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侃
前蜀将领
王宗侃(858年-923年8月27日),字德怡,本姓田,名师侃(一作师),许昌(今河南许昌)人,《十国春秋》作雅州(今四川雅安)人,唐末五代时期前蜀军事将领,高祖王建养子。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宗侃本名田师侃(一作田师),出生在许昌一个“世为乡豪”的家庭,年轻时隶籍于忠武军,在当时还是忠武军将领的王建麾下效力。他此后一直追随王建,曾在权宦田令孜挟持唐僖宗出逃凤翔期间,与王建一同随行护驾。
光启二年(886年),田令孜失势,自请出任西川监军,到成都依附其兄西川节度使陈敬瑄。王建也被排挤出朝廷,他后来起兵占据阆州(治今四川阆中),自称阆州防御使。田师侃于此时被王建收为养子,改姓名为王宗侃。
随平西川
光启三年(887年),陈敬瑄在田令孜的建议下,召王建入成都,但随后却又反悔,不许王建继续入境。王建此时已行至鹿头关(在今四川德阳东北),闻讯大怒,纵兵破关而入,在绵竹大败汉州刺史张顼,攻取汉州(治今四川广汉),随即又进军学射山(在今四川成都东北),击败西川将领句惟立,一举攻取德阳。他乘胜围攻成都,三日不能破城,便退回了汉州。王宗侃当时亦随王建入西川,全程参与了这些战争。
文德元年(888年),王建转攻西川治下的彭州(后析置为威戎军)、卭州(治今四川邛崃)等州,与陈敬瑄全面争夺西川镇,至大顺元年(890年)时再攻成都。王宗侃期间数次先登陷阵,累建战功。他曾在浣寨击破西川将领山行章。
大顺二年(891年),王建终于攻入成都,夺取了西川,被授为西川节度使。不久,东川节度使顾彦朗病逝,其弟顾彦晖继立。绵州刺史杨守厚趁机攻打梓州(东川镇治,在今四川三台)。顾彦晖与王建乃是盟友,遂向王建求援。王建遣王宗侃与华洪李简王宗弼一同援救梓州。王宗侃连破杨守厚七座营寨,击退绵州军。当时,王建已有吞并东川之意,曾密令王宗侃等人在顾彦晖战后犒军时将其扣押,但最终因王宗弼泄密而计谋落空。两川从此交恶。 后来,王建任命王宗侃为雅州刺史。
景福元年(892年),王建又命王宗侃与王宗裕、华洪、王宗瑶领兵讨伐攻田令孜的党羽威戎节度使杨晟,围攻彭州。当时,彭州久攻不下,城外百姓皆逃匿于山谷。西川诸将每日都纵兵劫掠,称之为淘虏。书生出身的军士王先成对此心生悲悯。他认为诸将之中以北寨的王宗侃最为贤明,于是去游说王宗侃,并通过王宗侃向王建提出了七条建议(具体详见“主要影响-政治”目录),以安抚百姓。彭州百姓由此尽附于王建。杨晟逐渐陷入孤立,最终在乾宁元年(864年)五月城破被杀。
助建前蜀
乾宁二年(895年),凤翔节度使、岐王李茂贞与朝廷反目,兵犯京师。王建趁机以勤王为名出兵北上,攻打李茂贞控制的山南西道。王宗侃率部攻取利州(治今四川广元),擒斩刺史李继颙。不久,王建任命王宗侃为决云都知兵马使。
乾宁四年(897年),王建大举进攻东川,同时以王宗侃为应援开峡都指挥使、让他和开江防送进奉使王宗阮峡路(即由三峡出川的水路通道)包抄梓州。王宗侃领兵八千攻取渝州(治今重庆渝中区),收降渝州刺史牟崇厚。王宗阮亦取泸州。王建由此打通了峡路,最终于当年十月吞并了东川。
光化元年(898年),王宗侃又改任眉州团练使,加授检校司空。他在次年(899年)统率三指挥使攻取阆州,乘胜再克巴州(治今四川巴中)、蓬州(治今四川营山东北)、壁州(治今四川通江),后又移镇于渝州。
天复元年(901年),道士杜从法煽动昌州(治今重庆大足区)、普州(治今四川安岳)、合州(治今重庆合川区)三州百姓作乱。王建命王宗黯率东川、武信军两镇兵马前去镇压。王宗侃时任龙台镇使,亦率部参战,最终平定了杜从法之乱。他在当年九月被拜为武信军节度使,加授光禄大夫、检校司徒,次年(902年)再加同平章事,封琅琊郡侯
天复七年(907年),唐朝灭亡。王建乃于成都称帝,建立前蜀,史称前蜀高祖。王宗侃以佐命之功,进拜太保,兼侍中、军城内外都指挥使。他在武成元年(908年)又改任武德军节度使(即东川节度使),赐号开国护圣佐命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进封琅琊郡公,次年(909年)再进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进封齐国公
征伐岐国
永平元年(911年),岐王李茂贞与前蜀断交,在两国的边界增兵。王宗侃请命伐岐。王建遂以王宗侃为北路行营都统,让他统领王宗祐、王宗贺唐道袭三路招讨使,率步骑十三万,攻打岐国。他们自成都出兵之时,旌旗绵延数百里,声势浩大。蜀军起初一路连破岐军,却在当年八月被岐将刘知俊、李继崇击败于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唐道袭败归兴元(治今陕西汉中)。王宗侃则与王宗贺收聚散兵,退保于西县的安远军(在今陕西勉县),被岐军乘胜围困于城中。
王建在成都闻前线大败,命王宗鐬、王宗播等将领兵驰援安远军,随后又亲率援军,北上利州督战。王宗侃遣禆将林思谔抄小路去向王建告急。王建再命王宗弼领兵支援安远军。各路援军大集,王宗侃在城中遥望到援军旗帜,领兵自城中鼓噪杀出,与王宗播、王宗弼等内外夹击岐军,连夺岐军二十一寨,斩杀岐将李延志等。岐军乃撤围遁去,途经斜谷(在今陕西太白)时又遭到唐道袭的伏击,败回岐国。蜀、岐之战最终以蜀军的反败为胜而告终,时为永平元年(911年)十一月。
历事两朝
永平三年(913年),唐道袭因与太子王元膺不和,对王建诬称太子谋反。王元膺与亲信徐瑶、常谦等发动兵变,攻杀了唐道袭。王建急命王宗侃、王宗贺、王宗鲁、王宗黯领兵平乱。王宗侃等列阵于西球场门,王宗黯与变兵战于会同殿前。变兵大溃,兵变很快便被平息。王元膺为卫士所杀,被追废为庶人。后来,王建欲重新选立继承人。宠妃徐氏(即后来的顺圣太后)联合内宦唐文扆、宰相张格,为其子王衍谋求太子之位。张格还私下联络王宗侃等功臣,拿出了请立王衍为太子的奏章,诈称是受王建密旨而作,骗得他们在奏章上署名。故此王衍虽在兄弟中“年最幼”,但最终却被王建立为皇太子
永平五年(915年),蜀宫突发大火。王宗侃时为诸军都指挥使兼中书令,欲率卫兵入宫救火。但王建宁可让百尺楼中贮藏的宝物全部毁于大火,也不肯打开宫门放军队入宫扑救。后来,王宗侃被封为乐安郡王,次年(916年)又加守太师
天汉元年(917年),王建再次出兵,以王宗侃为东北面都招讨,让他统领东路军,和西北面都招讨刘知俊的西路军一同攻打岐国。但刘知俊本是岐国降将,难以节制麾下诸将,故此伐岐无功,又遭到王建忌惮,被召回成都杀害。王宗侃遂于次年(918年)初被拜为北路行营东西两面都统,总领东、西两路蜀军,继续对岐作战,最终迫使李茂贞遣使求和。随后不久,王建病逝,后主王衍继位。王宗侃又以山南节度使一职出镇兴元,并加授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进封乐安王。
晚年及病逝
乾德元年(919年),王宗侃被赐号“扶天佐命匡圣保国功臣”,并获许于私第立戟门。他在次年(920年)又被进封为魏王,加守侍中、修奉太庙使,弘文馆大学士,判度支
乾德五年七月十三日(923年8月27日),王宗侃病逝于成都龙池坊私第,终年六十六岁。王衍为此辍朝七日,亲自到王宗侃府中吊丧,并赏赐班剑羽葆鼓吹、旌旗、仪卫等,追赠其为尚父、梁雍秦三州牧,赐谥号为景武。
主要影响
军事
王宗侃在王建麾下效力三十余年,屡立战功,为西川王氏割据政权的形成及前蜀政权的建立、发展立下了功勋。其主要功绩有:
政治
王宗侃在彭州之战时,曾在王先成的建议下向王建“白行七事”,提出:
王建得到条陈后非常高兴,当即令军中立即实行。仅三日,百姓便竞相出山投奔招安寨。很快当地便重新恢复了生产。
历史评价
周萼:公以两朝宿德,一品崇勋,翊赞高皇,创业于艰难之际,匡时□□,□衣于继统之时。昔以丰沛扈随,爰收三蜀;今以股肱委任,克定四方。始则鲲跃洪溟,终以鹏飞逈汉。初至眉雅二千石,旋奏授右执金吾,再拥节旄,累为元帅。极人臣之贵,处廊庙之尊。(《王宗侃妻张氏墓志》)
段融:① 当草昧之缔构,创王业之艰难,非睿智无以扫荡搀抢,非勋贤无以廓清宇宙。天祚大蜀,生此纯臣,属之于公矣。② 公运其材智,勇冠诸军,转寨围城,连战继捷,贼势穷蹙,开壁请降。先皇帝不犯秋毫,坐收全蜀,公之力焉。③ 征伐岐陇,控扼梁洋,都统全军,两攻寇逆,收秦取凤,皆效殊勋。料敌运筹,往无不克。虽杜预立功立事孔明七纵七擒,无以阶也。(《王宗侃墓志》)
轶事典故
王宗侃在青泥岭之败后,被岐军困于安远军。王建解安远军之围后,责问王宗侃道:“你今番用兵如此狂妄轻率,难道就不怕赫雷(王建的佩刀)吗?”王宗侃大惧。
人际关系
妻子:张氏,秘书郎张显先之女,历封越国夫人、秦国夫人,死后追谥明德夫人。
儿子:王承绰,曾任北路行营招讨衙队指挥使,后任检校太保、左静远第二军使
儿子:王承肇,曾参与永平元年(911年)的伐岐之战,后官至忠贞佐命宣力功臣、检校太尉、武定军节度使,封琅琊郡公。他在后唐灭前蜀之战中以洋、蓬、壁三州之地降于后唐,后为行军司马
儿子:王承遵,官至怀忠秉义匡佐功臣、特进、检校太傅、蜀州静塞军团练使,封琅琊郡公。
女婿:顾在珣,顾彦朗之子,事王衍为狎客,曾任右扈跸第一军使、检校太傅、嘉州团练使。妻封琅琊郡夫人
史料索引
十国春秋·卷三十九·前蜀五》
九国志·卷六》
后世纪念
墓葬
王宗侃夫妇合葬墓于1997年在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现为十陵街道)青龙村被发现,是一座大型砖室墓,由东西两座墓室组成。墓中出土有墓志两方,志石均为近方形,长107厘米,宽106厘米,厚10厘米。一方志盖刻有3行12字篆文“大蜀琅琊王公魏王尚父墓志”(即《王宗侃墓志》),志文楷书,由段融撰文,裴光晋书丹,共63行,满行63字;另一方志盖刻有3行9字篆文“大蜀明德夫人内志铭”(即《王宗侃妻张氏墓志》),志文楷书,由周萼撰文,裴光晋书丹,共50行,满行55字。
王宗侃夫妇墓历史上被多次盗掘,被发现时棺椁被烧毁,许多随葬器物已被盗。除两方墓志外,其余残存遗物有瓷器、铜器、锡器、铁器和石器等63件,均破损严重。该墓是迄今发掘的除王建永陵之外的最高级别的前蜀重臣和分封亲王墓葬,是四川地区除帝王、王妃墓外的大型五代墓葬中出土遗物最多的墓葬,为前蜀墓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11:5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