后,[后汉]
班固在“
白虎通”《嫁娶》曰:“天子之妃谓之后.何?后.君也。天下尊之.故谓之后。”然而这里所谓天下尊之,其尊者仍为天子其人,而不是后妃其人。尊后妃的实质.仍是尊天子。
郑玄注《
礼记》曰:“后
之言,后言,在夫之后也”。因此,后地位虽位同天子,然而决不可言在天子之先,
必以天子之命唯听。充其量,后只能辅佐天子,所以其地位乃在天于之下是不言自明的。不仅如此,甚至后妃的生死大权也掌握在天子手里。以天于的快乐为快乐,以天子的忧愁为忧愁。一切惟天于是命,这就是后妃生活的本质。
三宫六院体系
对于皇帝的后妃,俗言有三宫六院
七十二嫔妃的提法,其实这只是一种泛泛之谈,皇帝后妃的编制历朝历代虽大略近似,然而在名目上和数量上并不相同。
民间所谓的三宫,一般是指后妃居住的
中宫和东西
两宫,其实这是明清以后的体制,三宫最早乃是指诸侯大人所而之处、而天子后妃所居乃曰
六宫。《
礼记封建社会的建立,诸侯的消亡,三宫的含义有了变化。汉代就以皇帝、太后、皇后合称为三宫,又称太皇大后、太后、皇后为三宫。唐代穆宗时又将两太后与皇后合称三宫。
六院作六苑,皆以后妃所居宫院(苑)代指后妃。六宫的概念至唐代已非专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
白居易《
长恨歌六宫粉黛贝宫夫人所谓
七十二嫔妃秦汉之时秉承周制建立了
中国封建社会的后妃制,以皇帝为中心,皇帝之母称
皇太后,祖母称
太皇太后,
嫡妻称皇后。由于秦的时代短暂,所以完备的后妃体制及其等级划分实际执行于汉代。汉代的后妃爵列八品:即1.皇后,2.夫人,3.美人,4.良人,5.
八子,6.七子,7.长使,8.少使。自
汉武帝、
汉元帝始,后宫三千
嫔妃又扩至十四个等级。即1.
昭仪,2.
婕妤,3.(女圣)娥,4.容华,5.美人,6.八子,7.充依,8.七子,9.良人,10.长使,11.少使,12.五官13.顺常,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等。东汉时又化繁为简,六宫仅有皇后、贵人之称,其下只设美人、宫人、
采女三等。
三国魏晋时期后妃制又有所变化,自夫人以下魏定爵秩十二等。魏太祖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 婕妤、容华、美人。文帝时增设
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
明帝时又增设
淑妃、
昭华、
修仪(除去了顺成)三等。晋参照汉魏之制于皇后下设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又设淑妃、淑媛、淑仪、修华、 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为
九嫔;还有美人、才人等,其位
亦在九嫔以下。
至此周之三夫人、九嫔便有了具体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